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2334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修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修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修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修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修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修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修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修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修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修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修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修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修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修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修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修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修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修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修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修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

《修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修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教案1Word文档格式.docx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

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

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

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

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

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

(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补充:

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

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

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

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实验总结:

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实验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

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

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

实验一:

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

小球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我们的发现:

预测

结果

实验二:

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

立方体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

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第一层次: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第二层次;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

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第三层次:

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

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

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

小瓶子状态

大部分浮

小部分浮

沉到底

沙子数量

说明:

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

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

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

(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

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板书设计: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

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应用沉浮原理

实验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

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

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

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

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

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

方法是:

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

(补充:

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

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

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

(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

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橡皮泥的

形状

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

放入后

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

沉浮状况

实心团

200

沉的形状

浮形1

浮形2

浮形3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

实验四探索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演示实验:

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

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

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

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液滴加热:

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

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

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

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提示:

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

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实验记录

水的量

食盐的量

沉浮情况

100毫升

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

(设计目的:

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4、思考:

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四、阅读资料: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实验五给冷水加热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

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

热水,冷水;

天平,试管;

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

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师: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推测呢?

为了把实验做好,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3、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4、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有什么疑问?

实验总结: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实验六液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目的】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

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为全班准备:

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活动一:

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

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教师演示:

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现象进行描述)

再出示同样的两套实验装置,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描述)

请两位同学上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现象描述)

师:

换过来看一下,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

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研究:

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

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

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

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

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

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

③做好记录。

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3、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

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

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

你们想怎样做?

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

(学生简单说明)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

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

热胀冷缩)。

活动二:

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

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

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

实验看到什么现象?

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板书:

液体的热胀冷缩)

出示一瓶水、饮料。

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

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

”,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实验七空气的热胀冷缩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烧瓶、L型玻璃管;

热水、常温水、冰水;

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

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

(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

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

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师:

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

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

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建立我们的假说。

实验八热是怎样传递的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铁架台;

铁丝(钢条)、热水;

火柴、金属圆片、酒精灯、蜡烛油、凡士林等。

引入:

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一会儿金属条就会变得很热、很烫。

我们能解释这种变化吗?

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一、观察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1、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用触摸露出水而的那部分金属条。

2、交流手的感觉。

3、说说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4、师:

根据材料,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

5、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6、交流实验方案:

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7、学生实际操作实验,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实验中教师要把握两个发展方向:

观察记录火柴跌落的先后顺序和火柴下落时间和间隔距离之间的关系,以描述热在传递方向中和速度上的特点。

8、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

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

2、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可以“看到”?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

4、交流实验方案:

5、按照教科书实验设计装置图小组开展实验观察活动。

6、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让学生尽可能亲身体验,以发展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活动中要特别强调注意安全)

温度较高温度较低

实验九制作太阳钟

【实验目的】

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

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

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

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教学难点】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

【教学准备】关于日晷计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