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164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docx

《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docx

考试复习题付伟汇总31

桂林理工大学《矿床矿相学》复习思考题

1-2章矿床学基本概念(★★★★★)

矿产:

自然界产出的有用矿物资源,是金属矿产,非金属矿床和能源矿产的总称。

矿产资源的种类:

按出产状态:

气体矿产,液体矿产,固体矿产;

按性质及工业用途:

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地下水资源

矿产资源的三重属性:

地质属性、经济属性、环境属性

矿床:

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所含金属或其他有用的物质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矿床学:

是地质学科的重要学科之一,是研究矿床在地壳中的形成条件、成因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矿体:

是在地壳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占有一定空间位置,指矿床中金属或其他有用物质富集的地质体。

围岩:

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侵入体周围的岩石,二是指矿体周围的岩石。

矿床学中主要指后者,即围岩是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矿体周围(包括底板)无实际开采利用价值的岩石。

母岩:

矿体形成过程中,提供主要成矿物质的岩石,它与矿床在空间上的成因上有密切的联系。

矿体的形态:

1)等轴状矿体:

三轴在三度空间大致均衡延伸。

矿瘤、矿巢、矿囊和矿袋、凸镜状或扁豆状。

Ⅰ.矿瘤:

直径(d)>10m或达数十米Ⅱ.矿巢:

1m

d<1m

2)板状矿体:

长度和宽度延伸较大,厚度较小的矿体,也称矿脉或矿层。

Ⅰ.矿脉:

产在各种岩石裂隙中的板状矿体,属后生矿床。

Ⅱ.矿层:

指沉积形成的板状矿体,属同生矿床。

3)柱状矿体:

垂向延伸很大,长宽较小的矿体。

也称筒状矿体或管状矿体。

网状矿体,梯状矿体

 

矿脉:

产在各种岩石裂隙中的板状矿体,为典型的后生矿床,据矿脉与围岩的关系,分为层状矿脉和切割矿脉。

矿层:

指沉积生成的板状矿体,矿体与岩层是在相同的地质作用下同时形成的。

基性-超基性杂岩中的铬铁矿也称层状矿体。

矿石:

矿石是矿物的组成部分,是从矿体中开采出来的,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从中提取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矿物集合体。

矿石一般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组成。

矿石矿物:

在金属矿床中多指被利用的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也称有用矿物。

脉石矿物:

指矿石中不能被利用的矿物,也称无用矿物

脉石:

指矿体中的无用物质,包括围岩的碎块、夹石和脉石矿物,它们通常在开采和选矿过程中被废弃掉。

夹石:

指矿体内部不符合工业要求的岩石,它的厚度超过了允许的范围,就得从矿体中剔除

矿床=矿体+围岩矿体=矿石+脉石矿石=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矿石矿物=有用部分+无用部分

矿石的构造:

指组成矿石的矿物集合体的特点,即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的结合关系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矿石的结构:

矿石中矿物颗粒的特点,即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相互的结合关系等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矿石的有益组分:

凡是在采矿、选矿、冶炼过程中能够回收或者是能够改善产品性能的组分。

矿石的有害组分:

在矿石中绝对数量不多,但对产品的质量有害,起到降低矿石质量的组分。

矿石的品位矿石中有用组分的百分含量或单位含量。

(1).边界品位:

确定矿与非矿的最低品位。

(2).工业品位:

据以划分可采矿体或矿段的最低平均品位。

(3).总平均品位:

衡量可采矿体或矿段内贫富矿体的平均品位。

工业品位的决定因素

矿石的品级:

矿石的品级也称技术品级,指工业加工利用过程中据矿石的品位及有益和有害组份的含量综合确定的。

 

矿点:

有用组分百分含量达到工业要求(达到工业品位),但储量规模很小,难以大规模开发,一般为民采。

矿化点:

有用组分有一定富集,其含量超过地壳平均值(克拉克值),但储量和品位达不到工业要求(低于工业品位)。

同生矿床:

矿体与围岩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

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矿床以及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形成的岩浆分结矿床等,都属于同生矿床。

后生矿床:

矿床的形成明显地晚于围岩的一类矿床。

矿体和围岩是由不同地质作用和在不同时间形成的。

如沿地层层理面或穿切层理的各种热液矿脉,属于典型的后生矿床。

叠生矿床:

指在先期形成的同生矿床之上,又叠加了后期形成的后生矿床。

再生矿床:

指先形成的矿床,在后来不同成因的一种地质作用或者多种地质作用中受到改造,使其中的成矿物质活化、迁移重新富集形成的新矿床。

矿床成因类型:

按矿床的成矿作用和成因划分的矿床类型。

分为岩浆矿床,沉积矿床,变质矿床,热液矿床等

矿床工业类型:

一般把一些作为某种矿床的主要来源,在工业上起重要作用的矿床类型。

海绵陨铁结构:

在晚期岩浆矿床中,呈他形晶的金属矿物胶结了早期形成的结晶完好的硅酸盐矿物,形成“海绵陨铁结构”。

or在岩浆冷凝过程的晚期阶段,在矿化剂的影响下,有用矿物较硅酸盐矿物从岩浆中晶出较晚,矿石矿物主要是金属矿物充填在硅酸盐类矿物颗粒间或胶结硅酸盐矿物,形成海绵陨铁结构。

●常见的矿石构造类型及其成因指示意义

●常见的矿石结构类型及其成因指示意义

1)熔体和溶液的结晶结构:

自形粒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海绵陨铁结构、斑状结构、包含状结构、共结边结构。

2)含矿流体的交代结构:

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文象结构、残余结构、骸晶结构、乳浊状结构

3)固溶体分离结构:

乳浊状结构、叶片状结构、格状结构、结状结构、文象结构、星状结构、雪花状结构

4)胶体物质重结晶结构:

自形变晶结构、半自形变晶结构、不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包含状变晶结构、花岗变晶结构、放射状变晶结构、球粒状变晶结构、树枝状变晶结构

5)沉积结构:

碎屑结构、凝灰结构、草莓结构及各种生物结构、自形变晶结构、半自形变晶结构

6)结晶物质重结晶和动力结构:

花岗压碎结构、斑状压碎结构、定向压碎结构、揉皱结构、花岗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定向变晶结构、鳞片状变晶结构

 

●野外观察矿体产状包括那些内容

走向、倾向和倾角来确定地质体的产状。

筒状矿体

侧伏角:

矿体最大延伸方向(矿体轴线)与走向之间的夹角。

倾伏角:

矿体最大延伸方向与其水平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a.矿体的空间位置(走向、倾向、倾角、倾伏角和侧伏角)

b.矿体埋藏情况(露天矿体和隐伏矿体)

c.矿体与地层层理的空间关系(整合、穿层)

d.矿体与构造的空间关系(矿体产于构造中的位置,如断层的上盘或下盘)

e.矿体与岩体的空间关系(岩体内、接触带中)

●划分成矿期、成矿阶段和矿物生成顺序的地质依据依此是什么?

矿化期:

代表一个物理化学条件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较长成矿过程。

矿化阶段:

是在矿化期中化分出来的较短的成矿作用过程(代表一次构造热液活动,依据矿石及矿脉胶结和穿插关系划分)。

矿物生成顺序:

同一矿化阶段不同矿物的结晶顺序,据矿物间穿插、交代、包裹、环带等关系判断。

●如何确定矿物的生成顺序?

答:

矿物生成顺序是指在同一矿化阶段中,各种矿物结晶的先后顺序。

确定矿物生成顺序的主要标志:

1穿插:

一矿物穿插另一矿物或矿物组合,被穿插者生成较早;

2交代:

先生成的矿物被后生成的矿物所交代,常显交代残余结构;

3包围:

先成矿物的全部或一部分被后成矿物所包围;

4粒间位置:

后成矿物生成于先成矿物的颗粒之间;

5假象:

先成矿物被后成矿物交代后,尚保留其原来晶形;

6构造:

在对称带状构造中,外层矿物早于内层矿物,晶洞构造中的矿物一般晚于洞壁的矿物。

研究矿物的生成顺序时,要全面综合考虑以上标志,并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确定,因矿物生成顺序不是固定不变的,可出现反常现象。

●如何确定矿物的生成顺序?

