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练习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1293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练习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练习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练习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练习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练习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练习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练习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练习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练习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练习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练习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练习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练习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练习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练习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练习含答案.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练习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练习含答案.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综合检测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练习含答案

单元综合检测

(一)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礼记·礼运篇》记载: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这一记载反映了(  )

A.分封制开始出现

B.阶级矛盾尖锐

C.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D.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解析:

根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体现了“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强调的是家族血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也仅体现了人自私的一面,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天下为家”,体现了家天下的开始;“大人世及以为礼”体现了世袭制成为定制,故D项正确。

答案:

D

2.历史学家黄仁宇说:

“每个诸侯的疆域内,必有宗庙,它成为地区上神圣之殿宇,其始祖被全疆域人众供奉,保持着一种准亲属的关系。

”能够维系这种“关系”的是(  )

A.君主制B.宗法制

C.中央集权制D.郡县制

解析:

由“宗庙”“始祖”“准亲属”等信息可知,题干强调的是血缘关系,故选B。

答案:

B

3.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解析:

本题考查对嫡长子继承制的理解。

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原则,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

答案:

C

4.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其根本目的是(  )

A.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打破旧有附属国的界限

B.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解析:

分封制的根本目的就是:

“封邦建国,以蕃屏周”。

答案:

D

5.周代的礼制内容非常复杂,在众多规定中体现了“亲亲”和“尊尊”两个基本原则。

其中,“尊尊”主要反映了(  )

A.浓厚的宗族色彩B.强烈的等级意识

C.浓重的神权色彩D.发达的礼乐制度

解析:

周代礼制的“亲亲”和“尊尊”意为要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尊重应该尊重的人。

“亲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互相爱护团结,体现出带有浓厚宗族色彩;“尊尊”不仅要求在家庭内部执行,贵族之间、贵族

和平民之间,都要讲尊卑关系,讲秩序和等级,故B项正确。

答案:

B

6.“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这表明(  )

A.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B.周天子掌握了高

度集中的政治权力

C.西周等级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

D.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解析:

材料中“贵族色彩”“共主”“地方分权体制”等信息反映了西周形成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分封制,故选C。

“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符合商王统治的特点,A项错误;B、D两项中“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属于秦朝的政治特征。

答案:

C

7.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解析:

材料中分封的史实告诉我们,分封有助于把周的制度文化带到被分封的地区,也就是推动了周与诸侯国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具体解析如下:

选项

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

判断理由

A

正确选项

分封子弟到各地为诸侯,有利于推动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本身错误

西周尚未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C

本身错误

西周尚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不可能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干扰选项

夏商时期的政治也是贵族政治,贵族一直拥有世袭特权,此处是延续,不是确立

答案:

A

8.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突出地说明(  )

A.秦始皇非常勤政 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

解析:

本题的有效信息是“皆决于上”,即反映了皇帝总揽全国大权。

答案:

B

9.“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

……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

”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  )

A.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B.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C.有效解决了皇权相权的矛盾

D.强化君主个人独裁

解析:

从“君臣集议……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可知秦朝集议制度不是君主独裁,故可利于皇帝决策时吸取他人意见,故A项正确;分封制是地方制度,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秦朝设立三公九卿与皇帝集议,增加了丞相的权力,不能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认为君臣集议不是强化君主独裁的措施,故D项错误。

答案:

A

10.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

“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

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

,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

”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从秦始皇行郡县制的目的方面考虑,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分裂而实行的,不可能是强化地方的独立性。

答案:

C

11.秦朝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的是(  )

A.丞相B.御史大夫

C.太尉D.郡守

解析:

本题限定词是秦朝。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故选B。

答案:

B

1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其中论及的制度变化是(  )

A.分封制→郡县制B.三公制→三省制

C.世袭制→禅让制D.封国制→行省制

解析:

本题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

秦、郡邑及守宰,这体现的是郡县制,故选A。

答案:

A

13.如图所示,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  )

A.削弱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B.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C.中朝权力扩大外朝权力分散

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解析:

“推恩令”颁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无关,故A项错误;“推恩令”的施行有利于削弱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项“消除”说法夸大了其作用,故B项错误;“中朝权力扩大外朝权力分散”是加强君权削弱相权的措施,与削弱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故C项错误;“推恩令”的施行有利于削弱地方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

稳定,故D项正确。

答案:

D

14.“邓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

”(《后汉书·邓寇列传》)这一现象与当时的选官制度有关。

“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

爵制B.世袭制

C.察举制D.科举制

解析:

从题干“累世宠贵”“侯者二十九人”等信息可知,邓氏家族进入仕途的人很多;又由《后汉书·邓寇列传》可判断这一现象出现在东汉时期。

东汉时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

答案:

C

15.唐代学校分六种,其中“四门学”招收低级官员的儿子和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学校来的“生徒”是其取士的主要来源之一,“生徒”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

由此可知(  )

A.唐朝官员的入仕途径多样

B.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

C.唐朝的“生徒”人数众多

D.官僚体系已出现膨胀趋势

解析:

A项与材料“主要来源之一”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招收……普通民家的聪明子弟”可知,平民有机会步入社会上层,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生徒来源,与生徒人数无关,故C项错误;“‘生徒’能通一大经以上者都给官做”反映唐代重视人才,而非强调官僚体系出现膨胀趋势,故D项错误。

答案:

B

16.唐朝政府一切最高命令,叫作“敕”,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不拟敕,而由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由此可推断中书省的职能是(  )

A.审核决策B.拟撰诏书

C.执行决策D.监督审判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的职能是审核决策,故A项错误;根据“由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可知,中书省的职能是拟撰诏书,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尚书省执行决策,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央御史台监督审判,故D项错误。

答案:

B

17.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

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B.行政权

C.军政权D.财政权

解析: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答案:

B

18.《儒林外史》中有一则故事,讲到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

这反映出作者认为科举制(  )

A.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

B.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

C.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D.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

解析:

根据材料“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表明科举使士人的心理发生扭曲,人性得不到应有的伸张,故A项正确;科举选拔人才注重才能,故B项错误;材料“高兴得发了疯”,强调科举制的弊端,故C项错误;材料不涉及科举的程序及试题的特点,故D项错误。

答案:

A

19.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汉代设中朝B.唐代设三省

C.宋代设副相D.明代废丞相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是明朝废丞相的结果,故D正确。

答案:

D

20.“(明朝)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于是他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  )

A.执行诏令B.审核政令

C.协理章奏D.决策军务

解析:

从材料“洪武皇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可以判断这指的是明初废除丞相制度,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此后组成的“特别的政府部门”指的是备皇帝顾问的殿阁大学士,他们不参与决策,也不负责执行政令和监察百官,只是协助皇帝处理章奏。

故选C。

答案:

C

21.明太祖曾下令:

“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后又规定:

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

这反映了明朝(  )

A.出现宦官专权

B.皇帝的行政负担减轻

C.政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D.中央集权的强化

解析:

明太祖时期还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故A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加重了皇帝的行政负担,而不是减轻,故B项错误;材料“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体现政府各部门相互牵制而不是协调,故C项错误;材料“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反映了明朝中央集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清前期,中央机构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  )

A.“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如坐朝仪”

B.“率循祖制

,咸复旧章”,废内阁,恢复内三院

C.选调翰林等官入南书房当值,“非崇班贵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解析:

本题要求对选项所传达的信息要与课本中内容相对应,A是皇太极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C是康熙时设南书房,D是雍正时设军机处,相比较而言,军机处的设立是清前期最重要的加强皇权的措施,也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答案:

D

23.清朝嘉庆时如无大典礼或大会议,(内阁)大学士可终年不至(内)阁,故必兼一管部,方有趋公之地耳。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内阁是国家非法定行政机构

B.国家政治稳定以致无事可理

C.军机处职权范围的不断扩张

D.内阁大学士不关心国家政务

解析:

内阁是国家非法定行政机构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造成

内阁大学士可终年

不至内阁的原因是被军机处架空了,不是因为国家政治稳定的原因,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清朝嘉庆时”和所学可知已建立军机处,逐步成为国家的中枢权力机关,取代了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作用,故C项正确;内阁大学士不关心国家政务在材料无体现,导致内阁大学士无事可为是制度变迁的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

C

24.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一方面设置丞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丞相的权力。

与之相关的措施有(  )

①西汉设置中朝 ②唐朝实行三省制 ③明朝设立内阁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①④B.①②

C.②③D.③④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西汉的中朝制度、唐朝的三省制与之有关,①②正确,故选B。

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立时,已经废除丞相制度,③④说法错误,排除A、C、D。

答案:

B

25.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中,常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

以下机构体现这种方式的是(  )

A.中书门下 内阁 军机处

B.中朝 内阁 军机处

C.中朝 中书门下 内阁

D.尚书台 内

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解析:

根据题干所示应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其发展趋势应该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汉朝的中朝制度是为了削弱外朝三公九卿的权力;明朝内阁制是废丞相,皇权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故本题应该选择B。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50分)

