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1806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9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区域发展

第1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发展差异

考纲

考点

知识细化

能力要求

应用实践

区域的含义;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的概念、特征

能判断不同区域类型

结合相关图示,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利用区域图定位

南方与北方的地理环境差异

描述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通过图文材料,进行区域环境差异分析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美国匹兹堡的发展历程为例,认识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阅读史料推知环境特点

结合过程示意图或统计图表,分析区域发展阶段及其影响

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实例例证人类活动影响

一、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的含义: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分明确的界线和模糊的界线两种。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空间结构

概念

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因素

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类型及特征

乡村地域

城镇地域

范围大,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范围小,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对乡村地域产生带动作用

空间分布特点

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4.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

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差异表现:

三次产业占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地区差异

传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工业(加速推进工业化)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时间变化

发展前期

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化时期

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城市化水平较高时期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二、区域发展阶段

1.区域发展水平衡量指标

(1)常用指标:

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2)综合指标:

如人文发展指数,包括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

发展

水平低,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少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

水平高,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高

产业结构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程度

逐步提高

大幅度增强

交通

运输

少而稀疏

建设显著加快

现代化交通运输、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城市

化特

水平较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平均发展速度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

状态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三、区域发展差异

1.四大地区的差异

(1)划分依据:

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表现:

①产业结构差异:

东部地区加工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东北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但在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

②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工业化进程快,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

在东部地区,外资企业、

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但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仍然是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

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分布密度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③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则比较低。

2.南方与北方

(1)划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

(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北方

南方

自然

环境

跨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面积广,森林、煤炭、石油、铁矿丰富

跨亚热带及少部分热带地区,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丰富

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重工业地区和能源基地面临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任务

积极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快,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限制

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等

3.西部大开发

(1)范围: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西部地区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优势:

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丰富。

(3)不足:

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4)意义:

①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②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内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可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

1.山东省与河北省的界线是明确的。

(√)

2.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之间差异性较大。

(×)

3.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人地关系由紧张转向协调。

(×)

4.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对区域开发利用是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

(√)

二、地理实践力——读图填空

读图比较甲、乙两地区,完成下表。

区域

项目

甲:

北方地区

乙:

南方地区

自然条件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

气候

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阔混交林、亚寒带针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土壤

棕壤、黑土、钙质土、部分盐碱土

红壤、砖红壤

社会经济条件

农业生产

以旱地耕作业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以水田耕作业为主,长江流域和珠三角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工业生产

以重工业为主

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

产业结构

以传统产业为主,面临调整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转型较快

交通运输

比较发达

比较发达,内河航运发达

对外开放

开放程度相对落后

开放程度高,对外联系方便

三、人地协调观——趣味思考

1.唐诗中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反映了江南地区的什么地理特征?

[提示] 气候湿润、降水多、地形平坦、水系发达、河网密布,因此聚落多沿河分布。

2.与南方相比,我国北方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我国北方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年降水量较小。

 (2019·海南高考)有着“东方好望角”之称的某沿海小镇,迎接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❶。

这里房屋、道路依地势而建。

在方圆四、五平方千米的山坳里,房屋多用石块砌成,屋顶瓦片也多压着石块,形成“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群❷。

据此完成

(1)~

(2)题。

(1)该镇位于(  )

A.海南省 B.广东省

C.浙江省D.山东省

(2)该镇石砌建筑主要是为了抵御(  )

A.寒潮B.台风

C.泥石流D.冰雹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❶某沿海小镇,迎接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的第一缕曙光,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

❷该镇房屋分布在山坳里,多用石块砌成,屋顶瓦片多压着石块主要是防风吹

教材寻因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也存在差异,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综合判断

(1)由信息❶可知,该镇迎接了中国大陆新千年第一缕曙光,说明其位置偏东,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因此该镇的纬度应该相对较低,由此可判断所在省区是浙江省

(2)由信息❷可知,该地石砌建筑屋顶多压石块,主要是为了防风,且建筑多分布在山坳中,也可以避风

[尝试解答] 

(1)C 

(2)B

1.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分析方法

(1)地理位置特征

位置

内容

绝对位置

主要是对某地区经纬度位置的分析判断,也就是根据一个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来确定该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和区域范围

