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14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099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1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14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14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14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14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14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14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14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14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14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14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14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14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14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14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14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14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14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14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14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14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14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14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14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题组层级快练14基因的分离定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答案 C

5.如图表示对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模拟实验过程,对该实验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须重复进行多次

B.甲、乙两桶内两种颜色小球大小轻重须一致

C.甲、乙两桶内小球总数不一定要相等,但每个小桶内两种颜色的小球数目一定要相等

D.抓取完一次记录好组合情况后,应将两桶内剩余小球摇匀后继续实验

解析 该实验须重复进行多次,次数越多,越接近理论值;

实验中为减少人为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所以甲、乙两桶内两种颜色小球大小轻重须一致;

甲、乙两桶内小球总数不一定要相等,但每个小桶内两种颜色的小球数目一定要相等,即D∶d=1∶1;

抓取完一次记录好组合情况后,应将小球重新放回摇匀,保证每次抓取小球时,两种颜色的小球数目相等。

6.有关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一个种群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可有4种不同的交配类型

B.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2的表现型比为3∶1

C.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显性)小麦,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自交

D.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

解析 一个种群中,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的情况下,有3种基因型,则交配类型有3×

2=6种;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杂合子产生不同种类的配子,且比例为1∶1;

小麦连续自交可以筛选获得能稳定遗传的类型;

测交可测定F1的配子种类和基因型,但不能推测配子的数量。

7.基因型为Aa的水稻自交一代的种子全部种下,待其长成幼苗后,人工去掉隐性个体,并分成①②两组,在下列情况下:

①组全部让其自交;

②组让其所有植株间相互传粉。

①②两组的植株上aa基因型的种子所占比例分别为(  )

A.;

B.;

C.;

D.;

解析 基因型为Aa的水稻自交一代,人工去掉隐性个体,则子代基因型为AA、Aa。

若自交,则后代aa基因型个体占×

=;

若自由交配,则后代aa基因型个体占×

×

=。

答案 B

8.如图为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  )

A.分析此图不能确定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B.4号与正常女性结婚,后代可能出现该病患者

C.若3号与一男性患者结婚,生了一个正常的儿子,则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是

D.要想确定该病的遗传方式,可再调查家族中的其他成员

解析 仅由图中信息不能确定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要想确定其遗传方式,可再调查家族中的其他成员;

如果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4号为携带者,他与该病女性携带者结婚,后代可能出现该病患者;

若3号患者与一男性患者结婚,生了一个正常的儿子,则此病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为或0。

9.南瓜果实的颜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用一株黄色果实南瓜和一株白色果实南瓜杂交,子代(F1)既有黄色果实南瓜也有白色果实南瓜,让F1自交产生的F2的表现型如下图甲所示;

为研究豌豆的高茎与矮茎和花的顶生与腋生性状的遗传规律,设计了两组纯种豌豆杂交实验,如下图乙所示。

根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图甲③可知黄果是隐性性状,白果是显性性状

B.图甲P中黄果的基因型是aa,F2中黄果与白果的南瓜理论比例是5∶3

C.由图乙可知花的着生位置和茎的高度各由一个基因控制,都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D.图乙子一代所有个体的基因型相同,该实验中亲代的腋生花都需做去雄处理

解析 由图甲可知,F1白果自交,F2发生了性状分离产生了黄果,所以黄果是隐性性状,白果是显性性状。

F1中黄果占,自交后代全是黄果,占F2的;

F1中白果占,自交后代白果占F2的,黄果占F2的,F2中黄果与白果的南瓜理论比例是5∶3;

图乙中高茎与矮茎、腋生与顶生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不是一个;

图乙两亲本是纯合子,所以子一代所有个体的基因型相同,亲代的腋生花作母本,为了避免自交,都需做去雄处理。

10.(2015·

山东)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

现在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种,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取F1。

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0<

p<

1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体

B.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体

C.p=a时,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

D.p=c时,F1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

解析 根据题意,各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即各种群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可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进行计算。

H基因频率为p,设h基因频率为q,则各种群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HH=p2,Hh=2pq,hh=q2,且p+q=1(①),2pq=2p×

(1-p)=-2p2+2p。

当0<

1时,F1中有三种基因型,则亲代中可能只含有纯合体HH、hh,A项正确;

当亲代只含有杂合体时,p=q=1/2,F1中Hh的基因型频率为1/2,B项正确;

当p=a时,2pq=q2(②),由①②式可知,p=1/3,q=2/3,则F1中HH基因型频率p2=1/9,C项正确;

当p=c时,2pq=p2(③),由①③式可知,p=2/3,q=1/3,则F1中HH、Hh和hh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9、4/9、1/9,F1自交一代,后代中纯合子比例为4/9+4/9×

