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Word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22367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Word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Word下载.doc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Word下载.doc(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自查报告Word下载.doc

1002

1003

1101

1102

1103

1201

*1202

1204

1301

1302

1303

1401

1402

1403

1501

1502

1601

1602

1603

1701

1702

1703

1704

1801

1802

1803

1804

1805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101

*2102

*2103

2201

2202

2301

2302

2401

2402

文件和管理

2501

2502

2503

2504

2601

2602

2701

2702

2703

2704

2705

2706

2801

2802

2901

2902

2903

2904

3001

3002

3003

3004

3005

设计和开发

3101

3102

3201

3301

3302

3303

3304

3401

3402

3403

3501

3502

3503

3601

3602

3701

3702

3703

3801

3802

*3803

3804

3805

3901

3902

3903

3904

3905

4001

4002

4003

采购

4101

4102

4103

4104

4201

4202

4203

4204

4205

4206

*4301

*4302

4303

4401

4402

4403

4404

4405

*4406

4501

*4502

*4503

4601

*4602

*4603

4701

*4702

*4703

*4801

*4901

4902

生产管理

5001

5002

5003

5004

5005

5101

5102

*5103

5104

5201

5202

5301

5401

5402

5501

5502

5503

5601

5602

5701

5702

5801

5802

5803

5901

5902

*5903

6001

6002

6101

6102

6201

6202

6301

6302

6303

6304

6401

6402

6403

6404

6405

6501

6502

6503

6601

6602

6603

6701

6702

6703

6801

6802

6803

6804

6805

6901

6902

*6903

7001

7002

7101

7102

7201

7202

*7203

7204

7205

7301

7302

7303

7304

7401

*7402

7501

7601

7701

监视和测量

7801

7802

*7803

7804

7805

7806

7807

7901

7902

*7903

*8001

*9002

8003

8004

8005

8101

*8102

8201

8202

8301

8302

8401

8402

8403

8501

8502

销售和服务

8601

8602

8603

8701

8702

8801

8802

8901

*9001

9002

9003

*9101

9102

9103

9201

*9202

9301

9302

9401

9402

*9403

9501

9502

9503

9601

9602

*9701

*9801

9802

9901

9902

9903

10001

10002

10101

10201

10202

10301

10302

10401

10501

二、自查统计:

本次自查重点项条款条;

其中不合格条,是否已经整改:

是□否□部分整改□。

本次自查一般项条款条;

条款

检查内容

建议自查要求

自查结果描述

是否建立了与产品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机构。

核查组织机构图、质量机构名称、分工。

是否用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了质量管理机构各职能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以及相互沟通的关系。

提供相关文件编号,核查职责和权限规定。

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是否没有互相兼任。

提供姓名、职务,核查任命文件

质量管理部门是否具有独立性,是否能独立行使保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性的职能。

部门名称、核查职责文件和实际运行情况。

企业负责人是否制定了质量方针,方针是否表明了在质量方面全部的意图和方向并形成了文件。

提供经最高管理者批准的质量方针书面文件。

生产企业负责人是否制定了质量目标,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进行了分解,质量目标是否可测量,可评估。

是否把目标转换成可实现的方法或程序。

核查相关文件,核查历年质量目标完成和评估情况。

是否配备了与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相适应,能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生产管理的需要的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

(检查企业所配备资源符合要求的记录)。

综合评价“人、机、料、法、环”等资源情况,在以下几个章节自查完成后,进行评价。

是否制定了进行管理评审的程序文件,制定了定期进行管理评审的工作计划,并保持了管理评审的记录。

由管理评审所引起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是否得到实施并保持。

提供管理评审程序文件编号,核查历年的“管理评审”活动记录。

相关法律、法规是否规定有专人或部门收集,在企业是否得到有效贯彻实施。

(检查相关记录或问询以证实贯彻的有效性)

提供法律、法规、相关技术标准文件目录清单。

是否在管理层中指定了管理者代表(二类企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三类企业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取得了内审员证书),并规定了其职责和权限。

提供管代任命书,职务和职责规定文件。

提供市局出具的医疗器械企业管理者代表备案确认通知书复印件。

是否规定了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专业知识水平、工作技能、工作经历的要求.

