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基础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1097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8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学基础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中医护理学基础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中医护理学基础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中医护理学基础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中医护理学基础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中医护理学基础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中医护理学基础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中医护理学基础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中医护理学基础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中医护理学基础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中医护理学基础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中医护理学基础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中医护理学基础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中医护理学基础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中医护理学基础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中医护理学基础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中医护理学基础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中医护理学基础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中医护理学基础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中医护理学基础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学基础1.docx

《中医护理学基础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学基础1.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护理学基础1.docx

中医护理学基础1

中医护理学基础期末复习材料

第一章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教学目标:

识记:

1、能复述中医护理学的概念2、能明确个历史阶段著名医学的著作、护理观点及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

理解:

能概述中医护理发展的沿革(7个阶段)。

一、中医护理学: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活动,对病人及老、幼、弱、残、中青年健康等人群,加以照顾和指导,你、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

以保护和维护、促进人们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二、中医护理学发展过程

(一)、医药起源阶段(原始社会时期):

卫生保健起源、药物起源、外治起源、针灸起源

(二)、中医护理的起源阶段((夏-春秋时期):

1)、个人卫生保健2)、改善环境卫生3)、饮食方面4)、重视情志5)、认识疾病方面等

《周礼.天官》中“徒”就兼有护理职能

(三)、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战国-东汉时期):

1、《黄帝内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包括《素问》和《灵枢》。

饮食护理、生活起居、心理护理、疾病护理、中医护理技术

2、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也为临床辨证施护开创了先河。

药物灌肠法;急救护理。

3、华佗;五禽戏(虎、鹿、熊、猿、鸟);麻沸散

(四)中医护理学的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

1、孙思邈

(1)医德高尚

(2)重视妇、儿科的护理(3)重视食疗(4)饮食护理(5)生活起居(6)用药护理(7)精神调养(8)老年人养生(9)护理技术首创细葱导尿法

2、巢元方《诸病源候论》3、王焘与《外治秘要》4、专科护理发展

(五)中医护理学的充实阶段(宋金元时期)

1、东轩居士《卫济宝书》:

对外科手术器械进行煮沸消毒;用香料药粉作香料药粉作灭菌贮藏备用的最早文字记载。

2.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营养学专书

3、金元四大家

(六)中医护理学成熟阶段(明清时期)

1、李时珍《本草纲目》

2、温病护理:

(1)吴有性:

《温疫论》

(2)吴鞠通:

口腔护理(3)叶天士:

《温热论》

(七)当代中医护理学的蓬勃发展(建国至今)

第三章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教学目标:

识记:

1.以下定义:

辨证施护、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2.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理解:

1、人体是有机整体2、症、证、病的区别与联系3、理解中医思维特点(自学)

应用:

能简述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一、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

(一)整体护理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1)组织结构方面

(2)生理功能方面(3)病理变化方面

(4)诊疗方面(5)精神因素

2、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1)从时间方面: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2)从空间方面

二、辨证施护

1、定义:

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四诊的方法,全面收集患者的有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证候属性,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护理措施。

2、辨证与施护的关系:

辨证是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辨证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辨证是否正确的标准。

3、同病异护:

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病员机体反应性不同,或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施护的方法亦各异。

异病同护:

指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护理。

4、“证”“症”“病”三者间区别与联系

区别:

(1)“症”:

即症状和体征,包括病人的主观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是疾病反映的个别、表面的现象。

(2)“证”: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

(3)“病”:

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联系

(1)病和证都是对疾病的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某一阶段。

(2)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3)一病可有不同的证侯组成,而同一证侯又可见不同疾病过程中。

(4)症状常用来作为病名。

(5)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本质的反映疾病的内容。

第三节中医护理的原则

教学目标:

识记:

1.概念:

正护法、反护法、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三因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

理解:

中医护理原则的意义

应用:

能举例说明中医护理原则的具体应用

一、中医护理原则的含义

是指导护理工作的总则。

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护理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制订出相应的护理法则。

(一)中医护理的总则

1、护病求本,以平为期。

2.知常达变,因势利导

护病求本——最根本的原则;以平为期——最基本的原则

(二)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1、扶正祛邪2、调整阴阳3、正护法与反护法

4、标本缓急5、三因制宜6、治未病

1、扶正祛邪【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

扶正:

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扶正多用补虚的方法。

(“正盛邪自祛”)

(1)食补与药补

(2)调摄精神情志(3)动静相宜

祛邪:

即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

(“邪去正自安”)

应用:

扶正:

虚证,正气虚而邪气不盛。

祛邪:

实证,邪实而正气未衰。

先扶正后祛邪:

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

先祛邪后扶正:

邪盛正虚,以邪实为主。

(淤血所致的崩漏)

扶正祛邪兼用:

虚实错杂证,正虚邪实。

2.调整阴阳

1)调整阴阳的概念

是针对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变化,采取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原则,使阴阳恢复相对的平衡状态。

实证:

实者泻之(泻其阳盛,治热以寒;损其阴盛,治寒以热)

虚证:

虚者补之(滋阴以制阳;扶阳以制阴)

3.正护法与反护法

1)正护法(逆护法):

逆其证候的性质,而进行护理方法。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2)反护法(从护法):

顺其疾病的假象而护理方法。

服药护理的反佐法.

热因热用:

用温热药、温热护法,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真寒假热)

寒因寒用:

用寒凉药、寒凉护法,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

(真热假寒)

塞因塞用:

用补塞药、补塞护法,治护闭塞不通症状的方法。

(中气不足,脾虚不运所致的腹胀便秘)

通因通用:

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方法,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

(积滞伤食所致腹泻、瘀血内滞所致崩漏)

4、标本缓急

原则:

急则护其标(大出血者),缓则护其本(虚劳内伤的阴虚发热初期;抽搐缓解初期),标本同护法(肾炎+风寒感冒)

5、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

概念:

根据四时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

应用例:

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2)因地制宜

概念:

即根据地域的不同,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应用:

P25

(3)因人制宜

概念:

根据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不同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

应用:

在治疗护理时不能孤立地看待疾病,而要看到病人的整体情况。

6、治未病

1)“未病”的三层含义:

“未病”——“无病”,即健康状态。

“未病”——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

处于“潜伏”时期。

“未病”——已病而未传。

2)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

①未病先防: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提高正气抗邪防止病邪侵犯

②欲病早治:

③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清代名医叶天士:

“先安未受邪之地”;张仲景: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超前性: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第四章整体护理

识记:

1、概念:

整体护理(两种)、护理程序。

1)整体护理:

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的身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适合患者需要的最佳护理。

是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思想影响下出现的护理方法。

2)中医整体护理:

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及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辨证施护和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的身心、社会、文化需要,为患者提供“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制宜”的最佳护理。

3)护理程序:

是以促进和恢复服务对象的健康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护理活动。

步骤:

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

护理诊断=名称+定义+诊断依据+相关因素

理解:

1、中医护理学的整体护理与护理学的整体护理的异同。

中医整体护理观: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天人合一;更突出个性化、人性化

现代整体护理观:

护理对象是一个整体;护理过程是一个整体;概念具有统一性

2、中医护理辨证施护与护理程序区别与联系。

 

中医护理辨证施护、护理程序都是护理工作一种方法,二者都具有循环、持续、动态的过程。

运用方法不同,目标一致。

护理程序应用范畴更为广泛。

中医护理诊断更形象、具体地表述病人存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

中医护理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五章一般护理

中医一般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病症后期护理、预防护理

第二节生活起居护理

教学目标:

识记:

1、生活起居护理的具体内容

2、解释下列术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理解: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生活护理中的作用。

2、如何正确调整病室环境,以利于患者。

应用:

能明确如何根据四时气候变化为病人制定护理计划。

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效法于阴阳变化规律,通晓各种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养生方法。

2、生活起居护理的内容:

(1)顺应四时调阴阳

(2)环境适宜避外(3)起居有常适劳逸

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两季能够注意保养阳气,秋冬两季能够注意保养阴气。

春夏养阳(“冬病夏治,冬病夏养”)

秋冬养阴(慢性疾病,更年期——阴虚内热)

一、顺应四时调阴阳

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即兴;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二、环境适宜避外邪

(一)自然环境:

防六淫:

春防风,夏防暑,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

(二)居室环境:

1、病室安静、通风切忌对流风

2、病室温度、湿度18-20℃3、病室整洁、阳光充足

三、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取。

”“服药千朝,不如独眠一宿”。

“五劳所伤,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第二节情志护理

教学目标:

识记:

1、下列术语:

祝由,以情制(胜)情(相制),移情,顺情从欲。

2、情志护理的原则。

理解:

1、情志护理的方法。

2、情志护理的原则和方法的应用

应用:

