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3891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docx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课程属性:

专业基础课

 

总则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为经济学理论基础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作用在于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为学习经济学专业课程奠定理论思想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初步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正确认识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起到奠基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知识体系包括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生产的总过程,并以此顺序构成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商品、货币、价值规律、资本与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周期性和经济危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与利息、资本主义信用和资本主义地租等。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课上反复讲授和提问、答疑相结合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教师与学生讲授相结合、师生互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考核方式

课程期末考核经济学专业采用口试方式进行,其他专业采用笔试方式进行;本课程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四)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参加所有教学活动,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通过文档或演示文稿形式认真准备课堂讨论内容,以便于课堂展示。

课后作业必须按时完成,不能抄袭。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上课周数:

16

周学时:

4

授课对象:

经济学院一年级本科生

使用教材: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经济日报出版社

章节内容

讲课

实验

(实践)

其他

合计

第一章导论

3

3

第二章商品

4

4

第三章货币

4

4

第四章价值规律

2

2

第五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4

4

第六章资本积累

3

3

第七章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4

3(社会实践)

2(期中考试)

9

第八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5

5

第九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周期性和经济危机

2

2(课堂讨论)

4

第十章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4

4

第十一章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2

2

第十二章借贷资本与利息

2

2

第十三章资本主义信用

3

3

第十四章资本主义地租

4

4

第十五章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

2

第十六章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

2

3(科研实践)

4(串讲、答疑)

9

合计

50

6

8

64

四、教学内容

导论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

教师讲授与课堂提问相结合。

本章的学习标准:

掌握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对象;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理解学习意义。

参考书目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初版序”、“二版跋”;

恩格斯:

《反杜林论》第二编,

列宁: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斯大林: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一节及“关于雅罗申柯同志的错误”。

具体内容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1、古希腊色诺芬的经济思想;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政治经济学一词的出现;重商主义的理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理论观点。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创立;马克思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开始;马克思的《资本论》创作史;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



二、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作为研究出发点的原因;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三要素;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关系

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和四个环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四、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的可能性;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特有的、共有的、以及适合几个社会的经济规律。



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研究方法;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章商品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价值量决定、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

教师讲授与课堂提问、案例分析相结合。

本章的学习标准:

通过剖析商品这一资本主义经济细胞,使学生掌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为学习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打下基础。

参考书目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第1、3章。

具体内容

第一节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一、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芽;简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出发点;从商品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符合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的分类

三、商品的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供求论”、“边际效用论”。

四、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商品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商品价值是社会属性,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五、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

第二节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一、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

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定义;具体劳动的特点。

二、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定义;抽象劳动的特点。

三、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四、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的伟大意义。

第三节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社会劳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下商品生产一切矛盾的根源;

二、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

解决基本矛盾的就要使私人劳动顺利转化为社会劳动,关键在于商品交换;决定了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第四节商品的价值量



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价值量的决定;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的重大意义。

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三、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及其决定因素;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同一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第三章货币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

教师讲授与课堂提问、案例分析相结合。

本章的学习标准:

理解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在此基础上掌握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并对商品拜物内容教有所了解。

参考书目

马克思:

《资本论》第1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7-166页。

具体内容

第一节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

使用价值形式;价值形式。

二、价值形式的发展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态:

简单价值形态的两极;相对价值形态与等价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相对价值形态的质和量;等价形态的三个特点;简单价值形态是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扩大的价值形态:

简单价值形态向扩大的价值形态的过渡;扩大的价值形态;扩大的价值形态的局限性;一般价值形态:

一般价值形态的特点;一般价值形态出现的意义及局限性;一般价值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过渡;货币形态:

货币形态的出现;货币材料;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是最发达的价值形式;货币的本质。



第二节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二、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价值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价格;价格标准;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货币价值的关系;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关系;

流通手段:

商品流通;物物交换转化为商品流通后,商品经济出现的新矛盾;货币流通规律;铸币;纸币;通货膨胀;

贮藏手段:

储蓄与贮藏手段的区别;货币作为贮藏手段所起的作用;

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与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的关系;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进一步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货币流通公式的修正;

世界货币:

货币越出国界,在国与国的经济关系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必须是足值的贵金属。

第三节商品拜物教

一、什么是商品拜物教

拜物教是指人们把某种物种神秘化,并把他们当作偶像来崇拜的一种社会现象;商品拜物教是由于商品经济中商品支配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二、产生商品拜物教的根源

商品拜物教是由商品形式本身引起的。

 

第四章价值规律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价值规律内容、作用形式和作用。

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

教师讲授与课堂提问、案例分析相结合。

本章的学习标准:

理解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掌握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形式和作用。

参考书目

马克思:

《资本论》第1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7-166页。

具体内容

第一节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形式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决定与价值交换。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必然趋势是通过价格自发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得到贯彻的;供求关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第二节价值规律的作用

一、价值规律的作用

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力;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不同所有制下作用形式、程度、范围的不同。

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第五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和工资本质。

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

教师讲授与课堂提问、案例分析相结合,组织一次课堂讨论。

本章的学习标准:

掌握资本流通公式和商品流通公式、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劳动力买卖、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工资本质;了解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与劳动对资本隶属关系的变化,理解工资基本形式与国民差异。

参考书目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第4、6、10-15章、17章。

具体内容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流通公式和商品流通公式

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解决资本运动总公式矛盾的关键。

三、劳动力的买和卖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劳动力价值的确定;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区分劳动力和劳动的重大意义;劳动力买卖上的形式上的平等所掩盖的事实上的剥削关系。

第二节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一、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二、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劳动二重性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

