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279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摘要……………………………………………………1

1.1项目概述……………………………………………1

1.2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概述………………………………1

1.3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概述…………………………1

1.4项目建设期概述…………………………………………1

1.5产品方案………………………………………………1

1.6运行费用及效益分析……………………………………2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

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

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4

第三章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15

第四章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16

4.1单位性质及作用………………………………………16

4.2人员状况……………………………………………………16

4.3固定资产状况……………………………………………17

4.4研发能力……………………………………………………17

第五章项目地点选择分析……………………………………19

第六章工艺技术方案分析……………………………20

6.1技术来源及技术水平…………………………………20

6.2技术工艺流程及参数…………………………………20

6.3主要设备选型……………………………………………21

第七章项目建设目标…………………………………………23

7.1建设目标、任务………………………………………23

7.2总体布局、规模……………………………………23

第八章项目建设内容…………………………………………24

8.1土建工程……………………………………………24

8.2仪器设备…………………………………………………25

第九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26

9.1投资估算的依据…………………………………………26

9.2投资估算…………………………………………………26

9.3资金筹措…………………………………………………27

第十章项目建设期限和实施进度安排…………………………28

第十一章土地、规划和环保…………………………………29

11.1土地和规划…………………………………………29

11.2环境保护措施………………………………………29

第十二章节能………………………………………………………30

12.1节电……………………………………………………30

12.2节水……………………………………………………30

第十三章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31

13.1项目建设期的组织管理……………………………31

13.2人员培训……………………………………………31

13.3项目建成后的管理与运行机制………………………31

13.4运行费用……………………………………………32

第十四章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价…………………………………33

14.1效益分析…………………………………………………33

14.2风险评价…………………………………………………33

第十五章招标方案…………………………………………………35

15.1招标组织形式……………………………………………35

15.2招标方式…………………………………………………35

15.3招标范围…………………………………………………35

 

第一章项目摘要

1.1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

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建设项目

项目承担单位:

项目负责人:

项目技术负责人:

建设地点:

广东省XX市XX区南澳镇大亚湾南岸

1.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概述

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

试验车间3000M2,池塘改造60亩,实验室1000M2,管理用房100M2,购置仪器设备30台套。

1.3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概述

本项目总投资为780万元,其中:

试验车间建造投资300万元,池塘改造投资150万元,实验室及管理用房118万元,仪器设备采购投资132万元,其他费用42万元,预备费38万元。

所需资金全部申请中央财政资金拨款。

1.4项目建设期概述

项目建设期限为2年。

1.5产品方案

在保存的美国进口的种质基础上,从国内和哥伦比亚等收集对虾亲虾1000对,进行亲虾培育、促熟。

利用微卫星技术,测定对虾个体的亲缘关系,依据对虾个体的亲缘关系建立半同胞家系200个,养殖到糼虾,测定每个家系个体的生长、抗病、存活率等各种性状,再评定每个个体的综合育种值。

根据综合值的高低筛选第一代优良对虾10000尾,进行优良苗种培育,筛选第二代优良亲虾30万尾,生产苗种10亿尾供应市场。

1.6运行费用及效益分析

经测算,本项目每年运行费用约需150万元。

所需经费由本所科学事业费拨款、相关科研项目经费以及中心自筹资金三方面途径解决。

项目建成后,依托南海水产研究所的技术力量和XX基地等科研设施,充分利用优良的自然条件,采用现代育种技术,开展南美白对虾优良品种选育,建立南美白对虾优良品系,为南方乃至全国的海水养殖业提供优质南美白对虾种苗,促进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渔民经济收入,为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服务。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近20多年来,我国渔业产业政策经过一系列调整,逐步改变了过去依赖海洋捕捞的传统渔业产业结构,确立了以养殖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因而极大地促进了水产养殖科技创新、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对虾高密度池塘集约化养殖、网箱养鱼、工厂化养鱼、贝类工厂化养殖、贝类深海吊养、贝类浅海底播养殖、藻类网帘(延绳)吊养等多种新型的养殖方式的相继兴起和发展,使我国在短短的20年时间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国。