答:

矿物生成顺序是指在同一矿化阶段中,各种矿物结晶的先后顺序。

(一)先后生成的标志

1、交代溶蚀结构

交代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各种矿石结构,是确定矿物先后生成的可靠证据,即被交代的矿物先生成,交代者后生成。

后生成的矿物往往呈尖楔状或细脉状,指向或穿插早生成的矿物,主要判断标志:

(1)浸蚀结构(包括星状结构)和交错结构被交代呈港湾状或被交错细脉穿插的或被星状交代的矿物,必形成在前,造成上述形状并取而代之者,则生成于后。

(2)交代残余结构和似文像结构被交代的矿物在交代矿物中,呈无明显棱角的孤岛状或“文像”状者,也可确定矿物生成的先后次序,被交代的矿物先于交代者。

(3)骸晶结构具原晶形之残骸者,生成在先,交代者生成于后。

但特别注意勿与交代不完全的代晶(交代成因的自形、半自形晶结构)相混,因代晶有时也呈似骸晶状者,然而他们是后生成的。

(4)交代格状、网状结构构成格状或网状者为后生成的,呈大片出露的主体—被交代矿物生成在先。

(5)假象结构先生成的矿物晶粒,完全被后生成的矿物所交代,但仍保留先生成矿物的晶形。

其先后关系往往可从假象颗粒中残留极少量的被交代矿物的残留体或相邻的同种被交代矿物晶粒中的交代残余结构加以判断。

2、他形填隙结构

海绵陨铁及其他填隙结构中,被填隙的矿物生成在先,填隙者生成于后。

3、充填成因的矿石构造

充填作用形成的各种构造,如晶洞状、梳状、环状和条带状构造等,通常可用来确定矿物生成顺序。

在梳状、晶洞状及条带状构造里,靠近脉(洞)壁者生成在先;逐渐远离者(即愈近中间者),依次生成于后。

而环状构造者,则以最靠近角砾的内环矿物为先生成,愈向外环,则其生成时序愈晚。

(二)同时生成的标志

1、固溶体分离结构

构成固溶体分离结构的主、客矿物,都被视为同时生成的。

2、共生边结构两种矿物的接触界线,无明显的凸出或凹入,而是呈光滑、平直或舒缓波状,并无交代溶蚀现象者,为共生边结构。

3、再结晶结构:

胶体或晶质物质再结晶形成的结构,如放射状结构与花岗变晶等结构中的矿物,均系同时发生。

 

●矿床学研究的工作阶段与主要工作方法

1.工作阶段

第一,正确认识各类矿床的地质特征、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查明矿床的成因。

第二,查明矿床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演化特征,认识矿床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以指导矿产预测和找矿

2.工作方法

(一)野外(现场)观察

对区域地质和矿床地质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编录,测制各种地质图件,采集需要深入研究的矿物、岩石、矿石及化石、构造标本等。

在条件许可时,对这些标本就地进行一些测试和鉴定,以便能及时指导现场工作。

(二)实验室研究

为了深入认识矿床,需要将现场采取的标本和样品,在实验室内进行鉴定、测试和分析,以了解矿石与有关岩石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和形成条件以及确定矿石的质量、品级和类型。

用岩石显微镜、反光显微镜(矿相学)、扫描电镜、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离子探针等仪器测定各种矿物的物质成分,以及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物生成顺序和共生组合关系;

用包裹体矿物学方法测定矿物形成的温度、压力和原始矿液的成分;

用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测定岩石和矿石的形成年代、物理条件和追溯矿质来源;

利用古地磁学方法测定岩石、矿石的古纬度和年龄等

(三)成矿模拟实验

为了深化对矿床成因的认识,常应用数学的、物理学的、物理化学的和生物化学的原理,包括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等来分析各种成矿作用。

必要时,还要模拟自然界的类似条件,在实验室内进行成岩、成矿实验研究。

利用所获得的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地壳中成矿的物理化学、生物条件和成矿物质的运移和堆积的机制,以便深入地认识矿床的成因。

成矿作用数字模拟。

注意实验室条件与自然界条件的差别,注意把实验室工作与现场地质观测紧密结合起来,对实验数据应有分析、有判断地加以使用。

(四)综合研究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并运用对比方法,透过现象,抓住成矿作用本质,总结出有关矿床成因和分布的规律性认识,用以指导找矿勘探工作和采矿生产,并在进—步工作加以验证。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没有“终极”认识。

“盲人摸象”

 

●决定矿床工业价值的因素有那些?

