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佳作方令孺琅琊山游记写得真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1830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家佳作方令孺琅琊山游记写得真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名家佳作方令孺琅琊山游记写得真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名家佳作方令孺琅琊山游记写得真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名家佳作方令孺琅琊山游记写得真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名家佳作方令孺琅琊山游记写得真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名家佳作方令孺琅琊山游记写得真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名家佳作方令孺琅琊山游记写得真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名家佳作方令孺琅琊山游记写得真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名家佳作方令孺琅琊山游记写得真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名家佳作方令孺琅琊山游记写得真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名家佳作方令孺琅琊山游记写得真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家佳作方令孺琅琊山游记写得真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名家佳作方令孺琅琊山游记写得真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家佳作方令孺琅琊山游记写得真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家佳作方令孺琅琊山游记写得真好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近处树林子里的流莺,远处钟声,市声,再加像今天这样大的风声,都打成一片,合起力来,侵袭我这孤寂的空斋,大有被无形的风雨吹去屋顶、倒塌墙壁的危险。

但我静静地坐着,不避开,像不避开一切的苦难一样。

这要谢谢我的朋友们和我姐姐的关心,因为他们看我这样生活,以为这对于我的身体不利,常常劝我出游,甚而强迫我。

这两年我游太湖,西湖,日本,以及今年寒食清明的两天游琅琊山,都亏得他们的鼓励。

他们唤醒我的生机,使得我兴致又像花一样在心上盛开一次。

今年寒食节的头一天,×

×

君夫妇约我和好几个朋友吃茶,讲到明天是寒食节,又当这初春花发的时候,应当到什么远一点的地方去跑跑。

不知怎么忽然想起醉翁亭,也许因为从前有一个人曾说过“睡与醉虽有罪而不加刑焉”这句话的缘故,就想去领略古人的醉意吧。

醉翁亭在滁州琅琊山中,自从欧阳修做了一篇《醉翁亭记》,这地方就一直盛传下来。

我早就想去游,总打不起兴致。

这次朋友们既这样高兴,我也就决定不扫兴。

我们有五个人,一道去江边候轮渡,走到江边的时候,晓雾还没有散,向江头一看,在烟水空蒙的当中只有一些船桅的影子同一只沙鸥飞过。

这活像一幅淡墨的江水画。

一会儿一只轮船名叫“澄江”开过来,游逛的人真多,都纷纷地挤上船去,不到半点钟就到了浦口,又纷纷地挤下来。

坐游览专车从浦口到滁州不到两个钟点就到了,队队的游人像风卷落花似的都从车上翩翩的走下来,朝着山中走去。

路旁有一个人力车夫说:

“从车站到山有三十里地呢。

”我自省没有能力走这么远,就坐了这辆车,也劝同游的女伴坐另一辆,其余三个人就跟着车跑。

我们先进东门又转向南。

东门城上写“新治门”三字,我想这是否就是《滁州志州域图》所载“化日门”或是“环漪门”?

不远就看见一道河,河身很宽很深,可这时水落得很浅。

河的两边有许多树木。

河上跨着一道穹形的古石桥,在河那边,隔着树林,可以看见一座石塔,完全用大盘石堆垒起来的。

是唐朝遗留下的古塔之一吗?

贪恋这里风景还美,多留连一会儿。

“这道桥有什么好看?

城里有新用洋灰造成的一道洋桥,那才好看呢。

”车夫不屑似的说。

我们默默的笑,想这车夫才真是新时代的人物呢。

转上南门大街时,太阳已照得很高。

所谓大街,不过像一个村镇模样。

一个从唐宋以来就有名的滁州,竟这样荒陋!

