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3419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4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docx

《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docx

三年级上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十单元总复习

总复习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六部分:

万以内的加、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分、秒及千米和吨,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集合”是为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而安排的,只是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复习。

但要注意在其他单位时恰当渗透练习,了解和掌握其思想方法。

复习时要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单元的重点是复习万以内加、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倍的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等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切实理解掌握。

学情分析

学生对各单元的知识已经了解和掌握,但可能有所遗忘,而且对重要的知识还会存在理解不透彻的地方。

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从而更好地、系统地掌握各知识点。

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总复习,巩固前面或者的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经历整理复习、系统训练的学习过程,体验归纳整理、灵活运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的信心,促进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

教法与学法

复习时,对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要重点复习,了解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中还有什么困难,切实加以解决,其他内容的复习,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对学生掌握得不牢固的内容要重点复习,使学生都能够达到本学期目标。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用6课时安排教学。

课题:

总复习

(1)

教学内容:

教课书第108页总复习第一部分:

度量、分数。

教学目标:

1.对本册教学内容中的“时、分、秒”“测量”“分数的初步认识”三个单元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整理。

2.通过“计量”“计数”“计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用数学”的过程。

3.初步感受先确定计量(计数)单位,再数计量(计数)单位的个数的过程,感知计量(计数)单位与计量(计数)单位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重点:

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随笔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

同学们会数数吗?

除了“数”可以数,还有什么也可以数出结果?

教师引出学生理解:

时间、质量、长度的多少也是通过“数”计量单位得到的。

(2)通过计量活动,认识计量的本质

1.时间单位。

师:

让我们先来“数”时间,谁愿意来数一数?

(出示钟面。

预设1:

利用钟面上的秒针可以1秒、1秒的数时间,秒针转过1小格就是1秒,转1圈就是60秒即1分;利用分针可以1分、1分的数,分针转过1小格就是1分,转过1圈就是60分即1时;利用时针可以1小时、1小时的数,时针转过1大格(5小格)就是1小时,转1圈就是12小时。

预设2:

我们学过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有:

时、分、秒。

(板书。

)可以这样数:

1秒、2秒、3秒……1分、2分、3分……1时、2时、3时……

师:

这些计数时间的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

1时=60分,1分=60秒。

(板书。

(2)应用时间单位解决问题。

师:

这位叔叔说的是什么意在右图上画出飞机的起飞时间

思?

飞机是什么时间起飞的?

是怎么知道的?

分针和时针分别

指到哪里?

学生汇报交流,并独立完成。

(3)小结:

时间是可以数出来的,我们学习过的数时间的单位从大到小有时、分、秒,钟表是计量时间的工具。

2.质量单位。

(1)“数”质量,感知计量质量需要先确定质量的计量单位。

师:

“秤”是计量质量的工具,你知道这些秤的种类吗?

(出示各种秤。

 

预设1:

有弹簧秤、盘秤,还有电子秤。

预设2:

它们能称出的最大质量和精度不同。

师:

你能“数”出它们表示的质量吗?

预设1:

在看盘秤和弹簧秤的表盘的时候,要先弄清每一格表示多少,在数出有几格就可以了,例如,号秤最大的称重量是3千克;整个盘面被分成了6大份,每一大份是500克;每一大份,又被分成了10小份,每一小格是50克。

号秤是体重秤,最大的称重量是150千克,每一小格是500克。

如果指针在某一小格中间,不能准确判断是多少克。

不过称体重的时候,我们知道大约是多少千克就可以了,没必要精确到克。

预设2:

④号称是电子体重秤,表明体重是58.2千克=58千克+0.2千克。

我不知道0.2千克是多少克。

(0.2千克是200克,今后我们会学到这个知识的。

预设3:

要根据物体的轻重选择合适的秤。

例如,称体重时,就不能用号秤,而要用或④号秤。

师:

大家刚才提到了哪些质量单位?

预设:

我们学过的计量质量的单位有:

克、千克、吨。

(板书。

)可以这样数:

1克、2克、3克……1千克、2千克、3千克……1吨、2吨、3吨……

师:

这些质量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板书。

(2)小结:

质量也是可以“数”出来的,我们学习过的计数质量的单位从大到小有吨、千克、克。

秤是计量质量的工具。

3.长度单位。

(1)“数”长度,感知计量长度需要先确定长度的计量单位。

师:

“尺子”是计量长度的工具。

你认识这些尺子吗?

