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3516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docx

《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docx

武汉大学几年马原试题

武汉大学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题

一、在下面各题的4个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有多少选多少,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根本分歧在于()A.真理是否有用B.真理是不是客观事物本身C.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D.真理的形式是不是主观的

2、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这一观点是()

A.诡辩论的观点 B.折衷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

4、划分阶级的标准是()A.以人们在政治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为依据,即政治标准B.以人们在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为依据,即经济标准C.以人们的思想进步为依据,即思想标准D.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即生产力标准

5、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A.艺术、道德、哲学、宗教 B.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C.社会心理D.政治法律思想

6、意识形态诸形式中依靠社会舆论发挥作用的是()A.哲学B.艺术C.宗教D.道德

7、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犯了()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C.类似不可知论的错误D.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

8、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9、逻辑证明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原因是()A.逻辑证明本身是一种认识,没有跳出思维的范围B.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不起作用C.逻辑证明的前提、方法和结论的正确与否归根结底是由实践来检验D.逻辑证明没有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1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C.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11、社会政治结构的一般特征有()A.强制性B.阶级性 C.相对独立性D.主观随意性

12、在社会生活中,人()A.既是目的,又是手段B.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C.既尽义务,又享受权利D.既为他人服务又接受他人服务

13、“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意味着()

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没有任何差别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具有客观实在性

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在自身内部的矛盾的推动下向前发展的

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A.人民群众可以创造社会规律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5、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B.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C.人的本质是自由D.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二、辨析题:

(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每小题5分,共20分)1、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科学技术不属于政治的范畴,但却具有政治功能。

3、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

4、人民群众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三、材料题(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要求观点明确,论理充分)

第1题材料:

*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取决于某些“客观”条件的成熟,特别是先进工业化结构的形成,这些条件由资本主义通过其盲目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的作用产生出来。

这样,资本主义就是注定要产生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他的理论不只是一种社会科学。

它还是另一种暴力革命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不是只要了解社会;它不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将起来推翻资本主义,而是积极地动员人们去这样做。

它插手去改变世界。

问题是,如果资本主义的确是由注定它要被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替代的规律所支配,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问题是要改变它”呢?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

既然看来人们无论如何受必然规律的约束,为什么又必须动员和劝告人们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呢?

——摘自[美]阿尔温·古尔德纳:

《两种社会主义》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与资本主义会自动灭亡是一回事吗?

为什么?

(10分)

第2题材料: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着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一些分析和预测。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写道:

“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

)1880年,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也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每个人的劳动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通过商品、货币这一迂回曲折的途径而加以确定。

因此,“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

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页。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关于商品货币关系将不复存在的论述,对后来的社会主义者产生了重大影响。

*十月革命前,列宁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同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基本一致。

1902年,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草案》中写道:

社会主义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组织由整个社会承担的社会主义的产品生产代替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93页。

)在1905年至1908年的文章和著作中,他又强调:

“社会主义要求消灭货币的权力、资本的权力,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商品经济。

”(《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5页。

)“只要仍然有交换,谈论什么社会主义就是可笑的”。

(《列宁全集》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1页。

)“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

”(《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4页。

*十月革命后,列宁曾一度把上述关于消灭商品经济的思想,直接运用到俄国的社会生活中去。

*1921年初,他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面对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俄国出现的经济、政治危机,列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转而采取新经济政策,强调并实行了商品货币关系在新生的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实行商品交换和发展商品经济提到首位,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

*十月革命前,列宁高度重视对巴黎公社的经验总结,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应该采取巴黎公社那种人民自治、直接民主的国家形式。

他强调:

无产阶级国家的“一切官吏应由选举产生,并且可以随时撤换,他们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

(《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5页。

)要尽可能使“所有的人都参加国家管理”,“使所有的人暂时都变成‘官僚’,因而使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官僚’”。

