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4046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docx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高三

2013-04-1811:

11

福建省漳州市七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1.背诵默写(6分,每处1分)

(1)___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2)至若___________,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范仲淹《岳阳楼记》)

(3)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4)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雁过也,正伤心,_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声声慢》)

(6)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15分)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

七世祖卓,随晋南迁,寓居襄阳。

父仲礼,为梁将,败归周,复家本土。

彧少好学,颇涉经史。

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

未几,起为屯田侍郎,固让弗许。

时制三品已上,门皆列戟。

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

彧判曰:

“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

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

”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

上嘉其婞直,谓彧曰:

“大丈夫当立名于世,无容容(随众附和)而已。

”赐钱十万,米百石。

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大抵)不称职。

彧上表曰:

“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

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

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晨钟已鸣,夜漏将尽,喻年届迟暮)。

前任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百姓吁嗟,歌谣满道。

乃云:

‘老禾不早杀,馀种秽良田。

’古人有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此言各有所能也。

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

至尊思治,无忘寝兴,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

”上善之,干子竟免。

隋承丧乱之后,风俗颓坏,彧多所矫正,上甚嘉之。

后以忤旨免。

未几,复令视事,因谓彧曰:

“无改尔心。

”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

“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

”其见重如此。

右仆射杨素当途显贵,百僚慑惮,无敢忤者。

尝以少谴,敕送南台(御史台)。

素恃贵,坐彧床。

彧从外来,见素如此,于阶下端笏整容谓素曰:

“奉敕治公之罪。

”素遽下。

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

素由是衔之。

彧时方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

彧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诏可其奏。

是岁,持节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职者二百馀人,州县肃然,莫不震惧。

上嘉之,赐绢布二百匹、氈三十领,拜仪同三司。

彧尝得博陵李文博所撰《治道集》十卷,蜀王秀遣人求之。

彧送之于秀,秀复赐彧奴婢十口。

及秀得罪,杨素奏彧以内臣交通诸侯,除名为民,配戍怀远镇。

行达高阳,有诏征还。

至晋阳,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彧,将与计事。

彧为使所逼,初不知谅反,将入城而谅反形已露。

彧度不得免,遂诈中恶不食,自称危笃。

谅怒,囚之。

及谅败,杨奏彧心怀两端,以候事变,迹虽不反,心实同逆,坐徙敦煌。

杨素卒后,有诏征还京师,卒于道。

——《隋书·列传第二十七》

2.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谓优老尚年     尚:

尊重             B、素由是衔之       衔:

畏惧

C、故素未有以中之   中:

陷害             D、坐徙敦煌         坐:

获罪

3.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柳彧正直士”的一组是(   )(3分)

①彧少好学,颇涉经史   ②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   ③后以忤旨免     ④隋承丧乱之后,风俗颓坏,彧多所矫正   ⑤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   

⑥彧度不得免,遂诈中恶不食,自称危笃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③⑤

4.以下对文章内容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仆射高颎的儿子弘德向主管部门申请戟门,柳彧认为:

父子还没有分家,儿子不能安装戟门,高颎知道后很不高兴。

B、隋高祖非常赏识柳彧的忠诚耿直,称他是“国之宝”,多次表彰他,不断升迁他的职位,即便柳彧顶撞他,违背他的旨意,也还是信任他。

C、杨素是当时声势显赫的权臣,群臣都畏惧他,不敢违拗他,唯有柳彧敢于和他对抗,秉公执法,压制他的嚣张气焰。

他怀恨在心,多次陷害柳彧。

D、柳彧为官清廉,提倡节俭,认为正月十五百姓举行角抵的游戏过于铺张浪费,奏请朝廷禁止这种行为。

隋高祖批准了他的奏章。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未几,起为屯田侍郎,固让弗许。

(3分)                                   

(2)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

(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6分)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①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注解】寻河:

历史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经去寻找黄河的源头。

(1)“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一联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其中两种加以分析。

(4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克洛德曾是一个虔诚的教士,但爱斯梅拉达的出现在他死寂的心灵中燃起熊熊的爱欲之火,他指使加西莫多劫持她,并刺伤与之幽会的弗比斯,使爱斯梅拉达因而被捕,并被判绞刑。

但事后不久他也跳楼死了。

(《巴黎圣母院》)

B.刘姥姥为了答谢凤姐对她的资助,带了一些时新果蔬第二次进贾府。

贾母设宴招待,一开席,刘姥姥便站起来说: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一句话让众人笑得弯腰曲背,上气不接下气。