在水产养殖中,南美白对虾(学名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是单种养殖面积最大、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对虾品种。

南美白对虾原产于秘鲁、厄瓜多尔和墨西哥湾等地,具有生长快、食性杂、适应性强等特点。

20世纪80年代,在中南美洲的巴拿马、洪都拉斯、厄瓜多尔,南美白对虾是虾类养殖的主要品种。

我国于1988年首次引进南美白对虾,并于1994年突破人工繁殖难关,之后在全国广泛养殖,并不断从美国进口无特异病原(SPF)亲虾用于虾苗生产。

中国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从海水到淡水,南美白对虾成为中国大多数地区的主要养殖品种。

2002年中国南美白对虾产量36.8万吨,其中广东省的南美白对虾产量9万多吨,占全国的1/4。

广东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业中所占地位由此可见。

但近年来,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病害频繁,已对其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如2004年,上海南美白对虾养殖仅6-9月就发病近10000亩,损失数千万元,近1/3的养殖户颗粒无收。

如今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已进入引进-退化-病害,再引进-再退化-再发病的恶性循环。

其根本原因是种质的问题。

美国卖给我们的是很小一部分选育的纯种资源,遗传多样性低,不具备再选育的潜力。

根据我们的分析,引进的南美白对虾选育品种,每繁殖一世代,体重生长变异增加10%,生长变慢,大小差异增加,个体大小参差不齐。

而且每年从美国大量引进SPF亲虾,不仅浪费大量外汇,增加养殖成本,加上各国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国外严格限制原种亲虾的出口,我国目前进口亲虾的受精卵为杂交种,子二代将出现性状严重分离,不宜作为亲本进行繁育,因而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特性,必须依赖于别人,因此我国的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鉴于此,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遗传选育机构,从源头开始,构建南美白对虾的基础种群,开展优良品种选育,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本项目旨在利用南海水产研究所的科研力量和设施,在广东XX基地建立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开展南美白对虾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为我国华南沿海乃至全国的水产养殖业提供优质南美白对虾亲虾和苗种,推动我国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海洋渔业研究机构之一,为国家区域性综合性海洋渔业科研机构,从事热带亚热带水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水产高新技术研究和水产重大应用技术研究,渔业产物资源的开发,高附加值的渔业生物制品的研制,重点承担其它类型水产科研机构无法承担的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方向性重大水产科技任务,是社会公益性和基础性国家级非营利性科研创新机构。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所本部驻地广州市新港西路231号,院内土地29.7亩,总建筑面积39620平方米,其中试验大楼两座,分别为4378平方米和4300平方米。

位于广州新洲的中试车间占地2.7亩,总建筑面积3611平方米。

有应用于水产科学研究领域的大型专业仪器设备价值6000多万元。

现在职职工309人,其中专业科技人员198名,其高级职称62名、中级职称72名;博士10名,硕士26名,博士、硕士生导师28人。

获国家级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9人,3人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人才工程,有2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建所以来,获得了170多项科技成果,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目,三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21项,为我国水产事业发展和我国渔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1年以来,全所承担科研课题228项,开发项目近60余项。

近年承担或参与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研究专项项目/课题近20项,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南海水产研究所设有水产养殖与生物技术研究室、渔业病害研究室等6个科研业务部门,在XX市XX建有海水养殖试验基地,在海南三亚设有热带水产研究开发中心。

所本部建有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农业部南海区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广东省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和水科院水产养殖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价值6000多万元。

在海水增养殖、南海区种质资源研究、渔业环境保护、渔业病害防治,特别是海水种苗繁殖领域具有优势力量,承担了国家“十一五”对虾和珍珠贝的遗传育种863项目和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在遗传育种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