资本的本质

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四、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率的含义;剩余价值率的表示方法;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的关系。

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与其他一切社会相区别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第三节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含义;工作日的最低限和最高限;生理界限和社会、道德界限;资本家延长劳动日的手段;无产阶级为争取缩短劳动日斗争的意义。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三、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一般基础,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同时期的不同作用;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联系与区别。

第四节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与劳动对资本隶属关系的变化

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发展阶段

简单协作阶段,简单协作的优越性;工场手工业阶段,工场手工业的特点和基本形式,工场手工业的优点和历史作用,工场手工业对工人阶级状况的影响;机器大工业阶段,机器大工业的作用,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给工人阶级造成的恶果,使用机器的资本主义界限;批判“机器人创造剩余价值”的错误观点。

二、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

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及其基础;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及其基础;形式隶属与实际隶属的关系与区别。

第五节资本主义工资



一、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别;劳动力价格表现为劳动价格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的必然性;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资本主义剥削形式与其他剥削形式的区别。

二、工资的基本形式

计时工资;计件工资;血汗工资制;旧中国的工资制。

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实际工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关系。

四、相对工资和工资的国民差异

相对工资及其变动趋势;不同国家间工资水平的差异;不同国家工资水平差异形成的原因;正确认识和比较不同国家工资水平的差异。

五、工人阶级为提高工资而斗争

工人阶级为提高工资而斗争的重大意义;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

 

第六章资本积累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聚与集中。

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

教师讲授与课堂提问、案例分析相结合。

本章的学习标准:

掌握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聚与集中;理解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和相对过剩人口原理。

参考书目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第21、22章,23章1--4节。

具体内容

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的实质



一、社会再生产的内容和方式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

二、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典型特点;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通过对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揭示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特点。

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积累的结果;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竞争的外在压力是资本积累的外部原因;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的关键条件,批判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节欲论”;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预付资本的大小,一切增加积累的因素都是加强和扩大对工人剥削的因素。



第二节资本的有机构成和资本的积聚与集中



一、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动趋势

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个别资本的增大是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实现形式;资本积聚;资本集中;促进资本集中的杠杆;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节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一、资本积累与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条件下,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的影响;在资本积累增长,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对工人阶级状况的影响;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产业后备军的形成;相对人口过剩的三种基本形态。

二、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化

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涵义;无产阶级贫困化的表现;资本主义的“福利国家”;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积累的实质。

第七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资本循环是三种职能,资本循环的统一、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

教师讲授与课堂提问、案例分析相结合,安排一节习题课。

本章的学习标准:

从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的角度,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使学生了解个别资本运动的特点和矛盾,进一步理解资本的本质。

理解并掌握资本正常循环的必要条件及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及影响。

参考书目

马克思:

《资本论》第二卷第1、4、7、8、9章。

具体内容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各种职能形式的资本的职能;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三种职能资本的循环形式;三种循环形式的特点和片面性。

产业资本顺利进行循环的必要条件;产业资本的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三、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时间上的继起性与空间上的并存性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节资本的周转

一、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的涵义;资本周转与资本循环的联系与区别;资本的周转时间;资本周转速度的计算公式;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及其构成,影响生产时间的因素;流通时间及其构成,影响流通时间的因素。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分标准;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区分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区分的区别;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意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问题上的混乱和错误;固定资本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固定资本的折旧、折旧费和折旧率。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资本总周转的涵义;预付资本总周转的计算公式;影响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四、可变资本的周转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可变资本周转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年剩余价值量;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意义。

 

第八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社会总产品及其实现、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

教师讲授与课堂提问、案例分析相结合。

本章的学习标准:

理解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联系与区别,了解社会总资本运动的规律性,掌握社会总产品及其实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与实现条件。

参考书目

马克思:

《资本论》第2卷,第3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89-592页。

具体内容

第一节个别资本与社会总资本

一、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联系与区别

个别资本与社会总资本的涵义;个别资本与社会总资本的共同点与区别。

二、社会总产品及其实现

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社会总产品是分析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社会总商品资本运动公式是分析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合适公式;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实现论的涵义;实现论的内容;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基本理论前提;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规律的假定条件。



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一、简单再生产图式和三种交换关系

简单再生产的图式;社会总产品的三种交换关系。

二、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固定资本的补偿条件。



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剩余价值的三部分划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图式

图示三种交换关系。

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两大部类的积累;社会总产品通过市场进行的三方面的交换;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四、生产资料生产较快增长的原理

列宁关于在技术进步引起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更快的原理;生产资料生产较快增长的图式;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第九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周期性和经济危机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社会总资本的周期性。

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

教师讲授与课堂提问、案例分析相结合。

本章的学习标准:

掌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周期性;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参考书目

恩格斯:

《反杜林论》第三编第二节;列宁:

《危机的教训》,《列宁全集》第5卷。

具体内容

第一节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一、经济危机的特征和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

二、经济危机的根源

货币出现使买和卖的分离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包含着危机的另一种可能性;简单商品条件下不具备发生危机的现实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一、经济危机周期性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表现;经济危机周期性的根本原因。

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周期性

周期的涵义;周期的四个阶段。

三、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与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

固定资本更新周期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不是危机周期爆发的原因。



第三节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一、二战以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金融危机

当代资本主义的金融危机的一般情况及其成因。

第十章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

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

教师讲授与课堂提问、案例分析相结合。

本章的学习标准:

掌握成本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平均利润的形成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了解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参考书目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三卷,第1、9、10、15章。

具体内容

第一节成本价格和利润



一、成本价格

商品的实际成本价格和商品的资本主义成本价格;商品的资本主义成本价格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成本价格范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成本价格对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