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1086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安徽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安徽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安徽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安徽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安徽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安徽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安徽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安徽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安徽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工作原则。

坚持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防治、科学防治;

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扩大覆盖、提高质量。

(二)目标。

减少艾滋病新发感染,降低艾滋病病死率,减少对受艾滋病影响人群的歧视,提高感染者和病人生存质量。

到2015年底,实现艾滋病新发感染数比2010年减少25%,艾滋病病死率下降30%,全省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控制在1万人左右。

1.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包括艾滋病、性病、丙肝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

15-60岁城镇居民达到8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80%以上;

出入境人群、流动人口和15-49岁妇女达到85%以上;

高危行为人群和青少年达到90%以上;

监管场所的被监管人员达到95%以上。

所有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省属普通高等学校每学年按照规定要求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专题教育或宣传教育活动;

各级主要新闻媒体刊播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公益广告占公益广告的比例达到5%以上。

人口献血率达到10/千人口,各市临床用血全部来自自愿无偿献血。

2.高危行为人群聚集场所有效干预措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接受艾滋病检测并知晓检测结果的比例达到70%以上;

所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发放和推广使用安全套;

所有商业性宾馆、旅社等公共场所摆放安全套或设置自动售套机;

暗娼人群、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和吸毒人群安全套使用率达到90%以上;

登记在册阿片类物质(主要指海洛因)成瘾者500人以上的县(含市、区,下同)建立戒毒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及其延伸服药点,为70%以上符合条件的成瘾者提供戒毒药物维持治疗服务;

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艾滋病年新发感染率控制在1%以下。

3.孕产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率达到80%以上,各类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达到85%以上;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比例达到90%以上,接受综合干预服务后的孕产妇艾滋病母婴传播率降低到5%以下;

孕产妇梅毒检测率达到70%以上。

100%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主动为有艾滋病感染风险的就诊者提供必要的艾滋病和梅毒检测咨询服务,70%以上感染者和病人的配偶每年至少接受一次艾滋病检测,95%的监管场所将艾滋病、梅毒检测列为新进被监管人员常规检查内容。

4.符合治疗标准的感染者和病人接受规范抗艾滋病病毒治疗比例达到80%以上,治疗持续12个月的比例达到85%以上;

90%以上的感染者和病人每年至少接受一次结核病相关检查,符合治疗条件的双重感染者接受抗结核菌和抗艾滋病病毒治疗比例达到80%以上;

符合标准的病人服用预防机会性感染药物的比例达到80%以上;

累计接受中医药治疗的人数比2010年增加70%。

梅毒患者和感染梅毒的孕产妇及所生婴幼儿接受规范诊疗的比例均达到80%以上,全省一期和二期梅毒年报告发病率增长幅度控制在5%以下,先天梅毒年报告发病率降至30/10万活产数以下。

三、行动措施

(一)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宣传部门协调指导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将宣传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作为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加大刊播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和公益广告的力度,努力消除社会偏见和社会歧视。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手机等媒体,通过相关节目或开设专门栏目,不断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

充分发挥有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作用,鼓励和动员受艾滋病影响人群参与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反对社会歧视的良好氛围。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体经济组织等要将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教育纳入本单位从业人员的岗前或岗位培训。

将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和政策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团校等机构的培训内容。

二是加强公共场所、社区的宣传教育。

交通运输、铁道、卫生、质检、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在车站、码头、机场、出入境口岸、公园等公共场所以及旅客列车、民航飞机、载客船舶等公共交通工具显著位置,设立艾滋病综合防治公益广告宣传栏,放置宣传材料或播放宣传信息。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设置固定宣传设施,经常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要将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教育纳入基层文化建设内容,对辖区群众开展宣传教育。

科技、农业、文化、卫生等部门要将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支农、惠农活动相结合,在农村相关培训中增加艾滋病综合防治教育内容。

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要求,将预防艾滋病知识纳入健康教育内容。

三是加强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

商务、质检等部门要加强出国劳务人员等出入境人员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将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教育纳入农民工相关培训。

在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城镇地区,卫生、公安等部门要加强流动人口居住聚集区域或社区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工商部门和工商联等单位要积极引导用工单位在其负责管理的农民工集中居住场所摆放宣传材料和安全套,开展同伴教育活动。

人口计生部门要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的优势,向流动人口和育龄人群宣传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

劳务输出组织、用工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要将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教育纳入安全教育。

教育、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在初中及以上各级、各类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专题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课时落实和教学效果。

充分发挥学校社团、互联网、学生刊物等平台的作用,鼓励青少年主动参与宣传教育活动。

妇联、人口计生、卫生等部门和单位,要积极倡导和支持开展针对妇女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防止配偶间传播和母婴传播,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红十字会等组织的工作网络优势,继续深入开展“职工红丝带健康行动”等专项行动。