原来凤姐和贾母的丫头鸳鸯要捉弄刘姥姥,欺她没见过世面,叫她这样说,以博取众人一笑。

(《红楼梦》)

C.鸣凤与觉慧真诚相爱,然而高老太爷却把鸣凤许给60多岁的孔教会头面人物冯乐山,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与觉慧诀别,然后投湖了。

一个美丽的女性就这样被封建礼制吞噬了。

书中描写哀婉欲绝、催人泪下。

觉慧从此认清了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坚定了与它决裂的决心。

(《家》)

D.赤壁大战后,孔明抢先夺去荆州,周瑜火气攻心,箭伤破裂;然后周瑜想用“假途灭虢”之计取荆州,被诸葛亮识破。

接着周瑜想借机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孔明用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再次生病;他只有仰天长叹,连叫数声而死。

(《三国演义》)

E.聂赫留朵夫在第一次探监时给玛丝洛娃带来上诉的状子,并指导她签了名字。

玛丝洛娃为明肖夫母子求情,聂赫留朵夫答应了她的请求。

(《复活》)

8.简答题。

(100字左右)选做第【  】题     (5分)

(1)、《子夜》中有这样的描写:

“紫酱色的一张方脸,浓眉毛,圆眼睛,脸上有许多小疱”“声音洪亮而清晰”“大概有四十岁了,身材魁梧,举止威严,一望即知是颐指气使惯了的‘大亨’”。

这些人物描写指的是谁?

《子夜》中充满了利益的明争暗斗,李玉亭所说的“XXX扼住了朱吟秋的咽喉,赵伯韬又从后面抓住了XXX的头发”具体指什么事?

《子夜》

  

(2)“如果将来并无子女,则夫妇双方的财产,包括动产不动产,一律全部互相遗赠。

任何一方身故后,不得举办遗产登记,因为免除该手续才不致损害继承人或权益持有者。

”这是谁在签订婚书的时候写的条款,目的何在?

事情发展的结果如何?

请简要叙述。

 (《欧也妮·葛朗台》)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6分)                   

 子曰: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论语·子罕》)

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孟子·尽心上》)

(1)“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造成的后果必定是“      ”(填一成语)(1分)孔子以堆山、平地为喻阐述了什么道理?

请简述。

               (2分)

(2)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共同看法,有什么意义,请简述。

                  (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①汉字媚俗,由来已久,不仅表现在汉字字形与用法的过度简化,而且表现在汉字数量日益减少,相当尚有生命力的汉字被荒废,以至于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已经与雅文字基本隔绝,不知其为何物。

偶有雅文字出现,犹如老鼠过街,难免遭到围剿。

在媚俗浪潮冲刷下,许多雅文字被冲刷得无影无踪。

俗雅两条路,一条被堵死,人们不得不勉为其难地用有限的汉字表达太多的意思。

无形中,文字的两个功用(传达信息功用与艺术审美功用)合而为一了,艺术审美功用几乎斫丧殆尽。

②中国目前有七八千种报刊,每年出版十万种以上书籍,文字文化迅速扩张着,文字的渗透性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

文字空前普及,正是我们所希望的,然而另一方面却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汉字数量以惊人的速度递减着,灭绝着,即使尚未被彻底消灭的汉字,有些也已经被打入了冷宫,难以再见天日。

识字的人越来越多,字却越来越少。

③1987年公布的《常用字表》所列常用字仅为2500个,这2500个常用字对现代出版物的覆盖率高达97.97%!

次常用字1000个,覆盖率为1.51%。

常用字与次常用字两项合计3500个汉字,覆盖率为99.48%。

而学过外语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不掌握6000以上的单词,是学不好外语的。

当然汉语的“字”与外语的“单词”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

但无论如何,3000多个字实在是太少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用如此有限的汉字写作,推敲选择、变化机动的余地大打折扣,要想写出跌宕昭彰、文采飞扬的文章,谈何容易。

④我曾对电脑寄予厚望,以为以电脑之博大容量,一定能把尽量多的汉字收载进去,以供作者选用。

我的希望落空了。

电脑字库小,小到还不如最小的字典,甚至一些常用字也被排除在外。

每当字库中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字,不免捉襟见肘,进退失据,狼狈不堪。

余也愚笨,没有掌握造字技法,每每不得不割爱,以同意字代之。

然而有时是难以替代的。

比如,“醨”,意思是薄酒、味淡的酒。

写成“薄薄的、淡淡的酒”,意思无误,却不免累赘,当然用一个“醨”字,概而括之,繁复的内容就表达清楚了。

可惜,电脑字库中却没有这个字,找遍了各个字码的字库都没有。

“醨”有何罪,判其极刑?

