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4098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4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docx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docx

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整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配套教学视频名师讲课播放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

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

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

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

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

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

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

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Ar]3d54s1、29Cu[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第一电离能:

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说明:

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

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ⅡA族、第Ⅴ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

Be、N、Mg、P

②.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运用:

a.电离能是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验证.

b.用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  I1越小,金属性越强,表征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

(3).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电负性:

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叫做该元素的电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呈现减小的趋势.

电负性的运用:

a.确定元素类型(一般>1.8,非金属元素;<1.8,金属元素).    

b.确定化学键类型(两元素电负性差值>1.7,离子键;<1.7,共价键).

c.判断元素价态正负(电负性大的为负价,小的为正价).

d.电负性是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参数(表征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

例8.下列各组元素,按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升高的顺序排列的是

 A.K、Na、Li     B.N、O、C    C.Cl、S、P     D.Al、Mg、Na

例9.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与Y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

B.第一电离能可能Y小于X

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

X对应的酸性弱于Y对应的酸性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HmY小于HmX

 

二.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内容:

离子键――离子晶体

1.理解离子键的含义,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了解NaCl型和CsCl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用晶格能解释离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1).化学键:

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离子键:

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强弱的判断:

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键越强,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

离子键的强弱可以用晶格能的大小来衡量,晶格能是指拆开1mol离子晶体使之形成气态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吸收的能量.晶格能越大,离子晶体的熔点越高、硬度越大.

离子晶体:

通过离子键作用形成的晶体.

典型的离子晶体结构:

NaCl型和CsCl型.氯化钠晶体中,每个钠离子周围有6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6个钠离子,每个氯化钠晶胞中含有4个钠离子和4个氯离子;氯化铯晶体中,每个铯离子周围有8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8个铯离子,每个氯化铯晶胞中含有1个铯离子和1个氯离子.

NaCl型晶体

CsCl型晶体

每个Na+离子周围被6个C1—离子所包围,同样每个C1—也被6个Na+所包围。

每个正离子被8个负离子包围着,同时每个负离子也被8个正离子所包围。

(3).晶胞中粒子数的计算方法--均摊法.

位置

顶点

棱边

面心

体心

贡献

1/8

1/4

1/2

1

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数据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对σ键和π键之间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

(1).共价键的分类和判断:

σ键(“头碰头”重叠)和π键(“肩碰肩”重叠)、极性键和非极性键,还有一类特殊的共价键-配位键.

(2).共价键三参数.

 

概念

对分子的影响

键能

拆开1mol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单位:

kJ/mol)

键能越大,键越牢固,分子越稳定

键长

成键的两个原子核间的平均距离(单位:

10-10米)

键越短,键能越大,键越牢固,分子越稳定

键角

分子中相邻键之间的夹角(单位:

度)

键角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共价键的键能与化学反应热的关系:

反应热=所有反应物键能总和-所有生成物键能总和.

3.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及其性质的差异.

(1)共价键: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2)键的极性:

极性键:

不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

非极性键:

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

(3)分子的极性:

①极性分子:

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相重合的分子.

非极性分子:

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相重合的分子.

②分子极性的判断:

分子的极性由共价键的极性及分子的空间构型两个方面共同决定.

  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比较

 

非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

形成原因

整个分子的电荷分布均匀,对称

整个分子的电荷分布不均匀、不对称

存在的共价键

非极性键或极性键

极性键

分子内原子排列

对称

不对称

4.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记住)

常见分子的类型与形状比较

分子类型

分子形状

键角

键的极性

分子极性

代表物

A

球形

 

 

非极性

He、Ne

A2

直线形

 

非极性

非极性

H2、O2

AB

直线形

 

极性

极性

HCl、NO

ABA

直线形

180°

极性

非极性

CO2、CS2

ABA

V形

≠180°

极性

极性

H2O、SO2

A4

正四面体形

60°

非极性

非极性

P4

AB3

平面三角形

120°

极性

非极性

BF3、SO3

AB3

三角锥形

≠120°

极性

极性

NH3、NCl3

AB4

正四面体形

109°28′

极性

非极性

CH4、CCl4

AB3C

四面体形

≠109°28′

极性

极性

CH3Cl、CHCl3

AB2C2

四面体形

≠109°28′

极性

极性

CH2Cl2

 

 

 

 

 

 

 

直线

三角形

V形

四面体

三角锥

V形H2O

 

5.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1).原子晶体:

所有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成的晶体或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空间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

(2).典型的原子晶体有金刚石(C)、晶体硅(Si)、二氧化硅(SiO2).