决定矿床工业价值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矿床本身的特征和性质。

包括矿体的形态、产状和储量,矿石的质量(品味、有益和有害组分含量),矿石综合利用价值和矿床开采、选矿、冶炼技术条件等。

对废金属矿床,不仅要注意矿床的储量和品味,而且要注意有用矿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工艺技术特点。

(二)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对矿产的要求。

主要包括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对各类矿产的需要数量,矿床的地理分布,该地的发展远景计划等。

在当前,国际间矿产贸易日趋扩大的条件下,也要考虑矿产的国际市场价格、供求情况等因素。

(三)矿区的经济因素。

如动力资源、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条件、交通运输以及粮食、劳动力供应等。

在评价一个矿床时,应该全面考虑上述各种因素,但决定矿床是否有开采价值,首先要考虑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要素。

3成矿作用总论(★★★★★)

克拉克值:

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称为元素克拉克值。

丰度值:

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称为元素的丰度值

浓度克拉克值:

指某元素在地质体(矿床、岩石或矿物等)中的平均含量(元素丰度)与克拉克值的比值。

意义:

反映元素在地质体中的浓集程度。

大于1:

富集;小于1:

分散。

浓集(浓度)系数:

工业品位与该元素的克拉克值之比;

戈尔德施密特的元素地球化学分类;

(1)亲铁元素:

具有最小的原子容积,离子的结构比较复杂,这些元素有集中于金属铁内的倾向,因而富集于地球的内核。

(2)亲硫(铜)元素:

具有不大的原子容积,离子结构比较复杂,与硫的亲和力较大你,这些元素集中于地球的中间带。

(3)亲石元素:

具有比较大的原子容积,离子结构比较简单,与氧有较大的亲和力,因而这类元素比较富集于地球表层-岩石圈,在地球化学演化中这些元素较集中于酸性与碱性岩中。

(4)亲气元素:

具有比较大的容积,这些元素多成原子或分子状态的气体,主要集中在气圈中。

(5)亲生物元素:

它们是生物体内的主要元素,这些元素的集中与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

 

交代作用:

指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含矿气水热液与围岩相互作用,由一个原生的矿物集合体向一组更稳定的新矿物转变的作用。

导矿构造:

是指热液自深部地段进入矿田范围的通道。

深断裂,陡倾斜的岩层或岩系。

配矿构造:

是矿液从导矿构造出来后,向成矿地段方向运移的构造。

断裂或透水层,位于导矿断裂的上盘有利成矿。

容矿构造:

是使矿体定位,并决定其形态、产状、大小,有时决定其内部结构的构造。

运矿构造:

导矿构造+配矿构造

充填成矿作用:

热液在围岩内流动时(多为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围岩),与围岩间没有明显的化学反应和物质的相互交换,其中成矿物质的沉淀,主要是由于温度、压力的变化或其他因素的影响,直接沉淀在围岩的孔洞或裂隙中。

由充填作用形成的矿床称充填矿床。

1)矿床特点:

常为脉状;与围岩界线清楚;2)典型构造:

梳状构造、晶簇构造、对称带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同心圆状构造。

矿体中矿物沉淀的顺序通常从孔隙的两壁向里面生长,其最发育的晶面指向热液供应的方向。

交代成矿作用:

指矿液与围岩发生化学反应或置换作用,而造成矿质的聚集。

也即是在—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矿液与围岩相互作用,由一个原生的矿物集合体,向一组更稳定的新矿物的转变。

由交代作用形成的矿床,称交代矿床。

交代矿床特征:

矿体外形不规则,与围岩界线不清,呈过渡关系;常含有未被交代的围岩残余,可保留原构造方向;可保存原来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可发育完整晶体;可产生假象矿物。

扩散交代作用:

在两种反应岩石的接触面附近,灰岩中的粒间溶液为CaO所饱和,岩浆岩中的粒间溶液为SiO2和Al2O3所饱和,各自处于平衡状态。

当溶液沿着接触面运动时,这种上升溶液成为一种媒介,破坏了原来的平衡,使CaO向硅酸盐岩石方向扩散,而SiO2和Al2O3向碳酸盐岩扩散,并发生溶液成分置换,从而沿接触带形成增大着的反应矽卡岩带,且具有对称分带的特点。

渗滤交代作用:

在裂隙发育处,上升溶液沿着交切接触带方向的裂隙系统渗滤,因被侵入岩体加热和升高温度,溶液在其运动的沿途可以与围岩发生化学方应,并可将下层的活动组分活化出来带入上层参与反应,从而形成矽卡岩。

●元素富集成矿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元素富集成矿的主要方式?