再出南门城向西南行,我想这已踏上欧阳修的故道了。

初春的天气,寒暖恰恰相宜,山野的风吹到脸上,教人想到游泳。

新绿才上满了枝头,并不茂密。

一簇簇的杏花夹杂在山阿林木的中间,远看像一朵朵的停云,近看那鲜亮的颜色像发出透明的光。

今日大丰山顶鸟瞰滁州城

滁州有名的山是尖山凤凰山琅琊山,还有大丰山。

据说大丰山是“盘亘雄伟出琅琊山诸峰上”。

丰乐亭在丰山的幽谷里。

地形低洼,四面群山环抱,谷里很多细竿宽叶的丛竹,竹下有泉,名叫“紫薇”。

我们听到“泉”字,总要想是清浅的,漫流在石上有淙淙的声音的乳泉;

可这紫薇泉是潴蓄在一个方池式的深潭里,水极清,里面有水草纷披不能见底。

据说,当初发现紫薇泉的人是欧阳修的仆人,故事是这样:

有一天有一个人献新茶给欧阳修,欧阳修因想起前几天所发现的醴泉,就教人去汲醴泉的水来烹这新茶。

醴泉离城至少也有十数里路远,为了一杯茶教人跑这样远,欧阳修真算风雅。

不幸汲水的人在回城的路上(许是太累了)摔了一跤,把汲来的水全给泼了。

倘若空手回衙,欧阳修一定罚他再去重汲,他想若再跑这么多路又怎受得了!

哪知他这一急倒急出今天这样一个大古迹来了。

因为他在仓皇中把近处山里的泉水随便汲些回去奉给太守大人。

这位太守大人真是一位天才的饮水家,对于泉味确有研究。

尝后知道决不是醴泉,就穷加拷问这个仆人,才知道是在丰山幽谷里得来。

欧阳修是个“博学多识而又好奇”的人,他得到这个泉,立刻造一座丰乐亭在泉上,他给梅圣俞的信说到造亭的始末:

是年夏中因饮滁水甚甘,问之,有一土泉在城西百步许。

遂往访之,乃一口谷中。

山势一面高峰,三面竹岭,回抱泉上,旧有佳木一二十株,乃天生一好景也。

遂引其泉为石池。

甚清甘,作亭其上,号丰乐亭,亦宏丽。

又于州东五里许有二怪石,乃冯延鲁家旧物,因移在亭前。

广陵韩公闻之以细芍药十株见遗,亦植于其侧。

其他花木不可胜记。

山下一径穿入竹筱,蒙密中溪然路尽,遂得幽谷泉。

已作一记,未曾刻石。

可见从前丰乐亭是怎样的名胜!

与欧阳修同时代的人像蔡君谟、苏子美、梅圣俞,都有诗记这事。

他们在这里饮茶听泉。

一种悠闲的风度,教今天来逛的人想像起来真是觉得“眇然如何”了。

从前这里的幽谷泉现在已不可见,只在欧阳修的一首诗里保存着。

诗是:

踏石弄流泉,寻源入深谷,泉傍野人家,四面深篁竹。

溉稻满存畴,鸣渠绕茅屋。

生长饮泉甘,荫泉栽美木,潺无春冬,日夜响山曲。

自言今白首,未惯逢朱毂;

顾我应可怪,每来听不足。

我真想自己也有这样一个“野人”的家,在深林里傍着泉水,昼夜听的是风动竹叶飒飒的声音,流水潺湲的声音,并且一生不遇到一辆“朱毂”。

现在的丰乐亭已经过几次的修葺,旧日的面目必已失去,所谓花木,所谓二怪石都只可梦想。

一些历史的痕迹只留在几座大石碑上。

从丰乐亭再向西走,路上看见许多累累的大盘石,有的上面刻有碑文,但模糊看不清,只有一个石上的四句诗,末二句还可摸索得出来。

是:

“风流人已远,同乐到如今。

”我读了两遍,觉得一种缠绵慷慨的意思,自然而然的涌上心来。

欧阳修的潇洒和爱的风神永远藏在这石头里。

到柏子龙潭要翻过几个小山,山上有人种地。

问他种的是什么?

说是蚕豆同小麦,问他是那儿的人?