公安、司法等部门要结合监管场所特点,加强被监管人员的法制宣传和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教育。

(二)扩大综合干预覆盖面,提高干预工作质量。

一是遏制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

公安部门要继续依法打击卖淫嫖娼、聚众淫乱等违法犯罪行为。

卫生、宣传、文化、人口计生、工商、质检、旅游等部门要落实宾馆等公共场所摆放安全套的有关规定,加强检查指导,提高安全套的可及性。

有关场所的经营者要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安全套的使用。

加强对暗娼、男性同性性行为者、多性伴者等高危行为人群,以及感染者配偶的健康教育和综合干预,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

要将艾滋病和性病检测纳入重点公共场所服务人员健康体检,对检出的艾滋病病人、性病患者及时提供治疗服务。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性病防治能力建设,完善治疗服务网络,及时和规范治疗性病病人,并将性病诊疗服务与艾滋病预防干预紧密结合。

二是开展对吸毒人群的综合干预。

扎实推进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工作,减低艾滋病和毒品的危害。

在继续依法打击贩毒吸毒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卫生、公安、司法、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将预防艾滋病经吸毒传播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戒毒条例》相结合,加强综合干预,进一步扩大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工作的覆盖面。

依托戒毒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建立延伸服务点,提高服务的可及性。

建立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和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之间的衔接机制,积极探索在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场所内开展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工作,做好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出所后向戒毒药物维持治疗机构的转介工作。

三是扩大预防母婴传播工作覆盖面,有效减少新生儿感染。

卫生部门要以妇幼保健网络为平台,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和先天梅毒防治工作纳入妇幼保健和生殖健康服务常规工作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各级各类提供孕产期保健及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利用孕产期保健服务,尽早为孕产妇提供艾滋病与梅毒咨询、检测、转介或诊疗服务。

对感染艾滋病、梅毒的孕产妇及其所生婴幼儿,建立抗病毒药物供应的“绿色通道”,及时免费提供治疗、预防性用药、随访等系列干预服务。

关口前移,加强专业培训,尽早开展相关监测、机会性感染预防及婴幼儿早期诊断等工作,减少艾滋病母婴传播和先天梅毒的发生。

(三)加强血液安全管理,预防医源性传播。

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等部门应当依据当地医疗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保证采供血服务的发展与医疗服务需求增长幅度相适应。

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红十字会等部门和单位要巩固加强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管理的成效,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积极建立无偿献血志愿者组织,提高固定无偿献血者的比例,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高危行为人群献血,大力推动无偿献血工作。

加强血液安全管理,积极推进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工作。

完善采供血机构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对采供血和血液制品生产的全程监督与管理。

公安、卫生等部门要开展经常性的打击非法采供血液(血浆)、制售血液制品和组织他人出卖血液(血浆)活动。

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合理用血和院内感染控制的培训和管理,完善并落实预防艾滋病和丙肝医源性传播的工作制度和技术规范,加强病人防护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四)扩大监测检测覆盖面,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监测检测能力建设,完善艾滋病、性病和丙肝综合监测和实验室检测网络。

逐步推广艾滋病新发感染识别检测、病毒感染窗口期检测和婴幼儿感染艾滋病病毒早期诊断技术,提高检测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中心实验室具备开展识别艾滋病新发和既往感染检测能力。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检测和病例报告的管理,加快梅毒检测实验室建设,开展质量控制,及时掌握艾滋病、性病和丙肝疫情动态与流行特点。

加强监测信息的分析和利用,建立部门间信息合作与共享机制,定期公布疫情。

卫生部门要合理设置和调整自愿咨询检测点,提高自愿咨询检测的可及性,积极开展艾滋病、梅毒和丙肝的检测咨询工作。

定期开展对感染者和病人配偶以及高危行为人群的艾滋病、梅毒检测咨询工作。

公安、司法、卫生部门要加强对性乱、吸毒等监管人员的艾滋病检测咨询工作。

(五)扩大治疗覆盖面,提高治疗水平和可及性。

积极动员感染者家庭成员、社区组织参与非住院病人的治疗工作,提高治疗依从性。

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在病人抗艾滋病病毒、抗机会性感染治疗、随访、药品提供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以及异地治疗的转介和衔接机制,加强被监管人员和流动人口中病人的治疗工作,提高治疗的可及性和规范化程度。

加强感染者和病人中结核病、丙肝的筛查和诊断,做好治疗和随访服务工作,不断提高治疗效果。

卫生、中医药部门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扩大中医药治疗的规模,提高治疗质量。

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等部门要加强定点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的学科与能力建设,提高其综合诊疗能力,落实其为感染者和病人提供诊疗服务的责任,提高服务能力。

