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的规范化操作及其存在的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22738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的规范化操作及其存在的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的规范化操作及其存在的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的规范化操作及其存在的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的规范化操作及其存在的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的规范化操作及其存在的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的规范化操作及其存在的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的规范化操作及其存在的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的规范化操作及其存在的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的规范化操作及其存在的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

《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的规范化操作及其存在的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的规范化操作及其存在的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的规范化操作及其存在的问题Word文档格式.doc

⑤显示主要分支血管受累情况,包括冠状动脉、头臂动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和双侧髂动脉是否受累;

⑥明确有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程度;

⑦明确左心功能情况;

⑧明确有无其他并发症,如心包积液、胸腔积液、主动脉破裂和动脉瘤及脏器缺血等。

1胸主动脉造影

胸主动脉造影(包括DSA)过去一直被视为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金标准”,根据文献报道,其敏感性为80%~90%,特异性为90%~100%,阳性预测值近95%。

然而,这种技术存在如下一些缺点:

①属有创性检查,需注入碘对比剂和有X线辐射,在应用上有一定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危险性(特别是在急性DeBakeyI型及II型主动夹层危险性相当高);

②检查时间长,常由于检查延迟治疗进一步增加患者的危险性;

③没有横断面影像,对AD破口、再破口及内膜片的显示有时并不理想;

④对于主动脉壁间血肿(IMH)或血栓闭塞性AD等特殊型,检查结果可能为阴性。

目前这种技术主要用于血管腔内覆膜支架治疗同时进行诊断检查。

此外,对于冠状动脉和周围动脉受累情况显示,选择性血管造影仍为首选检查方法和诊断的“金标准”。

2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

近二十年,由于多层螺旋CT(MSCT)及磁共振成像(MRI)等无创性横断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AD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目前,这两种技术是目前急性主动脉综合症(AD﹑IMH和动脉粥样硬化穿透性溃疡)最有效和最主要的无创性影像学方法。

2.1MSCT:

①主要优点是普及、检查速度快、使用方便和安全,适用于急性AD和不配合的患者;

②另外图像空间和密度分辨力高,并可显示主动脉钙化和介入术后支架。

根据文献报道CTA对AD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在95%~100%左右。

近年来MSCT技术的不断发展,包括成像速度加快和范围增加,大大地提高MSCT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对主动脉疾病诊断能力。

目前,国内外多数医院或大学附属医院应用MSCT诊断急性主动脉综合症和主动脉疾病,约占主动脉疾病的60%以上。

MSCT血管成像的主要缺点是需碘对比剂增强扫描,限制了肾功能不全和碘对比剂过敏患者的检查。

2.2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是近年发展最快的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和AD诊断最准确的影像学方法之一,被视为AD诊断的“金标准”。

根据文献报道MRA对AD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接近100%。

其主要优点是:

①可提供主动脉病理解剖、功能和血流信号,有利于AD综合评价和复杂性AD的诊断;

②无创性、没有X线辐射,MRA可不用对比剂进行血管成像,也可用对比剂进行血管成像,但MRA应用的是比碘对比剂更安全的钆螯合剂;

③可多平面和多序列成像,显示主动脉或主动脉病变全貌,显示AD病理变化和伴随的并发症。

MRA主要缺点是MR设备一些医院可能没有,MR检查速度相对较慢,患者能否配合对图像质量影响大,检查时病人监护和抢救不方便,不利于急性或重症患者检查。

但近几年由于快速MRI和3DCEMRA的迅速发展,MRA在急性AD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根据国外报到和我们近几年的经验,MRA在急性AD的诊断是安全和可靠的。

AD覆膜支架介入治疗的规范化

1适应症

MSCT或MRI已明确诊断StanfordB型AD后,适应症选择或把握十分重要,这关系到病人治疗疗效和预后。

1.1StanfordB型AD:

内膜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间距离≥1cm,伴下列情况者应考虑介入治疗:

①经典AD伴假腔明显扩张和真腔塌陷;

②慢性AD降主动脉直径≥50mm;