1、南海水产研究所在海水养殖种苗繁育方面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为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过程中的繁育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我所是我国南方最早开展海洋水产经济种类的繁育与开发的科研单位。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至今,先后取得了海马、合浦珠母贝、中国对虾、墨吉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短沟对虾、新对虾、斑节对虾、乌头鲻、真鲷、黑鲷、平鲷、黄鳍鲷、石斑鱼、中华乌塘鳢、大珠母贝、杂色鲍、军曹鱼、文蛤、西施舌、东风螺等重要经济种类的人工繁殖成功,其中“大珠母贝人工繁殖与插核育珠技术”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些人工繁殖研究,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建立了基地,推动了产业发展。

尤其是多种对虾、合浦珠母贝和杂色鲍等繁育技术的成功,直接推动了这些养殖主导品种的产业化发展。

2、在南美白对虾养殖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南美白对虾的亲虾养殖与培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通过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专题《南方对虾工厂化无公害养殖技术开发与示范》(2004DA526B0202),广东省重大科技兴渔项目《大规格优质成品对虾养殖技术》(B200201A01),广东省重大攻关项目《微生物工程技术在规模化养虾中的应用》,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集约化对虾养殖废水(物)无害化生态处理技术研究》(A30501001)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虾精养环境优良微藻藻相构建与培养研究》(5003485),围绕着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生态环境控制、微生物工程技术、池塘微藻生态人工调控技术、养殖环境监测、养殖排放水无害化处理、对虾健康养殖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应用、南方对虾工厂化无公害养殖技术体系开发与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开发,建立了优质南美白对虾规模化养殖技术体系。

包括:

南美白对虾集约化池塘养殖基础技术;南美白对虾养殖生态环境调控技术;南美白对虾体内营养免疫调控技术;优质南美白对虾养殖集成技术;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系统与养殖工艺;南美白对虾养殖质量安全管理技术;养殖废水无害化处理技术。

研制、开发了一系列健康养殖产品,申请专利5项,为南美白对虾亲虾培育、选育品系养成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研制的主要产品包括:

有益活性微生物制剂(粤饲添字(2001)001001);枯草芽孢杆菌微生物饲料添加剂(饲添(2006)0711);预混料饲料添加剂(饲预(2006)2199);加强型利生素(粤饲添字(2006)001006);利生活菌(粤饲添字(2006)001004);利生健(粤饲添字(2006)001005);苗康达(粤饲添字(2006)001002);利生添宝(粤饲添字(2006)001001);对虾预混和饲料(粤饲预字(2006)003002)。

3、熟练掌握了南美白对虾的苗种培育技术和SPF苗种生产技术,为南美白对虾的遗传选育奠定了直接的技术基础。

我所海南和XX基地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南美白对虾人工育苗生产工作,其种苗生产是基地大部分收入的重要来源。

通过南美白对虾苗种的生产,培养了人工繁育的技术人才,熟练掌握了南美白对虾的人工繁殖技术和SPF苗种的生产技术,为南美白对虾的遗传育种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力量。

4、在国家科技部种质资源平台项目和我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项目资助下,为南美白对虾的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经费保障。

通过国家科技部“水产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与共享”子项目“南海水产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与共享”的实施,活体保存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繁育世代的南美白对虾种质资源(见水科院种质资源平台网站)。

为南美白对虾选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所是国家公益性科研创新机构,创新编制160人,每年有480万元的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南美白对虾的遗传育种研究已列为重点项目计划并上报水科院。

为南美白对虾的遗传选育提供了经费保障。

5、对进口南美白对虾及其不同繁育世代的生长性状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为南美白对虾的遗传选育提供理论指导。

我们对从美国进口的亲虾繁殖的第一代到第四代每代的生长性状和遗传多样性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第一代苗的生长变异与美国培育的亲虾相同,体重的生长变异分别为10%(第一代)和9.9%(美国亲虾),但后代每代体重变异系数增加10%,表明生长性状随着逐代繁殖而日益分化,个体大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而在遗传多样性方面等位基因数量不仅呈逐代下降的趋势,而且远远低于原产地野生虾的等位基因数量,但每代的杂合度并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