说是山东。

以后我们听到好多北方口音的人说话。

问他们是从哪儿来的,大半都说是从皖北或是山东来。

比方给我拉车的那车夫就是山东滕县的人,母亲同妻子小孩都留在家乡,他自己跑到这样一个小城里来拉车,生意最好的时候,可以拉得五十多块钱一个月,说都捎回去买点田地养家小,这在他是顶得意的进款了,可是我们要想想他的汗血啊!

滁州正在复建中的柏子龙潭规划图

我们走到两个洞口,乡下人有住在里面当作“家”的,不知是否双燕白鸽二洞?

向下看,龙潭在一块低洼的大壑里,里面有方形的墙基,像一座废去的四方城。

潭底地更低,从前这里有一潭黑水,现在只西北角一湾清水了,水边长一棵杨树,游人从隧道走到柱下。

四周的墙壁上长满了草木。

若当木叶茂盛的时候,这里有多么荫森可爱。

《滁州志》载:

明洪武甲午夏七月,驻跸于滁,丁旱叹,躬祷,甘霖大作;

洪武六年有旨创建祠宇,改封为柏子龙潭之神。

十六年浚龙潭,潭周为楼,极其壮丽。

有御制碑记为祭文。

现潭上楼已废,只剩石础十六,潭中石柱四根。

石柱极宏壮。

每柱共四节,乃凿石为十六角,大方形堆叠而成。

由龙潭再向西走。

在路上,郑家小弟弟拾得一块石头,拿在手里觉得很重,光泽像煤炭。

这是附近凤凰山石,凤凰山原有铜矿,这种石头乃是铜化石。

我们都争先恐后的去细细寻找。

有喜欢形式方重可作图章的,有喜欢状似人物的,有喜欢文理细致如水藻或树根化石的,我却喜欢嶙峋透空可作小石山玩的。

大家都各依趣味去拾,一直等到双手满捧不能再拿的时候,心里仍觉得不够。

欧阳修雕像

路旁又看见一座横卧的大石。

像一个人斜躺在那儿,背上刻四个大字“一醉千秋”。

这时快到醉翁亭,两边都是山,山上白石齿齿。

“为什么一路上总听不到潺潺流水的听音?

”我心里埋怨,“是山川欺我?

还是古人欺我?

”正在这时,听见后面有人高声的叫:

“九姑,九姑。

”“谁,是什么事?

”我回转头向远远的后面问。

“看左边,那里有一条溪水?

”×

喊。

我们赶快跑过去看,果有一泓清泉在乱石之间曲折奔流:

水声冷冷,并不大,你要说水同石在私语也可。

水清,可以照见两岸的树木、天上的云,同石上立着、坐着的人。

要是有一位水仙在这时来照自己的影子,一定要销魂了。

这就是酿泉。

岸上有一座亭,名有松亭。

绕亭栽着几百棵松树。

十年以后这儿的松风与泉鸣定是好听极了。

沿溪再走几十步有一座小土地祠,屋顶造得精巧重复,决不是近代粗鲁之作。

小龛门的两边有一副春联:

“肯与邻翁相对饮,却从田叟问耕耘。

”这意思该怎样解?

他既可以同隔壁的醉翁亭里太守大人同饮,却又去问老百姓的耕耘,他查到老百姓收成若好,不是要劝太守大人多抽税吗?

还是说他既能应上又能接下的一位圆转的老人呢?

土地祠过去就是薛老桥,是一座乱石堆架成穹形的古石桥,桥二面石缝里生长许多草木与藤萝,纷纷地下垂着,倒映在桥下清溪里极有画意。

薛老桥

过桥再走几十步就到醉翁亭。

宋僧智仙为欧阳修所造的亭子早已毁于兵火,现在我们看见的是光绪七年全椒薛时雨重修的。

前面所说的薛老娇,想就是纪念薛时雨所造。

我因为这已经不是原迹,就随便浏览一过,里面藏有许多石刻。

东厢宝宋斋内苏东坡书欧阳修《醉翁亭记》还完好存在。

宝宋斋内的欧文苏字碑刻

从这儿再向西走,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

琅琊山的胜处我到此渐渐领悟了。

在路上听到树林中有(hui)(hui)的声音,又像被风吹着发出寒栗的声音。

问车夫,说是知了,知了就是蝉,盛夏才有,怎么在这儿天还冷就听到蝉叫呢?

