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1956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8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docx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人教版.docx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解析版新人教版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四中2015届九年级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民间制作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佛山剪纸

B.

潮州木雕

C.

信宜竹编

D.

客家米酒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

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佛山剪纸没有新物质生成;潮州木雕、信宜竹编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客家米酒是用米酿酒,酒精是新物质.

解答:

解:

A、佛山剪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潮州木雕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信宜竹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客家米酒是用米酿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空气能供动物呼吸,主要是因为它含有大量的(  )

 

A.

氮气

B.

氧气

C.

水蒸气

D.

二氧化碳

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根据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能供动物呼吸.

解答:

解:

空气中的氧气能供动物呼吸.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氧气的用途.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

 

A.

木炭

B.

铁丝

C.

蜡烛

D.

红磷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正确.

C、蜡烛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生成物的颜色与状态的区别.

 

4.(2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向量桶里倾倒液体

B.

从低瓶里取出液体

 

C.

向试管里加入粉末

D.

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

考点:

测量容器-量筒;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向量筒内倾倒液体时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B、根据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固体药品的正确取用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

解:

A、往量筒内倾倒液体时,量筒要略微倾斜,瓶口紧挨着量筒口倾倒,避免液体溅出,故A正确;

B、胶头滴管吸取液体后,不能倒置,否则会腐蚀胶帽,故B错误;

C、往试管内加固体药品时,先使试管横放,用药匙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避免药品粘在试管壁上,故C正确;

D、在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D正确.

故选:

B.

点评:

此类题考查的是我们对实验规则的掌握情况,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难度不大,在平时要积极参与,规范操作,正确读数.

 

5.下列化学符号中,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  )

 

A.

H2

B.

2H

C.

2H2

D.

2H+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根据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进行解答.

解答:

解:

A、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因此H2表示一个氢分子,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所以2H表示2个氢原子,故B不符合题意;

C、根据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所以2H2表示2个氢分子,故C符合题意;

D、根据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所以2H+表示2个氢离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6.以下事实不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来解释的是(  )

 

A.

走过花圃闻到花香

 

B.

湿衣服经过晾晒变干

 

C.

香水、汽油密闭保存

 

D.

6000L氧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如下特征:

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微粒之间存在间隔,③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运用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解答:

解:

A、由于分子是运动的,花香的微粒通过运动分散到空气中.所以,走过花圃闻到花香.故A不符合题意;

B、由于分子是运动的,水分子通过运动分散到空气中.所以,湿衣服经过晾晒变干.故B不符合题意;

C、由于分子是运动的,香水、汽油的分子通过运动运动到瓶外造成损失.所以,香水、汽油密闭保存.故C不符合题意;

D、由于分间有间隔,加压时间隔变小.所以,6000L氧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内容的理解情况,需要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后进行解答.

 

7.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元素周期表中同一纵行的原子的是(  )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元素周期表的规律,从原子结构方面看:

同一横行的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同一纵行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同一纵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由元素周期表的规律,从原子结构方面看:

同一纵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增加;②③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表示元素周期表中同一纵行的原子.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知识的总结应用能力,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同一纵行的原子的特征(同一纵行,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增加)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2分)关于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

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D.

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考点: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A、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D、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解答:

解:

A、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故A正确;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B正确;

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故C错误;

D、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故D正确.

故选:

C.

点评:

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构成;了解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9.打开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其原因是(  )

 

A.

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B.

氨分子中原子种类发生变化

 

C.

氨分子的体积变大

D.

氨分子转变为氮分子和氢分子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应用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这一基本特征解答此题.

解答:

解:

A、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打开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时,氨分子通过运动分散到周围的空气,所以闻到刺激性气味.故A正确;

B、氨分子通过运动分散到空气中.氨分子以及原子的种类都没有发生变化.故B错误;

C、氨分子通过运动分散到空气中,氨分子的体积没有变化.故C错误;

D、氨分子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氨分子没有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了解利用原子和分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分子的性质:

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10.(2分)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锰与氯酸钾共热制氧气,表示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随反应间的变化图象(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是(  )

 

A.

B.

C.

D.

考点:

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

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

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

×100%,根据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反应混合物的质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A、混合物中的氯酸钾不断减少,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会一成不变;

B、混合物中的氯酸钾不断减少,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会降低;

C、反应前混合物中就有一定量的二氧化锰,所以质量分数不能从0点开始;

D、混合物中的氯酸钾不断减少,所以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会先增大,增大到一定程度也会不再增大.

解答:

解:

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

×100%,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过氧化氢会分解生成氧气,反应混合物的质量会减小,所以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会越来越大,因反应前混合物中就有一定量的二氧化锰,所以质量分数不能从0点开始,因过氧化氢分解完后反应混合物的质量将不再减小,所以增大到一定程度也会不再增大.

故选D

点评:

记住催化剂的“一改变,二不变”的特性,即“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反应前后,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先在A、B、C中选择一个正确选项填在相应的括号内,然后在D处再补充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的选择2分,填充1分)

11.(3分)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C .