(《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6、105页。

)十月革命后的初期,列宁在着手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力图贯彻巴黎公社的直接民主的原则,但由于不符合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

加上国内战争爆发,十月革命后最初实行的人民自治的直接民主制,很快被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所代替。

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是:

用政党代表制取代人民直接管理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领导机关;在干部的任用上实行党的委任制;变独立的人民监督为从属于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赋予国家安全机构以特殊权力。

从1921年开始,随着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对原有的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主要是:

扩大党内民主;正确划分党和苏维埃的职权范围;整顿和改组肃反机关;精简国家机构。

这些措施只是初步实施,由于列宁不久住院,因而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政治体制。

列宁在住院期间直到逝世之前,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立新型民主制的规划和构想,主要有:

改革党内政治制度,使党内生活逐步走向民主化;强化人民监督权;根本改造国家机关;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为政治民主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资料来源:

杨春贵主编: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的设想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实之间的关系?

(10分)

2、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经济的思想,试述我们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意义?

(10分)

3、列宁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和实践,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什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0分)

4、从上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分析思考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意义。

(10分)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A卷)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

一、(每小题1分,共20分)1-5CAADB6-10ACCCA11-15CCDDC16-20BBDAC

二、1.AC2.ABCD3.BCD4.ABCD或ABC5.AC6.ABCD7.ABC8.AC9.ABCD10.BCD

三、辨析题:

(要求对所给出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从以下8道题中选作6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答案要点:

这命题不正确。

(1)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的前提,是区分事物的前提,是事物分化的前提,是衡量运动的尺度。

  2.答案要点:

这命题不正确。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两者相互区别,相互转化。

它们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普遍真理和具体实际相结合。

(2)从辩证法的角度讲,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但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

它一方面要求局部服从整体,反对个体主义和分散主义;另一方面要求考虑局部,反对绝对的整体主义。

即统筹兼顾。

  3.答案要点:

正确。

(1)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事物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来实现的,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当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而占据主导方面时,事物就被否定而转化为其他事物。

因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这种否定而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此题可灵活地作正确或者错误的判断,但是必须说明是辩证的否定之下的自我否定。

 4.答案要点:

正确。

(1)非理性因素是相对理性因素而言的,它主要指主体的性感、意志、欲望、动机等意识形式。

(2)认识的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5.答案要点:

正确。

主要表现在:

(1)科技作为生产力,通过生产关系影响上层建筑乃至整个社会制度。

(2)科学反对一切因循守旧的思想。

(3)科技对国家的政治实力和综合实力具有重大影响。

(4)科学主张平等,对民主政治建设有益。

 6.答案要点:

不正确。

 

(1)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特点、具有自觉能动性、具有历史性的社会性的特点。

(2)人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具有主观选择性及自觉能动性,但不是不受客观条件限制的。

人们只能在尊重规律和客观条件下才能成功,也才有真正的自由。

7.答案要点:

正确。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具有反作用。

反作用的大小要受客观历史条件及规律等的限制。

(2)人民群众是生产实践的主体,是他们创造了历史。

但是这种创造作用的发挥要受人民群众自身的觉悟、客观历史条件等的制约。

8.答案要点:

正确。

(1)必然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自由是人的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必然是指制约人们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等因素的总和。

(2)必然在人之外,当人们没有认识和把握它时,它就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当人们认识了它,并自觉运用它时,必然就成为自由的根据。

四、材料题(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要求观点明确,论理充分。

第1题必做,第2、3题任选1道,共18分)

1.答案要点:

(1)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一方面,绝对真理只能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相对真理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绝对真理,否则绝对真理无从存在

(2)相对真理表明真理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但不能就此夸大甚至完全否认真理的存在。

(3)本段话有否认真理的嫌疑。

不过,它承认假定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这也就变相承认了相对真理的存在。

(此题只要理由充分、正确,不论强调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或消极意义都可以酌情给分。

  2.答案要点: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这3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分)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

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分)(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4分)