我一路听着蝉声,依着林中的小路走,再几转就到了开化寺。

琅琊山开化寺本是唐刺史李幼卿与憎法深同建。

李幼卿欢喜“博寻胜迹”,他看见这地方幽静,就教人来凿石引泉成为一道溪流,溪的左右建禅室与琴台,他天天同朋友在这儿饮酒、弹琴、做诗、刻石。

又建开化寺,寺里亭树极多。

又开庶子泉,有李阳冰篆书《庶子泉铭》。

又有吴道子画观音像。

后来亭榭石刻同人物风流一齐都埋到荒草里去了,庶子泉也没有踪迹;

庙宇也全毁坏。

现在的开化寺是一位大和尚达修重建!

因为他颇有逢迎新贵的手腕,所以能把庙复兴起来。

古人有诗:

“心绝去来缘,迹顺人间事”,这话不是为他说的。

进庙门走过明月池上的石桥,就看见殿宇巍峨,轮奂炫丽。

方丈室在另一个院落里,室很广,像厅堂的样子,堂额题“明月观”三字。

堂前正对一两丈高的峭壁,壁上长满迎春树,花正浓,枝条下垂,好像帘幔。

石壁下用石栏围着一个方池,莆田郑大同刻“濯缨”二字在池侧石壁上。

这就是所谓“濯缨泉”。

庶于泉原就在近边,现在没有了。

院内花木很多,可惜和尚又造一座亭子在当中,太嫌逼窄。

我们在这里饮濯缨泉水泡的新茶,赏玩景物同茶味,忽然想起明日是清明,又正是月圆时候,能在山中看月不是难得的机会吗?

大家决定在这儿住一宵,这样可以慢慢的逛,不必把火车的时刻表抓在心里。

琅琊山的得名是在东晋的时候。

王禹偁留题《琅琊诗注》说:

“东晋元帝初为琅琊王,渡江尝驻此山,故溪山皆有琅琊之称!

未知东晋以前何名也。

”现在来逛滁州的人都震于醉翁亭的大名,其实琅琊山中的风景,只比醉翁、丰乐二亭胜。

我们来的时候,虽说仍是山空木瘦,涧涸泉干,仍留残冬的景象,但有满树杏花,满地野花,千红万紫确又是春天,在这高岩深壑的琅琊山中,确有异样的趣味。

所以不愿像别的游客,一望就走,愿意细细地探寻,把山水的神味像饮泉水一样浸到心上去。

琅琊寺祗园内摩崖石刻

下午有一位裳宽和尚引导我们游山。

从佛殿右手祗园走过去。

祗园是一座花木繁盛的花园。

和尚指给我们看树底下从山中移植来的山兰花,小小的一棵草靠着树根,一支短短的兰花正在开放。

我们鱼贯走到树下,一个个俯身去嗅,裳宽和尚看着发出怪异的眼光,问:

“到庙里来不见拜佛,却见拜花,这是什么原故?

”悟经堂就在这园里,经堂的右边有一片竹林,绕过竹林就是上山的路。

路的一边是峭壁,壁上有几百年的榆树,根盘结在石壁上,古拙可爱。

裳宽说达修大和尚预备把石壁铲平,以备名人题诗刻字。

这真是骇人的话!

后来我们劝达修大和尚千万不要那样做,那简直是残忍,毁灭天然也是罪过。

不知道他心上可像口头一样应许了我们,说,决不动。

我们先看雪鸿洞,有仇维贞题名刻石。

洞门低低的,走进去却很深奥。

明万历年间有寺远宋大斗在这儿研《易》。

里面有两个石碑,外面一个刻着“丙于面壁处”,没有题名。

今年也是丙子,前几十年或几百年在此面壁的人是谁呢?