(出示各种“尺子”。

预设1:

号尺子是我们常用的学习尺,最长是20厘米,1大格是1厘米,1大格又被分成10小格,1小格是1毫米。

 

预设2:

号尺子是软皮尺,最长是150厘米,1大格是1厘米,1小格是1毫米。

预设3:

号尺子是卷尺,最长是5米,1大格是1厘米,1小格是1毫米。

师:

大家刚才提到了哪些长度单位?

预设:

我们学过的计量长度的单位有: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板书。

)可以这样数:

1毫米、2毫米、3毫米……1厘米、2厘米、3厘米……1分米、2分米、3分米……1米、2米、3米……1千米、2千米、3千米……

师:

这些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板书。

(2)小结:

长度也是可以数出来的。

我们学习过的计数长度的单位从大到小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尺子是计数长度的工具。

(3)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使学生初步感知比1小的计数单位,意识到计数同一个物体,计数单位越小,计数单位的个数越多。

1.从数数入手,让学生初步体验分数也是可以计数的。

师:

时间、质量、长度都可以“数”,分数可不可以数呢?

师:

一个圆片的

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反馈:

表示一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圆片的

师:

这个圆片可以

地数,数2次就能数完1个圆片,这个长方形呢?

引导学生反馈:

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然后1份、1份地数,1份是

,数2次就是2个

,就是

=1.

2.从数数入手,让学生初步体验”整体“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数单位越小),数的次数(分数单位的个数)就越多。

师:

你知道这个图表示什么意思吗?

要数几次才能数完?

预设:

把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然后1份、1份地数;1份是

,数2份就是2个

,即

,数3次就是

=1.

师:

你还能想到其他的分法吗?

这些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呢?

要数几次才能数完呢?

预设:

等。

师:

分数可以“数”,我们把大家数过的分数砌成“分数墙”。

引导学生交流反馈:

相同的长方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数单位越小),数的次数(分数单位的个数)就越多。

(4)课堂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小时飞行750()机身全长38()

师:

都是有关飞机的信息,为什么有时1千米、1千米的数,有时1米、1米地数呢?

引导学生发现:

要根据物体的长短确定需要使用的长度单位。

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块橡皮的长大约是5(),质量大约是10()。

北京到三亚的距离是2541(),坐飞机大约需要4()。

一辆汽车的载重质量是2(),每分钟大约能行驶1000()。

组织学生反馈交流,引导发现,要根据测量的对象确定测量的标准。

(5)概括、总结、提升(渗透计量的本质:

确定计量单位,计数计量单位的个数。

师:

这节课我们从数数入手,数了时间、质量、长度,还发现分数也是可以数的。

看来会数数还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呢。

那我们在数数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组织学生反馈交流,引导得出:

为了使我们数出来的结果一致,就需要先确定一个计量的标准,标准统一之后才能数,我们数的是这些标准的个数。

(板书:

先统一单位,再数单位的个数。

小结:

在数长度的时候统一的标准就是长度单位,数质量的时候统一的标准就是质量单位。

数时间的时候统一的标准就是时间单位,数数的时候统一的标准就是计数单位,我们数数来的是这些单位的个数。

教后反思:

 

课题:

复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9页第1题(3),练习二十四第5、1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笔算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笔算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及验算方法的归纳整理过程,使学生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思考、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万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整理知识。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随笔

一、温故知新

计算下面各题。

52+35=86-34=47+33=36-18=

650+345=374+456=395+256=580+370=

843-564=750-540=440-150=678-243=

学生独立计算,同桌互相检查。

谁能说说笔算加法、减法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汇报。

二、基础练习

我们一起来看看教材第109页第1题(3)。

投影出示题目。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1.同学们,先一起看一下第一个问题:

飞机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

要求飞机飞行的总路程,我们就要弄清楚飞机飞行的路线。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飞机飞行的路线,然后指名回答。

得出飞机首先从北京飞到广州,然后飞到三亚。

请大家在草稿纸上计算,飞机到底飞行了多少千米,然后指名列式。

学生反馈:

1907+690=2597(千米)

根据横式,指名一位学生上台板演竖式。

 

强调:

个位上是7+0=7;十位上是0+9=9;百位上是9+6=15,所以百位

上是5,向千位进1,千位上是1+1=2,结果是2597.

2.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

比北京直接飞到三亚多多少千米?