1/2+1/9=7/9,D项错误。

11.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

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

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

A.1∶1B.1∶2

C.2∶1D.3∶1

解析 a的基因频率为2/3×

1/2=1/3,则A的基因频率为1-1/3=2/3,所以自由交配的棋盘式应为:

   ♂

♀   

(2/3)A

(1/3)a

(4/9)AA

(2/9)Aa

(1/9)aa死亡

最后结果是子一代中AA占1/2,Aa占1/2,两者比例为1∶1。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2.豌豆的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其控制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将纯种圆粒豌豆与纯种皱粒豌豆杂交,产生的F1全是圆粒;

然后将F1自交,获得的F2中圆粒与皱粒之比约为3∶1(第一个实验)。

再进行测交实验(第二个实验)。

根据题意回答:

(1)观察上述实验,是由________及其________两个实验组成;

(2)观察第一个实验,由此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第二个实验,由此提出的假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个实验得出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此可见,分离规律的细胞学基础是________;

研究分离规律的方法是________;

分离规律的实质是杂合子在形成配子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具有独立性,________________的分开而分离,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6)某生物小组种植的纯种高茎豌豆,在自然状态下却出现了矮茎后代。

为探究导致矮茎豌豆出现的原因,将矮茎种子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培养再自花传粉,若为________,则其后代全为高茎;

若为________,则其后代全为矮茎。

解析 

(1)题干中的实验包括杂交实验(两纯种亲本杂交及F1自交)和测交实验。

(2)(3)对杂交实验提出的问题是F2中为什么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对这一问题所提出的假说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并且生物体在产生配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在配子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测交实验是让F1圆粒个体与皱粒个体杂交,由于F2圆粒个体基因型为Dd,则测交后代中圆粒∶皱粒=1∶1。

(5)分离规律的实质体现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减数分裂是分离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孟德尔研究分离规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6)生物的变异可能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也可能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如果该矮茎豌豆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则该矮茎豌豆的基因型仍为DD,则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让该矮茎豌豆自交,后代将全为高茎;

但如果该矮茎豌豆是基因突变所形成的,则它的基因型为dd,自交后代将全为矮茎。

答案 

(1)杂交实验 测交实验

(2)为什么F2中出现性状分离和3∶1的比例

(3)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

(4)圆粒∶皱粒=1∶1

(5)减数分裂 假说-演绎法 一对等位基因 随同源染色体

(6)受环境影响 基因突变

13.某学校生物小组在一块较为封闭的低洼地里发现了一些野生植株,这些植株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茎秆有绿茎和紫茎两种。

同学们分两组对该植物的花色、茎色进行遗传方式的探究。

请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第一组:

取90对亲本进行实验

第二组:

取绿茎和

紫茎的植株各1株

亲本

杂交组合

F1表现型

交配组合

A:

30对

红花×

红花

36红花

∶1白花

D:

绿茎

紫茎

绿茎∶紫茎

=1∶1

B:

白花

5红花

E:

自交

全为紫茎

C:

白花×

全为白花

F:

由于虫害,

植株死亡

(1)从第一组花色遗传的结果来看,花色隐性性状为________,最可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组。

(2)若任取B组的一株亲本红花植株使其自交,其子一代表现型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

(3)由B组可以判定,该种群中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约为________。

(4)从第二组茎色遗传的结果来看,隐性性状为________,判断依据的是________组。

(5)如果F组正常生长繁殖的话,其子一代表现型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

(6)A、B两组杂交后代没有出现3∶1或1∶1的分离比,试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由A组中“红花×

红花”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可以判定白花为隐性性状。

依据C组不能作出判断,因为若亲代全为显性纯合子或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后代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2)B组亲本中的任一株红花植株,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因此自交后代出现的情况是全为红花或红花∶白花=3∶1。

(3)B组中的白花个体为隐性纯合子,因此F1中5红花∶1白花就代表了亲代中的所有红花亲本所含显隐性基因的比,为:

显性基因∶隐性基因=5∶1。

如果设显性基因为R,则RR∶Rr=2∶1。

(4)第二组的情况与第一组不同,第一组类似于群体调查结果,第二组为两亲本杂交情况,由D组可判定为测交类型,亲本一个为杂合子,一个为隐性纯合子;

再根据E组可判定紫茎亲本为隐性纯合子。

(5)杂合子自交,后代将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6)亲本中的红花个体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因此杂交组合有多种情况(如A组可能有RR×

RR、RR×

Rr、Rr×

Rr三种情况;

