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23902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doc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doc(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doc

☆★ 2011届中考初三历史总复习讲义--专题复习 ★☆ 

-35-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工具革新

①铁农具:

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②牛耕技术:

我国最晚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牛耕是我国农业史上上的一次革命。

西汉的耕犁安装了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作用: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③耧车:

西汉发明的新型播种工具—耧车,大大提高了播种技术。

④筒车:

唐朝创制的灌溉工具-----筒车。

⑤曲辕犁:

唐朝改进梨的构造,制成曲辕犁。

二、水利工程

①都江堰:

秦国李冰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

②灵渠:

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后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作用:

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隋朝大运河:

(目的、时间、皇帝、中心、南北起止点、四段名称位置、作用)

④京杭大运河:

(目的、皇帝、起止点、与隋运河相比在形状上的变化及原因、作用)

⑤治理黄河:

A、西汉汉武帝时期亲临治河工地。

B、东汉明帝时王景主持修黄河,修筑黄河大堤,此后八百多年黄河没有改道。

C、元朝元世祖治理黄河。

三、作物引进

①占城稻:

北宋初年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

②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明代从国外引进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髙产粮食作物,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还引进了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推广种植。

四、农学著作

①《齐民要术》:

北朝农学家贾思勰著,总结北方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改进生产工具。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②《农政全书》:

明末科学家徐光启著,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记载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欧洲的水利技术。

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五、手工技术(陶瓷、纺织、冶铸)

陶瓷A、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其中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B、宋代是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南宋江南地区是制瓷业重心。

哥窑的冰裂纹瓷器。

北宋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C、明代景德镇使全国制瓷中心。

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纺织A、汉代丝织品使用提花机。

B、三国是著名的丝织品是蜀锦。

C、唐代丝织品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D、北宋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海南岛兴起棉纺织业,南宋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E、明代棉纺织业南北方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中心;苏州是丝织中心。

明代中后期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萌芽。

冶铸A、春秋时期冶铸业兴起,战国时得到推广。

B、汉代冶铁业处于当世界先进行列。

东汉杜诗发明鼓风设备---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六、重农政策

1、战国时期秦国:

前356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其内容有“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的规定。

2、西汉: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负担,注重农业生产。

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

3、唐代: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的政策。

4、元朝:

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

使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七、商业(商路、货币、政策)

商路西汉:

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陆路为主唐代:

海路并重宋代、明代都是海陆为重

西汉:

丝绸之路: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掌握开通的人物、时间、路线地图、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开通,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唐代:

掌握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宋代:

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明代:

郑和下西洋,掌握时间、次数、最远到达的地点、意义

货币秦朝:

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西汉:

汉武帝时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北宋: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作用:

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商业政策

汉代:

统治者担心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采取抑商政策。

唐代:

唐政府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宋代:

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清代:

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七下P118)

八、经济重心转移

1、经济中心南移的历程:

第一阶段: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中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

唐朝中晚期开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给男方带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南方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

3、用史实证明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农业方面:

宋朝引进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推广。

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

“苏湖熟,天下足”。

棉花种植业推广到长江流域。

手工业:

北宋时南方丝织业有很大发展,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景德镇成为瓷都。

宋代南方商业尤为发达。

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南宋国家财政收入依靠南方。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中国古代政治史

1、皇帝制度

①公元前221年。

秦兼并六国。

秦王嬴政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②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皇帝制度走向极端。

③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

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2.中央官制

①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②元世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③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

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从制度上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

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④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3.地方行政制度

①西周开始实施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②战国时期,商鞅“废分封,行县制”。

③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

④西汉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⑤唐朝时期合并州县。

⑥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今台湾)

⑦清朝确立了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和驻藏大臣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对地方加强管辖制度:

秦国:

建立县制(商鞅变法);秦朝:

郡县制;元朝:

行省制度;清朝:

册封达赖、班禅制度。

4.选官制度

①汉武帝时期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

②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③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④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⑤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

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答卷不许发挥个人见解,文体为“八股文”。

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

⑥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补:

(二)、发展过程:

1、政治上:

⑴.战国:

封建社会的形成:

(七上P38)

商鞅变法(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逐步确立,就是通过类似变法完成的)内容之一: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体现了中央集权)

⑵.秦朝:

(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七上P57)

①.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②.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⑶.西汉:

汉武帝的大一统:

(七上P68)

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⑷.元朝:

推行行省制度:

(七下P68)

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⑸.明朝:

加强君主专制:

(七下P88-91)

①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组织(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

③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

④执行削藩政策。

⑹.清朝: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七下P100)

雍正帝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思想文化上:

⑴.战国:

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七上P49)

⑵.秦朝:

秦始皇焚书坑儒:

压制了人们思想,摧残了文化,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七上P58)

⑶.西汉: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七上P69)

⑷.隋朝: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七下P17)

⑸.唐朝:

完善科举制(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七下P18)

⑹.明朝:

八股取士(七下P89)

⑺.清朝:

大兴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七下P101)

①.目的:

为加强君主专制

②.危害:

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科举制度:

(一).发展过程

1.诞生:

隋朝(七下P17)

①.隋文帝一一分科考试;

②.隋炀帝——设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完善:

唐朝(七下P18)

①.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第一名称为状元;扩充国学规模。

②.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

③.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3.变化:

宋朝--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七下P58)

这种做法反映官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治上歧视商人的政策(即重农抑商政策),说明在宋朝商业活动的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4.僵化:

明朝——八股取士(七下89)

⑴.目的:

加强思想专制

⑵.内容:

①.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②.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③.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⑶.危害: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5.废除:

清朝(八上117)

1905年,清政府接受张之洞的建议,废除科举制

(二).影响(七下19)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人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土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古代民族关系 

一、古代民族关系

朝代或时期

主要民族关系史实

1.派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进攻。

(七上P59)

2.统一东南、岭南,兴修灵渠,开发那里经济。

(七上P59)

西汉

1.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收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七上P78)

2.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为汉匈友好相和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七上P79)

3.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解与交往。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西域正式归属中央。

(七上P83)

魏晋南北朝

1.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大陆联系。

(七上P106)

2.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七上P115)

1.唐太宗和武则天在西域分别设立安西和北庭都护府。

(七下P22)

2.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七下P23)

1.北宋和辽发生澶州之战,宋军获胜。

辽宋议和,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评价:

加重宋朝的百姓的负担,但双方维持长久和平,有利于经济发展)(七下P52)

2.北宋与西夏连年交战,后议和,西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七下P52)

3.1127年,金灭北宋。

(七下P53)

4.南宋初年,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

后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界。

(七下P53-54)

5.1276年,元灭南宋。

(七下P67)

1.元朝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元朝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七下P68)

2.元朝时候,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

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汉族没什么差别。

开始形成回族。

(七下P69)

1.册封达赖(顺治)和班禅(康熙);1727年设驻藏大臣(雍正);确立金瓶掣签(乾隆);(七下P109-110)

2.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

(七下P111)

3.蒙古土耳扈特部回归祖国(乾隆)(七下P111)

4.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属福建省。

(七下P104)

二、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新疆和台湾的联系和管辖

时间

新疆

西藏

台湾

三国

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西汉

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新疆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

唐朝

唐朝在今新疆地区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进行管辖

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和同为一家

元朝

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设澎湖巡检司,正式管辖台湾(当时称琉球)

明朝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清朝

1.乾隆帝时,平安大小和卓的叛乱,并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

2.左宗棠收复新疆;

3.1884年,清政府设新疆行省

1.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

2.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3.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管西藏。

4.乾隆帝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1.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2.1895年,清政府因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中华民国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同)

1.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2.一五计划期间,修建了青藏、川藏、新藏三条公路,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

3.1959年,西藏开始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了主人,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1.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2.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打破了两岸隔绝状态;

3.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一个中国原则”共识

三、台湾与祖国的三次分离

1、第一次分离和回归:

1624年,荷兰殖民者人侵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2、第二次分离与回归: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二战结束后。

1945年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3、第三次分离: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

自此,台湾再次陷人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一、古代对外关系史实

朝代或时期

主要对外关系史实

西汉

1.张骞出使西域后,促使丝绸之路形成(①路线:

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动到欧洲;②作用:

沟通了中西交通,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七上P84)

2.汉武帝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七上P84)

日本派遣隋使

(全面开放)

1.日本派遣唐使和留学生、留学僧;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七下P29-30)

2.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著有《大唐西域记》(七下P31)

1.宋朝时,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七下P58)

2.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七下P58)

马可·波罗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来华,著有《马可·波罗行纪》(七下P68)

1.1405-1433年,为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关系。

(七下P95)

2.元末明初,倭寇侵略中国东南沿海,明政府派戚继光平息倭患。

(七下P96)

3.明朝末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七下P97)

4.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七下P104)

(闭关锁国)

1.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战役。

1689年中俄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都是中国的领土。

(七下P106)

2.清朝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评价:

①闭关锁国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②闭关锁国使清政府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七下P108)

历史启示:

一个国家闭关自守必然落后于世界。

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

当前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抓住时代发展自己。

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人民抗争 

一、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人民抗争

战争

名称

时间

发起国

结果

影响

中国人民

抗争

鸦片

战争

1840-1842

英国

(八上P2-5)

清朝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内容:

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福建、宁波、上海五处的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林则徐虎门销烟。

2.关天培在虎门英雄牺牲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英国、法国

(八上P7-8)

清朝战败,同英法俄美签订《北京条约》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1、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打死华尔

2、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

甲午

战争

1894-1895

日本

(八上P16-17)

清朝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内容: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合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④增辟通商口岸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牺牲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八国

(八上P20-22)

清朝战败,签订《辛丑条约》内容:

①清政府赔款白银2.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⑧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民居住。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义和团奋勇抗击八国联军

抗日

战争

1931-1945

日本

(八上P70-83)

中国战胜

抗日战争中国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张学良杨虎成屐西安事变;林彪指挥平型关大捷;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

二: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

1、导火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地点、主力:

前期(北京 学生)  后期(上海 工人)

3、性质:

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4、影响: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近代化的探索 

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阶段

事件

时间

代表人物

口号

主要内容

历史作用

性质

军事器物

洋务

运动

(八下P28)

19世纪60-90年代

(地主阶级洋务派)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自强、求富”

①创办一批军事工业;②创办一批民用工业;③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④兴办新式学堂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注意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政治制度

戊戌变法

(八下P32)

1898年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①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④创办报刊,开放言论;⑤训练新式军队等

起到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的作用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辛亥革命

(八下P36)

1911年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

“三民主义”

①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②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深入人心

资产阶级性质革命

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

(八下P40)

1915年开始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民主、科学”

①.前期:

四个提倡、四个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

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关于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