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得高分的八个秘诀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2544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作文得高分的八个秘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考作文得高分的八个秘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考作文得高分的八个秘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考作文得高分的八个秘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考作文得高分的八个秘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考作文得高分的八个秘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考作文得高分的八个秘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考作文得高分的八个秘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考作文得高分的八个秘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考作文得高分的八个秘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考作文得高分的八个秘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考作文得高分的八个秘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考作文得高分的八个秘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考作文得高分的八个秘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考作文得高分的八个秘诀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作文得高分的八个秘诀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考作文得高分的八个秘诀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作文得高分的八个秘诀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作文得高分的八个秘诀Word文档格式.docx

符合题目要求的、自己最熟悉的、能够写好的事。

  4、写好提纲:

(1)用一句话写出中心内容和主题;

(2)分清开头、中间、结尾各写什么?

(3)打好开头、结尾的细稿,以及每段的开头句。

  接下来就是在试卷里写作文啦,要力求一气呵成,只要提纲和开头、结尾、段落开头的稿子打得好,一气呵成事不难做到的,思路顺畅了。

  20分钟就可以把作文写好。

五、五项技巧(赢得感情分)

  1、有一个灵活的头脑:

造句法、筛选法、换题法。

  2、有一张可爱的脸蛋:

书写要工整,自己的字能够写多好就必须写多好,不得使用涂改液,不得随意修改,特别是开头、结尾和段落的开头句,不能修改。

  3、有一双闪亮的眼睛:

好的文题等于成功了一半。

参见《中考满分作文拟题技法——眉目传神惹人眼》

  4、有一身漂亮的衣装:

(1)一个最拿手的题材(适合自己);

(2)一个好故事(好布料);

(3)一个好结构(好设计);

(4)一口流畅、优美的语言(好花纹、好色彩)。

  5、有几件精美的饰品:

(1)倒叙、描写、引用开头(好发型)

(2)结尾:

议论反问式、含蓄余味式、赞美抒情式、哲理深思式、名言点睛式、联想做梦式、决心号召式(名鞋);

(3)名言名句名作的恰好点缀(钻石哟);

(4)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如梦的纱巾)。

六、六个大忌(莫丢冤枉分)

  一忌潦草涂改:

书写要端正,千万别连文题都改,只改明显的错别字,将错就错,能够不改的就不改。

  二忌过短过长:

字数一定要足,字数不足,写得再好也很难及格;

字数不能太多,不要超出试卷中的作文纸,万般无奈之下,也只能在2行以内。

  三忌开头议论:

还不如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开头的好,能来点环境描写,就先来点描写。

  四忌分段太少:

4-6段为好,千万别少于3段。

  五忌文不对题:

不说也指导会有什么后果。

  六忌选材太俗:

别总是玩呀、救落水儿童呀、猫啊狗啊…

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写作指导

一、目标概述

记叙文以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为主。

一般地说,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述表现出来的。

在记叙中恰当地结合抒情和议论,往往会使文章锦上添花。

因为它能引起读者联想,激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些记叙文,在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叶圣陶说得好:

“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叙述进一步的工夫。

”只要我们在写作中把这个“工夫”用到家,议论的运用也就得心应手了。

 

二、写作指导

记叙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

这种感情的抒发可以有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

如《幽径悲剧》一文中,在写到古藤被砍后,作者按捺不住内心的悲愤,直抒胸臆:

“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一番描写和议论之后又连呼“奈何,奈何”,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间接抒情是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叙述、描写、议论中,使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

像《都市精灵》一文,通篇文字洋溢着作者对各种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读后,使我们深受感染。

间接抒情还可以细分为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和寓情于理等几种情形。

寓情于景者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寄寓在对花草风雨的描绘之中;

寓情于事者如《背影》中那段对父亲背影的描述,在对父亲的动作生动描述的字里行间,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与深情;

寓情于理就是作者的感情同议论交融在一起,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记叙中的议论,是对所记叙的人物、事件等加以评述:

或作评价,或议得失,或论影响,或表态度,以揭示事物的本质,深化文章的主题。

《都市精灵》一文的结尾关于一个城市中有没有鸟兽鱼的议论,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属于点睛之笔。

方式上,有时以叙为主,偶发议论;

有时则边叙边议。

形式上,记叙文中的议论,有时在开头,有时在结尾,或点明文章的题旨,或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

在记叙中进行抒情和议论,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把记叙的人和事写具体,写生动。

记叙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如果记叙本身缺乏具体生动的描述,抒情和议论也就不可能使文章增色多少。

