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3110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5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docx

《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docx

精品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公开课教案和板书设计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月光曲》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导语: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你们谁能把你了解的贝多芬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 茵 幽 券 蜡 瞎 陌

    盲 键 粼 缕 恬 汹 录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

quàn(下边是“刀”不是“力”)

    恬:

tián(不念qià)

    蜡烛:

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

    幽的笔顺:

  3、解词:

(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幽静:

幽雅寂静。

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陌生:

生疏,不熟悉。

    清幽:

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

水清澈的样子。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三、默读课文

    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受简单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独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四、练习

  出示练习要求:

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    十六七岁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轻纱似的微云   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上    大大的眼睛

  波涛涌汹的大海  美妙的琴声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直视课题,找到文章的中心部分来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盲姑娘两次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读一读,说说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默读回答:

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快速浏览,找出哪自然段是写《月光曲》的?

(第9自然段)

  3、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想像,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⑴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图画,找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进行评价。

     ⑵ 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月光曲》,看着图画或闭上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

   ⑴ 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

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

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薄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他之所以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

开始音乐可能逐渐增强,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⑵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哥哥看到妹妹脸上恬静的表情和睁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盲姑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她当然不可能产生像她哥哥那样的联想,所以只是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三、《月光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板书:

听→看→弹→听→看→又弹

  文章哪几自然段写的这个内容?

(2~5)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回答。

  同桌分配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读6~8段)

四、填空

  1、贝多芬没有回答姑娘的话,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当时他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

(出示投影,学生口头填空)

  

  2、小结:

这些都与什么有关?

(环境)

    板书:

月光  穷兄妹

  3、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

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

    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学生的回答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就对,老师不要限制。

   可以回答各种可能:

   ⑴ 贝多芬默认了。

   ⑵ 贝多芬谦虚。

   ⑶ 贝多芬怕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⑷ 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⑸ 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⑹ 贝多芬认为遇到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五、总结全文

  说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家?

(热爱人民,同情穷人,热爱大自然。

六、朗读欣赏──评读

  1、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指名读,讲评。

(让学生适时互相点评)

  注意:

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的、抒情的,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才用高昂的语读。

要注意表达人物的迫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抱歉心情,盲姑娘安慰哥哥时的体贴、懂事,贝多芬来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猜出自己后的愉快、激动,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七、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最后一头战象》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

课文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断,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当中最后的辉煌和庄严,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嘎羧的高尚情怀。

  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引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阅读中提出的问题,重点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揣摩作者是怎样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能以小标题形式进行分段概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感悟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品读课文中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

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

点名回答____________(《与象共舞》)

2.结合以前学的课文,谁能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事情呢?

点名回答____________(表演节目、驮运东西、按摩、洗车......)

3.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的事情,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大象的另一篇文______________

(板书:

最后一头战象)

4.齐读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吗?

__________(板书:

沈石溪)

PPT:

沈石溪原名沈一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

沈石溪作品:

《圣火》、《第七条猎狗》、

《只猎雕的遭遇》、《斑羚飞渡》

T:

非常好,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的沈石溪,他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那说明他在写动物小说这个方面非常有成就,是这个领域的_______(大王)。

T:

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他的文章_______________(最后一头战象)

T:

课题是最后一头战象,那什么样的大象叫战象呢?

谁愿意来说说?

预设:

S:

能帮助人们战斗的大象就是战象。

T: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战象的小知识。

请看大屏幕。

PPT:

战象:

在古代战争史上,曾经有过特种部队——象军,它在战争中发挥着类似现代武器坦克的作用。

经过训练的战象,作战时冲锋陷阵,勇猛无敌,它能破城门、毁营垒、折武器、踏敌军、陷敌阵,常给敌方造成极大的伤害。

T:

同学们,看了这个小知识,你们觉得战象历不厉害?

预设:

S:

厉害~

T:

那同学们读了课题,你对这个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谁来说说你心中的疑问?

预设:

S:

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

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

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

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

T:

哦~读了课题同学们心中就产生了那么多的疑问,你们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我们这篇课文都讲了些什么?

T:

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听清要求了吗?

好,开始朗读课文。

S:

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

二.朗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1.快速朗读全文

2、小组合作正音、识字(师巡回指导)

T:

都读完了吗?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课的生字新词。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PPT:

累积字词:

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

三.再次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T:

刚刚我们读了课文,我们知道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最后一头战象_________(嘎羧)那你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

给你印象最深的又是什么事?

