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药性论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3559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芪药性论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黄芪药性论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黄芪药性论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黄芪药性论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黄芪药性论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黄芪药性论述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黄芪药性论述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黄芪药性论述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黄芪药性论述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黄芪药性论述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黄芪药性论述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黄芪药性论述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黄芪药性论述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黄芪药性论述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芪药性论述Word格式.docx

《黄芪药性论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芪药性论述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芪药性论述Word格式.docx

补中益气

(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无力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药同用;

(2)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如脱肛、子宫脱落、胃下垂等,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补中益气汤。

固表敛汗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

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

方如玉屏风散;

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利水消肿

(1)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黄芪汤;

(2)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者,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托疮排脓

(1)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

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2)疮疡久溃不愈,用于疮疡溃破后,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

脓液清稀,常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此外,黄芪还应用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风湿病、多发性神经炎、肌无力症等多种疾病。

配伍禁忌

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1.《本草经集注》:

恶龟甲。

2.徐之才《药对》:

恶龟甲、白鲜皮。

3.《医学入门·

本草》:

苍黑气盛者禁用,表实邪旺者亦不可用,阴虚者亦宜少用。

畏防风。

4.《本草经疏》:

功能实表,有表邪者勿用;

能助气,气实者勿用;

能内塞,补不足,胸膈气闭问,肠胃有积滞者勿用;

能补阳,阳盛阴虚者忌之;

上焦热盛,下焦虚寒者忌之;

病人多怒,肝气不和者勿服;

痘疮血分热甚者禁用。

5.《药品化义》:

若气有余,表邪旺,腠理实,三焦火动,宜断戒之。

至于中风手足不遂,痰壅气闭,始终皆不加。

6.《本草新编》:

骨蒸、痨热与中满之人忌用。

7.《本草汇纂》:

反藜芦,畏五灵脂、防风。

7、用法与用量

黄芪(图5)

10~30g。

8、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验方证治

1、小便不通。

绵黄耆二钱,水二盏,煎一盏,温服。

小儿减半。

《总微论》。

2、酒疸黄疾心下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黑黄斑,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

黄耆二两,木兰一两,为末。

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肘后方》。

3、气虚白浊。

黄芪盐炒半两,茯苓一两,为末。

每服一钱,白汤下。

《经验良方》。

4、治渴补虚男子妇人诸虚不足,烦悸焦渴,面色萎黄,不能饮食,或先渴而后发疮疖,或先痈疽而后发渴,并宜常服此药,平补气血,安和脏腑,终身可免痈疽之疾。

用绵黄耆箭杆者去芦六两,一半生焙,一半以盐水润湿,饭上蒸三次,焙锉,粉甘草一两,一半生用,一半炙黄为末。

每服二钱,白汤点服,早晨、日午各一服,亦可煎服,名黄芪六一汤。

《外科精要》。

5、老人便秘。

用绵黄耆、陈皮去白各半两,为末。

每服三钱,用大麻子一合,研烂,以水滤浆,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调药空心服,甚者不过二服。

此药不冷不热,常服无秘塞之患,其效如神。

《和剂局方》。

6、肠风泻血。

用黄耆、黄连等分,为末,面糊丸绿豆大。

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孙用和《秘宝方》。

7、尿血沙淋痛不可忍。

用黄耆、人参等分,为末。

以大萝卜一个,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二两,淹炙令尽,不令焦,点末食无时,以盐汤下。

《永类方》。

8、吐血不止。

用黄耆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为末。

每服一钱,姜蜜水下。

《圣济总录》。

9、咳嗽脓血咽干,乃虚中有热,不可服凉药。

以好黄耆四两,甘草一两,为末。

每服二钱,点汤服。

《席延赏方》。

10、肺痈得吐。

用黄耆二两,为末。

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温服,日三四服。

《圣惠方》。

11、甲疽疮脓生足趾甲边,赤肉突出,时常举发者。

黄耆二两,"

草闾"

茹一两,醋浸一宿,以猪脂五合,微火上煎取二合,绞去滓,以封疮口上,日三度,其肉自消。

《外台秘要》。

12、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

用黄耆、川芎合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煎半升,分服。

《妇人良方》。

13、阴汗湿痒。

用绵黄耆,酒炒为末,以熟猪心点吃妙。

《赵真人济急方》。

14、痈疽内固。

用黄耆、人参各一两,为末,入真龙脑一钱,用生藕汁和丸绿豆大。

每服二十丸,温水下,日三服。

《本事方》。

[4]