2.是抒情和议论要紧扣记叙的内容,自然贴切。

记叙中的抒情和议论是为了帮助读者对记叙部分有更深的认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第三是抒情和议论要言简意明,恰如其分。

要知道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是起辅助作用的,要点到为止,不可长篇大论,否则反会喧宾夺主,影响了中心的表达。

在记叙中,抒情和议论常常是并存的。

议论的时候会有感情的流露,抒情的时候往往也同时伴有作者的看法,这时,议论与抒情就融为一体,很难截然分开了。

然而,不管是记叙中的抒情还是议论,都必须以记叙为基础,为依据,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主题。

三、习作点评

一类文:

她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二十八中一学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话一点不假,在我求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给了我无限的关怀。

尤其是我小学时的班主任杨老师,更是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议论入题。

总写,引出回忆】

杨老师四十多岁了,中等个子,常常穿着一身朴素的衣服。

一双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眼睛,却总是透射出严肃和温暖的光芒。

【外貌描写抓住特点】

杨老师总喜欢拿着一根教鞭,但却从来没有打在过我们身上,她喜欢用她能说会道的嘴说服我们。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一件小事。

这件事发生在我上四年级的时候。

一天,杨老师正在上课,我却心不在焉地和同桌说起话来。

她生气地走过来,举起教鞭,似乎要挥向我的脑袋。

我赶紧住了嘴,恐惧地望着她,那可怕的教鞭却没有落下来,她微微一笑,又讲起课来。

但那没有落下来的教鞭,却成了我今后无声而永远的鞭策。

【一议。

对这件事的意义的揭示】

下课了,杨老师总是和我们一起玩游戏:

跳绳、踢毽子、老鹰捉小鸡……我们是多么开心呢。

【抒情。

虽只一句,却写出师生融洽关系】

每逢节假日,杨老师常带我们到校外的田野、小河边玩耍。

观察花草昆虫啦、采集标本啦、玩游戏啦,可有趣了。

现在想来,还是寓教于乐呢。

最使我难忘的,是杨老师那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班上每一位同学的性格和特点都不同,杨老师总是根据每个同学的性格特点,分别进行教育。

有的同学办事拖拖拉拉,杨老师就叫他半时间紧迫的事;

有的同学性子急,做事囫囵吞枣的,杨老师就让他做需要认真细心才能办妥的事,这样就使我们不能光凭着自己的性子办事,而要为集体的利益着想。

有一次,学校要组织文艺晚会,我们班要出一个课本剧的节目。

杨老师把这事交给作为文娱委员的我来办。

我想找几位学习纪律方面都比较好的同学来做,杨老师对我说:

“同学之间不应该有偏见,你说的‘好’同学和‘坏’同学可不对啊。

他们不都可以演吗?

再说这次演出也许还可以激发‘坏’同学的学习兴趣、改善‘好’同学和‘坏’同学之间的关系呢。

你说呢?

”我羞愧地低下了头。

【具体写一件最难忘的事】

杨老师,您的循循善诱,对我影响太大了——

是您,把知识传给了我,使我有今天优秀的成绩。

是您,把我从一个充满稚气的孩童培育成了一个懂事的少年。

是您,让我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一个有益社会的人。

杨老师。

您不是伟人却胜似伟人,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不是园丁却胜似园丁……

敬爱的老师,虽然今天我们已经离开了您,但您却永远留在了我记忆的深处!

【这里以第二人称开始的抒情和议论,有力地表现了对杨老师的感激和思念,深化了主题】

【总评】:

本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在选材上比较精心,记叙详略得当,该详则详,该略则略。

从这次作文训练的目的来看,本文也做得很到位。

开头就以议论入题,自然引出要写的人物。

在写到佯装打“我”一件事后,就以一句简洁的议论,揭示这件事对“我”的影响。

写课间游戏后,一句简洁的抒情,突出师生融洽关系,透出对老师的热爱。

最后抒情和议论,感情饱满,语言生动,有力地表现了对杨老师的感激和思念,深化了文章主题。

附带说明一下,本文在构思、语言方面都受魏巍《我的老师》影响很大。

二类文:

他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在我上六年级时,曾认识过一名同学,虽然现在我们不在一个学校了,他仍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开头简洁,紧扣题目。

可以议论入手,或增强些抒情的元素】

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经常向我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他所知道的见闻。

有一次,他向我介绍了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他说爱迪生是一名伟人,一生就有一千多种发明。

他还介绍了爱迪生一生的很多成就,讲了许多关于爱迪生的故事。

【此处可以用一两句话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如:

他的话使我也对爱迪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对功课不很感兴趣,一到考试,他总是不能得到令自己满意的成绩。

不过,他的成绩也并不是很差。

之所以我喜欢跟他谈话,是因为我们无所不谈,我和他真是相见恨晚。

【此处的写作思路有些不够清晰。

像“之所以我喜欢跟他谈话,是因为我们无所不谈,我和他真是相见恨晚”一句,放在此处感觉不是最恰当的选择;

而“无话不谈”成了“我喜欢跟他谈话”的原因,也有些牵强】他有着丰富而神奇的联想。

和他谈话仿佛走进了另一个奇异的世界。

我曾经和他开玩笑道:

你是在世鲁迅,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语言学家,当作家不在话下。

【“他”和鲁迅之间的相似之处是什么?

语言的犀利吗?

这一点在“他”身上表现得并不是很突出】

赛车是他的钟爱,他喜欢赛车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那次,我们放学便去了一家赛车店。

只见赛车在马达的驱动下,嗖嗖地穿过赛道,仅几秒钟过后,赛车便轻而易举地转了一圈又一圈,他的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飞驶的赛车,没对我说一句话。

到天快黑了,他仍不肯走,我催他,他还是不走,最后,我来了个“下马威”——猛地把他的书包抢走,他没办法只好乖乖地束手就擒,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赛车店。

回家的路上他兴冲冲地对我说他要买一辆赛车。

我说:

“马上就要考试了,你还有心思玩赛车,考砸了,怎么办?

”第二天赛车真的买来了。

【能反映人物个性的事件,写得很具体。

描写亦很传神】此后,他经常在赛车场上出入,直到快考试时,他才被迫无奈投入到复习中。

而到考试一结束,他就又冲向了赛车场。

他有一股顽强拚搏的精神,对什么事他都不会半途而废。

每当他考试失利时,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是“失败是成功之母。

”而后他会重新再次向前,在哪里跌倒,他就从哪里爬起来。

失败并不能将他打倒,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努力。

【功课上“更加努力”?

好像和前边的描述不甚一致】

朋友,一路顺风!

我永远会将你留在记忆中。

【结句抒情,照应了题目和开头】

本文写了一个很有个性的同学。

作文能够抓住人物的个性特点——爱好广泛、钟爱赛车——来写,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刻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写事有详有略,略则要言不烦,详则浓墨重彩,写得具体生动。

但本文的一个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客观的叙事、描述中,没有能够进行恰当的抒情和议论,没有达到这次作文训练的目的。

三、比较点评

这两篇文章都是写人的记叙文。

两位小作者都对材料进行了认真斟选,详略得当地描述了所写人物一些事件(如第一篇中详写老师佯装打“我”、因材施教、教育我同学之间不应该有偏见略写其他,第二篇中详写同学钟爱赛车的故事略写其他),较好地展现了人物的鲜明个性特点,揭示出他们“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的原因。

但是,就本次作文的训练目的来说,第一篇作文要比第二篇作文做得好。

我们仔细阅读两篇作文就可以发现,第一篇作文中,小作者能够在有意识地向训练重点靠拢:

开头,就以对人们对教师的赞美的评论入手,自然引出话题,引出写作对象杨老师;

写了老师佯装打“我”之后,一句“但那没有落下来的教鞭,却成了我今后无声而永远的鞭策”就把老师的做法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出来;

最后的抒情和议论有力地表现了对杨老师的感激和思念,深化了主题等等,这样的结合抒情议论的地方很多,较好地体现了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

而第二篇作文叙事和描写虽然也很精彩,能够较好地体现人物形象特点,但小作者显然没有有意识地考虑本次作文训练的目的,篇中议论和抒情文字寥寥。

就此而论,二者高下自然不难判断。

按照本次作文训练重点,第二篇作文如能如文中所批注一样,适当进行抒情或议论,应该就可以升格为一类文了。

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写作指导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

这“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之间,一定要有一定的联系:

它们之间可以是相似的,可以是相反的,也可以是相关的。

作文是一项认识生活、体验生活进而表现生活的复杂思维活动。

它要围绕一个中心,把记忆、印象、见闻感受等连接起来,进而形成一个整体,这就需要进行联想。

没有联想这一思维活动,你占有的材料就是一盘散沙,就很难形成一篇完美的文章。

相反,如果在写作中能够运用联想,就能使作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地选用材料,灵活地进行构思,丰富文章的内容。

写作上所说的联想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相似联想:

由相同、相似的事物所形成的联想称为相似联想。

两种事物间的“形似”或是“神似”,是这类联想的特点。

“形似”即形状相似。

简单的“形似”联想可以体现在比喻修辞的运用上,如由“点点银光(紫藤萝花的光彩)”想到“迸溅的水花”(《紫藤萝瀑布》),由“单瓣的(石榴)花”想到“盛酒的金罍”(《石榴》),它可以使所描写的对象更加的生动、形象。

本单元一些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则是一种“神似”联想。

由海燕想到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品格(《海燕》),由白杨想到根据地的军民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白杨礼赞》),它能够把要表现的人和人的品质、精神表现得形象可感,把抽象的概念表现得更加具体、深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相反联想:

任何事物总是有它的对立面的,而且截然相反的事物会给人留下强烈鲜明的印象,这时就可以依据事物的特征,联想与之相反的另一事物,这便是相反联想。

由成功想到失败,由光明想到黑暗,由“平凡”的白杨想到“贵族化”的楠木,由蜷缩在避风港里的企鹅想到暴风雨中奋力拼搏的海燕,都属于这种联想。

只要比较两个事物的差异中,并不需要太多的表述,事物的不同本质便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联想也就是我们在写作中常用的对比的写作手法。

高尔基的《海燕》中,通过海燕的勇敢同海鸥、海鸭、企鹅的联想(对比),把革命者的勇敢和假革命者、不革命者的怯懦、畏惧表现得淋漓尽致。

3.相关联想:

人们一提到蓝天,就往往想到白云;

一提到秋天,就往往想到累累的果实;

一看到枣核,就往往想到祖国(《枣核》);

还有一看到同学赠给的文具盒,就往往想到那位同学。

人们为什么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呢?

因为它们要么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要么之间有其他的联系,于是我们就不由自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了,这就是相关联想。

同学们作文中由一事物引出往事的回忆,就是相关联想的一种表现。

那么,我们要如何培养自己的联想能力,怎样进行联想作文呢?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善于抓住联想的“触发点”。

“触发点”就是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相反或相关的地方。

如对于树根,我们可以由根联想到叶(相关联想),由它外表的丑联想到树叶外表的美或由它默默无闻联想到花的张扬(相反联想),由它默默地为树汲取营养联想到劳动人民的无私奉献(相似联想)等。

2.多角度地展开联想。

多角度,就应该是发散性的,甚至是逆向性的,这是衡量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依据。

同样是小草,一些同学只会想到花、大树等形象直观的东西,但有的同学则会想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想到顽强的生命力、百折不挠的精神。

同样是一个“〇”,大多数同学只会想到车轮、太阳、满月等比较形象直观的东西,但有的同学则会想到团圆、圆满,由此引出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更有的同学还会进一步地想到世间万物绝对圆的东西是没有的,所以我们对人不能求全责备,这就有创意了。

3.合理联想。

由树根联想到树叶可以,由它外表的丑联想到树叶外表的美或由它默默无闻联想到花的张扬可以,由它默默地为树汲取营养联想到劳动人民的无私奉献等也可以,但如由“树根虽丑但却有用”联想到“衣服的破烂但能够挡寒”等就不是很合适了。

如果联想不合理,就不是正确的联想,只能叫做胡思乱想了。

4.注意平时生活中进行有益的联想训练,积累材料。

平时多进行一些这样的训练、积累,既可以使自己在写作时有素材而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更可以使自己的思维得到锻炼,做到养之有素,这样才能在作文时浮想联翩、文思泉涌,写出好的文章来。

5.明确要表达的内容主题、思想感情。

我们的联想,往往是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也就是说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们由一事物产生的联想固然很多,也可能都很合理,但却不能都用在作文里,而要有所选择。

我们要有目的地把联想与表达的内容主题和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使联想这种形式更好地为要表达的内容主题和思想感情服务。

培养作文的联想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是只要我们在思想上重视,注意有意地培养联想能力,不断地积累素材,我们的作文就一定可以插上联想的翅膀。

小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当和煦的春风吹过天空,绵绵的春雨滋润大地的时候,一片如有似无的绿意便映入人们的眼帘,带给世界一派生机,带给人们一丝莫名的惊喜。