再里面有一座丈余高的大碑,上刻“南无释迦牟尼佛”斗样大的字。

和尚说,相传这是赵匡胤写的,不知是不是。

洞门上也有一棵古榆树,根像蟒蛇一样盘在壁上。

再上去百余步是归云洞。

洞口有危石横亘,像要坠落下来的样子。

我低着头,弯着腰才能走进去。

里面石罅离立,像用斧头划开,天光从上面漏下来,正射在两个大碑上。

碑是宋治平年杜符卿题诗刻石,字径八寸,洞口“归云”两字,款署双溪。

山上很多枫、槐、杉、栗等树。

有坚实的檀树(和尚说这檀树已有几百年才长得腰样粗)。

古人所说的“十里松风”现在已是听不到。

这里的松树并不比杂树多。

有一棵松树是从石头里生长出来,有两丈多高,虬枝如龙。

和尚认为是山中法宝之一,珍重的指给人看,说这名“石上松”,百年的古木了。

树下纵横都是大石。

我们坐石上,赏玩林中的谧静,听鹰在山顶上哀号,声极凄厉。

地上有红色,紫色,黄色各种小花。

红色的是野春鹃,又名野樱桃,因花落后结实红如樱桃。

紫色的像是野丁香,黄色的不知是什么。

又有兰毒,广姑种种毒草,茎一拆,有白浆冒出来就是毒汁。

裳宽和尚说:

山上多药草。

柴胡,明档,苍术,桔梗都很多,何首乌多得不算希奇,黄精到处可以找着。

这时候日已西斜。

山中暮气来得早。

因为山高,把没有落下去的太阳早就遮住。

我们找路下山。

路过摩诃崖,崖壁上有石刻佛像的痕迹,佛像已被人斫去。

石壁上有一个圆形带柄的铁锅式的印痕,裳宽说这里有一个故事:

从前,不知道是哪一年,有一个小和尚在此修行。

是笨呢,还是为别的缘故?

这小和尚总是不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只把这一句念成“摩诃、摩诃”。

老和尚气极了,跑出门去做行脚僧,不愿在庙里早晚听他念“摩诃、摩诃”。

过了些日子,老和尚又不放心,跑回来看他的小徒弟。

心想:

“我的小徒弟可不要饿死了?

我走的时候庙里只剩了一点点粮食,他又傻,决不会出去化斋,我不该把他一个人丢在这儿!

”老和尚正在叹气,听见树林子里又是“摩诃、摩诃”的声音自远而近。

原来是小和尚早已在山上看见他的师父回来了,一路念着“摩诃”跑下山来迎接他的师父。

老和尚心里觉得奇怪,问他:

“你怎么还是摩诃摩诃的?

摩诃不能养活你,你这一晌吃些什么呢?

”小和尚告诉他是吃山中的百草,等把草吃完了就煮石头吃。

老和尚听他这样说,骂他说疯话。

小和尚说:

“你要是不信,我煮给你尝。

”老和尚不理他,跑到松树底下睡觉去了。

朦胧中闻到一股香气,问小和尚这是什么香?

“石子煮熟了,请你来尝吧。

”老和尚走去一看,果然石子煮得像麦糊一样,又软又香。

老和尚默然,心想:

“我的小徒弟比我好,他已经得道了。

”后来有一天这小和尚白日飞升,也不知是成仙还是成佛去了。

这故事虽是怪诞,而且有道家的气息,但是也别有风味,不妨记下。

《旧志》载琅琊山有磨陀岭,为琅琊最高峰,可望见长江,不知道可就是这地方?