这一分析表明,进口亲虾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加上遗传资源非常有限,不具备遗传选育潜力,因此开展南美白对虾的遗传选育有必要从原产地进口野生亲虾资源。

6、开展了斑节对虾、珍珠贝和罗非鱼的遗传育种研究工作,为南美白对虾的遗传育种奠定了育种技术基础。

(1)开展了斑节对虾快速生长新品系的群体选育,并取得了一定的选育效果。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进行了斑节对虾快速生长群体选育。

通过连续两年的群体选育,目前已经选育到了子三代。

子二代比子一代的体长和体重分别提高了3.7%、4.8%。

另外,还开展了斑节对虾快速生长的家系选育,建立了30个家系。

(2)建立了高健康斑节对虾苗种培育技术体系,为开展斑节对虾良种选育工作的健康苗种培育提了供技术保障。

研制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诊断试剂盒。

建立了高健康斑节对虾苗种培育技术体系,并制定了《斑节对虾工厂化SPF苗种及健康苗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3)攻克了斑节对虾亲虾全人工培育技术难题,为斑节对虾良种选育提供了全人工繁育技术的基础。

通过对全人工培育的斑节对虾的性腺发育的跟踪调查,斑节对虾亲虾全人工培育的生态调控、内分泌调控和营养需求的研究,掌握了斑节对虾亲虾全人工培育核心技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斑节对虾亲虾全人工培育技术体系,并制定了高健康斑节对虾亲虾全人工培育技术操作规程。

(4)建立了斑节对虾无公害、环保的高健康养殖技术体系,为开展斑节对虾良种选育的育种材料的健康养成提供了技术保障。

该项技术体系包括池塘水质调控技术、养殖池塘底质改善技术、浮游生态调控、水体微生物菌落的调控以及对虾饲料免疫增强剂的研制。

(5)熟练掌握了RAPD、SSR、AFLP、mtDNA序列分析等各种DNA分子标记,并利用这些分子标记对分析了三亚、北海及XX三个海区的斑节对虾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为斑节对虾育种的亲体选择提供重要的遗传学依据。

为斑节对虾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先后开展的对虾研究项目包括:

(1)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对虾良种选育》(1986-1990),

(2)广东省“七五”攻关课题《南方多种对虾工厂化高产育苗研究》(1986-1988),(3)国家“七五”攻关子课题《斑节对虾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1986-1988),(4)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重大项目《斑节对虾、河蟹和欧洲鳗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1999-2001),(5)国家863项目《斑节对虾规模化全人工育苗技术》(课题编号:

2001AA621030,2001-2003;2003AA603120,2004-2005);(6)广东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斑节对虾亲虾全人工培育》(2001-2003),(7)广州市科技计划-科技公关引导项目《斑节对虾规模化全人工育苗技术》(2004-2005),(8)国家863南方种苗基地子专项《SPF斑节对虾亲虾大规模全人工育苗技术》(2003-2005),(9)广东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对虾池塘集约化健康养殖模式与示范》(2000-2003),(10)《农业龙头企业产学科技模式与示范》,(11)《斑节对虾和凡纳滨对虾病毒病综合控制研究》,(12)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斑节对虾快速生长新品系的选育》(2006-2008),(13)国家自然基金《斑节对虾卵巢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2006-2008),(14)农业重大调整项目《斑节对虾亲体的规模化全人工培育技术》(2006-2008),(15)国家“十一五”863项目“斑节对虾遗传育种研究”(2006-2010),(16)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斑节对虾良种选育技术研究”(2006-2010)。

(17)《珠江口中国对虾增养殖技术研究》,(18)《对虾、草虾系列饲料开发》,(19)《微生物改良养殖生态及防病研究》,(20)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水产养殖清洁的研制及应用示范》(1999-2002),(21)农业部科技技术开发研究项目《对虾健康养殖新型饲料添加剂的产业开发》(2001-2003)等。

