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阅读题精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2885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阅读题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阅读题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阅读题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阅读题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阅读题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中阅读题精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中阅读题精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中阅读题精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中阅读题精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中阅读题精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中阅读题精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阅读题精选.docx

《高中阅读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阅读题精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阅读题精选.docx

高中阅读题精选

高中阅读题精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琐记(节选)

鲁迅

无须学费的学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

第一个进去的学校,目下不知道称为什么了,光复以后,似乎有一时称为雷电学堂,很像《封神榜》上“太极阵”“混元阵”一类的名目。

总之,一进仪凤门,便可以看见它那二十丈高的桅杆和不知多高的烟通。

功课也简单,一星期中,几乎四整天是英文:

“Itisacat。

”“Isitarat?

”一整天是读汉文: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一整天是做汉文:

《知已知彼百战百胜论》,《颍考叔论》……

初进去当然只能做三班生,卧室里是一桌一凳一床,床板只有两块。

头二班学生就不同了,二桌二凳或三凳一床,床板多至三块。

不但上讲堂时挟着一堆厚而且大的洋书,气昂昂地走着,决非只有一本“泼赖妈”和四本《左传》的三班生所敢正视;便是空着手,也一定将肘弯撑开,像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

这一种螃蟹式的名公巨卿,现在都阔别得很久了,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脚躺椅上,发现了这姿势,然而这位老爷却并非雷电学堂出身的,可见螃蟹态度,在中国也颇普遍。

可爱的是桅杆。

因为它高,乌鸦喜鹊,都只能停在它的半途的木盘上。

人如果爬到顶,便可以近看狮子山,远眺莫愁湖。

而且不危险,下面张着网,即使跌下来,也不过如一条小鱼落在网子里。

原先还有一个池,给学生学游泳的,这里面却淹死了两个年幼的学生。

当我进去时,早填平了,上面还造了一所小小的关帝庙。

庙旁是一座焚化字纸的砖炉,炉口上方横写着四个大字道“敬惜字纸”。

只可惜那两个淹死鬼失了池子,难讨替代,总在左近徘徊,虽然已有“伏魔大帝关圣帝君”镇压着。

办学的人大概是好心肠的,所以每年七月十五,总请一群和尚到雨天操场来放焰口,一个红鼻而胖的大和尚戴上毗卢帽,捏诀,念咒:

“回资罗,普弥耶畔,唵哗!

唵!

耶!

吽!

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出这不合适来。

现在是发现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

只得走开。

近来是单是走开也就不容易,“正人君子”者流会说你骂人骂到聘书,或者是发“名士”脾气,给你几句正经的俏皮话。

不过那时还不打紧,学生所得的津贴,第一年不过二两银子,最初三个月的试用期内是零用五百文。

于是毫无问题,去考矿路学堂去了,也许是矿路学堂,已经有些记不真。

这回不是Itisacat了,是DerMann,DieWeib,DasKind。

汉文仍旧是“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但外加《小学集注》。

论文题目也小有不同,譬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是先前没有做过的。

此外还有所谓格致、地学、金石学……都非常新鲜。

但是还得声明:

后两项,就是现在之所谓地质学和矿物学,并非讲舆地和钟鼎碑版的。

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

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

“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

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

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

计惟有天造草昧……”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

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

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

“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拿这篇文章去看去,抄下来去看去。

”一位本家的老辈严肃地对我说,而且递过一张报纸来。

接来看时,“臣许应骙跪奏……”,那文章现在是一句也不记得了,总之是参康有为变法的。

自己仍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摘自《朝花夕拾》,有删改)

文本二:

1926年,正是鲁迅思想发生突变的前夕,当时军阀统治残酷,环境特别恶劣,斗争也很艰苦。

鲁迅曾亲自参加了女师大学潮,目睹了“三一八”惨案爱国青年的鲜血,北方军阀镇压人们的“武功”和“现代评论派”的“正人君子”的嘴脸,又遭到军阀政府的通缉,由北京辗转厦门,困守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阁楼上,心情苦闷孤寂,思想也发生了激剧的变化。

他这流离迁徙的一年“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写成的这些回忆性散文,正是他前期生活和思想发展变化的产物。

虽是回首往事,但鲁迅不是回避现实去沉醉甘美的回忆,也不是减轻痛苦去消遣休息,而是在舔尽身上伤口血痕的战斗间歇,去环顾自己过去走过的道路,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启示青年为进入新的战斗,做好进击的准备。