③夹层发生在1个月以内,降主动脉直径≥40mm或假腔扩张加重;

④AD合并主动脉破裂﹑动脉瘤形成﹑溃疡样病变扩大或主动脉穿通性溃疡等严重并发症;

⑤AD合并重要脏器缺血、顽固性高血压药物不能控制及持续疼痛药物无法缓解。

1.2StanfordB型AD:

内膜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间距离≤1cm的AD为覆膜支架介入治疗的相对适应症。

这时常常需要覆膜支架部分或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的开口,以达到治疗疗效或避免Ⅰ型内漏发生。

但支架植入前一定要了解双侧椎动脉情况和左锁骨下动脉的开口与左颈总动脉的开口的距离,必要时可先行人工血管转流术。

1.3StanfordA型AD:

并不是覆膜支架介入治疗的绝对禁忌症,其某些特殊类型也是覆膜支架介入治疗的适应症。

即StanfordA型AD的内膜破口位于主动脉峡部或降主动脉,夹层向主动脉升弓部逆撕,也有人称其为逆撕型StanfordB型AD,升主动脉受累但没有内膜破口的也适合介入治疗。

1.4经典IMH应该是覆膜支架介入治疗的禁忌症,因它不存在内膜破口或血流交通,可密切随诊。

但IMH发展或形成并发症,如形成经典AD﹑假性动脉瘤或溃疡样病变,可选择介入治疗。

2术前准备和手术方案制定

2.1术前准备:

急性AD早期死亡率非常高,同时多数学者不主张在急性期进行介入治疗,除非B型AD危及患者生命需急诊介入处理。

一般认为急性发作后1~2周为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及时有效地内科保守治疗对降低病死率、争取时机进行介入及手术治疗意义重大。

患者应安置于监护病房,对患者的意识、血压、尿量、心率以及中心静脉压等血液动力学指标进行严密监控。

内科治疗的核心是缓解疼痛、降低血压,减小主动脉壁所受到的压力。

其次是减小血压的波动范围,降低脉压差及减小左心室搏动性张力。

患者的剧烈胸痛可加重高血压并造成心动过速,故应迅速使之缓解,可于静脉内缓慢注射吗啡5mg,必要时可给予冬眠疗法治疗。

急性期β受体阻滞剂适合于血压轻度增高者。

对于血压重度升高者则需静脉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与硝普钠以控制血压及降低心率,将收缩压控制在100~120mmHg,心率降至60~80次/min。

硝普钠以20μg/min开始静脉滴注,根据血压的监测情况缓慢递增,直至800μg/min。

倍他洛克每5分钟静脉注射5mg,直至达到目标心率水平,但以不超过15mg为宜。

同时还可联合应用钙通道阻滞剂及维拉帕米等兼具血管扩张及负性肌力的药物。

血压正常的患者,静脉应用普萘洛尔1mg/4~6h或口服美托洛尔20~40mg/4~6h。

2.2手术方案制定:

AD患者临床和病理生理变化较为复杂,覆膜支架植入术技术操作难度较大和存在一定风险。

①手术方案制定之前,首先要确定本单位和医生是否有能力完成手术,包括硬件心血管造影机和能完成心血管手术的手术室。

其次医院应该有心脏外科或血管外科医生和介入放射科医生。

如心血管外科医生单独完成手术,应具备两年以上介入治疗经验。

因此,我们认为资质单位应为三级以上的医院;

②手术方案制定应该由介入放射科、心血管外科和麻醉科医师共同完成。

确定StanfordB型AD诊断和覆膜支架介入治疗适应症后,首先应评价患者的全身情况﹑生命体征(包括呼吸频率﹑心率和血压等)和实验室结果,评估患者的心功能﹑肾肝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情况;