公立医疗机构要强化社会公益性质,积极承担艾滋病检测咨询、临床治疗和管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等职能,不得推诿需要治疗和手术的艾滋病病人,消除偏见,做好职业防护。

各级政府要根据实际,对医疗机构承担的艾滋病防治任务给予补助。

(六)加强对感染者和病人的服务管理,落实救助关怀措施。

卫生、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加强监管,努力消除对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家庭成员在就医、入学、就业等方面的歧视。

继续将艾滋病病人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费用补助纳入省民生工程,确保艾滋病病人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民政、红十字会等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对感染者和病人的救助工作及晚期病人的情感支持和临终关怀,将符合条件的感染者和病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并保护他们的隐私。

扶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把政府救助与倡导、动员爱心行动相结合,把艾滋病综合防治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支持生活困难的感染者和病人开展生产自救,依法保障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感染者和病人的合法就业权益。

财政、教育部门要制定和落实对因艾滋病造成的困难家庭子女就读普通高中、高等学校的救助、减免政策。

民政部门要将因艾滋病致孤的儿童全部纳入孤儿保障范围;

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儿童或患儿,适当补助基本生活费。

民政、教育等部门要加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心理辅导工作,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督促感染者和病人及时将感染状况告知其配偶或有性关系者。

对于拒绝告知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在公安部门的配合下将其感染状况直接告之其配偶或有性关系者,并提供预防保健咨询服务。

公安、司法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打击故意传播艾滋病和利用感染者身份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健全对违法犯罪感染者和病人的监管制度,做好其回归社会后的治疗、救助等衔接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七)实施分类指导,全面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

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所在的县要根据实际扩大艾滋病检测范围,县级医疗机构按照“知情不拒绝”的原则对重点科室就诊者和住院病人主动提供必要的艾滋病检测咨询服务;

适时推广抗艾滋病病毒治疗作为预防的策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指定定点医疗机构为病人提供规范的治疗服务。

其他地区要重点加强监测和宣传教育,控制疫情的传播扩散。

要充分发挥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作用,不断总结我省不同地区、不同传播模式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探索艾滋病、性病和丙肝综合防治的工作模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防治工作机制。

各地要充分认识艾滋病流行对当地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影响,将防治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落实管理责任制,定期进行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考核。

各地要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防治工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任务。

根据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的发展和需要,进一步完善与艾滋病综合防治相关的配套政策。

各地、各有关部门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掌握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和政策。

要充分发挥各级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或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明确成员单位职责,组织推动防治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利用部门优势,将艾滋病综合防治纳入本部门的日常工作,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建立考核制度。

(二)加强机构和能力建设,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加强基层防治能力建设,全面建立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导,县级定点治疗医院为支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为平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组织等为补充的基层艾滋病防治服务体系,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具备开展艾滋病的快速检测和梅毒检测的能力。

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所在的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明确专人负责艾滋病防治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设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具备艾滋病、梅毒和丙肝检测能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具备艾滋病相关免疫细胞检测能力。

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及其人员的艾滋病防治技能培训和指导。

要加强全省监狱劳教(戒毒)系统艾滋病集中关押点医务人员和监管人员的艾滋病防治技能培训和指导。

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要落实国家对艾滋病一线防治工作人员的各类津贴补助政策,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调动基层防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稳定防治队伍。

开展公安、司法、质检等部门防治人员艾滋病自我防护知识培训,加强职业防护。

(三)保障经费投入,整合防治资源。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责、多渠道筹资”的经费投入机制,统筹安排艾滋病性病防治经费,逐步加大投入力度。

加强对国际、国家和省级防治资源的统筹协调、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各级政府要将社会力量参与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纳入整体防治工作计划。

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以及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艾滋病专业防治协会等社会组织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动员和支持企业开展与艾滋病相关的社会宣传、捐赠款物、扶贫救助等公益活动。

鼓励志愿者积极参与防治工作。

要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艾滋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其易于深入接触特殊社会群体、工作方式灵活、效率较高等优势,按照属地活动的原则,统筹规划,加强合作、引导,促进社区组织在高危行为人群宣传教育、行为干预、检测咨询以及感染者和病人关怀救助等领域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

要开展社区组织的管理及防治技术培训,支持其提高防治能力。

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通过委托、招标等购买服务或提供技术服务、物资等方式,逐步扩大社区组织开展防治工作的覆盖面。

民政部门要支持相关社会组织注册登记,卫生部门要认真履行业务主管单位职责。

五、督导与评估

加强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工作,完善全省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制订实施计划,开展督导检查,注重防治效果的评估。

省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制订本行动计划的督导与评估框架,对全省防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分别于2013年末和2016年初对本行动计划执行效果进行中期和终期评估,评估结果报省人民政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