  3.答案要点:

   

(1)这个分析有一定的道理。

从社会总体看,从制度设计看,在具有平等对称地位的条件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显然不能成为制度性原则。

因为同一件事对他人而言是损己利人,而对别人而言又变成了损人利己。

当然从道德上讲,损己利人是高尚的,而损人利己不可耻的。

(此问只要讲出合理的理由,论据较充分,无论认为是作出有道理的层面或无道理的层面回答都可以酌情给分。

   

(2)舍己为人应成为必要的道德原则。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存在人与人之间在地位、条件和处境等方面的不对等,因此,必须强调乐于助人,甚至舍己为人。

这是由社会和个人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的。

也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要求。

  

五、论述题:

(从以下两道题中任选做一题,两题全部作答,第1题的答卷有效。

12分)

1. 答案要点:

(1)群众观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路线是一切从群众中来,一切到群众中去。

(2)认识论基础:

即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总过程要求的。

(3)唯物史观理论基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 答案要点:

(1)      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则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事物。

社会主义属于新生事物。

(2)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事物符合历史规律,代表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

②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容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内容,从而具有优越性。

③新事物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得到大力支持。

(3)      新事物的道路是曲折的。

①有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②会遭到旧事物的打压。

但从长远看,新事物一定能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一定以胜利。

(4)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脚踏实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武汉大学2005——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B)

一、在下面各题的4个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

1、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世界是发展的B.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C.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D.世界是物质的

2、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看成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圣经》记载道,上帝用尘土(即指大地泥土)造人,将生气(即指灵)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

对这一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准确地说明了世界的本源

B.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上帝造人”是宗教的观点,是正确的

4、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看,可分为两大思潮,这两大思潮是()

A.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B.存在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C.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D.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5、发展的实质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A承认联系与承认孤立的对立B.承认发展与承认静止的对立

C.承认全面与承认片面的对立D.承认矛盾与否认矛盾的对立

7、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说: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句话是一种()

A.唯心主义的观点B.唯物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8、2003年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人类实践的构成要素这个角度来看,承担此次任务的“神州五号”飞船属于()

A.实践的主体B.实践的客体C.实践的手段D.实践的中介

9、尽管电灯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大多数人都持观望态度而继续使用油灯。

但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电灯还是最终战胜了油灯,成为欧美诸国主要的照明工具。

电灯必然取代油灯的哲学依据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外因相互作用规律

10、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11、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昼夜交替B.寒来暑往C.磨擦生热D.电闪雷鸣

12、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

这说明()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13、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

这犯了()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D.经验主义的错误

14、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15、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16、生产关系的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D.产品的交换形式

17、从反映社会存在的高低不同的层次来看,社会意识可分为()

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B.经济意识和政治意识

C.阶层意识和阶级意识D.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18、“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

这种观点属于()

A.历史宿命论观点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决定论观点D.否认个人历史作用的观点

19、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A.人的社会属性B.人的自然属性

C.人的道德品质D.人的心理素质

20、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社会的政治制度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社会精神文明的程度

二、在下面各题的5个选项中,选出2-5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错选、少选、多选均无分。

(每小题2分,共20分)

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B.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否认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C.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D.否认了世界的矛盾性

2、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命题的有()

A.心外无物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理在事先D.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A.人民群众可以创造社会规律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是()

A.与事物不可分B.与事物直接同一

C.与事物并非直接同一D.客观的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

B.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

C.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D.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6、“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意味着()

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没有任何差别

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具有客观实在性

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在自身内部的矛盾的推动下向前发展的

7、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D.社会意识形态

8、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B.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C.人的本质是自由D.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9、“白马非马”的命题()

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共8题,任选作6题,全部作答,以前面6题的答卷为有效。

每小题5分,共30分)。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器官,因此,意识来源于人脑。

3、只有绝对抛弃旧事物,新事物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4、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因素,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7、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8、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