从摩诃崖向东走,又向北转,去访无梁殿,又名玉皇殿。

殿式极古,内有石柱数根,柱形像西方高蒂克教堂的样式。

拱门上面的构造与南京灵谷寺的无梁殿不同。

恐不是明代的建筑,这只有等建筑学家来考了。

殿前有一座石制的天香炉,雕镂极精。

有一面雕两匹马在潮头上临空的飞奔,神骏无比。

晚饭后,裳宽点两盏大煤油灯,抱一卷纸,研好墨,请×

作画。

达修老和尚也似乎特别高兴,泡一壶云雾茶,挟一包旧画来请客人替他鉴赏。

又高声嚷着要同我们联句做诗。

等×

画完两张画(一张鹰,一张石上松,都是山中实在的景物),再写完一张即景诗时,月光已照满对面的高崖了。

迎春树的枝条在月光里洒下姗姗的影子,像一个古美人拖着飘逸的裙裾一样。

濯缨泉这时澄黑如墨。

佛殿上的钟声已悠渺下去。

我们忽想到藏经楼上去看月色,裳宽立刻去点一盏玻璃灯,在前面引导。

看守经楼的小和尚已经关了山门,我们把他唤起来,又开开楼门的锁,我自己接过玻璃灯走上楼。

楼上佛龛前没有点长明灯,我举起手中的玻璃灯高高的照着菩萨的脸,中间是释迦佛,左文殊,右普贤。

楼外有栏干可以看得很远。

这时候月光照满山谷,像有一抹淡淡的蓝色的轻烟罩在树杪上。

稍远山峰一层层轻淡下去,渐渐化合在白雾似的游气冥茫之中。

藏经楼在佛殿的正后面,是开化寺的脊背,从这里看出去,可以看到全庙的位置;

这是建筑在一个极其安稳的山谷中,左右的山峦都从后面伸出来,像一双手臂很小心的,紧紧围护着。

几万棵树木同时发出低低的河流似的声音。

我这时心里异常感动,恨不得对着这庄严的月夜膜拜。

下楼又到白天过去的祗园去玩月。

和裳宽坐在竹林那边去说法。

我同×

、×

三人坐在悟经堂的石阶上,松树的影子筛在地下。

山中的月夜真幽冷,山兰花发出一阵阵的清香。

三人中间有一个人心里正填满了苦恨,说不久就要走到寥远的南方入山去了。

在这寂静的空山明月下,在这天真无滓的祗园中,这个人把他的悲愁用轻轻地像微风拂草,又从草上悠悠地落到涧底下,跟着泉水在石子中间哽咽的声音向我们诉说。

月光与这个人眼中的泪光交相辉映。

这正是宜于在这深山里月光底下倾听人说心事!

我好像听了一段凄凉的夜曲,默默的站起来,跑到藤萝架那边去徘徊。

山中的夜是多么静!

我睡在窗下木榻上,抬头可以看见对面的高崖,崖上的树枝向天撑着,我好像沉到一个极深的古井底下。

一切的山峰,一切的树木都在月下寂寂的直立着,连虫鸟的翅膀都不听见有一声瑟缩。

世界是在原始之前吗?

还是在毁灭了以后呢?

我凝神细听,不能入寐。

隐约看见佛殿上一点长明灯的火光尚在跳跃,因想起古人两句诗:

“龛灯不绝炉烟馥,坐久铜莲几度沈。

第二天,佛殿里的钟声把我从朦胧里唤醒,看天已大亮。

树上有各种的鸟在那儿争喧,世界又回复了它美丽的现实。

我为贪恋山中的景物,不敢多眠,起来到濯缨泉汲水漱齿。

山中朝气的清新,教我也难以形容。

石壁上迎春树的枝条更觉闲洒。

老和尚抱了一大把柳枝慢慢在各处殿门上安插。

今天是清明节,这插柳的风俗不知是什么来源?