海陆位置

要从所在或相邻的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大洋东西岸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相对位置

山河位置

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政治地理位置

根据本国、本地区轮廓,或邻国、邻省轮廓等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交通地理位置

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线、点的分布等方面分析和判断区域的位置

(2)主要自然地理特征

自然要素

内容

地形特征

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方面来描述

气候特征

主要从气候类型、气候要素(主要指降水和气温)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分析

河流特征

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3)主要人文地理特征

人文要素

内容

农业

主要从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作物种类(热量和水分影响)、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等方面分析

工业

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区位条件(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城市

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等方面分析

环境问题

主要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2.区域差异分析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①气候差异的形成

②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③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④土壤、植被差异的形成

区域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形、地质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土壤、植被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土壤的质地、厚度、肥力、酸碱度方面和植被的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分布、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气候、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命题视角一 结合相关图示考查区域环境特征分析

(2017·全国卷Ⅲ)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

据此完成1~3题。

1.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川剧B.豫剧

C.粤剧D.越剧

1.D 2.B 3.D [第1题,D对:

图示反映了一派“小桥流水”的水乡景色,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水网稠密,是该景观的主要分布区。

A错:

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海拔相对较高,河流水量大、水流急,没有该景观分布。

B错:

华北平原降水较少,地表河流稀少,无该景观的分布。

C错: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河流水量较大,不是该景观的主要分布区。

第2题,B对:

由上题可知,该景观主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A错:

沟壑纵横,降水集中,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特征。

C错:

地形封闭与三角洲的地形特点不符。

D错:

山河相间是横断山区的典型特征,降水均匀与长江三角洲降水季节变化大的特点不符。

第3题,D对:

越剧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是该地区的代表性地方剧种。

A错:

川剧流行于四川全境和云南、贵州等部分地区。

B错:

豫剧主要流行于河南等省区。

C错:

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等省区。

]

(2019·湖北七校模拟)平潭是福建省一个岛县,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

当地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建造如下图所示的石头房屋,名为石头厝。

其独特的造型是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

据此回答4~5题。

4.石头厝的特征及其对应功能正确的是(  )

A.房屋低矮—便于保温B.屋顶缓—防暴雨

C.窗户小—防外敌D.石头压瓦—防大风

5.结合平潭的地理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降水少主要是由于沿岸寒流降温减湿

B.该地适宜发展的产业有渔业、风电、旅游业

C.该地主要房屋建材是岩浆喷出冷却凝固而形成的

D.由于台湾山脉的阻挡,该地夏秋免遭台风灾害

4.D 5.B [第4题,福建位于东南沿海,海岛多台风灾害,则有石头压瓦、窗户小等特征,目的都是防大风危害;福建位于亚热带,一般不需要保温;屋顶缓,不利于防暴雨。

第5题,该地降水较少,主要是因为台湾山脉阻挡夏季风;亚热带海岛利于发展渔业、旅游业,风力强而可发展风电产业;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台湾山脉对台风阻挡作用较弱,该地夏秋易遭台风灾害。

]

命题视角二 结合区域分布图等图文材料,考查区域差异分析

(2017·全国卷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

据此完成6~8题。

6.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7.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8.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B.技术

C.资金D.交通

6.C 7.D 8.D [第6题,C对,B错:

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下游已经变成人为改造的渠道,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A错: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因此有划分指标依据。

D错:

秦岭—淮河线属于自然地理界线,具有过渡性,两侧地理环境无明显差异。

第7题,长江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天然地将江苏省划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因此苏南和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第8题,由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以长江为界,以前陆路交通联系不密切,不便于两区域经济联系;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促使苏南和苏北地区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

(2019·合肥质量检测)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

如图示意我国三个省级行政区1998年和2012年耕地复种指数。

据此完成9~11题。

9.图中M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湖北   B.吉林

C.山东D.江苏

10.浙江省耕地复种指数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

A.非农产业发达B.耕地面积减少

C.作物单产减少D.山地面积广阔

11.提高河南省耕地复种指数的有效措施有(  )

①加大惠农力度 ②扩大垦荒规模 ③实施休耕轮作

④增加科技投入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9.B 10.A 11.C [第9题,由材料可知,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

