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2416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与分数的联系以及掌握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

比的应用又称按比例分配,按比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

但教材没有给出这个“按比例分配”这个名称,目的有两个。

第一,由于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一定的解题方法,引入这个名称后,教学时会把这一问题归成一种类型,并很快引入解这类问题的方法,把解决问题变成套用方法。

不给出这一名称,学生通过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完全可以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如果引入“按比例分配”名称,学生可能会询问什么是比例,于是又要引入比例的概念。

这样一来,在学生刚刚接触比的学习,就引入了比、比例、比值等概念,会使学生把大量精力放在区分这几个概念上,而忽略对比的意义的理解。

因此,教材没有引入“按比例分配”的名称,而把这节课定位于比的应用。

研究比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的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有两部分内容:

分一分和算一算。

分一分:

创设一个给两个班的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在交流不同分法的过程中体会到1:

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算一算:

在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

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平均分”,即按1:

1分,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学习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

由于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相关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比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因此,学生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

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推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过程,掌握按一定的比分配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

应用比的意义来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调查汇报讨论引入

1.调查汇报

同学们,昨天老师要求大家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识?

谁来说一说?

学生举手发言。

2.讨论引入

出示:

某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5:

4

从这个比中,你可以获取什么信息呢?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及时追问。

引入本节课对比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比的应用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主题图:

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2、请同学们想一想:

你认为怎么分合理?

说一说你的分法。

3、组织讨论,全班交流。

交流时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两种分配方案。

方案1:

平均分——每个班分这筐橘子的一半。

方案2:

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来进行分配。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

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来分配较合理。

4、这筐橘子按3:

2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

自己的分法。

(4)在分小棒的活动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说说你们的感受。

大班小班

3个2个

6个4个

30个20个

…………

5.出示题目:

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

2又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方法一:

大班小班

30个20个

30个20个

24个16个

方法二:

140÷(3+2)=28(个)

28×3=84(个)

28×2=56(个)

方法三:

3+2=5

140×3/5=84(个)

140×2/5=56(个)

(3)小结

比较不同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总结出这就是解决按比进行分配的几种策略。

三、巩固新知开拓思维

(一)热身运动

1、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巧克力与奶的质量比是2:

9,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

(二)加油前进

2、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三)加速前进

3、王叔叔和张叔叔出资合办了一个食品加工厂,三年后净赚90万

a.你认为他们怎么分配这笔钱?

b.他们合同约定按投资的多少来分配

出资人

王叔叔

张叔叔

出资数量(万元)

25

20

(四)请你露一手

4.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一遗嘱,要把19头牛发给三个儿子。

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

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先人的遗嘱又必须遵从。

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之事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

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

邻居的智叟知道了,说:

这好办!

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五、总结

今天,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

请大家说说。

 

六、板书

比的应用

----按比例分配

总量比分配

140÷(3+2)=28(个)

28×3=84(个)

28×2=56(个)

3+2=5

140×3/5=84(个)

140×2/5=56(个)

答:

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教学反思】

在设计教案上确立本节课的教学模式是:

调查汇报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实践与应用。

一、研究教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

”利用调查生活中的比,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研究教材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励学生创新。

教材出现的例题一般都是现成的,学生看看就懂,实际运用又不懂,所以需要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学习材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又能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来弥补教材不足。

例如:

由3:

2你会给两班的同学怎么分?

小组内试说,然后给具体的数“如果现在有140个橘子,按照3:

2的比例该怎么分?

”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在师生讲评中发现新的解答方法,再着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

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

这些问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样“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程序,是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过程。

正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课标》提出:

“数学是人们对实现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学习中的这一形成过程,需要老师的“授之以渔”。

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能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观察分析这类题目的结构,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讨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般的解题规律。

①计算分配的总份数;②找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③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解题。

正如皮亚杰的认识论认为: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即对新知信息进行提取、加工、理解、重组、吸收内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应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有主体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体验新知的建构、应用,方能有效实现。

三、研究教材的问题性、情境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去解决问题。

课后的练习题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课堂教学教与学的反馈,一个好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加深练习中,学习和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

由于,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上,主要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渗透思想教育,体现应用题的趣味性和德育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

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培养情感,从而让我们的“教材”成为我们学生真正的“学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