应有生产、技术、质量负责人名单及学历证明、工作经历等档案文件。

是否制定了对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考核、评价和再评价的工作制度。

(检查相关评价记录,证明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达到了规定的要求)

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和同种异体医疗器械的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是否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

生产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是否具有三年以上该类医疗器械生产和质量管理实践经验,是否对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出科学判断,并履行职责。

(检查学历证书、相关培训证明等材料复印件)

(检查相关记录证实相关技术人员经过了规定的培训)

是否确定影响医疗器械质量的岗位,规定这些岗位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包括学历要求)、工作技能、工作经验。

核查相关技术、质量岗位和人员名单以及规定。

检查评价记录证实相关技术人员能够胜任本职工作,核查培训记录

是否对从事这些岗位工作人员进行以下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并保持能表明员工所具有能力的记录:

1.工作的性质;

2.健康、安全和环境规章;

3.质量方针和其它内部方针;

4.员工的职责和与员工相关的程序和作业指导书。

核查特殊岗位和质检人员名单以及规定。

是否为在特殊环境条件或受控条件下工作的人员提供特殊的培训。

核查人员名单和培训记录

是否对从事在特殊环境或受控条件岗位工作的人员,进行进一步的资格鉴定,证明其胜任该项工作(如激光操作、焊接等岗位是否有上岗证等),是否对未满足要求的采取相应的措施。

企业提供特殊岗位清单,并核查人员名单和经过培训的证明和必要的资格证书。

是否对从事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和同种异体医疗器械制造的全体人员(包括清洁人员、维修人员),根据其生产的产品和所从事的生产操作性质进行专业(卫生学、微生物学等)和安全防护培训。

如果有,有文件规定培训的要求,提供对上述人员的规定的培训记录。

是否规定了对从事影响产品质量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操作技能、过程质量控制技能、质量检验技能培训的制度。

(检查相关记录证实相关技术人员经过了规定的培训。

企业必须明确这些工作岗位的范围,并规定培训的要求,提供相关培训记录。

对生产操作和质量检验岗位的操作人员,特别是关键工序和特殊岗位操作人员和质量检验人员是否制定了评价和再评价制度。

(检查评价记录证实相关技术人员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企业提供对生产操作和质量检验岗位评价的规定,以及评价记录。

进入洁净区的人员是否进行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洁净技术方面的培训及考核。

企业提供培训记录。

厂房规模与所生产的医疗器械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要求是否相适应。

(检查相关记录证实达到了相关要求)

提供规定文件编号。

提供净化车间布局图,布局图应能识别面积、净化级别、功能、人流、物流。

生产设备(包括灭菌设备、工艺装备)的能力(包括生产能力、运行参数范围、运行精度和设备完好状态)是否与产品的生产规模和质量管理要求相符合。

提供设备清单,相应的使用说明书和设备验证记录。

现场核查。

原料库、中间产品存放区(或库)和成品库的储存环境是否能满足产品生产规模和质量控制的要求。

现场核查,符合批量生产达产规模的要求。

是否具有与所生产的医疗器械相适应的检验室。

如需要,企业是否根据留样的目的进行留样。

检验场地是否与生产规模相适应。

符合标准规定的检验环境条件,配备了无菌检测室和独立的阳性对照室。

留样室。

提供无菌检测室和阳性室图纸。

企业所具备的检验和试验仪器设备及过程监视设备能否满足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监视和测量的需要,这些仪器或设备的数量是否与生产规模相适应。

提供检验设备清单,清单应包括仪器的检测范围和精度,现场核对。

上述基础设施(包括生产设备和检验仪器)的维护活动或缺少这种维护活动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是否建立对维护活动的文件要求。

文件是否至少包括维护的频次、维护的方法、维护的记录等要求。

(检查维护活动的记录,证实维护活动的有效性)

提供设备维护文件编号,检查维护活动的记录,证实维护活动的有效性。

若工作环境条件对产品质量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是否对工作环境条件提出定量和定性的控制要求,实施控制后是否达到要求。

对照0901款要求,提供生产环境确定文件编号。

若工作环境条件对产品质量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是否具有监视和保持工作环境所需的设施、设备、资源和文件。