B组有RR×

rr、Rr×

rr两种情况),所以后代不会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答案 

(1)白色 A

(2)全为红花或红花∶白花=3∶1

(3)2∶1 (4)紫茎 D组和E

(5)绿茎∶紫茎=3∶1

(6)红花个体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因此,后代不会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14.野生型果蝇的腹部和胸部都有短刚毛,而一只突变果蝇S的腹部却生出长刚毛。

研究者对果蝇S的突变进行了系列研究,用这两种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的结果见图。

实验1:

P:

  果蝇S ×

 野生型个体

腹部有长刚毛   腹部有短刚毛

(①______)↓(②______)

 F1:

  1/2腹部有长刚毛∶1/2腹部有短刚毛

实验2:

 F1中腹部有长刚毛的个体×

F1中腹部有长刚毛的个体

后代:

1/4腹部有短刚毛∶3/4腹部有长刚毛(其中1/3胸部无刚毛)

(③______)  

(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果蝇腹部的短刚毛和长刚毛是一对________性状,其中长刚毛是________性性状。

图中①、②基因型(相关基因用A和a表示)依次为________。

(2)实验2结果显示:

与野生型不同的表现型有________种。

③基因型为________,在实验2后代中该基因型的比例是________。

(3)根据果蝇③和果蝇S基因型的差异,解释导致前者胸部无刚毛,后者胸部有刚毛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检测发现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相对分子质量比野生型的小,推测相关基因发生的变化为________。

(5)实验2中出现的胸部无刚毛的性状不是由F1新发生突变的基因控制的。

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是:

虽然胸部无刚毛是一个新出现的性状,但________,说明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不是一个新突变的基因。

解析 

(1)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由实验2中F1腹部有长刚毛个体雌、雄交配,得到的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腹部有长刚毛∶腹部有短刚毛=3∶1,可知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长刚毛为显性性状。

由上述分析可推知,F1中腹部有长刚毛的基因型应为Aa,腹部有短刚毛的基因型为aa。

(2)野生型果蝇的表现型是腹部和胸部都有短刚毛,实验2的F2中除有1/4的野生型外,还有3/4的突变型,突变型中有2/3表现为腹部有长刚毛。

1/3表现为腹部有长刚毛、胸部无刚毛。

依据基因分离定律,实验2的F1(Aa)雌雄交配,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应为AA∶Aa∶aa=1∶2∶1,可推知基因型为AA的个体表现为胸部无刚毛,占F2的比例为1/4。

(3)果蝇③的基因型为AA,而果蝇S的基因型为Aa,推测可知A基因纯合导致了胸部无刚毛的性状出现,而只有一个A基因时无此效应。

(4)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相对分子质量变小,最可能是因为转录此mRNA的基因的模板链变短。

即相关基因的核苷酸的数目减少或缺失。

(5)实验2的F1都应是杂合子,如果新性状是由F1新突变的基因控制的,那么需要F1腹部有长刚毛的雌雄个体都发生相同位点的相同突变,这不符合基因突变的低频性和不定向性,故胸部无刚毛不是由F1新发生突变的基因控制的。

答案 

(1)相对 显 Aa、aa

(2)两 AA 1/4

(3)两个A基因抑制胸部长出刚毛,只有一个A基因时无此效应

(4)核苷酸数量减少/缺失

(5)新的突变基因经过个体繁殖后传递到下一代中不可能出现比例高达25%的该基因纯合子

(B卷 分离定律实验与拓展)

1.某哺乳动物的背部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组复等位基因A1、A2和A3控制,且A1、A2和A3之间共显性(即A1、A2和A3任何两个组合在一起时,各基因均能正常表达)。

如图表示基因对背部皮毛颜色的控制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图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性状

B.背部的皮毛颜色的基因型有6种,其中纯合子有3种

C.背部的皮毛颜色为白色的个体一定为纯合子

D.某白色雄性个体与多个黑色雌性个体交配后代有3种毛色,则其基因型为A2A3

解析 由图知,基因A1、A2和A3分别控制酶1、酶2和酶3的合成,进而控制该动物的背部皮毛颜色,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控制性状;

A1、A2、A3三个复等位基因两两组合,纯合子有A1A1、A2A2、A3A33种,杂合子有A1A2、A1A3、A2A33种;

由图知,只要无基因A1就会缺乏酶1,体色就为白色,所以背部皮毛颜色为白色的个体的基因型有A2A2、A3A3和A2A33种,A2A3是杂合子;

分析题图可知,黑色个体的基因型只能是A1A3,某白色雄性个体与多个黑色雌性个体交配,后代中出现棕色(A1A2)个体,说明该白色个体必定含有A2基因,其基因型只能是A2A2或A2A3,若为A2A2,子代有A1A2棕色和A2A3白色2种类型,若为A2A3,则子代会有A1A2棕色、A1A3黑色和A2A3及A3A3白色3种类型。