③认真分析术前主动脉CTA或MRA,并回答如下问题:

a.内膜破口和再破口的位置﹑大小﹑数量,内膜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

b.AD近侧端主动脉弓管径和形态,是否有夹层逆撕;

c.AD在降主动脉累及的范围,真腔和假腔位置﹑管径和形态及假腔内是否有血栓形成;

d.主要分支血管是否受累,包括头臂动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和双侧髂总动脉;

e.有无并发症。

④根据CTA或MRA显示内膜破口位置和近侧端主动脉弓管径测量结果,预测选择覆膜支架的型号(管径和长度)。

根据夹层的范围和双侧髂股动脉是否受累,选择经左髂动脉或右髂动脉植入支架;

(图1A-D)⑤与患者及家属谈话,详细交代病情和治疗计划,并签知情同意书。

3覆膜支架植入操作的方法和步骤 

手术最好由介入放射科、心血管外科和麻醉科医师共同完成。

具体如下:

①患者取仰卧位于全麻或腰部硬膜外麻醉下行覆膜支架植入术。

穿刺左侧桡动脉并置入5F或6F桡动脉鞘。

以超滑导丝引导5F头端带有刻度标记的猪尾导管(金标猪尾导管)自桡动脉鞘经左锁骨下动脉送至升主动脉;

②综合盆腔及双下肢血管螺旋CT或MRA检查及体表血管检查结果,选择未受夹层累及一侧的髂股动脉进行皮肤切开和血管游离,直视下穿刺游离的股动脉并置入6F动脉鞘。

以1mg/kg静脉推注肝素达到全身肝素化后,自鞘管送入0.038inch×

260cm超硬导丝并将其头端置于升主动脉内;

③以CTA或MRA上展示夹层破口及真假腔最好的角度行胸主动脉造影,一般为左前斜位,投照角度45°

~60°

之间。

造影视野中应包括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右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近端;

④行胸主动脉造影,造影剂总量一般为35~45ml,流率为20~25ml∕s,采用DSA或电影采集;

⑤分析胸主动脉造影(图2A-B),首先应证实超硬导丝位于主动脉真腔内,如不明确需换其它投影角度造影。

如超硬导丝位于假腔,应在透视导引下改变路径将导丝送入真腔,并重新进行胸主动脉造影。

明确超硬导丝位于主动脉真腔内后,以金标猪尾导管不透X线的刻度为标准,测量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距离以确定锚定区,测量锚定区主动脉弓部直径和长度,并结合CTA或MRA测量结果选定支架型号。

选择的支架应大于锚定区主动脉弓部直径10~15%内径的支架;

⑥送入覆膜支架传输系统:

再次证实加强导丝位于真腔后,即撤出股动脉鞘管并压迫止血和固定导丝,穿刺点股动脉切开(切口约5mm),将已选定好的覆膜支架传输系统沿超硬导丝送入真腔,并在透视下将其送到降主动脉近段;

⑦麻醉师用硝普钠或其它降压药控制患者血压,一般收缩压控制在70~90mmHg之间。

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后,即可将覆膜支架送到主动脉弓降部并准备释放.根据胸主动脉造影和金标猪尾导管与超硬导丝的交叉点,反复确认支架释放的位置,切记支架覆膜近端标记释放时应在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的锚定区内,远端固定在夹层破口以远的真腔内,以保证覆膜支架不覆盖或仅部分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但绝对不能覆盖左颈总动脉开口。

在支架释放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支架覆膜起始部(各厂家产品有不同的金属标识)与金标猪尾导管和超硬导丝的交叉点的相互位置关系,随时调整支架位置,切务使支架覆膜段超越猪尾导管造成左颈总动脉的闭塞;

⑧透视监测下右手固定传输系统的支撑器导管尾端,左手撤传输系统的鞘管,当释放支架第一节后,确认支架释放的位置准确无误后,应快速后撤传输系统的鞘管释放完整个支架。

切记释放过程中右手一定要固定好传输系统的支撑器导管,绝不能前移或后移,否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⑨支架释放完后,再次行胸主动脉造影,方法同术前。

观察支架位置﹑支架覆膜部分与左锁骨下动脉的关系﹑内膜破口封堵情况和明确是否存在内漏等并发症。

最后确定准确无误后即可抜除猪尾导管、桡动脉鞘管和覆膜支架传输系统,并进行股动脉及皮肤缝合,结束手术;