分析病例,制定正确的情志护理方案。

一.情志护理的原则

1、诚挚体贴,一视同仁: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

2、观察了解,因人施护:

老年人,妇女,小儿,手术病人3、避免刺激,稳定情绪:

语言、环境

(一)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1、情志正常,脏气调和2、情志异常,内伤脏腑

(二)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

1、保持乐观情绪2、避免七情过激

二、七情致病与治病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三、情志护理的方法

(一)说理开导法

“告知以其败”:

是向患者指出疾病的性质、原因、危害,病情的轻重,引起患者对疾病的注意,使患者认真对待疾病,既不轻视,也不畏惧恐慌。

“语之以其善”:

告知患者只要与医护人员配合,及时治疗,是可以恢复健康的。

“导之以其所便”:

告诉患者调养和治疗的具体措施。

“告之以其所苦”:

指帮助患者解除消极的心理状态,放下思想包袱,克服内心的苦闷、焦虑、恐慌等不良情绪。

(二)移情易性法

又称转移法,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转移或改变患者的情绪和注意力,以解脱不良情绪的方法。

“祝由”:

系祝说发病的原由,转移病人的精神,以达到调整病人的气机,使精神内守以治病方法。

又称“移情变气”。

(三)以情胜情法

又称情志制约法,指以一种情志制约另一种情志,以淡化或消除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方法。

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四)释疑解惑法(五)发泄解郁法(六)暗示疗法(七)顺情从欲

第五节病症后期调护

教学目标:

识记:

1、能准确复述病证后期调护的内容2、食复、劳复

应用:

能根据本堂内容,对实际病例进行分析,制定出病证后期护理方案。

一.防止因风邪复病:

扶正助卫(补益脾肾,日光晒浴);谨避风邪

二.防止因食复病:

(合理施养;注意忌口)

食复:

指大病初愈,脾胃尚虚,因饮食不当,而导致疾病复发者。

病后初愈者饮食的基本要求:

1.要根据体质的不同、身体恢复的程度、疾病的不同等辨证施养。

2、予易消化饮食,食物须烂煮去油,务求清淡,且须少量递进,以防胃弱不化,宁可少食,切忌贪多强食。

3、注意洁净卫生。

三.防止因劳复病

劳复:

指大病初愈,因精神疲劳或形体劳倦及房室不洁引起疾病复发。

四.防止因情复病五.防止因药复病

第六节预防护理(治未病【同第三章】)

养生:

主要是未病时的一种自身预防保健活动,可扶助人体的正气,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第六章中医用药护理

一、煎药用具

1.合适用具:

陶瓷罐、瓦罐、砂锅;搪瓷锅、玻璃杯、不锈钢

2.禁忌用具:

铁、铜、铝、锡等容器

二、煎药用水

1.水质:

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纯净水。

共同点:

澄清、洁净,矿物质少。

2.水量:

方法1:

每1g药+约10ml水。

(其中总水量的70%加到第一煎,30%留待第二煎。

方法2:

第一煎加水至漫过药物3—5cm,第二煎加水至漫过药物2—3cm。

注意:

一次加足为宜

3.泡药:

煎药之前,宜先用冷水把药材泡透,时间因药材而定。

4.泡药时间:

以花、叶、草类为主的,浸泡20—30分钟;以根茎、种子、果实类为主的,浸泡60分钟;复方汤剂煎前浸泡30—60分钟。

煎药前不可用水洗药。

三、煎药火候和时间

1.火候:

先武火后文火。

不宜频繁开盖,忌沸水煮药。

一般采用两煎法。

2.两煎的原因:

第一煎、第二煎70%~80%的有效成分已经被煎出,第三、四煎余下的20%~30%

3.煎药时间:

清热解表药:

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0分钟;

滋补药:

第一煎40—60分钟,第二煎30分钟;有毒性药物:

久煎60—90分钟

一般复方:

第一煎20—30分钟,第二煎10—15分钟

4.特殊药物的煎煮法

先煎:

多泥沙(灶心土、糯稻);贝壳矿石类(石决明、牡蛎);质量轻(芦根、玉米须);有毒类(附子、乌头、半夏)

后下:

芳香、易挥发类(薄荷、木香、砂仁、白豆)

包煎:

粉末类、含绒毛类(旋覆花、滑石、车前子、海金)

另炖:

贵重药(人参、鹿茸、羚羊角、犀角)

烊化:

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阿胶、龟板胶、鹿角胶、鸡血藤、蜂蜜、饴糖)