15、消化性溃疡

黄芪、党参、乌贼骨、茯苓各12克,当归、白芍、白及各9克,甘草6克。

水煎服。

每日1剂。

16、表虚自汗,容易感冒

生黄芪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可长期服用[5]。

当代临床

(1)心脑血管疾病

①高血压病:

治疗老年人高血压伴有下肢浮肿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有较好的消除水肿以及降压作用。

防己黄芪汤是《金匮要略》方,经验用量为:

黄芪30g、白术12g、防己12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20g,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g、丹参12g。

②缺血性心脏病:

黄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

治疗92例缺血性心脏病,并分别与心痛定和丹参片作对照,结果表明,黄芪组有较好的疗效。

不仅心绞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而且能改善心电图、心阻抗图等临床多种客观指标。

③脑血管意外:

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擅长应用此方治疗中风偏瘫,黄芪常用60~120g。

他说:

中风一症.有属火、属风、属痰诸说,依法治之常不效。

此乃气虚之极,脉络瘀滞为多,独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可信。

黄芪可增至四两,连服数十剂无妨"

补阳还五汤为清代名医王清任的经验方,其组成为:

黄芪6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药15g、桃仁10g、红花6g、地龙10g。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现代用于治疗脑梗塞、脑血栓、糖尿病等,均有较好疗效。

④脑梗塞

生黄芪60克,天麻、川芎、桃仁、牛膝、莪术各10克,生当归、生丹参各20克,钩藤15克。

随证加减:

阳闭者加安宫牛黄丸;

阴闭者加苏合香丸;

痰盛者加半夏、胆南星、石菖蒲、茯苓、竹茹等;

脱证者加人参、附子等;

肝肾亏虚者加左归丸。

1日1剂,水煎2次混合,早晚分服,治疗63例,治愈(语言表达能力正常,四肢活动自如者)17例;

有效(生活基本自理者)39例,总有效率88.8%。

⑤脑动脉硬化症

生黄芪25克,茯苓、海藻、法夏各10克,首乌、麦冬各15克,水蛭6克,炒杏仁3克。

加减:

肾阳虚者加淫羊藿、鹿角霜、巴戟天等;

肾阴虚者加女贞子、熟地、旱莲草、山萸肉、枸杞子;

失眠多者加枣仁、夜交藤、生牡蛎等;

痰浊者加胆南星、陈皮等。

1日1剂,水煎3次,早、中、晚分服,治疗48例,治愈17例,有效30例,无效1例。

(2)急性肾小球肾炎

北芪3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1日1剂,20天为1个疗程,治疗27例,治愈19例,有效6例。

(3)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溃疡

黄芪50克,沸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1日l剂,30日为1个疗程,治疗13例,其中2例治愈,9例有效。

(4)重症肌无力

黄芪25克,仙茅12克,山茱萸、枸杞、熟地、附子、鹿角胶各10克,党参30克,大枣20枚。

复视、眩晕、耳鸣者加桑椹子、菊花,加重熟地、枸杞;

痰多,胸闷不适,呼吸困难加苏梗、陈皮、法夏、瓜蒌等;

头痛、眼胀、舌质紫暗或瘀点加地龙、赤芍、丹参、桃仁、红花、牛膝等;

腹胀、纳差加鸡内金、莱菔子、神曲等;

夜尿多者加杜仲、益智仁、桑螵蛸等。

1日1剂,水煎3次混合,早中晚分服。

(5)心律失常

黄芪50克,党参、丹参各30克,麦冬、当归、附子各10克,五味子、红花、生姜各5克,大枣20枚。

孕期早搏者加茶树根、胆南星;

胸闷甚者加甘松、瓜蒌皮;

心悸明显者加龙齿、柏子仁、沉香、珍珠粉;

纳呆便溏者加木香、苍术、焦山楂等;

肢肿胀者加大腹皮、万年青根等。

1日1剂,治疗56例,治愈34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

(6)银屑病

黄芪30克,当归、生地、白蒺藜各30克。

水煎2次,早晚分服,有人治疗94例,治愈63例,有效21例,总有效率89.36%。

(7)慢性肾病

现代名医岳美中先生,在《冷庐医话》黄芪粥治疗浮肿经验的启发下,创制黄芪粥治疗小儿慢性肾炎,收到良好效果。

其处方为:

生黄芪30g、生苡仁30g、赤小豆15g、鸡内金末9g、金橘饼2枚、糯米30g。

先以水600ml,煮黄芪20分钟,捞去药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再次入鸡内金、糯米,煮熟成粥。

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后嚼服金橘饼1枚。

此方对慢性肾炎、肾孟肾炎残余的浮肿,疗效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

其实,单用黄芪糯米煮粥也有效果。

其做法是:

黄芪30-120g,糯米30-50g,先煎黄芪,取汁,后入糯米,熬粥,每日食用。

黄芪粥是中国传统的药粥,在宋代已经风行,苏轼有诗"

黄芪煮粥荐春盘"

,可见苏轼是食用过黄芪粥的。

民间还有用黄芪蒸鸭子治疗肾病的。

做法是:

活鸭1只(约1kg),黄芪60g,先将鸭子宰杀洗净,放沸水中汆透捞出,肚中放入黄芪、生姜、葱白,放入少量胡椒粉,并在腹中放少量水和酒,用棉线缝好,装盆内蒸2小时。

去黄芪,吃肉喝汤。

一只鸭可分3天吃。

可作为慢性肾病的食疗方(《大众医学》1999年第4期)。

临床治疗慢性肾病,常使用玉屏风散配合真武汤治疗,坚持服用,有改善肾功能的效果。

(8)糖尿病

消渴多汗,常一味取效。

(聂文涛:

《食物训练与糖尿病康复》)。

对糖尿病伴有浮肿、面色黄者,常用防己黄芪汤加葛根等。

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溃疡或深部血栓者,则用生黄芪60g,配合葛根30g,怀牛膝30g、石斛30g、赤芍30g、丹参20g等。

(9)肿瘤化疗放疗以及手术后

患者出现贫血、浮肿,食欲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常是应用黄芪的指征。

临床常用黄芪建中汤、十全大补汤等。

曾治疗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症状为多汗、恶风,发高热,用黄芪60g、肉桂10g,配合真武汤,服药1周后,出汗恶风显著减少,治疗1年,病情稳定,几乎未出现发热。

十全大补汤是常用的肿瘤后的体力增强剂,日本应用比较普遍。

其组成为:

黄芪15g、肉桂3g、人参5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3g、当归6g、川芎6g、熟地12g、白芍10g,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

中国传统有丸剂和膏剂,日本有颗粒剂,主要是便于久服。

(10)慢性鼻炎

常用玉屏风散:

黄芪15g、白术12g、防风10g。

主治气虚自汗,容易感冒者。

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经常用。

方中可加用生姜3片、红枣10粒。

(11)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腰椎病、颈椎病、贫血等,可见关节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

黄芪30g、桂枝10g、白芍药15g、生姜3片、红枣12枚。

此方不可用甘草。

当年范文虎治疗医家沈某之媳病肢体酸麻,曾服桂枝汤加味治疗未效,范氏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方,2剂即效。

桂枝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仅甘草、黄芪之差异,一味药的区别,效果竟然大不一样(见《魏长春临证经验集》)。

(12)经久不愈的溃疡

黄芪是传统疮药,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适用于"

久败疮"

,即溃疡久不愈合的化脓性感染。

其表现为脓水清稀,创面平塌、全身状况差。

现代中医外科名医赵炳南先生有黄芪膏一方,用黄芪浓煎成膏,加入等量蜂蜜,混均匀后备用。

上消化道溃疡,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可用黄芪建中汤。

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姜3片,红枣12枚,麦芽糖适量冲服。

多适用于病情呈慢性化,有轻度贫血,自汗盗汗,喜欢吃甜食,舌质暗淡者。

如体型消瘦者,黄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则会导致腹胀和食欲减退。

(13)增强人体免疫力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丽塔·

埃弗罗斯(RitaEffros),从中药黄芪植物中提取而成的药物,可增强人体免疫细胞抵抗艾滋病病毒,并对人体一些器官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经方典方

1、黄芪建中汤:

黄芪15g,大枣10个,白芍15g,桂枝、生姜、甘草各10g,饴糖50g。

黄芪等六种煎水取汁,入饴糖待溶化后饮用。

源于《金匮要略》。

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

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慰,自汗,脉虚。

2、黄芪补肺饮:

黄芪30g,麦冬15g,五味子、乌梅各6g。

煎水取汁,以蜂蜜调味。

本方以黄芪补肺益气、固表,以五味子补肾敛肺,乌梅助五味子敛肺止咳,麦冬养阴润肺。

用于气虚阴伤,自汗口渴,咳嗽久不止。

3、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30g,赤芍、桂枝各15g,生姜10g,大枣10个,煎汤饮。

本方重用黄芪补气,并鼓舞气血运行,以赤芍活血行滞,桂枝温通血脉。

用于气虚血滞,肌肤麻木,或肢体疼痛,或半身不遂。

应用医话

1、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但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

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

黄芪具而补而不腻的特点,若与人参,党参等补药配伍则效果更好。

黄芪可单味使用,也可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与芍药、甘草、桂枝、良姜、饴糖等药配伍可以治疗脾胃虚寒、慢性肠炎、胃炎、腹泻等症;

与升麻、甘草、当归、人参、柴胡等药物配伍可治疗内脏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症;

与茯苓、菟丝子、白术、当归等配伍是治疗妇科良药;

与防风、麻黄根、浮小麦配伍是治疗年老体弱者所患表虚感冒的良药。

由于黄芪而补气利尿、消肿等功效,与茯苓、薏苡仁、防己等药配伍时又是治疗急慢性胃炎的良药。

又因黄芪具而托毒、生肌的功能,在治疗疔疮及慢性阑尾炎等疾病时也常常选用黄芪治疗。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内含而多种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还能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

无论从中医治疗,还是现代医学观察,黄芪均是一味好药。

所以,民间自古就有"

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

的习惯。

2、黄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

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

益气固表"

,可以"

利水"

,也可以"

托毒生肌"

什么是"

益气"

呢?

凡是中医认为是"

气虚"

、"

气血不足"

中气下陷"

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

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

的一种表现。

贫血,则常属"

而脱肛、子宫下坠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

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

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学称为"

表不固"

,可用黄芪来固表。

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

玉屏风散"

,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

如果属于"

,也可以常服黄芪。

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

所谓"

,意为手术后伤口容易恢复,或使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

3、黄芪用于多汗而浮肿。

《金匮要略》中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的黄芪量最大,用5两,主治"

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

风水,是全身性浮肿;

汗出可沾衣,说明出汗的量比较多。

《金匮要略》中配伍最简单的黄芪方为防己黄芪汤,药味共6味,主治"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外台秘要》则主治风水,"

其人或头汗出,…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可见也有出汗与浮肿。

简单地说,黄芪主治汗出而肿。

所谓汗出,以自汗为多见,即在未服用发汗药,也未剧烈运动,气温室温均属正常的情况下,出汗量较多,并可伴有气短乏力、恶风、头晕、容易感冒等症状,这个症状群,中医概括为"

气虚自汗"

出汗的程度比较严重,常常衣被尽湿,有的可以见到汗渍发黄,出汗以上半身为显著。

临床上有的患者不以汗出为主诉,但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平时汗出比较多,稍有体力活动,就容易出汗,或者皮肤比较湿润。

民间治疗自汗,常用黄芪红枣汤:

黄芪15~30g、红枣15枚,煎汤,每日服2次。

也可以使用中成药黄芪口服液。

《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张锡纯治疗沧州一女,年二十余,胸胁满闷,心悸,动则自汗,其家适有预购黄芪一包,遂煎服,服后果愈。

产后多汗,有报道用黄芪30g、益母草30g,煎汤,日服2次。

本人经验,对于自汗而恶风者,可用桂枝汤加黄芪:

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3g、生姜10g、红枣10粒,水煎服。

所谓肿,主要为全身性的浮肿,但以下肢为明显。

由于体位的变化,早晨面部有浮肿,而下午则下肢浮肿。

有些人虽无明显的浮肿,但肌肉松软,体型肥胖,犹如浮肿貌。

由于浮肿,患者常常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关节重痛。

清代陆定圃《冷庐医话》中记载:

王某患肿胀病,自顶至踵,大便常闭,气喘声嘶,二便不通,生命垂危,求医于海宁许珊林。

许氏用生黄芪120g、糯米30g,煮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匙频频送服。

药后喘平便通,继而全身肿消而愈。

近代名医范文虎先生治疗一例产后浮肿,腹大如鼓,后渐及全身,按之软,皮肤不起亮光。

病人气喘脉软,十分危急。

范文虎遵照以上方法,用生黄芪30g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淡食,5日其肿即消。

据传说1920年冬,胡适患糖尿病、慢性肾炎合并心脏病,全身水肿,协和医院不治,后请中医陆仲安,以大剂量黄芪(10两,相全于300g左右)配党参等而愈。

这提示黄芪能退肿。

4、用于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

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

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用于表虚不固的自汗。

表虚自汗,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牡蛎等配伍;

如表虚易感风寒者,可与防风、白术同用。

用于气血不足、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者。

如用于疮疡内陷、或久溃不敛,可与党参、肉桂、当归等配伍;

用于脓成不溃,可与当归、金银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

用于水肿、脚气、面目浮肿。

配白术、茯苓等。

5、

(1)使用黄芪应当注意患者的体型:

黄芪体质--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都缺乏光泽。

浮肿貌,目无光彩。

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犹如棉花枕头,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

肚脐深陷。

黄煌称之为"

黄芪腹"

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风冷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

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

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

舌质淡胖,舌苔润。

(2)中老年人应用黄芪的机会较多:

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均可导致肌肉松软,腹部尤为明显,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并可伴有水肿等。

这种人即《金匮要略》所谓的"

骨弱肌肤盛"

的"

尊容人"

中老年中这种体型尤为多见。

因此黄芪应用于中老年较多。

(3)黄芪须多服久服方能见效:

《伤寒》不用黄芪,《金匮》罕见四逆,可见黄芪是内伤杂病的用药。

岳美中先生经验,"

黄芪之于神经系统疾患之瘫痪麻木消削肌肉等确有效,且大症必须从数钱至数两,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效"

黄芪以10~30g为常用范围,大剂量可达120g甚至更多。

本人曾见家乡皮肤科老中医孙老先生黄芪用至500g。

但用量过大可以导致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并可出现头昏潮热等。

尤其是肌肉坚紧,大便秘结者少用或慎用。

多汗而发热、咽喉红痛者,不宜使用。

(4)张仲景用黄芪有一个剂量段:

黄芪大量治疗水气、黄汗、浮肿(5两),中量治疗风痹、身体不仁(3两),小量治疗虚劳不足(1两半)。

现代应用可以根据张仲景的用药经验适当变化。

如用于治疗浮肿,量可达60~100g,治疗半身不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g;

用于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g。

(5)黄芪证的脉象没有特异性。

防己黄芪汤用于脉浮,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则主治脉沉,所以,使用黄芪不论脉浮脉沉,关键是看体型和肌肉是否松软。

编辑本段医学作用?

1.膜荚黄芪含黄酮、皂甙类成分.黄酮类成分如芒柄花黄素、3'

-羟基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及其葡萄糖甙、2'

3'

-二羟基-7,4'

-二甲氧基异黄酮、7,2'

-二羟基-3'

4'

-二甲氧基异黄烷及其葡萄糖甙、7,3'

-二羟基-4'

5'

-二甲氧基异黄烷、3-羟基-9,10-二甲氧基紫檀烷及其葡萄糖甙等.其中有些成分具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皂甙类成分有黄芪皂甙Ⅰ~Ⅷ及大豆皂甙Ⅰ;

黄芪甲甙(即黄芪皂甙IV)与黄芪乙甙.

2.蒙古黄芪含黄芪多糖.芒柄花黄素R=H7,3'

-二甲氧基异黄烷毛蕊异黄酮R=OH黄芪皂甙ⅧR=xyl(xyl=xylose,木糖;

gal=galactose,半乳糖;

glcA=glucuronicacid大皂甙甙ⅠR=galglcA=glucuronicacid葡糖醛酸;

rha=rhamnose,鼠李糖)

评论,Trackbacks,Pingbacks:

此贴还没有评论/Trackbacks/Pingbacks

名字:

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将不会显示在这个网站上网站/链接:

您的网址将被显示评论文字:

允许的xhtml标记:

a,strong,em,b,i,del,ins,dfn,code,q,samp,kdb,var,cite,abbr,acronym,sub,sup,dl,ul,ol,li,p,br,bdo,dt,dd

链接、邮件地址、即时通信帐号将被自动转化。

校验码:

请输入校验码:

自动换行生成(换行变成了br/)

记住我(设置Cookie以记住名字,邮件地址和网址)

特别声明:

1:

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

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

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