君想是太爱那无梁殿,一早又跑去参拜一番,这时也回来了。

我呢,这古木苍岩已够教我心醉。

早饭时天上落着丝丝的小雨,他们说这是清明节应有的风雨。

一会儿雨又停了,裳宽和尚来引我们去逛南山。

山庙门一直走,又转向西就是上山的路。

这条山路虽不算险峻,但可比北山难走。

山上多石,石上生青苔,行人的脚步颇难于站稳。

石罅里有许多像兰叶似的草,和尚说是野百合。

又有不少的龙爪花。

这时还没有开。

我走了一半坐在石上休息,然后再走。

等走到山顶的时候,精神就完全不同了。

眼前豁然开朗,山峦从这里倒退下去,重重叠叠像波涛又像莲花似的在我们脚下起伏。

山影慢慢淡下去,渐渐沉没,化合到一片白茫茫的云气中。

云气的底下又看见一滩滩明亮的白水,那本是田野,但在这时候却分不清垅亩,只仿佛是一片湖泽展开在眼前。

山顶上有一座废毁基,四面有短墙围护着,墙上嵌一个石碑,字已模糊,×

细细在碑上摩挲,把碑文完全认出来。

这原是一篇《大明植木记》,末题:

朝列大夫,前河南开封同知,石玺,刘大德,万钧,植几千株树,已郁郁苍苍,惜无人知,故石玺作此记之。

这篇《植木记》,文章雅隽,×

已钞入他的小册子里。

我们想若是从前石玺等所植的树留到现在,一定已“大木千章,葱笼回合”了。

现在也有很多树,但决不是他们遗留下来的。

我们都在断墙上,或石础上靠着立着,睡着,坐着,谈山中的风景,讨论古迹,也讲到人间的悲欢韵事。

裳宽和尚在旁站着侧耳细听。

我说:

“老和尚,你听我们讲这些话。

要悟色即是空吧。

”过一会儿,不知道从哪一方传来唱经的声音。

四面一看,和尚也不见了。

这真有意思,寂静的空山里忽地来这么一声又庄严、又嘹亮、又凄郁的歌声,听的人心里生出无名的感触。

走出来,看见裳宽趺坐在岩石上,对着岩下无边的空漠,虔心高唱。

我们先不敢惊动他,等他把尾声收住的时候,才进前去问;

“这是什么呢?

“这是药师赞。

”他慨叹似的说,“我常常唱它为自己也为别人消灾。

像你们城里的人,都是前世积德,所以今世看不见像我们常常所看见的许多可怕的事。

这山上有的是恶虫、毒蛇,山下有的是贫苦残疾的人。

你们怎么晓得!

我,这位在城里,却也看过不少苦痛的事情的人,听他这样说,心里也不禁暗暗惭愧了。

我们看见北边又有一个高峰,仍想鼓起勇气向前走。

这条山路可更崎岖了,处处都是荆棘,脚下巨石既多且滑,大家都很艰难的望上走,只有这位老和尚,走起来像飞一样的快。

我说:

“老和尚,你能让我抓住你的法衣走上去吗?

这路我真是没法走。

”他扶着我,一面感慨似的说:

“我也有一个女儿,今年二十八岁,在九华山修行。

我从妻子死后就到这山上来出家,我的女儿也就上九华山去了。

”又说:

“也许你们是我前生的亲属,前生的父母,所以在今天,清明节这天又无意的相会到!

”这可怜的,朴质忠厚的老和尚,我祝他将来成佛!

北山顶上巨石皑皑,罗列在荒榛野草的中间,像是满山的绵羊。

风很大,吹得人对面说话都听不真。

东北一带全是高山,大丰山就紧依在后边。

天晴的时候,西边可以看见太平府,南边可以看见金陵,现在都隐没在云雾里。

下了北山,又转到昨天走过的山腰,重拜一回无梁殿,回到庙里就预备下山去了。

琅琊山还有不少的胜境与古迹,若下次有缘,再来探访。

这篇文字已无可再写。

只有一件事也许有人愿意知道,而且也想尝一尝的就是:

滁州城内中心桥傅同兴酒馆所烧的孟公坝黑尾金鳞的大鲫鱼,其味鲜美无比。

还有用酿泉制出的甜米酒,色香惧佳,味亦醇厚。

我们下山以后在此饱餐一顿。

到家已夜间十点,天上落下的小雨。

裳宽老僧在我临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