在《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里,鲁迅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同“五四”以后的现实紧密联结在一起,用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议论、浓郁的抒情,创作了这组交织着记忆芬芳和战斗火花的散文。

(摘自《中国现代文学史》,福建教育出版社)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所写一进雷电学堂仪凤门看到的“二十丈高的桅杆”并非闲笔,它为下文写人爬桅杆和池水淹死学生的情节埋下伏笔。

B.雷电学堂为淹死的两个学生建造关帝庙,请僧人来做法事,作者认为这些是慈善行为,作者的心情也因此得到安慰。

C.有位本家老辈反对作者接触西学,还特意引导作者学习反对康有为变法的文章,可见,这位本家老辈是守旧势力的代表。

D.文章主要写了两次求学的经历和感受:

在雷电学堂,作者感到压抑和不满;在矿路学堂,作者接触《天演论》,思想发生突变。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电学堂布置的汉文题《颖考叔论》,是为了让学生在颍考叔身上学习行孝或者推广孝道的优秀品质。

B.《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颍考叔事迹即出自该书,该书应是雷电学堂必读书目。

C.《小学集注》为宋代理学家朱熹所撰,阐述爱亲敬长、隆师亲友等道理,矿路学堂设此科目更具前瞻性。

D.《天演论》是严复翻译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著作,该书宣传“物竞天择”的观点,作者当时非常痴迷。

8.作者在雷电学堂和矿路学堂所学功课有怎样的异同?

9.文本二评价《朝花夕拾》是“交织着记忆芬芳和战斗火花的散文”,请谈谈《琐记》是如何体现“战斗火花”的。

答案:

6.C

7.C

8.①同:

都开设外文课和传统汉文课;②异:

矿路学堂开设了格致、地学、金石学等新鲜的学科,而雷电学堂没有这些科目。

9.①抨击新贵:

如文中描述“这一种螃蟹式的名公巨卿,现在都阔别得很久了,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脚躺椅上,发现了这姿势,然而这位老爷却并非雷电学堂出身的,可见螃蟹态度,在中国也颇普遍”。

②揶揄“正人君子”:

如作者说他们“说你骂人骂到聘书,或者是发‘名士’脾气,给你几句正经的俏皮话”。

③批评旧学:

如描述在学堂“一整天是读汉文”,汉文教员不知道华盛顿。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为池水淹死学生的情节“埋下伏笔’错误,“二十丈高的桅杆”与下文淹死学生的情节没有关联。

B.“作者的心情也因此得到安慰”错误,作者的感受是“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出这不合适来”,心情并未得到安慰;“作者认为这些是慈善行为”也与作者本意不符。

D.“思想发生突变”错误,文本一写作者接触《天演论》后非常痴迷,并未说他的思想发生突变,根据文本二,作者思想发生突变的时间是1926年以后。

故选C。

7.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C.“矿路学堂设此科目更具前瞻性”说法错误,矿路学堂设此科目,只是比雷电学堂更为丰富,说不上有前瞻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阳台上的花

黄咏梅

①意识到母亲喜欢花,已是她退休的时候了。

记忆中,我们家阳台上也种植物,但很少见到花。

在有限的花盆里,小葱、小蒜、小辣椒、芫荽这些与其说是常见,不如说是常备。

厨房里,主菜炒起来了,母亲会命我到阳台摘几根小葱或小辣椒,洗洗,直接放到锅里。

“物尽其用”四个字,被母亲一辈子奉为人生信条,也将母亲训练得心灵手巧,家里很多淘汰的旧物都被她不厌其烦地改为他用。

②母亲不种花,可能也觉得花不好伺候。

我们一家五口人,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并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养花。

种下的花如果不开花,还不如种小菜。

母亲种菜是很积极的。

小时候有那么几年时间,我们家安在一个半山腰的独间平房。

房前有一片平地,被母亲用篱笆围成小菜园,里边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的日常需求。

印象最深的是葫芦,藤蔓攀在篱笆上,果实藏在叶子下。

我们三个小孩子会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小葫芦,用一根针,在葫芦瓜上歪歪扭扭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比赛哪一只长得又快又大,就像比赛自己的身高一样。

母亲很懂种菜,在她特别的照顾下,刻有我们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总是长势喜人,最终结出了皆大欢喜的果实。