从图中可以看出,M省级行政区的复种指数不超过100%,说明该地农业生产熟制最多只能一年一熟。

选项所列四个省级行政区中,湖北位于亚热带地区,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复种指数会高于100%,故A项错误;吉林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复种指数最多100%,故B项正确;山东位于暖温带地区,农作物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复种指数会高于100%,故C项错误;江苏复种指数也会高于100%,故D项错误。

第10题,由材料可知,复种指数为全年播种作物的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

浙江省位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

第二、三产业发达,从业人数多,从事农业生产人数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小,故A项正确;根据复种指数的概念可知耕地面积减少不会降低复种指数,故B项错误;复种指数与作物单产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山地面积广阔,并不会降低复种指数,故D项错误。

第11题,加大惠农力度可以增加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提高复种指数,①正确;扩大垦荒规模会增加耕地面积,不会提高复种指数,②错误;实行休耕轮作会减少播种作物的总面积,降低复种指数,③错误;增加科技投入,可以提高作物的熟制,从而提高复种指数,④正确;故C项正确。

]

 (2018·全国卷Ⅱ)澳门半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❶,现在的部分土地是历年填海而成的❷,下图示意澳门半岛山丘分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❸。

据此完成

(1)~

(2)题。

(1)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位于澳门半岛的(  )

A.东北部 B.西北部

C.东南部D.西南部

(2)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道(  )

A.狭窄B.曲折

C.坡大D.路面凹凸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❶澳门半岛的地形以低矮的丘陵为主

❷澳门经历年填海造陆获得了许多土地

❸图中显示澳门老城区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街道走向明显与地形起伏有关,部分街道名称反映出当时的环境

教材寻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一些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

综合判断

(1)由信息❷、❸可知图中显示的部分街道名称中的“海边马路”,说明了该处街道当时应是位于海岸线附近,而如今不临海了,说明填海造陆使该处土地扩展了,且填海而成的土地相对平坦,因此形成的街道具有比较规则的网状,据此分析图中信息,半岛东南部填海造陆的面积最广

(2)由信息❶可知,澳门半岛的地势起伏较大,因此部分路面坡度大,不适宜自行车骑行

[尝试解答] 

(1)C 

(2)C

1.不同社会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

不同社会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具体如下所示: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1)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2)劣势因素的制约弱化。

灌溉技术、温室等的发展,使干旱、寒冷地区的农业得到更好发展;运输条件改进、生产率提高,使资源短缺地区的工业发展得到促进。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格局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农业占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一、二、三或一、三、二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占经济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

二、一、三或二、三、一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

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二、一

[方法技巧]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分析思路

(1)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思维模式如图所示:

(2)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思维模式如图所示:

命题视角 结合过程示意图或统计图表考查区域发展阶段及其影响

(2019·江西名校联考)下图示意一个海岛国家经济的空间发展过程。

据此完成1~3题。

1.第一阶段中,岛内大部分居民从事的活动是(  )

A.渔业B.采矿业

C.旅游业D.金融业

2.第二阶段中,a与b两港口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商业化B.工业兴起

C.腹地人口增加D.运输路线建设

3.第四阶段中,f城市的发展超过a、b,并成为该国的首要大都市,其原因是(  )

A.f地理位置优越

B.国家经济结构转型

C.沿海港口因淤浅而没落

D.f、b之间建成高等级交通线

1.A 2.D 3.B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第一阶段,岛内主要为落后地区和聚落,早期经济发展落后,城市多分布在沿海地区,说明最初以渔业为主,故选A项。

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第二阶段,a与b港口城市发展速度较快,是由于交通线路的建设,使得港口的腹地更加广阔,较其他周边的聚落发展较快,故选D项。

第3题,读图可知,a、b为港口城市,相对于f有更加优越的位置,A项错;图中无法显示沿海港口的淤积,且沿海港口的淤积与f成为大都市无关,C项错;f、b间有高等级交通线的建设,但无法使f成为首要大城市,D项错;f城市的发展超过a、b,并成为该国的首要大都市,可能由于该岛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旅游业所致,B项正确。

]

(2019·兰州模拟)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4~5题。

4.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abc   B.cabC.cba   D.bac

5.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4.A 5.D [a时期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