【由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句入题,引出所咏之物,自然贴切】

看吧,在久已沉寂的田野里、山坡上、小河边,到处是小草翠绿的身影。

她随风摇曳,和雨嬉戏,同初春的暖阳逗着乐。

如同一个顽皮的小女孩,小草无拘无束地展现她优雅美妙的舞姿,洋溢她如花似玉的笑靥。

她在快活地生长着。

【描写抓住特点,进行了联想。

拟人运用自然贴切】

夏天到了,灼热的夏风蹂躏着大地,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狂野的暴雨践踏着大地。

【排比句很有气势,也抓住了季节特点】一切生物都恐惧地寻求着阴凉,寻找着安全的避难地。

只有小草,依然耸起娇弱的身躯,昂着头,为昆虫们挡风遮雨,墨绿的脸上写着坚毅。

当金色的十月过去,一切好像经过了盛极而衰的人生体味,默默地回味着曾经的美好和辉煌,哀叹眼下的失魂落魄。

山们失去了往日的威严,铁青着一张无奈的脸;

小河不再激情地歌唱,不声不响地赶着自己的路;

昆虫们藏起来了,惶然地寻找着自以为安全的归宿。

【描写抓住特点,进行联想。

拟人运用亦自然贴切】只有小草,虽然经过了残酷的秋风秋雨的洗礼,她已经不得不呈现憔悴的容颜——她枯黄着的脸已经失去了往昔的青春妩媚,她曾经柔弱的身躯显得有些弱不禁风,她的情绪也因花儿和昆虫朋友们一个个的离去而倍感孤独——但是,她依然笑对风雨,嘲弄他们的武力。

它们不能使她屈服。

【这两段写夏天和秋天的小草,运用联想,将小草和其他事物对比,暗含小草的高贵气质】

纷纷扬扬的大雪将大地装扮成一片银装素裹的美丽的仙境。

可是,冬天的严寒使万物生机不再,世界呈现出无边无际的孤寂。

在厚厚的积雪下面,小草被压得发出了微弱的叹息。

她回忆着自己曾经的美丽,思索着自己曾经立下的装扮天地的雄心壮志是否不着实际。

她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志大才疏,甚至就要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可是,一个人世的知音——白居易,可是为自己发出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感叹啊!

难道,眼前的寒冬,能够让自己屈服,让自己把远大的理想放弃?

但很快,小草就为自己的犹豫和彷徨而懊悔不已。

没有永远的强者,夏和秋的残酷已经让自己明白,坚持才能胜利,严冬的残暴,也终将过去。

何况,那位英国的诗人雪莱还曾经鼓励过自己: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白居易和雪莱的诗句,运用得恰倒好处。

对小草心理的描绘,体现了小作者联想的丰富,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终于,在又一个春风吹来的季节,小草又是一片青绿,一片生机。

【简洁】

小草啊,你用你的亲身经历,给世人许多启迪——

是你,让人们知道:

只有坚持,才能达到最后的胜利。

是你,让人们明白:

只有远大的胸怀,才能有永久的自信力。

是你,让人们懂得:

只有有益他人、扮美天地的美丽心灵,才能够创造出奇迹。

【以第二人称开始的抒情和议论,有力地表现了小草给人的启迪,深化了主题。

值得称道的是,这几个形成排比的独立段落,很有气势,使人联想到朱自清的《春》的结尾;

押韵,读来琅琅上口】

小草,我爱你!

……【省略号的运用,给人余味无穷之感】

本文的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单说在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方面,小作者很注意了联想的多角度的运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文章要表达的主题和感情得到形象化、深刻化。

这里,既有相似联想,又有相反联想,还有相关联想。

可以说,本文比较好地完成了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

在其他方面,本文的语言优美,行文自然娴熟。

作者的视野也很开阔。

韩愈、白居易、雪莱,都在作者笔下出现,引用的诗句也贴切、吻合了全文的内容和感情。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听到这熟悉的歌,我不禁又想起那遍地都是的默默无闻的小草。

从一首大家熟悉的歌曲入手,铺设了抒情氛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暗含主旨】

是谁,把春天的到来最早告诉人们?

是谁,把欢乐的信息最早带给世间?

是迎春花,是小鸟,还是那暖洋洋的太阳?

不,都不是。

真正第一个告诉人们春天来临信息的是那默默无闻,给大地带来一片生机的小草!

小草,没有你,崇山峻岭不会心得年轻;

没有你,花儿也失去了光彩;

没有你,春天也不会如此美丽!

【接连的设问、对比,突出了小草的可贵】当小草从枯叶中抽出新芽,那嫩叶也许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吧?

【“也许”一词运用准确】可是,正是这被人们忽略的小草,给大地换上了嫩绿的新衣,给春天带来了一片生机。

【本段写春草之美。

运用联想,形成对比,从而突出小草可贵的品质】

春去夏来,小草也由嫩绿色变成了墨绿色,更加的青翠欲滴。

这时,是小草短暂的一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

【季节特征抓得很好】小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