是否评价每一个重要参数、指示项或控制项,以确定其失控可能增加的风险。

若需要,是否确保产品所处环境的可追溯性。

提供设备、设施参数确定文件以及验证或风险分析文件。

如果结果的输出不能被验证,企业是否对环境控制系统进行确认,是否进行定期检查以验证该环境系统正确的运行。

类似于“参数放行”。

是否适用,适用时应提供验证参数。

生产环境是否整洁,是否无积水和杂草。

(检查地面、道路平整情况及减少露土、扬尘的措施和厂区的绿化,以及垃圾、闲置物品等的存放情况)

现场核查工厂生产环境。

生活区、行政区和辅助区布局是否合理,是否不会对洁净室(区)造成污染。

提供厂区、生产区平面图,现场分析核查。

是否有空气或水等的污染源,是否远离交通干道、货场等。

(检查企业所在地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卫生条件)

现场核查工厂生产环境并确认。

是否根据所生产无菌医疗器械的质量要求,分析、识别并确定了应在相应级别洁净室(区)内进行生产的过程。

在生产区平面图上标注洁净等级。

洁净室(区)的洁净度级别是否符合《实施细则》中“附录”的要求。

核对附录。

1203

不同洁净度级别洁净室(区)之间是否有指示压差的装置,压差指示数值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相同洁净度级别洁净室间的压差梯度是否合理。

在生产区平面图上标注压差等级。

压差计数量。

洁净室(区)是否按生产工艺流程合理布局,是否有交叉往复的现象,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是否从高到低由内向外布置,人流、物流走向是否合理。

建议企业在生产区平面图上标注。

同一洁净室(区)内或相邻洁净室(区)间的生产操作是否会产生交叉污染;

不同级别的洁净室(区)之间是否有气闸室或防污染措施,零配件的传送是否通过双层传递窗,压差梯度是否合理。

建议企业在生产区平面图上标注传递窗、缓冲间等。

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否符合产品生产工艺的要求。

应有文件规定温度和湿度,核查实际温度、相对湿度。

生产厂房是否有防尘、防止昆虫和其他动物进入的设施。

现场核查防护的效果。

洁净室(区)的墙面、地面、顶棚表面是否平整、光滑、无裂缝,无霉迹,各接口处是否严密,无颗粒物脱落,不易积尘,便于清洁,耐受清洗和消毒。

洁净室(区)内的门、窗和安全门是否密封。

现场核查效果。

洁净室(区)内使用的压缩空气等工艺用气是否有气体净化处理装置,其原理和结构是否能满足所生产无菌医疗器械的质量要求。

应有文件规定工艺用气情况,现场核查。

与产品使用表面直接接触的工艺用气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是否经过验证,是否按文件规定进行控制并记录。

如果有,提供验证文件编号。

核查检测记录。

是否有洁净室(区)工艺卫生管理文件和记录,工艺卫生管理文件是否包含下列内容:

1.设备清洁规定;

2.工装模具清洁规定;

3.工位器具清洁规定;

4.物料清洁规定;

5.操作台、场地、墙壁、顶棚清洁规定;

6.清洁工具的清洁及存放规定;

7.洁净室(区)空气消毒规定;

8.消毒剂选择、使用的管理规定。

应有工艺卫生管理文件编号和记录。

核对每一条措施。

洁净室(区)内是否使用无脱落物、易清洗、消毒的清洁卫生工具,不同洁净室的清洁工具是否无跨区使用情况,是否有专用的洁具间,洁具间是否不会对产品造成污染。

现场核查洁具间和清洁工具。

是否执行消毒剂管理文件,是否评价其有效性。

所用的消毒剂或消毒方法是否不对设备、工艺装备、物料和产品造成污染。

消毒剂品种是否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提供消毒规定性文件和记录。

表述确定的消毒剂品种。

是否有洁净室(区)检(监)测的文件规定。

提供相应文件编号。

对洁净室的检(监)测是否进行了静态或动态测试(注:

监测要求见YY0033《无菌医疗器械器具生产管理规范》等)。

核查测试记录。

首次或每个间隔周期内是否有第三方测试报告。

是否有产品微生物污染和微粒污染监视和验证的文件规定和监视记录及趋势分析。

核查检测记录和数据分析。

如洁净车间的使用不连续,是否在每次的使用前做全项的监测。

有洁净车间使用、停用记录和检测记录。

应有文件规定。

是否建立对人员健康的要求,并形成文件。

是否制定人员卫生管理文件和洁净室(区)工作守则。

工作人员的体检记录档案。

是否建立了工作人员健康档案。

核查体检证书。

人数和次数?