申请的相关专利包括:

(1)发明名称:

全人工培育斑节对虾亲体的方法;申请号为200510037111.0。

(2)发明名称:

一种促进斑节对虾性腺成熟的饲料添加剂;申请号为200510037110.6。

(3)发明名称:

斑节对虾热休克蛋白90的基因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申请号为200610037558.2。

(4)发明名称:

斑节对虾细胞周期蛋白B的基因序列;申请号为200610037599.7。

(5)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对虾养殖池;申请号为200620062401.0。

(6)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高低位串联养殖池;申请号为200620062424.1。

(7)实用新型名称:

养殖池增氧装置;申请号为200620062400.6。

(8)发明名称:

一种三茬工厂化对虾养殖方法及其养殖池;申请号为20061003884.1。

主要奖励如下:

(1)“墨吉对虾人工孵化育苗技术”,1987年获得农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

(2)“珠江口中国对虾增养殖技术研究”,1987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斑节对虾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1988年获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4)“南方多种对虾工厂化高产育苗研究”,1989年获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990年获得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5)“对虾、草虾系列饲料开发”,1991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6)“墨吉对虾病害防治技术研究”,1992年获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二等奖,(7)“对虾微粒饲料的开发研究”,1993年获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三等奖,(8)“斑节对虾亲虾资源调查”,1993年获得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9)“虾蟹养殖管理与病害防治技术”,1998年获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0)“微生物改良养殖生态及防病研究”,2001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1)“微生物改良养殖生态技术的推广应用”,2002年获得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12)“水产养殖清洁剂及应用示范”,2004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3)“微生物工程技术在规模化养虾中的应用”,2005年获得农业部丰收奖一等奖,(14)“斑节对虾和凡纳滨对虾病毒病综合控制研究”,2005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6)开展了珍珠贝的分子标记育种工作,建立了分子标记育种技术体系。

在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广东省有关项目的支持下从十五开始开展珍珠贝的遗传育种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分子标记开发、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变态发育机制、家系构建和混合选育,已选育出不同壳色的育种材料,构建了30个家系,掌握了遗传图谱的构建方法。

通过这些研究对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好的把握,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显示度,“珍珠贝分子标记及其辅助育种技术研究”2006年获得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

正在主持的育种相关课题包括:

主持“十一五”国家863项目“大珠母贝与江珧规模繁育技术研究”(2006AA10A415);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海水珍珠贝新品种选育”专题(属于“农林动植物育种工程”重大项目(2006BAD01A00)的“高产优质虾、贝、藻类新品种选育”课题);联合主持“十一五”国家863项目“珍珠贝和牡蛎优质、高产、抗逆品种的培育”(2006AA10A409);主持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合浦珠母贝良种选育技术研究”(2006B20201063)等。

获得的成果奖励:

“珍珠贝分子标记及其辅助育种技术研究”,2006年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珍珠贝转基因技术研究”,2006年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马氏珠母贝遗传改良技术”,200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三完成单位)。

“大珠母贝人工繁殖与插核育珠技术”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已完成的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合浦珠母贝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转录谱研究”(30571415);番禺科委项目“分子标记选育水产良种”(2004-Z-61-1);国家863项目“马氏珠母贝遗传改良技术研究”(2002AA603022);广东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合浦珠母贝分子辅助选育与基因克隆技术研究”(2002B2150101);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合浦珠母贝分子标记分离与筛选”(037148);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合浦珠母贝转基因技术研究”(991044)和水科院重点项目“合浦珠母贝分子标记研究”。

(7)开展了罗非鱼的选育工作。

通过番禺科委项目“分子标记选育水产良种”(2004-Z-61-1)项目和在职博士研究生(已毕业)在上海水产大学李思发教授实验室参与吉富罗非鱼选育研究,开展了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红罗非鱼的遗传多样和遗传分化研究,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