而刻着父亲母亲名字的那几只葫芦,远远落后于我们。

我们欢天喜地地将自己的葫芦摘下来,挂在屋角,让它们跟我们的名字一起晒干、变黄,最终成为书桌上的摆设,权当一束不会凋谢的花。

③十七岁那年夏天,我到桂林读大学,父母送我去报到,趁机游览一下桂林山水。

那是我第一次跟父母出远门,应该也是父母第一次一起出门旅游。

我们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窗外可以见到清澈的漓江水。

旅馆对面有一个花坛,母亲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了一种奇怪的花。

小小的五瓣花瓣,组合成一张人的脸谱,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五官是深紫色,脸膛是浅紫色或嫩黄色。

我们第一次见到这么有趣的花,就像花坛里有一个小人国。

母亲对花的知识匮乏,直接称之为“人脸花”。

每次进出旅馆,我们都要去看看这些有趣的“人脸花”。

分别的时候,母亲想找找有没有种子可以带回家,找了半天没看到一粒果实。

突然,母亲指着一簇角落里的花,说,这五朵,像不像我们一家?

那五朵花挨得特别近,都快叠到一起了,上边两朵稍微大一些,浅紫色的脸膛上有着近乎墨色的五官,下边三朵大小差不多,嫩黄色的脸膛上,五官是浅浅的紫色。

我和父亲都笑了,说像。

我用手指点着那些小脸数过去,这是我,这是哥哥,这是姐姐。

数完,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

那之后的许多年,离别、想家成为一种习惯。

后来,在一些地方,我多次看到过这种“人脸花”,每次看到,我都会朝这些“小脸”会心一笑,想起那年小旅馆前的“一家五口花”,想起我们一家五口人。

④母亲退休之后,阳台慢慢开始种起了花,盆栽从实用转变为审美。

种的都是些好养的花,茉莉、海棠、三角梅、芍药、桂花之类。

阳台角落还留着几棵实用的小葱和辣椒,稀稀拉拉,枯老了也没被摘下放到锅里。

年份最久的当属那株海棠花。

花树不高,却很结实,主干已经比我的拳头还粗。

每年过年,它都不辜负花期,准时开起了红艳艳的花朵,仿佛要跟我完成一个共同的约定——每年过年回家后,我会挑一个阳光充足的中午,搬两张小椅子,让父亲母亲坐在这株海棠花下,我一点一点将他们花白的头发染黑。

阳光把海棠花照得通红,也将父母的衰老照得纹路清晰。

我站在他们背后,既感伤又幸福,虔诚地祈祷年年岁岁都拥有这相同的一幕。

⑤除了在阳台种花,母亲也喜欢用花瓶插花。

但我从来没在家里见过“人脸花”。

近些年,家乡过年流行一种“年花”——五代同堂果。

黄灿灿胖乎乎的果实,浆汁饱满,寓意子孙满堂,老少安康。

去花市买一枝回来,不用费心管理,可以观赏半年之久。

母亲会挑果实多的那一枝买回家。

有一次,我用湿布给这些果实“洗澡”,指着最大的那两只说,这是爸,这是妈,然后又分别按个头指定了我和哥哥姐姐。

母亲一听,笑了,看看那两只最大的果实,说,不像,现在我们家里,我和你爸最瘦。

我愣了好一会儿,夸张地提高嗓门说,再瘦也是最大的。

⑥今年,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突然发现小区围栏下新摆了一溜花盆,花盆里边挤挤挨挨地开满了一张张“小脸”。

整齐的五瓣花瓣,嫩黄、粉红、紫色的脸膛,颜色各异,风一吹,像笑脸。

我也笑了,站着看了很久。

手机里有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几秒钟之后,我得以知道,“人脸花”真正的名字叫三色堇,花语是——请思念我。

我在微信上把照片发给母亲看,她高兴地说,你们那里也种“人脸花”啊!