1)结晶作用:

岩浆结晶作用:

硅酸盐熔浆冷凝矿物结晶。

主要由温度控制。

凝华作用:

温压骤降,如火山口硫的形成。

蒸发作用:

天然盐池:

浓缩,浓度增加,过饱和,矿物结晶。

2)化学作用:

化合作用

胶体化学作用

生物化学作用

3)交代作用:

溶液与岩石接触过程中,发生了一些组份的带入和另一些组份带出的地球化学作用,也称为置换作用。

4)离子交换及类质同象置换作用:

离子交换作用:

内生外生作用中广泛存在对稀有、分散元素矿床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如岩浆中铌铁矿、钽铁矿等

类质同象置换作用:

通过原子、分子、离子以及络阴离子的交换而生成,但不改变晶体构造类型,仍保持离子电荷平衡状态。

●成矿流体的来源及主要特征?

总括起来成矿气水热液的来源主要有以下5种类型:

⑴岩浆水:

这主要是指硅酸盐熔浆在侵位后发生的冷凝分异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岩浆气水”。

因此这类气液来自岩浆。

岩浆是一种成分很复杂的流体,它主要由硅酸盐、氧化物和挥发份组成。

其中挥发份约占5~10%,且以水为主。

在高温时,岩浆是一种均匀的熔融体,但随着温度逐渐下降,压力降低,这时熔浆中的水等挥发份逐渐集中,于是形成了高温的含矿气水热液。

⑵初生水,或原生水,或“地幔热液”:

指直接来源于上地幔“去气作用”所形成的气水热液。

这种气液从未参加过水循环作用,在地球形成时期就已存在。

成分中CO2含量很高,可达78.54%,且常见纯CO2(占100%)的包裹体,其中金属元素以富含Fe,Mg,Mn为特征。

⑶变质水,或称“花岗岩化热液”:

当地壳(即硅铝层)中的非花岗岩类岩石,如沉积岩,火山岩等,在变质作用过程中以及在花岗岩化和再熔化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矿热液,即“变质热液”。

变质热液的的矿质有三个来源:

原岩成分的制约;变质水在渗滤过程中,从所流经的岩石中萃取来的;可能为深部的物质来源。

⑷地下热卤水,或称地下水热液

又可分成两个亚类:

同生沉积溶液和后生下渗溶液。

①同生沉积溶液,又叫同生水/建造水(地层水):

是指在沉积物形成时一起被埋入在沉积物中或在成岩过程中产生的溶液,这些溶液在沉积物固结成岩之后或成岩期后的挤压作用而汇集在一起形成“建造水(地层水)”。

按照沉积背景的不同,又可分为海成溶液和陆成溶液。

②后生下渗溶液:

指由地表大气降水和海水沿着岩石的裂隙或海底裂隙、间隙、孔洞等下渗到地壳不同的深度形成的溶液。

  这种地下水热液在循环流动过程中,不断发生“水-岩反应”,从围岩,矿源层,甚至从已形成的矿床中溶解萃取大量成矿物质以及盐类,形成含矿热卤水或含矿热液:

水→热水→热卤水→含矿热液(含矿热卤水)

海水:

海水也属于大气降水一大类,但海水中的化学组成显然与地表的大气降水不完全一样。

海水沿着海底的深大断裂下渗到洋壳深处,形成环流热液。

海水可以在海底岩石中下渗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然后变成上昂热液,在深部的环流过程中,可以与所途径的岩石发生水岩反应,变成含矿热卤水,然后沿着海底断裂上升至海底,形成海底喷发和海底“烟囱”。

⑸混合水:

指上述各种水溶液不同程度、不同比例的混合。

由于水、岩石间的同位素交换反应,水的同位素组成发生变化。

●矿质在成矿流体中迁移、沉淀的主要方式有那些?

●矿床以成矿作用作为主要分类依据

在分类中适当考虑环境,同时在分类时再结合考虑成矿来源,分三大类:

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变质矿床。

(1).内生矿床包括岩浆成矿矿床、伟晶岩成矿矿床、接触交代成矿矿床、热液成矿矿床。

(2).外生矿床包括风化成矿矿床、沉积成矿矿床。

(生物化学能源成矿作用)

(3).变质矿床包括区域变质成矿矿床、接触变质成矿矿床和混合岩化成矿矿床。

 

4岩浆矿床(★★★★)

岩浆矿床:

各类岩浆在地壳深处,经过结晶分异作用,使分散在岩浆中的成矿物质聚集而形成的矿床。

主要形成于岩浆阶段。

岩浆矿床的成矿作用:

指在岩浆结晶和冷凝过程中,有用组分聚集成矿的作用。

结晶分异作用:

矿物按顺序进行结晶,并在重力和动力影响下发生分异和聚集的过程。

早期岩浆矿床:

有用矿物在主要含矿岩浆结晶的早期结晶,并在重力或动力作用下聚集所形成的矿床。

晚期岩浆矿床:

在含矿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造岩矿物先结晶,使成矿物质向残余岩浆中聚集,在岩浆即将固结时矿石矿物所形成的矿床。

岩浆熔离作用:

也称液态分离作用,指在较高温度下的一种均匀的岩浆熔融体,当温度和压力下降时,分离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混熔的熔融体的作用。

●岩浆矿床成矿专属性的表现有那些?