⑩术后将病人送ICU病房,24小时一级护理,观察指标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呼吸﹑心率﹑血压和尿量等。

24小时内患者情况,24小时后即可将患者转回普通病房。

4覆膜支架植入术中注意事项和复杂病例的处理

AD覆膜支架介入治疗技术操作比较复杂,并发症和死亡率并不少见。

根据国内外报道和我们近几年的经验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首先,认真评价术前CTA或MRA检查结果,选择好手术的适应症,周密制定手术计划(包括支架型号、股动脉入径及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手术成功;

②一些复杂的AD,由于假腔持续扩大导致腹主动脉真腔受压闭塞或双侧髂动脉受累或AD的远端再破口较大,这样常常使超硬导丝经股动脉途径进入真腔和主动脉升弓部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左挠动脉途径,将260cm长交换导丝经左锁骨动脉逆向送到降主动脉真腔和髂股动脉,然后将导丝经股动脉切口拉出。

最后经交换导丝将猪尾导管送到升主动脉;

③对内膜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1cm的B型AD患者进行覆膜支架治疗时,可使覆膜支架部分或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否则可能因内膜破口覆盖不严造成Ⅰ型内漏。

但在术前均应对患者的颈部血管、脑内血管及颅底动脉环的发育情况以CTA及MRA或DSA进行了综合评估,特别是双侧椎动脉情况至关重要。

也有一些学者主张患者在介入前后行双侧锁骨下动脉间人工血管转流术;

④支架释放是成功的关键,也是引起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操作中,一定要保证支架释放位置正确,支架的覆膜部分绝对不能覆盖或影响左颈总动脉开口。

因操作错误造成脑中风的病例国内外都时有发生或报道。

5AD覆膜支架治疗的并发症

AD支架治疗的并发症主要包括:

①内漏。

②中风和缺血性脊髓损伤造成的截瘫及下肢麻痹。

③动脉瘤形成。

④入路血管损伤(入路血管撕裂、医源性逆撕夹层、动脉切口缝合处血栓形成及狭窄等)。

⑤切口感染、缝线肉芽肿。

各项并发症中以内瘘、脊髓损伤及动脉瘤形成后果最为严重,现将这三方面的问题分述如下:

5.1内漏

内漏是指覆膜支架植入术后血液以各种途径继续流入假腔的现象。

支架释放后未能完全隔绝瘤腔与动脉血流间的交通为内漏发生的根本原因。

内漏可分四型:

Ⅰ型内漏为血液经支架近心端与主动脉间的缝隙流入假腔,原因包括过大的主动脉弓降部迂曲和扩张、锚定区不适当及支架直径选择不当,造成近端内膜破口封堵不严。

Ⅰ型内漏必须及时处理,这是因为在支架放置后,支架近端的高速血流将会使假腔变为只进不出的高压腔,大大增加假腔或动脉瘤形成及破裂的机率。

对支架远端存在再破口的病例,持续的近端高速血流也会导致假腔血栓化受阻而无法保证支架治疗的疗效。

第一种治疗方法是采用高压球囊扩张支架近端,使支架贴紧主动脉壁封闭内漏。

如球囊扩张效果不佳,可在内漏近端再加一个较短的覆膜支架以完全封闭内漏口。

Ⅱ型内瘘是指多破口夹层,在近端夹层封闭后血流经夹层远端破口逆向灌注假腔或假腔与分支动脉相通,假腔不缩小或压力不减低。

Ⅱ型内漏如漏口或漏入量不大无需即刻处理。

术后用CTA随访观察,如假腔完全性或不分性血栓化,不需要进一步治疗。

但对于大量逆流造成假腔不变或增大者,则应在支架置入另外一枚支架覆膜以封堵远端破口,但此时应特别注意覆膜支架覆盖范围不能过大,以避免影响脊髓动脉造成的脊髓缺血性损伤。