金刚石是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碳环中有6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与周围四个碳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晶体硅的结构与金刚石相似;二氧化硅晶体是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环中有6个硅原子和6个氧原子,每个硅原子与4个氧原子成键,每个氧原子与2个硅原子成键.

(3).共价键强弱和原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

原子半径越小,形成共价键的键长越短,共价键的键能越大,其晶体熔沸点越高.如熔点:

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

6.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的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知道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方式,了解常见金属晶体的晶胞结构(晶体内部空隙的识别、与晶胞的边长等晶体结构参数相关的计算不作要求).

(1).金属键:

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请运用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晶体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晶体中的微粒

导电性

导热性

延展性

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

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

自由电子与金属离子碰撞传递热量

晶体中各原子层相对滑动仍保持相互作用

(2)①金属晶体:

通过金属键作用形成的晶体.

②金属键的强弱和金属晶体熔沸点的变化规律:

阳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熔点:

NaNa>K>Rb>Cs.金属键的强弱可以用金属的原子

7.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不作要求).

概念

表示

条件

共用电子对由一个原子单方向提供给另一原子共用所形成的共价键。

    A             B

电子对给予体  电子对接受体               

其中一个原子必须提供孤对电子,另一原子必须能接受孤对电子的轨道。

 

(1)配位键:

一个原子提供一对电子与另一个接受电子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即成键的两个原子一方提供孤对电子,一方提供空轨道而形成的共价键.

(2)①.配合物:

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以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称配合物,又称络合物.

②形成条件:

a.中心原子(或离子)必须存在空轨道. b.配位体具有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

③配合物的组成.

④配合物的性质:

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配合物中配位键越强,配合物越稳定.当作为中心原子的金属离子相同时,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的性质有关.

 

三.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1.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分子间作用力:

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静电作用,比化学键弱得多,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

范德华力一般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而氢键则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知道分子晶体的含义,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

(1).分子晶体:

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相结合的晶体.典型的有冰、干冰.

(2).分子间作用力强弱和分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

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克服分子间引力使物质熔化和气化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熔、沸点越高.但存在氢键时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往往反常地高.

 

3.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对氢键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

NH3、H2O、HF中由于存在氢键,使得它们的沸点比同族其它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反常地高.

影响物质的性质方面:

增大溶沸点,增大溶解性

表示方法:

X—H……Y(NOF)一般都是氢化物中存在.

4.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四、几种比较

1、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比较

化学键类型

离子键

共价键

金属键

概念

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

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

成键微粒

阴阳离子

原子

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

成键性质

静电作用

共用电子对

电性作用

形成条件

活泼金属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非金属与非金属元素

金属内部

实例

NaCl、MgO

HCl、H2SO4

Fe、Mg

2、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比较

 

非极性键

极性键

概念

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不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

原子吸引电子能力

相同

不同

共用电子对

不偏向任何一方

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

成键原子电性

电中性

显电性

形成条件

由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由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3.物质溶沸点的比较(重点)

(1)不同类晶体:

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2)同种类型晶体:

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大,则熔沸点高,反之则小。

①离子晶体:

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则其熔沸点就越高。

②分子晶体:

对于同类分子晶体,式量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③原子晶体:

键长越小、键能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3)常温常压下状态

①熔点:

固态物质>液态物质

②沸点:

液态物质>气态物质

高考化学中的120个关键知识点

A“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

1、碱金属元素原子半径越大,熔点也越高,单质的活泼性越大

2、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有机酸则较难溶于水

3、在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加入足量浓硫酸产生白色固体

4、能与冷水反应放出气体单质的只有是活泼的金属音质或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5、将空气液化,然后逐渐升温,先制得氧气,余下氮气

6、把生铁冶炼成碳素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除去生铁中除Fe以外各种元素,把生铁提纯

7、虽然自然界含钾特制均易溶于水,但土壤中K%不高,故需施钾肥满足

8、制取漂白粉、配制波尔多液以及改良酸性土壤时,都要用到熟石灰

9、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它不溶于酸溶液

10、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再加入氯水或溴水或碘水或硝酸锌,皆会产生Fe3+

11、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12、NaAlO2、Na2SiO3、Na2CO3、Ca(ClO)2、NaOH、C17H35COONa、C6H5ONa等饱和溶液中通入CO2出现白色沉淀,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仍不消失