岩浆岩成矿专属性系指一定类型的岩浆岩经常产有相应的一定类型的矿床,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岩石化学的和地球化学的联系。

不同岩浆的成矿专属性是有差别的。

一般认为,超基性岩﹑基性岩和酸性岩的成矿专属性明显。

例如,与橄榄岩﹑纯橄榄岩有关的铬﹑铂矿床;与斜长岩﹑辉长岩有关的钒钛磁铁矿矿床;与角砾云母橄榄岩有关的金刚石矿床等,都表现出明显的岩浆成矿专属性,与酸性花岗岩-流纹岩有关的有钨﹑锡﹑锂﹑铍等矿产,成矿专属性也较明显。

但中性及中酸性岩所表现的成矿专属性就不十分明显。

不同地区产出的花岗岩类,其所显示的成矿专属性也有差异。

因此,研究岩浆成矿专属性对认识区域成矿规律,进行矿产预测有重要意义。

 

●岩浆成矿作用主要有那些类型,各自形成那些矿种,代表性矿床案例。

岩浆矿床的成矿作用实际是岩浆的各种分异作用,分异过程中发生成矿物质的析出、聚集。

根据性质可分为两类:

结晶分异和熔离作用。

其矿床分类:

岩浆分结矿床,岩浆熔离矿床,岩浆爆发矿床

1.结晶分异作用:

矿物按顺序进行结晶,并在重力和动力影响下发生分异和聚集的过程。

有用矿物如自然铂、钛铁矿、铬铁矿、金刚石和稀土元素矿物等随橄榄石、辉石和基性长石等较早地从岩浆中结晶出来。

岩浆中挥发份含量较高时,成矿元素与挥发份形成络合物,降低了它们的结晶温度,逐渐形成富含成矿物质的熔浆或矿浆,并在最后从岩浆中结晶出来。

2.岩浆熔离作用:

也称液态分离作用,指在较高温度下的一种均匀的岩浆熔融体,当温度和压力下降时,分离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混熔的熔融体的作用。

主要见于铜镍硫化物矿床。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岩浆中硫和亲硫元素的浓度、岩浆的总成分,特别是铁、镁和硅的含量。

硫和亲硫元素浓度增加有利于熔离发生。

铁含量多时,硫化物溶解度增加,不利于熔离

3.岩浆爆发矿床:

指经过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或熔离作用后,喷发至近地表所形成的矿床。

主要有产于金伯利岩中的金刚石矿床。

金伯利岩的角砾状构造是重要证据

代表性矿床案例

1.西藏罗布莎铬铁矿、新疆萨尔托海铬铁矿床2.钒钛磁铁矿3.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4.辽宁瓦房店(复县)金刚石矿床、山东省蒙阴县金刚石矿田5.铂族金属矿床

5伟晶岩矿床(★★)

●简述伟晶岩矿床的带状构造地质特征?

其特征是由伟晶岩体内不同结构类型呈环状或平行脉壁的带状分布。

发育完好的带状构造自伟晶岩体边缘向中心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带:

(1)边缘带:

主要由细粒长石和石英组成,厚度不大,仅几厘米。

形态常不规则,分布不连续。

(2)外侧带:

矿物颗粒较粗,主要由文象花岗岩和粗粒长石、石英、云母组成,有时也有绿柱石等稀有矿物出现。

外侧带的厚度比边缘带大,有时稳定,有些情况下也不对称和不连续。

(3)中间带:

矿物颗粒更加粗大,主要由巨晶结构的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呈块状构造。

此外,绿柱石、锂辉石等稀有元素矿物也增多,是稀有金属矿化发育的地段。

次带的厚度一般较前两带大,对称性和连续性也更好些。

(4)内核:

矿物颗粒特别粗大,主要由石英块状集合体或石英-长石、石英-锂辉石块状集合体组成。

●简述伟晶岩矿床的成矿条件?

(1).岩浆岩条件:

大多数伟晶岩都与花岗岩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