Ⅲ型内漏指支架覆膜撕裂或放置多个支架时支架之间对合不佳,真腔与假腔之间血流交通。

随着支架覆膜材料的不断改进,覆膜撕裂已极为罕见,而多支架连接处间隙所致的内漏一般也无需即刻处理,可留待随访观察。

Ⅳ型则为覆膜材料的渗透特性有关,无需处理。

5.2脊髓损伤

传统外科手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截瘫并发症的发生率在7%-10%之间。

脊髓前动脉是胸腰段脊髓的主要供血动脉,作为脊髓前动脉的主要滋养动脉,根大动脉75%的几率起自第6至12肋间动脉,约15%起自上三个腰动脉之一。

综合国内外文献报道,AD治疗截瘫的发生率远低于外科手术,考虑与目前绝大多数经覆膜支架治疗的AD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较近(即所谓B型3区)覆膜封闭段位置较高有关。

另外支架治疗常出现的Ⅱ型内漏也降低了脊髓缺血的风险,自远端破口的返流使肋间动脉得到了较为持久的血液供应,而逐渐发生的假腔血栓化也为侧支循环的建立提供了时间。

尽管如此,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时仍需对截瘫的发生保持警惕,应尽量避免将支架放置于胸腰段(胸8至腰2水平)。

在不得不覆盖远端降主动脉时,首先用DSA详细了解脊髓前动脉或根大动脉分布和供血情况。

也有国外学者提出于支架放置后即刻释放脑脊液,降低蛛网膜下腔压力,并于术后4天内继续释放脑脊液使蛛网膜下腔压力维持在10-15mmHg之间,以防止截瘫的发生。

5.3主动脉瘤形成

主动脉覆膜支架术是防止主动脉夹层发展为动脉瘤的有效手段,但动脉瘤形成同样也是主动脉夹层支架治疗后的一项并发症。

动脉瘤大多发生在支架近端,也可发生于支架远端,甚至发生在受夹层累及的腹主动脉。

主动脉瘤的产生原因除与内漏因素有关外,还与假腔血栓化后形成的壁内血肿所传导的内部张力有关,但也可能是支架远端的主动脉夹层自身进展的结果。

在随诊疗中如发现主动脉瘤,则应考虑再次支架植入治疗。

6术后处理及随访

患者术后应在监护病房监测24~48小时,待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

常规静脉使用抗生素4~6天,再改用口服抗生素1周。

术后患者如出现所谓“三高二低”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应考虑到覆膜支架术后综合症的发生。

“三高二低”即体温升高(常不超过38.5℃),白细胞计数升高(较术前升高10/L)和C反应蛋白升高,同时血小板和红细胞呈不同程度地降低。

该综合症的发生考虑与植入的异物反应、假腔内血栓形成后再吸收、支架对红细胞的直接机械破坏等因素有关。

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予小剂量强的松口服5~7天,一般为每天3次,每次5mg,一般两周内可恢复。

对症状较重者,当血红蛋白低于80g/L和血小板计数低于60×

109/L时,应及时给予成分输血。

AD介入治疗在近十年来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是一项较新的且并不十分成熟的技术。

这不仅反映在覆膜支架的结构及材料仍在改进当中,适应症的选择及手术方法也在不断调整发展,对各类并发症的认识也在进一步深入。

目前尚缺乏大宗病例,十年以上的回顾研究也增加支架诊疗AD远期疗效的不确定性。

另外,由于AD是一种无法终生治愈的疾病,主动脉壁的一系列病理过程不会完全终止。

非介入失误引起的主动脉瘤扩张、破裂及新发夹层等远期并发症也可能随着病程的发展而逐步发生。

因此不仅要对介入治疗后的患者密切随访,进行螺旋CT等检查定期以观察夹层的转归、支架的形态和结构变化,对同一患者新发主动脉疾病的迹象也应予以特别的关注。

另外,介入治疗后的内科药物治疗对防止或延缓主动脉壁疾病的继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而其中尤以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应用控制血压及心律最为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