我万万没想到,写作这一原本高超清幽的雅举,一下子生出了柴米油盐的俗愁。

我不得不缺着不写,空格打印出来,有时忘了填写,等于开了一个小“天窗”。

⑤文字本是一种相对保守的文化形态,人为画地为牢,以古字、老字、繁字、难字为壑,“文字蛋糕”岂不越做越小?

“古”“繁”“僻”“难”也都是相对的,我们可以把我们认为“古繁僻难”的汉字淘汰删除;后人可以以他们的价值取向淘汰删除他们心中的“古繁僻难”汉字。

淘汰来淘汰去,汉字也就所剩无几了。

汉字表意,或许无须斟酌;汉字言情,非讲究选词不可,暗昧的文字祛除也罢,但瑰丽隐晦的字词还是留用为宜。

以近百年论,被消灭或荒芜的有用汉字岂止成千上万。

而新造汉字(如她)只有区区数个,不足两位数。

破坏与建树根本不成比例。

汉字有多少资源可供我们做这种单向游戏?

如是的话,汉字也就没有什么保守性与雅趣可言了,因为“雅”与“古繁僻难”有着一种天然联系。

而偏偏有人将汉字割裂为两物:

一雅一俗,一古一今,一死一活。

果如是,今人如何了解“千古湖山人物,百年翰墨文章”?

如何推本春秋,考信六艺?

如何通过汉字“知先祖,识亲疏,序长幼,辨繁衍”?

如何吟李杜诗篇、诵韩柳华章?

古人与今人无有共同(或者说有相当一部分相交)的媒介——文字,传统与现代如何接榫?

民族精神如何延续?

10.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汉字媚俗,表现在汉字过度简化和汉字数量日益减少。

 B.汉字不仅有传达信息的功用,还有艺术审美的功用。

 C.必须有六千以上的汉字才能写出跃宕昭彰、文采飞扬的文章。

 D.只有“古繁僻难”的汉字才能体现汉字的保守性与雅趣。

11.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 (3分)

 A.现代社会的年轻人与雅文字基本隔绝,是因为汉字艺术审美的功用几乎丧失。

 B.只要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和次常用汉字,就能写出跌宕昭彰、文采飞扬的文章。

 C.作者认为电脑容量博大,—定能把尽量多的汉字收录,甚至可以使用造字技法。

D.汉字是一种相对保守的文化形态,仍能作为古人与今人相沟通的媒介。

12.作者在第⑤段所说的“文字本是—种相对保守的文化形态”包含哪两层意思?

(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阳关雪                       余秋雨

 ①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

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

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

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②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③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

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

“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老者抬头看天,又说:

“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

”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④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

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褶也找不到。

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

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

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

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

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

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

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

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⑤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

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

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那全是远年的坟堆,那么多,排列得又那么密,只可能有一种理解:

这里是古战场。

⑥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

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

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

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

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

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⑦远处已有树影。

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

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⑧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

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

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

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

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就是刚才看到的土墩。

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

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⑨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

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⑩这便是唐人风范。

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

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

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

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

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

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

王维诗画皆称一绝。

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

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⑪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

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

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

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

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⑫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⑬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

怕还要下雪。

 13.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第①段提及的“焦渴”,正是“文人的魔力”的具体体现之一。

B.第②段承上启下,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总领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C.从第③段开始,作者采用游记笔法,以行踪为序,即打听阳关、走向阳关、阳关怀古和离开阳关。

D.作者驻足阳关,用大量笔墨写坟堆,给阳关涂上了苍凉悲壮的色彩。

E.作者写阳关的树影、水流、苇草,暗示这里依稀还有当年“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影子。

F.作者从南北各地李白、高适等人的造像中,发现唐人风范豪迈放达,独树一帜。

14.本文重点写寻访阳关,但开头两段却不写阳关,用意何在?

文中不止一次写到“雪”,写“雪”有什么作用?

(4分)                                                                           

15.本文选自《文化苦旅》,结合本文内容,回答作者阳关之旅“苦”在何处。

(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追随我心

并不很久的以前,也就在1979年到1980年间,在哥伦比亚大学,两个政治科学系大一的新生,在课堂上总是没精打采。

其中一个是来自台湾的华裔,喜欢窝在教室左后方的一隅,听得无趣,索性呼呼大睡。

这个男孩叫李开复,此君并非厌学,而是对政治科学越来越不感兴趣。

蹉跎到大二下学期,他终于决定快刀斩乱麻——转系,改学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

兴趣是什么?

