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4438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docx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docx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

关于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这一课是(年级)++(学科)的重点章节之一,在这一课里,主要讲述了…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而且在商场与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它还是对…的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等知识的基础。

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所以本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这次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

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

提供给学生与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及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更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理上表现为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知识障碍上:

知识掌握上,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是,抽象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

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准备花几分钟时间用生活实例引入这节课的课题,使学生不觉得陌生,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记忆,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探索新知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学习新知,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巩固练习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主要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的主要手段。

(四)课堂总结

我把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和学生一起复习了一遍,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五)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板书

我设计的板书采用的是表格法,概括精要、简单明了、内涵丰富,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知识脉络。

五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以上,我是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布置作业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指正!

教学程序:

课堂结构:

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一、教材

 1.教学内容:

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三课时:

“小数的性质”(课本第64-65页,例1—例4)包括:

(1)小数的性质;

(2)小数性质的应用(六年制第八册第四单元)。

 2.教材所处地位:

本节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为后面学习小数四则计算做了必要的准备,起铺垫作用。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对小数的性质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小数性质的应用是本节的重点。

 4.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小数的性质;

(2)根据需要把小数化简或是把整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二、教法

 1.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对口令抢答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三、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谈话法导入新课

 在商店里,经常把商品的标价写成这样的小数:

手套每双2.50元,毛巾每条3.00元。

这里的2.50元、3.00元分别是多少钱?

(2.50元是2元5角,3.00元是3元)为什么能这样写呢?

这是小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1.研究小数的性质

 

(1)出示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米尺(10厘米以上),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是同一点,说明: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板书)。

 请同学们看米尺想,1分米是1/1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

(0.1米);10厘米是10个1/10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

(0.10米),100毫米是100个1/100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

(0.100米)

 板书: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在这里应用直观演示法,变抽象为具体。

然后板书准备比较,观察上下两个等式,说明0.1、0.10、0.100相等,再添上“因为”、“所以”、“=”。

 A.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

(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B.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

(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C.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在这里应用了比较法,便于发现规律,揭示规律,总结性质。

 

(2)为了进一步证明小数性质的可靠性出示例2:

比较0.30和0.3的大小。

(图略)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例2。

 教师指示,学生思考:

 ①左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

(10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

(30/100)用小数怎样表示?

(0.30)

 ②右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

(10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

(3/10)用小数怎样表示?

(0.3)

 ③引导学生小结从图上可以看出:

0.30是30个1/100,也是3个1/10。

0.3是3个1/10。

所以得出:

0.30=0.3。

 ④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如下:

 例2:

0.30=0.3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为了帮助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教师强调指出:

为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0"或去"0",小数的大小就不变呢?

(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

举例说明)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

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都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

举例说明)整数是否具有这个性质?

(没有,理由同上第二点)

 2.小数性质的应用

 教师谈话:

根据这个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1)化简小数

 出示例3:

把0.70和105.0900化简。

 提问:

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弄清题意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70=0.7;105.0900=105.09。

通过这组练习巩固新知,为以后小数作结果要化简作准备。

 口答:

课本“做一做”第1题。

 

(2)把整数或小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教师谈话:

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如:

2.5元=2.50元3元=3.00元

 出示例4:

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小组讨论后,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订正,表扬。

 0.2=0.2004.08=4.0803=3.00

 练习:

口答课本第65页的“做一做”第2题。

 讨论小结:

改写小数时一定要注意下面三点:

 A.不改变原数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C.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0"。

(想一想为什么)

 3.学生仔细阅读课本第64页的例1、例2,记住并理解小数的性质;阅读课本第65页例3、例4掌握小数性质的应用。

 五、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三第1题:

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指名同桌对口令,其余学生当小评委。

 第2题:

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先在书上填好后,再提问找朋友。

一个同学在第一栏里按顺序报数,其他同学准备当朋友。

 第3题:

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变化?

小组讨论,提问订正,找规律(小数的末尾添"0"大小不变,整数的末尾添"0"大小变了)。

 第4题:

化简下面小数,采取抢答来完成。

 第5题:

先填书上再口答订正。

 2.练习十三第6题:

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评价鼓励。

 附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例1:

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

 ←──────

 例2:

0.30=0.3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计理念  

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应促进学生的发展。

维果茨基认为:

“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

他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

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

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帮助他通过现实与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1、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  

布鲁姆说过:

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

这已有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儿童的经验。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自己获取的,而且来自于课外,教师要很好的研究儿童的经验水平,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设计教案,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进程。

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

”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2、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

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指出:

“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课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

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

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

我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2)倡导在“触摸”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

这是本堂课的一大特点。

在教学中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

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3)倡导自主讨论、交流  

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

在本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表述自己独到的发现。

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它超越了“掌握知识”而升华为“学会生存”。

  

3、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数学,探索真实世界中的数学,这比单纯学习数学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走向生活,勇于实践,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①本堂课所使用的教具大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实物,从观察实物入手,慢慢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②让学生带着所学的知识走向实践,学会用数学的观点来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如:

“下面图形,能不能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如不能,为什么?