我暗自偷笑,并没有纠正母亲。

这种花,在我们家就叫“人脸花”,早在很多年前,我家这位无暇养花的“花盲”,竟然无师自通,为我正确读出了那些“人脸花”的花语——请思念我。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实际上是在暗写母亲喜欢养花,只是早年奉行“物尽其用”原则,在阳台上种些常备植物。

B.文章两次写到“人脸花”,第一次在桂林一家旅馆,第二次在小区,既实写了此花外形、颜色,又传达出它所寄寓的美好情感。

C.作者在听到母亲说五朵花就好比我们一家人时流下了眼泪,这是因为作者长期离家,思念亲人,听到此话,感怀伤情。

D.文章以“花”为线索,叙写了母亲的生活。

叙述清晰,细节突出,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文质兼美的散文。

5.简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6.文章标题“阳台上的花”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

4.C

5.①聪慧能干,心灵手巧。

母亲一辈子将“物尽其用”奉为人生信条,退休之后也会插花等。

②勤俭持家,温良淳朴。

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基本上可供应一家人日常需求;在阳台上种上常备植物,家里很多淘汰旧物都不厌其烦地改为他用,房前一片平地用篱笆围成小菜园。

③疼爱孩子,关心家人。

特别照顾刻有几个孩子名字的葫芦瓜,把不知名的花叫“人脸花”,由五朵“人脸花”想到他们一家五口人,喜欢“五代同堂果”,希望子孙满堂、老少安康。

④热爱生活,富有情趣。

年轻时在自家阳台种植物;对奇怪花的好奇,并将此花叫做“人脸花”;退休后又积极拥抱生活,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

6.①母亲在阳台上种的植物和花。

②暗示孩子们的成长。

③象征幸福快乐的生活。

④象征精神深处的一种审美情趣。

⑤寄寓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祝福(节选)

鲁迅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

”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

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

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

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

”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

地狱?

”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

——论理,就该也有。

——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

……”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

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

——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

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

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

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

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

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

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

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

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

试望门外,谁也没有。

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

”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

”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

怎么了?

”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

”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

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

——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

——还不是穷死的?

”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

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

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

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8.下则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祝福”为题,既指鲁镇祭祀习俗,又展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环境。

B.鲁迅善以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如写祥林嫂的“眼珠间或一轮”,用极简笔墨刻画人物麻木迟钝。

C.“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中的省略号表现了“我”欲言又止,内心矛盾,闪烁其词的心理。

D.“我”庆幸自己回答了祥林嫂的疑问,“说不清”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也免除了祥林嫂恐惧和责任。

9.分析选文开头加点词“瞪着”写眼睛的表达效果。

10.以下对“我”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作为小说作者,能更好地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抒情性。

B.“我”作为具有启蒙思想的知识分子对祥林嫂的遭遇满怀同情却又无能为力。

C.“我”与祥林嫂的对话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愚昧无知深受封建礼教毒害。

D.“我”叙述故事时,运用倒叙,产生了悬念,引人入胜。

11.鲁迅认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的,要能“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选取小说节选内容中的某一人物形象,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8.D项,“‘说不清’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也免除了祥林嫂恐惧和责任。

”分析错误,我虽然回答了祥林嫂的问题,但用了“说不清”这样含糊不清,逃避责任的话语,凸显了“我”虽然同情祥林嫂却无能为力,软弱与逃避的性格特点,并没有免除祥林嫂的恐惧。

9.用力睁大眼睛,一是写祥林嫂用力直盯“我”的麻木眼神,二是渴望求解,表明祥林嫂心里向我询问的意向很坚决。

10.A

11.《祝福》是鲁迅第二本小说集的首篇。

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抨击封建礼教对民众的毒害,呼唤“改造国民性”,表现了一个思想启蒙者在徘徊和徬徨中对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

选段是“我”与“祥林嫂”最后相遇的场面:

关于祥林嫂,对“我”的有关灵魂有无的发问,表现了极为矛盾的心理,一是她希望人死后没有灵魂,这样她死后就不会被阎王劈成两半。

二是希望有灵魂,能与亲人相见。

读者看到的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被压迫的在社会最底层的深受封建迷信礼教摧残毒害,但最终被残害至死的人物形象。

关于“我”,从祥林嫂对“我”的三次追问,“我”内心不安却以“说不清”搪塞,表现出作为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我”的局限性,灵魂深处既对祥林嫂深切同情又对“鲁镇”社会民众的生存困境的无可奈何。

这是一个既有清醒认识又犹豫回避、对现实无能为力的知识分子形象。

关于四叔:

“讲理学的老监生”——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个性化语言描写,侧面展现了祥林嫂生存环境的恶劣,同时说明四叔也身处封建礼教毒害的环境中,对自己和他人命运都习以为常,成为帮凶,是个思想病态者。

关于短工:

“怎么死的?

——还不是穷死的?

”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从茶房的言行同样可以看出,他对祥林嫂的真正死因是不清楚的,只认定是“穷死的”,可见麻木而愚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