明确相比较的对象:

一个是从北京飞到广州再飞到三亚,一个是从北京直接飞到三亚,这两者相比,飞机飞行的路程,前者比后者要多多少千米?

教师强调:

第一问的结果要作为第二问的条件,必须要保证结果正确,否则第二问无法正确解答。

再让学生在草稿纸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3.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如:

从北京飞到广州比从广州飞到三亚多多少千米?

解答:

1907-690=1217(千米)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并解答。

4.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

在笔算加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了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笔算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后再减。

如果想知道计算时你做得对不对,可以采用验证或估算的方法进行验证。

3、巩固练习

1.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四第5题。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练习。

做完集体订正。

2.水果店有苹果265千克,又运来苹果346千克,现在水果店一共有多少千克苹果?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3.教材第114页练习二十四第18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计算方法,使大家知道解决这类问题可以用简单推理的思考方法。

如第一个竖式,先想个位上几加4等于7,3加4等于7,所以方框里填3;十位上6加几等于10,所以方框里填4;得数的百位上虽然是9,但是十位上向百位进了1,所以要想几加3等于8,5加3等于8,所以方框里填5.

4、课后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课题:

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0页第一题(5),练习二十四第9、1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解决有关倍数的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倍的认识,求解倍数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归纳、比较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有关倍的计算。

突破方法:

复习整理与练习。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倍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突破方法:

教师引导与学生交流。

教学方法:

引导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随笔

一、基本练习

投影出示教材第110页第1题(5)。

请同学们完成这道题,把你发现的知识记下来,然后向老师汇报。

这道题是有关倍的计算的题,是关于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实际问题。

是的,你们的发现真到位!

其实这就是我们在第五单元学过的“倍的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这方面的内容。

关于倍你还知道些什么?

还有已知两项求倍数,用除法计算。

同学们学得真扎实,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二、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二十四第9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思考。

然后指名分析过程,集体订正。

(1)已知笔袋的价格是16元,三角板的价格是4元,所以笔袋的价格是三角板的16÷4=4倍。

(2)彩笔的价格是三角板的9倍,已知三角板的价格是4元,所以彩笔的价格是9×4=36(元)。

(3)笔袋的价格是钢笔2倍,已知笔袋的价格是16元,所以钢笔的价格是16÷2=8(元)。

(4)可以用两个物品之间的价格关系来提出问题。

如:

钢笔的价格是三角板的几倍?

解答:

8÷4=2.

2、投影出示练习二十四第17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分析与解答:

已知千年有16户使用天然气,去年是前年的4倍,可知去年有16×4=64(户)使用天然气,今年使用天然气的比去年增加了20户,所以今年使用天然气的一共有64+20=84(户)。

三、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复习的是倍的认识,你有什么收获?

又有哪些要提示大家注意的吗?

课时作业

一、填空

1、15里面有(3)个5;10里面有(5)个2.

2、一份2个,4份是(8)个。

3、■■■■

★★★★★★★★★★★★★★★★

★的个数是■的(4)倍。

4、9里面有(3)个3,9是3的(3)倍。

5、12里面有(4)个3,12是3的(4)倍。

二、解决问题。

1、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有72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人9人。

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人数是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多少倍?

参加两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共有多少?

72÷9=872+9=81(人)

2、课间操,跑步的人数是15人,做游戏的人数是跑步的3倍。

做游戏的有多少人?

15×3=45(人)

教后反思:

 

课题: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内容:

教材中第110题第1题(4),练习二十四第7、8、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多位乘一位数。

2、能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3、熟练掌握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模型。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乘法的复习过程,体验多次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

2、使学生再次经历解决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有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突破方法:

练习与反馈。

教学难点:

掌握解决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

突破方法:

教师引导与学生交流。

教学方法:

引导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卡片、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随笔

一、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第110页第1题(4)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然后学生独立解答。

全班交流解答方法,使大家知道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个数位上的数,不能漏乘。

(2)因数中间的0必须一个一个地乘,所得的0不能省略不写。

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不能漏掉。

(3)因数末尾的0可以不乘,但在积的末尾要添上相同个数的0。

2、卡片出示下面的题目。

计算,能口算的就口算。

23×3=26×5=403×6=635×7=

32×2=257×9=600×5=240×6=

学生独立计算。

同学们不仅口算能力强,笔算能力也不错哦,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出正确的结果,你们真棒!