预设:

S:

嘎羧与乡亲们告别......

T:

那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

PPT:

哦~读了课文我们明白了,原来嘎羧曾经经历了一场非常残酷的战斗,幸运的是它____________(存活下来了)。

存活下来的战象受到了人们的________(尊敬与爱护),寨子里的人们待它像___________(家人和朋友一样),但它最终还是没能逃脱___________(死神的将临)。

嘎羧在知道自己生命大限将至的时候,它首先___________(重披象鞍)(做披象鞍动作,对披上了自己的象鞍)然后它和村民们_________(告别)来到了曾今的战场打洛江畔_________(凭吊战场、重回战场),最后它把自己埋葬在自己战友的身边________(庄严归去、与战友长眠)

T:

非常好,从归纳中我们知道了课文可以分成两个大部分,前一部分描写的是战后被救的嘎羧与村民们__________(和谐相处)直到死神______(降临),第二部分描写的是嘎羧在知道自己生命大限将至的时候做的几件事情。

现在呢,我们就来给课文列列小标题,一件事一个小标题,现在老师先来示范一下,嘎羧在知道自己生命大限将至的时候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把自己埋葬在自己战友的身边________(庄严归去、与战友长眠)。

那嘎羧做的其它几件事情就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来归纳。

和周围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

S:

同学讨论

板书:

英雄垂暮

重披战甲

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

T:

那你能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分段吗?

T:

好,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预设:

S:

1~4为一自然段5~11为一自然段12~16为一自然段17~23为一自然段

T:

恩,有不同意见吗?

T:

同学们,嘎羧可是一头战象啊,我们看到它做的这些事情之吗后,你们是不是感觉到特别惊讶,而其中的一些事又让你特别感动?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哪些描写让你特别感动,边读边画,开始。

S:

同学边读边画......

T:

好,同学们都读出感动了吗?

和自己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看看,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你心中的那份感动,开始。

T:

谁愿意来读读让你感动的段落、句子?

S:

......

T:

通过这些感动的段落,你能说说你心目中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的形象吗?

用句型:

这是一头_________________的战象。

预设:

S:

战功显赫、浑身是伤、英武豪迈、威风凛凛、为国捐躯、为保卫国家而牺牲......

T:

是啊,这是一头曾经历过战火的洗礼,经历过生死的考验,有着勇猛杀敌、战功赫赫的辉煌与荣光,有着英勇负伤,失去战友的痛伤和哀伤的战象。

正是因为它是这样一头战象,所以村民们从不___________(叫它搬运东西),还要由波农丁_______(饲养)渡过了自由自在的________晚年岁月。

那我们可以把第一部分归纳为_________(英雄垂暮)(板书)。

T:

同学们,嘎羧虽然老了,但是它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头战象,战争不在了,但是嘎羧作为一名战士的雄心仍在啊,多么感人哪,嘎羧肯定还有很多地方让同学们感动那么我们下一节课继续来交流。

四、作业设计:

课堂练习本《最后一头战象》

五、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嘎羧

英雄垂暮

重披战甲

凭吊战场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

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引导学生说词。

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

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

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

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

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

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

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

肤浅的。

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

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意思一样吗?

  质疑:

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

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

相当与现代的什么?

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

了不起!

真厉害!

……)总结:

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

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

(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  [设计意图: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

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

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引导学生想象: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

于是你怎么赞叹?

(“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

你将如何赞叹?

(“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

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

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

(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

(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

(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

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学生读。

  师: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

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

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

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

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

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

《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 期善听  必得  之死

《雨点儿》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在识字过程中积累识字方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3、有兴趣地写“方、半、巴”3个生字,进一步写好汉字的基本笔画。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感受雨点儿的可爱,感悟雨点儿给人类、给世界带来了美丽。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是教学的重点

    通过读课文使学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下雨的情景

    录音机、磁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11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写“方、半、巴”3个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好吗?

(课件播放歌曲《小雨点》)

   2、这首歌唱的是小雨点儿,我们来看看。

(课件播放动画)多可爱的雨点呀,你们想和它交朋友吗?

(课件出示课题:

雨点儿)(生自由和雨点儿打招呼,读准“点”和儿化音),让我们一起来亲切地喊它吧!

  二、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三、读文识字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课件出示自然段,随机进行生字词语教学)

    第一段

    

(1)出示词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