兴趣就意味着天赋。

李开复在计算机系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两年后毕业,成绩居全系之首。

这样的学生用不着按部就班。

在教授的推荐下,李开复进入在计算机领域独领风骚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直接攻读博士。

计算机学院的院长找他谈话,劈头就问:

“读博士的目的是什么?

”李开复大声答:

“我从大学带走的将是一篇改变世界的、顶尖的博士论文。

”院长予以纠正,说:

“你从这儿带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一篇论文,而是你分析、思考的能力,研究、发现真理的经验,以及科学家的胸怀。

这样,当你有一天改变研究方向,依然可以在任何一个新的领域出类拔萃。

李开复选定语音识别为攻读方向,经过一年“热恋”,他发现专家系统其冷如冰,远不如统计学有情有义。

李开复决心“移情别恋”。

他担心导师发怒,谁知得到的回答竟是:

“开复,你对专家系统和统计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但我可以支持你用统计的方法去做,因为我相信科学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都是平等的。

而且,我更相信一个富有激情的人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李开复从导师的大度悟到科学的真谛,他全力以赴,放手一搏。

3年过去了,李开复的研究成果及博士论文,引发了那年语音世界最大的冲击波。

26岁的李开复功成名就,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

天之骄子,有尊严,有地位,有课题,有经费,出任大公司顾问,飞赴各地讲学,包括去他的祖籍之邦、魂之所系的祖国大陆。

“让世界因你而不同!

”这是李开复埋在心底多年的梦想。

1990年,苹果公司的一个邀请电话让李开复开始审视自己:

“开复,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还是想真正地改变世界?

”面对苹果公司的召唤,李开复旋即做出回应,走出象牙塔,加盟“改变世界”的大军。

在苹果公司,李开复感受到了从纸上谈兵转入实战的无穷乐趣。

1995年,33岁的李开复出任苹果公司的副总裁。

但是他仍然不满足,依然要跳槽,因为硅谷的另一家公司SGI发出了更有诱惑力的邀请——“你想做什么,然后我们根据你的兴趣对公司进行改组。

”不是他们缺什么人才,让你去填补,而是诚恳地询问你需要什么平台,以便为你量身搭建。

这样的机遇,李开复岂能错过!

双方一拍即合,1996年7月,李开复跳槽去了SGI。

李开复奉行“自己设计自己”的人生信条,怎奈SGI是一家硬件公司,开复的长处却在软件开发,这就等于在篮球场上跑马,任是赤兔、骅骝,也撒不开四蹄。

日复一日,李开复萌生去意。

对于下一个选择,他立下两条标准:

一是做软件,二是去中国。

机会来了。

其实机会无处不在,就看你有没有做好准备。

彼时,比尔·盖茨创立的微软王国要把触角伸向中国,李开复成为它的不二人选。

时间:

1998年金秋;职务:

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

  李开复在中国市场的开拓,值得写部书来描述,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创新理念、绝对领先的科学技术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

微软只是起用了一个人,就开拓了中国市场;李开复只是“追随我心”,就一跃成为微软王国的副总裁。

在你我想来,这该是李开复的最后一站。

在微软占据高位,与比尔·盖茨亲密共事,坐拥财富和风光,“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

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李开复不这么想,他后来回忆:

“我如同一部庞大机器上的零件,在中规中矩、没有任何发挥空间的环境下运行着。

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被替换的光鲜零件。

那种价值的缺失感以及精神上的落寞占据了我的内心。

微软既然已无成长空间,那就走吧!

到哪儿去?

他相中了Google。

但他清醒地意识到,管理更多的人马,不是自己的所爱,他渴望从无到有的创新,而不是经营一个巨无霸。

于是,在2009年9月,李开复又一次选择潇洒地离去。

向总部递交辞呈之际,Google高管艾伦·尤斯塔斯试图用更优厚的条件予以挽留。

李开复真诚地说:

“我的人生还有一个缺憾没有实现,现在得去弥补。

我可能创办一家‘创新工场’,和中国青年一起创造新的技术奇迹。

如今,李开复正在按照他本人的意愿,在神州大地进行“创新工场”试验。

他会成功吗?

我想这是毫无疑问的,也是次要又次要的,那么,最主要的一点是什么呢?

诚如他自己所言:

“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