磨汁:

犀角、羚羊角

冲服:

三七、琥珀、犀角珍珠、羚羊角

泡服:

番泻叶、胖大海、菊花

四、给药时间

1.子午流注(人体气血盛衰):

心脏:

午时最强,子时最弱。

肾胀:

酉时最强,卯时最弱。

2.选择用药时间:

降药用于降时;升药用于升时;阴药用于阴长之时;阳药用于阳长之时

3.确定用药时间:

一般疾病分次口服给药,一日量分2—3次

消导药:

饭后服;健脾药:

饭前服;安神药:

睡前半小时服;滋补药:

空腹服

急性热性病:

采用频服法,可2小时服一次。

平喘药:

哮喘发作前2小时服用。

治咽喉疾患药:

不拘时间多次频服,缓缓咽下。

润肠通便药:

空腹或半空腹服用。

止泻药:

及时给药,按时服用泻止停药。

调经药:

经前与经期服用不同的药物。

五、辨时给药法

教学目标(应用):

能根据辨时给药的理论因人制宜为病人实施用药护理。

辨时给药法:

是在昼夜周期中,在人体生命节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方药性能、病位所在脏腑的节律特性,选择符合生理节律的服药时间,从而激发相应的生理机能,顺应时间节律与生命节律的和谐,以达到提高药物效应目的的一种服药方法。

常用辨时给药法

(一)宜于早晨或上午服用的方药

1、补益阳气类方药宜清晨上午服用2、发汗透表药宜于午前服用3、催吐药宜于清晨服用

4、行气利湿药宜于清晨服用

(二)宜于午后至夜间服用的方药

1滋养阴血药宜于夜间服用2安神药宜于夜卧时服用3泻下药宜于午后或暮夜服用

(三)定时发作性疾病宜发前服用

治疗疟疾的恶寒发热,宜在发作前服。

(四)按经脉气血流注节律辨时给药

第二节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

教学目标:

识记:

1、以下概念:

八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2、能准确复述汗法、下法、温法、补法的护理要点。

理解:

以上用药方法的原理及禁用要点。

“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每一种治法可单独使用,也可随病情变化而相互配合使用。

一、汗法及护理*

(一)定义:

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二)适应症:

1、解表:

表寒、表热。

2、透疹:

通过发散,以透发疹毒。

如麻疹初期,疹未透发或透发不畅。

3.祛湿:

外感风寒而兼有湿邪者,风湿痹证。

4.消肿:

(三)护理:

1.饮食宜忌。

(宜清淡,忌黏滑、五辛、酸性食物和生冷食物。

2.汤药煎煮、服用方法(武火快煎热服);助汗护理(加盖衣被)。

3.观察生命体征及出汗情况(微微汗出为最佳,忌大汗)。

4.防复感。

5.防止“闭门留寇”6.要因人因时而发汗。

7.防止汗出太过。

8.注意不可妄汗(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

二、吐法及护理

(一)定义:

亦称涌吐法,是通过药物,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二)护理:

1.暂禁食。

服药应小量渐增。

2.服药应中病即止。

3.吐而不止者的护理措施。

P764.孕妇慎用或忌用。

三、下法及护理*

(一)定义:

亦称泻下法,是通过运用泻下药,荡涤肠胃、通利大便,使停留在肠胃中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下法:

寒下、温下、润下、逐下、攻补兼施

(二)护理:

1.药宜空腹温服;以邪去为度,中病即止。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注意排泄物的质、量、色、味等。

3.注意适应症,服寒下药期间应暂禁食,待燥屎泻下后再给以米汤、面条等养胃气之品。

4.服温下药食宜温热性味之品。

5.服润下药期间应配合食疗以润肠通便;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四、和法及护理

(一)定义:

亦称和解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

(二)适应症:

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等病邪在半表半里之证。

(三)护理:

1.注意饮食要配合药物。

(小柴胡汤:

忌食萝卜,因方中有人参)

2.服调和肝脾药时应配合情志护理。

五、温法与护理*

(一)定义:

温法,亦称温阳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

(二)适应症:

适用于脏腑经络因寒邪为病之证。

温法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之区别。

(三)护理:

1.应辨别寒热真假,三因制宜。

2.生活起居、饮食、服药等护理均以“温”法护之。

3.服温中祛寒药,应在服药后饮热粥少许,并避免外感。

4.灵活应用给药方法。

5.注意病情观察。

六、清法与护理

(一)定义:

亦称清热法,是通过清热泻火,使邪热外泄,以清除里热的一种方法。

(二)适应症:

对于由温、热、火所致的里热证皆可适用。

尤其治疗温热病中更为常用。

(三)护理:

1.环境护理。

2.饮食护理。

3.凉服或微温服4.服药后需观察病情变化。

5.注意事项(苦寒药物)。

孕妇忌用

七、消法与护理

(一)定义:

消法,亦称消导法,即通过消食导滞和软坚散结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邪逐渐消散的一种治法。

消法又分消导食积、消痞化癥、消痰祛水、消疳杀虫、消疮散痈等。

(二)护理:

1.要根据其方药的气味清淡、重厚之别,采用不同的煎药法。

2.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勿过饱,婴幼儿应注意减少乳食量,必要时可暂时停止喂乳。

3.加强病情观察。

4.汤剂宜在饭后服用。

与西药同服时,应注意配伍禁忌;不与补益和收敛药同用,以免降低药效。

5.不可久服,中病即止;年老、体弱者慎用;脾胃虚弱、无食积者及孕妇禁用。

消法与下法虽皆治有形之实邪,但两者有所不同:

下法是适用于病势急迫,形证俱实之证,必须急下,速除;

消法适用于病势较缓,虚实夹杂之证,尤其是气血积聚而成之癥块,不可能迅速消除,必须渐消缓散。

消法也常于补法或下法配合运用,但仍然是以消为目的。

八、补法与护理

(一)定义:

补法,亦称补益法,是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以补养的一种治疗方法。

即通过滋养、补益人体气血阴阳。

(二)护理:

1.生活起居及一般护理。

2.补益药的正确煎煮方法与服用方法。

3.饮食调护上应对证进补。

4.情志护理

5.服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血色素、体重等情况;若遇外感,应停服补药以防“闭门留寇”。

6.指导患者坚持用药。

第四节 常见中药中毒的解救和护理(首发症状和中药方法如何解救)

(一)半夏中毒(生半夏)

1、轻度症状:

口舌、咽喉麻木五感觉

2、中药方法解救:

1)以生姜30g、防风60g、甘草15g,煎汤2碗,先含漱一半,后内服一半。

2)或嚼服生姜或口服生姜汁。

3)或用醋30-60ml,加姜汁冷漱和内服。

4)用生姜汁5ml、明矾3g,调匀内服。

3.半夏中毒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故镇静药要慎用,可针刺人中、合谷、涌泉等穴。

(二)乌头中毒(风湿痹症、强直性脊柱炎)

1、轻度症状:

唇、舌及四肢发麻、恶心。

2、中药方法解救:

1)用肉桂泡水催吐2)用生姜200g、甘草50g,水煎服。

3)用绿豆200g、甘草100g,水煎服。

4)用甘6g、生姜6g、绿豆30g、防风10g,水煎服。

3、食物疗法:

三豆汤(黑豆30g、黑豆30g、赤小豆30g、甘草12g,煎汁)顿服

(三)洋金华中毒(哮喘)

1、轻度症状:

头晕、口干渴、皮肤潮红、无汗、呕吐烦躁、视力模糊、瞳孔散大

2、中药方法解救:

1)多吃红糖,口含米醋。

2)甘草120g煎服3)频服浓茶水4)绿豆衣12og、银花60g、连翘30g、甘草15g,加水至1000ml,煎至200ml,每次服20ml,没2小时1次。

(四)白果中毒(以绿色胚芽毒性最大)

1、轻度症状:

呕吐、腹痛、腹泻;呼吸急促

2、处理:

用维生素B1、B12等穴位注射治疗;或用白果壳100g水煎服。

第七章经络腧穴

识记:

1、以下概念:

经络、奇经八脉。

2、十二经脉的循行流注顺序、分布规律、交接规律。

3、经络的生理功能。

理解:

1、经络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2、经络系统的组成。

3、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

一、经络总论

经络是指经脉和络脉,是沟通表里,运行气血的通络。

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油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浮络

三、十二经脉

1、概念:

是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阴经的总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十二“正经”。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3、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

•阴经属脏主里,阳经属于腑主表,一配一腑,一阴配一阳

前中后

(手足)阳明少阳太阳腑主表

(手足)太阴厥阴少阴脏主里

4、十二经脉的名称

5、循行走向特点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6、交接部位

阴经与阳经(相表里经)在四肢部交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