2.人类的每一条染色体上都有很多基因,若父母的1号染色体分别如图所示,不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基因控制的性状

等位基因及其控制的性状

红细胞形态

椭圆形细胞 e:

正常细胞

RH血型

RH阳性 d:

RH阴性

产生淀粉酶

产生淀粉酶a:

不产生淀粉酶

A.他们的孩子可能出现椭圆形红细胞

B.他们的孩子是RH阴性的可能性是1/2

C.他们的孩子中有3/4能够产生淀粉酶

D.他们的孩子中可能出现椭圆形红细胞且能产生淀粉酶的类型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

在解答本题时,只针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即可。

父ee×

母Ee→Ee、ee,所以他们的孩子可能出现椭圆形红细胞;

父dd×

母DD→Dd,孩子都是RH阳性,不会出现RH阴性;

父Aa×

母Aa→3/4A_,1/4aa,他们的孩子有3/4能够产生淀粉酶;

母亲可产生EDA的配子,所以他们的孩子中可能出现椭圆形红细胞且能产生淀粉酶的类型。

3.假若某植物种群足够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产生突变。

抗病基因R对感病基因r为完全显性。

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1/9,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

则子二代中感病植株占(  )

A.         B.

C.D.

解析 由于rr植株在开花前死亡,因而在能开花的群体中,R、r的基因频率分别为、,故F1中,RR占、Rr占、rr占,因而在能传粉的群体中RR占,Rr占,基因频率R=、r=,所以在子二代中rr占。

4.老鼠毛色有黑色和黄色之分,这是一对相对性状。

下面有三组交配组合,请判断四个亲本中是纯合子的是(  )

子代表现型及数目

甲(黄色)×

乙(黑色)

12(黑)、4(黄)

丙(黑色)

8(黑)、9(黄)

丁(黑色)

全为黑色

A.甲和乙B.乙和丙

C.丙和丁D.甲和丁

解析 根据三组杂交组合的子代表现型可知,黑色鼠出现的频率高于黄色鼠,且第③组子代全为黑色鼠,说明黑色为显性,黄色为隐性。

故甲为隐性纯合子,丁为显性纯合子。

5.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容器分别代表某动物的雌、雄生殖器官,小球的颜色和字母表示雌、雄配子的种类,每个容器中小球数量约为12个。

则下列装置正确的是(  )

解析 用两种颜色的小球模拟含不同遗传因子的配子,每个容器中应含有等量的两种小球,模拟雌性生殖器官和雄性生殖器官内各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D项正确。

6.甲和乙为一对相对性状,进行杂交实验可以得到下列四组实验结果。

若甲性状为显性,可说明实验中甲性状个体为杂合子的实验组合是(  )

①♀甲×

♂乙→F1呈甲性状

②♀甲×

♂乙→F1呈甲性状、乙性状

③♀乙×

♂甲→F1呈甲性状

④♀乙×

♂甲→F1呈甲性状、乙性状

A.②④B.①③

C.②③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杂交实验。

甲和乙为一对相对性状,其中甲性状为显性,则乙性状必为隐性。

假设甲性状个体为显性纯合子,♀甲×

♂乙、♀乙×

♂甲,无论正交还是反交,都应表现为甲的性状,②和④与假设相矛盾,可以说明实验中甲性状个体为杂合子。

7.牛的有角和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A和a控制),但雌牛中的杂合子表现为隐性性状。

现让多对纯合的有角雄牛和无角雌牛杂交,F1中雄牛全表现为有角,雌牛全表现为无角,再让F1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则下列有关F2的叙述正确的是(  )

A.F2的有角牛中,雄牛∶雌牛=1∶1

B.F2的雌牛中,有角∶无角=3∶1

C.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在F2无角雌牛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2/3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有角雄牛的基因型为AA或Aa,而有角雌牛的基因型为AA,因此在F2的有角牛中,雄牛∶雌牛=3∶1,A项错误;

同理,F2的雌牛中,有角∶无角=1∶3,B项错误;

根据亲本和F1的表现型可推知,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有角为显性性状,C项错误;

在F2的无角雌牛(Aa或aa)中,杂合子(Aa)所占比例为2/3,D项正确。

8.某植物的性别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表所示。

杂合的两性植株连续自交n代,理论上Fn中两性植株所占比例为(  )

性别

雌株

两性植株

雄株

基因型

BB+、Bb

B+B+、B+b

bb

解析 杂合的两性植株的基因型为B+b,其连续自交n代,子代中雄株无法自交,即没有后代,相当于被淘汰。

假设雄株也能“自交”,则Fn中B+B+、B+b、bb各占×

(1-)、、×

(1-),这样Fn-1中B+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