13、大气中大量二氧化硫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以及金属矿石的冶炼

14、某澄清溶液由NH4Cl、AgNO3、NaOH三种物质混合而成,若加入足量硝酸必产生白色沉淀

15、为了充公分利用原料,硫酸工业中的尾气必须经净化、回收处理

16、用1molAl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共有3mol电子发生转移

17、硫化钠既不能与烧碱溶液反应,也不能与氢硫酸反应

18、在含有较高浓度的Fe3+的溶液中,SCN-、I-、AlO2-、S2-、CO32-、HCO3-等不能大量共存

19、活性炭、二氧化硫、氯水等都能使品红裉色,但反应本质有所不同

20、乙酸乙酯、三溴苯酚、乙酸钠、液溴、玻璃、重晶石、重钙等都与烧碱反应

21、在FeBr2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可得FeBr3、FeCl2、Br2

22、在NaAlO2、Na2SiO3、Na2CO3、Ca(ClO)2、NaOH、C17H35COOHa、C6H5ONa等饱和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出现白色沉淀,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仍不消失

23、在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硫可得亚硫酸钠与次氯钠

24、有5.6g铁与足量酸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0.2NA

25、含有最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26、单质的还原性越弱、则其氧化性越强

27、下列物质与水反应能产生可燃性气体:

电石、硫化铝、红热的炭、过氧化钠等

28、单质X能从盐的溶液中置换出单质Y,则单质X与Y的物质属性可以是:

(1)金属和金属;

(2)非金属和非金属;(3)金属和非金属;(4)非金属和金属

29、H2S、HI、FeCI2、浓H2SO4、NaSO3、苯酚等溶液在空气中久置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变质

30、浓硝酸、浓硫酸在常温下都能与铜、铁等发生反应

B“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1、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2、分子中键能越大,分子化学性质越稳定

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都能从酸溶液中置换出氢

4、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是两性氧化物或两性氢氧化物

5、原子核外最外层e-2的一定是金属原子;目前金属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可为1/2/3/4/5/6/7

6、非金属元素原子氧化性弱,其阴离子的还原性则较强

7、质子总数相同、核外电子总数也相同的两种粒子可以是:

(1)原子和原子;

(2)原子和分子;(3)分子和分子;(4)原子和离子;(5)分子和离子;

(6)阴离子和阳离子;(7)阳离子和阳离子

8、盐和碱反应一定生成新盐和新碱;酸和碱反应一定只生成盐和水

9、pH=2和pH=4的两种酸混合,其混合后溶液的pH值一定在2与4之间

10、强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要写成离子的形式

11、电离出阳离子只有H+的化合物一定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12、甲酸电离方程式为:

HCOOH=H++COOH-

13、离子晶体都是离子化合物,分子晶体都是共价化合物

14、一般说来,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的胶体微粒带正电荷

15、元素周期表中,每一周期所具有的元素种数满足2n2(n是自然数)

16、强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与弱电解质的浓溶液的导电性都比较强

17、标准状况下,22.4L以任意比例混合的CO与CO2中所含碳原子总数约为NA

18、同温同压,同质量的两种气体体积之比等于两种气体密度的反比

19、纳米材料中超细粉末粒子的直径(1-100mm)与胶体微粒的直径在同一数量级

20、1molOH-在电解过程中完全放电时电路中通过了NA个电子

21、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O3、Na2S、NaHSO3、H2SO3溶液中离子数目依次减小

22、碳-12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碳-12的摩尔质量为12g/mol

23、电解、电泳、电离、电化腐蚀均需在通电条件下才能进行,均为化学变化

24、油脂、淀粉、蛋白质、硝化甘油、苯酚钠、乙烯、明矾、Al1S3、Mg3N2、CaC2等一定条件下皆能发生水解反应

25、氯化钾晶体中存在K+与Cl-;过氧化钠中存在Na+与O-为1:

1;石英中只存在Si,O原子

26、将NA个NO2气体分子处于标准状况下,其体积约为22.4L

27、常温常压下,32g氧气中含有NA

28、构成分子晶体的微粒中一定含有共价键

29、胶体能产生电泳现象,帮胶体带有电荷

30、溶液的pH值越小,则其中所含的氢离子数就越多

31、只有在离子化合物中才存在阴离子

32、原子晶体熔化需要破坏圾性键或非极性键

33、液氨、液氯、液态二氧化硫等皆为非电解质

34、分子晶体的熔点不一定比金属晶体低

35、同一主族元素的音质的熔沸点从上到下不一定升高,但其氢化纳的熔沸点一定升高

36、电解硫酸铜溶液或硝酸银溶解后,溶液的酸性必定增强

37、氯化钠晶体中,每个钠离子周围距离最近且相等的钠离子有6个

38、用1L、1mol/L、FeCl3溶液完全水解制胶体,生成NA个胶体微粒

39、在HF、PCl3、P4、CO2、SF6等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e-结构

40、最外层电子数较少的金属元素,一定比最外层电子数较它多的金属元素活泼性强

C、“有机化学”知识模块

1、羟基官能团可能发生反应类型:

取代、消去、酯化、氧化、缩聚、中和反应

2、最简式为CH2O的有机物:

甲酸甲酯、麦芽糖、纤维素

3、分子式为C5H12O2的二元醇,主链碳原子有3个的结构有2种

4、常温下,pH=11的溶液中水电离产生的c(H+)的104倍

5、甲浣与氯气在紫外线照射下的反应产物有4种

6、伯醇在一定条件下均能氧化生成醛,醛类在一定条件下均能氧化生成羧酸

7、CH4O与C3H8O在浓硫酸作用下脱水,最多可得到7种有机产物

8、分子组成为C5H10的烯烃,其可能结构有5种

9、分子式为C8H14O2,且结构中含有六元碳环的酯类物质共有7种

10、等质量甲烷、乙烯、乙炔充分燃烧时,所耗用的氧气的量由多到少

11、棉花和人造丝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12、聚四氟乙烯的化学稳定性较好,其单体是不饱和烃,性质比较活泼

13、酯的水解产物可能是酸和醇也可能是酸和酚;四苯甲烷的一硝基取代物有3种

14、甲酸脱水可得CO,CO在一定条件下与NaOH反应得HCOONa,故CO是酸酐

15、应用水解、取代、加成、还原、氧化等反应类型型均可能在有机物分子中引入羟基

16、由天然橡胶单体(2-甲基-1,3-丁二烯)与等物质的量溴单质加成反应,有三种可能生成物

17、苯中混有已烯,可在加入适量溴水后分液除去

18、由2-丙醇与溴化钠、硫酸混合加热,可制得丙烯

19、混在溴乙烷中的乙醇可加入适量氢溴酸除去

20、应用干馏方法可将煤焦油中的苯等芳香族化合物分离出来

21、甘氨酸与谷氨酸、苯与萘、丙烯酸与油酸、葡萄糖与麦芽糖皆不互为同系物

22、裂化汽油、裂解气、活性炭、粗氨气、石炭酸、CCl4、焦炉气等都能使溴水褪色

23、苯酚既能与烧碱反应,也能与硝酸反应

24、常温下,乙醇、乙二醇、丙三醇、苯酚都能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

25、利用硝酸发生硝化反应的性质,可制得硝基苯、硝化甘油、硝酸纤维

26、分子式C8H16O2的有机物X,水解生成两种不含支链的直链产物,则符合题意的X有7种

27、1,2一二氯乙烷、1,1一二氯丙烷,一氯苯在NaOH醇溶液中加热分别分别生成乙炔、丙炔、苯炔

28、甲醛加聚生成聚甲醛,乙二醇消去生成环氧以醚,甲基丙烯酸甲酯缩聚生成有机玻璃

29、甲醛、乙醛、甲酸、甲酸酯、甲酸盐、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都能生成银镜反应

30、乙炔、聚乙炔、乙烯、聚乙烯、甲苯、乙醛、甲酸、乙酸都能使KMnO4(H+)(ap)褪色

D、“化学实验”知识模块

1、银氨溶液、氢氧化铜悬浊液、氢硫酸等试剂不宜长期存放,应现配现用

2、实验室抽取氧气完毕后,应先取出集气瓶,再取出导管,后停止加热

3、品红试纸、醋酸铅试纸、pH试纸、石蕊试纸在使用前必须先用蒸馏水润湿

4、用标准盐酸滴定未知NaOH溶液时,所用锥形瓶不能用未知NaOH溶液润洗

5、为防止挥发,浓氨气、氢氟酸、漂白粉、液溴、汽油、乙酸乙酯等均需密封保存

6、浓H2SO4沾到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