A.O2﹣﹣2个氧原子B.Ca2+﹣﹣钙元素化合价为+2价C.P2O5﹣﹣五氧化二磷D.2H2O2﹣﹣ 2个过氧化氢分子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

解:

A、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氧原子表示为:

2O,故选项化学用语与含义不相符.

B、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钙元素化合价为+2价,故可表示为:

;故选项化学用语与含义不相符.

C、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五氧化二磷可表示为:

P2O5;,故选项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

D、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H2O2可表示为:

2个过氧化氢分子.

故答案为:

C;2个过氧化氢分子.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2.(3分)“臭氧(O3)层空洞”是目前全球性环境问题,大气中的臭氧层可吸收紫外线,对地球起保护作用,下列有关臭氧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臭氧是金属单质B.臭氧是混合物C.1个臭氧分子由3个氧原子构成D. 臭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 .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臭氧是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单质,为非金属单质;

B、根据物质分类的知识进行分析;

C、考查了分子的构成:

1个臭氧分子由3个氧原子构成;

D、分子由原子构成.

解答:

解:

A、臭氧是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单质,为非金属单质,故A说法错误;

B、臭氧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B说法错误;

C、1个臭氧分子由3个氧原子构成,说法正确,故C说法正确;

D、臭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

故选C;补充:

臭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的区分,学会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掌握物质的元素组成.

 

13.(3分)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C .

A、氯化钠B、金属铜C、干冰D. 氧气等 .

考点:

物质的构成和含量分析..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金属和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氢气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

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金属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D、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合理均可).

故答案为:

C;氧气等.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3分)最近,科学家用钙原子轰击锫原子,合成了117号元素(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A.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4gB.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

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7D. 该元素原子中中子数为117 .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

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元素种类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

A、由上图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4,不是294g,故说法错误.

B、由上图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故说法正确;

C、由上图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根据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该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117,故说法正确;

D、该元素原子中中子数为117

故选:

A;该元素原子中中子数为117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等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5.(3分)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B 

A.碳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白烟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D.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等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而不是白烟,故选项说法错误.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合理即可).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三、填空与说明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9分)

16.(8分)用“分子”、“原子”、“元素”、“单质”、“化合物”填空:

铁是由同种 元素 组成的纯净物,属于 单质 ,由铁 原子 构成;水是由不同种 元素 组成的纯净物,属于 化合物 ,由水 分子 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 原子 和1个氧 原子 构成.

考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进行解答;

根据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进行解答;

根据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进行解答;

根据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以及每个水分子的构成进行解答.

解答:

解:

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

元素单质原子元素化合物分子原子原子.

点评:

了解单质和纯净物的概念;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17.(6分)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填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O ;

(2)3个铁原子 3Fe ;

(3)5个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 5Mg2+ ;(4)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O2 ;

(5)3个水分子 3H2O ;(6)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N2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

解: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五种元素有:

O、Si、Al、Fe、Ca,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2)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3个铁原子,就可表示为:

3Fe;

(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5个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可表示为:

5Mg2+.

(4)氧气是由氧气分子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性质是由分子来保持的,所以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O2;

(5)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

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3个水分子表示为:

3H2O;

(6)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是一种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双原子分子构成的,故填:

N2.

故答案为:

(1)O

(2)3Fe(3)5Mg2+(4)O2(5)3H2O(6)N2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8.(5分)表1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周期

H

He

第二周期

Li

Be

B

Ne

第三周期

Na

Mg

Al

Ar

(1)表中13号元素的名称是 铝 ,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失去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其离子符号是 Al3+ .

(2)该图是元素锶(S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则x= 38 ,通过上表分析可知,锶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5(或五) 周期.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由元素周期表中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核内质子数进行分析解答;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2)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通过上表分析可知,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周期数相同,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

(1)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表中13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为13,其元素的名称为铝元素;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形成阳离子;

(2)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由锶(S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则x=2+8+18+8+2=38.通过上表分析可知,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周期数相同,锶元素的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5周期.

故答案为:

(1)铝;失去;Al3+;

(2)38;5(或五).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元素周期表的含义、原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9.(6分)(2013•十堰)据《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一种以元素Sr的原子做钟摆的钟是世界上最精确的钟.元素Sr形成的粒子结构示意图.

(1)Sr属于 金属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图1表示的粒子的化学符号是 Sr ;

(3)图2表示的微粒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AC (填序号,下同),Sr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B .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判断元素的类别;

(2)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写出粒子的符号;

(3)根据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分析.

解答:

解:

(1)由元素Sr形成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元素Sr的原子的外层电子数是2<4,为金属元素;

(2)由元素Sr形成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的电子数,该微粒是锶原子,符号为:

Sr;

(3)由于图2的最外层的电子数可知,A只有一个电子层,该层上有2个电子,C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都属于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由于元素Sr的原子的外层电子数是2,B原子的最外层也有2个电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故答案为:

(1)金属元素;

(2)Sr;(3)AC;B.

点评:

在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元素为金属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