直接接触物料和产品的操作人员是否每年至少体检一次。

同上。

是否有措施防止传染病、皮肤病患者和体表有伤口者从事直接接触产品的工作。

核查曾经发生过事件的记录

是否建立对人员服装的要求,并形成文件。

是否制定了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的管理文件。

现场抽查。

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是否选择质地光滑、不产生静电、不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的材料制作。

洁净工作服和工作帽是否有效遮盖内衣、毛发,对于无菌工作服还能包盖脚部,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

现场检查,企业保留检查记录。

不同洁净度级别洁净室(区)使用的洁净工作服是否定期在相应级别洁净环境中分别清洗、干燥和整理,并区别使用。

根据洁净室等级核查洗衣间或相应措施。

是否建立对人员清洁的要求,并形成文件。

是否制定了进入洁净室(区)人员的净化程序。

提供相应文件编号

洁净区的净化程序和净化设施是否达到人员净化的目的。

应当进行确认,有报告。

洁净室(区)的工作人员是否按规定穿戴洁净工作服、帽、鞋和口罩。

洁净室(区)内裸手接触产品的操作人员是否每隔一定时间对手再进行一次消毒。

现场核查消毒方式。

询问操作人员。

是否确定了整个生产和辅助过程中所用工艺用水的种类和用量。

提供工艺用水规定性文件的编号。

工艺用水的输送或传递是否能防止污染。

若产品的加工过程需要工艺用水时,是否配备了工艺用水的制备设备,并且当用量较大时通过管道输送到用水点。

是否按规定对工艺用水进行检测。

进行工艺用水的种类和数量估计。

规定制水的方式,形成相关文件编号。

明确工艺用水的检测点。

若水是最终产品的组成成分时,是否使用符合《药典》要求的注射用水;

对于直接或间接接触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或脑脊髓液或药液的无菌医疗器械,末道清洗是否使用符合《药典》要求的注射用水或用超滤等其它方法产生的无菌、无热原的同等要求的注射用水;

与人体组织、骨腔或自然腔体接触的无菌医疗器械,末道清洗用水是否使用符合《药典》要求的纯化水;

其它植入性医疗器械末道清洗用水是否使用符合《药典》要求的纯化水。

一般情况下,企业应当具有纯化水处理能力。

若无自制水设备,提供有关水质控制的规定文件、验证报告和确认报告。

是否有工艺用水管理规定和记录。

相关管理文件和记录编号。

工艺用水的储罐和输送管道是否是用不锈钢或其他无毒材料制成,工艺用水的储罐和输送管道是否定期清洗、消毒并进行记录。

有文件规定,并有清洗消毒记录。

对在生产或使用中活性物质、灭活物质的污染(包括热原)对产品产生重要影响的植入性医疗器械,是否对工作环境进行控制,此类产品的生产和包装是否在有规范要求的、可控的环境下进行。

企业应当建立生产和包装环境的规定文件。

对非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或使用前预期灭菌的医疗器械,如果通过确认的产品清洁、包装过程,能将污染降低并保持一致的控制水平,是否建立一个受控的环境来包含该确认的清洁和包装过程。

如果是,企业也应当建立生产和包装环境的规定文件,并能确保环境是可以控制初始菌污染的。

是否对受污染或易于污染的产品进行控制。

分析植入性产品的初始污染状况。

是否对受污染或易于污染的产品、工作台面或人员建立搬运、清洁和除污染的文件。

通过上述分析,提出进行控制的规定性文件。

是否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并且予以实施和保持。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否包括以下内容:

1.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2.质量手册;

3.本细则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

4.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

5.本细则所要求的记录;

6.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

体系检查申请书提供文件和记录清单。

更详细的各级文件目录。

质量手册有效版本、受控状况。

质量手册是否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作出承诺和规定,质量手册是否包括了以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