3、计算下面各题,指名板演。

587×4=105×8=280×3=

订正时,让学生讲述计算过程和方法。

第一个,重点让学生说说连续进位时的计算方法。

第二个,重点放在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上。

第三个,重点复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上。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二十四第7题

你能说说题目的具体要求吗?

“估算”是什么意思?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说说每个算式该怎么估算,再汇报,学生汇报时,要让学生说出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四第14题。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分析问题,提炼已知条件,列出算式:

870×8,经计算得出票房收入是6960元。

3、完成教材练习二十四第14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题图,指名说一说题意。

本道题最容易忽略的是来回一共买火车票多少钱,在解答过程中,一定要记得总共买了6张票,来回各3张。

所以是215×6=1290(元)。

4、把3本相同的书摞起来,高度是18毫米。

如果把30本相同的数摞起来,高度是多少毫米?

分析与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归一问题的解答。

解答的办法是首先求出1本书的高度,然后再求30本书的高度。

这是解决归一问题的一般途径。

1本书的高度:

18÷3=6(毫米)30本书的高度:

6×30=180(毫米)

5、一批电脑捐给希望小学。

如果每班3台,正好可以分给15个班,如果每班5台,可以分给几个班?

分析与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归总问题的解答。

解答的办法是首先求出电脑的总台数,然后再求每班分的台数。

这是解决归总问题的一般途径。

每班3台,正好分给15个班,电脑的总数量:

15×3=45(台)

每班5台,可以分给的班数:

45÷5=9(个)

三、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大家知道在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了吗?

对于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又是怎样的呢?

课时作业

一、判断

1、500×8的积的末尾只有两个零。

(×)

2、最大的两位数乘最大的一位数,积是三位数。

(√)

3、52个百是520。

(×)

4、一个数乘1,一定比这个数乘0大。

(√)

二、填空

1、999与

(1)相乘的积是999,与(0)相加得和也是999.

2、109×6×7的积的个位数上是(6)。

3、一个数比最大的两位数多1,这个数的9倍是(900)。

4、A为整百数。

A×7的积是三位数时,A只能是(100);A×7的积是四位数,A可能是(200)、(300)、(400)。

5、□00□×2的积的中间至少有

(1)个0.

6、97+98+99+100+101+102+103=(200)×3+100=(700)

7、30×6-30=30×(5)=(150)

8、(40)×8=320(80)×7=560

9、20×9=30×(6)800×9=7000+(200)

10、△×□=63△÷□=7

□=(3)△=(21)

三、笔算下面各题。

78×8=624469×5=2345708×6=4248

580×5=29000688×3=2064409×9=3681

四、妈妈去超市买盘子,如果买他四元一个的盘子,所带的钱可以买9个;如果他买6元一个的盘子,可以买几个?

4×9=36(元)36÷6=6(个)

教后反思:

 

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0页第2题,练习二十四第11、12、1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四边形的相关知识。

2、复习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使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突破方法:

练习法。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拼法,使所拼图形的周长最短。

突破方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教法与学法:

引导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随笔

一、复习回顾

1、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分别有哪些特征?

同桌讨论、交流,指名汇报各种图形特征。

2、长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

正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

先引导学生回顾周长的概念:

围成平面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指名汇报。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边长×4

二、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第110页第2题。

先让学生自己解答,然后引导学生把组合的图形分别看做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然后分别读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再用简便方法来计算。

2、算出下列各图形的周长。

分析与解答:

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周长是(4+2)×2=12(厘米)。

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周长是4×4=16(厘米)。

3、投影出示教材练习二十四第16题。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分析:

本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求解长方形地周长,但是李叔叔是靠墙角用篱笆来围长方形的,所以本题并不是求长方形的实际周长,而是求长方形的一条长加一条宽的长度。

解答:

8+6=14(米)

三、提高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练习二十四第11题。

分析与解答:

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根据图像可以知道,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0+5+5=20(厘米),所以大正方形的周长是20×4=80(厘米)。

2、投影出示教材练习二十四第12题。

可先找几名学生说一说题意,如果大家理解题意了,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如果大部分学生没有理解题意,可以分小组讨论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最后,全班交流解答方法,使大家知道只要分别求出一个正面的长方形、一个侧面的长方形和两个正方形,再加上45×2=90厘米,就是所求的结果。

四、课后小结

通过复习,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又有了哪些了解?

还有什么问题?

课时作业

一、填空

1、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4)条边围成的图形,它们都是(四边形)。

2、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是(边长×4)。

4、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是((长+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