2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裴姓是伯益的后代,周代被封于非(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非为氏。

后来他们的后裔(六世孙)徒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

料二 据《裴氏世谱》载,河东闻喜(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在封建社会时期,七品以上官员,达3000余人,官居宰相之人高达59人。

第3位宰相,裴绾:

裴氏家族第十七世,汉献帝时官居尚书令。

第41位宰相,裴度:

裴氏家族东眷第十八世,唐穆宗时官至中书令。

第59位宰相,裴定,裴氏家族第四十一世,宋仁宗时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材料三 《裴氏家记》历代均有人撰修,父死子继,子死孙承,呕心沥血,锲而不舍,最终成书。

虽名曰家族谱牒,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谱的范围。

它的大部分内容都同社会历史问题相联系,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兴衰更替的真实记录。

(1)据材料一,概

述裴

姓形成的原因。

(6分)

(2)指出材料二中三位宰相所在部门的主要职能。

(8分)

(3)据材料三,概括族谱的现实意义。

(4分)

解析:

(1)问,“周代被封于非乡”反映了其姓氏来源于分封制,“后裔(六世孙)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说明后人徙封解邑,进行文字改造。

(2)问,裴绾“汉献帝时官居尚书令”,属于汉朝内外朝制度中的内朝,是决策机构;裴度“唐穆宗时官至中书令”,属于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中书省,主要起草诏令;裴定“宋仁宗时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宋朝的宰相,只管行政。

第(3)问,族谱本身就有凝聚宗族的作用,“它的大部分内容都同社会历史问题相联系,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兴衰更替的真实记录”表明族谱具有传承文化和反映历史的作用。

答案:

(1)原因:

分封制的封地;后人徙封解邑,进行文字改造。

(2)裴绾所在部门:

决策;裴度所在部门:

起草诏令;裴定所在部门:

只管行政。

(3)现实意义:

凝聚宗族;传承文化;反映历史。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7.(16分)唐代的中央官制成熟完善,宋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图2展示了唐代和宋代的中央政制和架构。

图1唐代中央政制和架构

图2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

材料二 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

还用(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

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

……宋代,宰相与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

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

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

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

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

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

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只剩下一部分权力,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

——[日]竺莎雅章著,方建新译《宋太祖与宋太宗》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有什么特点?

(4分)

(2)根据图2和材料二,你认为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宋代中央集权制如何导致“君主独裁体制”形成?

(6分)

解析:

本题以唐宋中央官制的变化为主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1)题,注意从地位下降和职权分割两个角度归纳特点。

(2)题,可从加强皇权、降低行政效率、增加财政开支等角度分析影响。

第(3)题,注意省略号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可根据“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和“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分析“君主独裁体制”的形成。

答案:

(1)宋代宰相只是众多高级官员中的一位,而不是总领百官的首长;行政权被分割,丧失了军事和财政的权力,处处受其他部门掣肘。

(2)扩大了决策部门及决策者的数目,达到互相制衡,加强了皇权;能集思广益,却也会降低行政效率;官员数目大增,导致国家财政支出上升;宰相处理的民政经常涉及军事和财政问题,如果宰相与枢密使和三司使未能有效地沟通和合作,政策便难以施行。

(3)中央各常设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由于掌管各种政务的官员职级相同,部门之间如有冲突或合作,需要君主介入和仲裁,这就提高了君主在日常决策上的地位。

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

观点 有学者提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说,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两千多年全都一样,并无变化。

材料一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武帝时杜周为廷尉,“善候司。

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者,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

有人责怪他“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

周曰:

“三尺安出哉!

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

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据《汉书》卷六十《杜周传》

材料三 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等说:

“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据《贞观政要》卷二

从三则材料中选取两则可以论证题中观点的材料,并通过对材料的解读论证题中的观点。

解析:

题干中的观点即“皇权独尊”。

材料一中“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倚办于上”说明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

材料二中“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说明君主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大于法治。

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要求大臣积极进谏,以此约束个人的独断行为。

做答时应先选取材料再进行论断。

答案:

材料:

材料一、材料二。

论证:

材料一表明国家的一切事务都由皇帝作出决定,大臣只能根据皇帝的旨意具体执行。

可见,自秦朝建立封建君主专制时起,君主的权力就是至高无上的。

材料二充分反映了一个根本事实,“人主意指”是凌驾一切之上的,君主爱怎么办就得怎么办,过去一切制度、律令,都必须依据在位君主承认与否,而决定是否继续生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