”  

二、设计思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为今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作好铺垫。

因此,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理解它们内在规律及联系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的。

在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学习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

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程序图: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协作指导 拓展延伸学生活动:

 操作感悟 自主探究 实践应用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意 图  

(一)操作感悟  

1、出示实物:

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请学生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是什么形状的?

  

2、揭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联系生活实际,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和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同时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形状。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长方体特征  

(1)初步感知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实物,并动手摸一摸,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棱。

  

(2)小组合作,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的方法再次观察实物。

通过讨论、交流、概括特征。

  

(3)指导识图  

认识不同方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包括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和学生一起探讨看不见的棱和面的表示方法,理解立体直观图的形状特点,完善对长方体的整体认识。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揭示它们的意义及其相对性。

  

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

  

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一起探究,逐步获得新知,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同时,也逐步掌握了探索的方法。

促进了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提高教学效率。

  

2、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正方体的特征,诱发比较、迁移类推。

3、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多媒体动态演示,比较分析。

揭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在联系,得出: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

 开放学习的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发展尝试总结,验证,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别在几何体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加强形体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识别能力。

同时渗透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联系生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三)实践应用  

1、判断题  

2、操作题  

将8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并分别指出长、宽、高。

  

3、拓展提高题  

判断部分展开图形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并说明理由。

   

侧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新知。

  

加强动手操作实践,丰富学生感知,积累空间观念,形成能力。

 积极引发学生的争论,辩明概念,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角形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这是在学生直观认识过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内容分四段安排:

第一段通过例1、例2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第二段通过例3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第三段通过例4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第四段通过例5、例6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联系现实情景和实际操作认识三角形及其基本特征

◆联系现实世界具体感知——形成表象——抽象出图形

空间与图形的概念教学,一般要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形成概念的过程,教材注意按学生的认识规律安排教学过程。

在P22例题认识三角形时,先观察现实情景中的三角形,并联系生活里的三角形进行交流,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想办法做一个三角形,在小组里交流,进一步强化表象;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让学生认识,并观察三角形图形的特征。

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充分感知,促进形成表象,在图形出示以后要通过观察,明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三角形边的长短之间的关系    

按照课程标准具体目标,要使学生了解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材通过学生的具体体验来使学生知道这一点。

在P23例题中,要求学生从指定长度的小棒中任意选三根围三角形,充分交流围成和围不成的情况,感受当两根小棒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体会不能围三角形时三根小棒长度关系的原因,讨论有什么发现,得出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联系实例并测量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三角形里的重要概念,为了让学生自己感受底和高,P24例题用人字梁为素材,利用学生在生活中对人字梁“高度”的认识进行测量,感受三角形人字梁的高,以此为基础引入三角形高的概念,这就有利于学生认同由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的长度是三角形的高,并说明这条对边就是三角形的底。

“试一试”安排三个高、底的位置有变化的三角形,要求学生测量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长度,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体会高的概念,认识只要是从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感受底和高的相应关系,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意义。

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其重要特性,教材P25安排了“你知道吗”,让学生通过阅读并做实验体会这一特性。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认识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

◆让学生自己观察三角形内角的不同特点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必须使学生在充分的感知中体会三个内角大小有几种情况,理解三角形分类的方法及分类的合理性。

教材P26例题首先出示几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特点,列成表格。

◆引导学生分类并体验各类三角形特征

在学生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表内三角形内角大小的情况,讨论可以怎样分类,探索和交流分类结果,获得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认识,掌握不同三角形的特点。

◆在操作、画图中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认识了三角形的分类,还要通过具体的观察、判断和操作、画图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对不同三角形的认识。

教材在这方面有比较多的安排。

例如P27的“想想做做”第3~7题,分别让学生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巩固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围出、折出、剪出和画出指定的三角形,使各类三角形的表象再现。

特别是第7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让学生通过画一画、说一说,互相交流,加深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3.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探索、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

◆计算出三角尺的三个内角和,并引发联想

教材安排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主要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认识与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P28例题首先安排学生计算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在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中,发现都是180°这一奇妙现象,并引发出联想:

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也都是180°?

由此产生学习的愿望。

   

◆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确认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

  接着引导学生探索这一规律是否具有一般性,要求小组合作,用三个不同类的三角形分别折一折,通过实验获得直接认识,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确认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得出结论。

并通过“试一试”,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求未知角的度数,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

◆应用三角形内角和计算和解释相关问题  

在认识三角形内角和以后,教材通过应用促进学生掌握这一内容,并应用解决问题。

如P29.“想想做做”1~3题,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求未知角的度数,在三角形的变换中判断内角和各是多少,巩固所获得的结论;第6题,通过思考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钝角或直角,并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合理解释,加深认识三角形内角和及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特征感知并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性

◆通过量一量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首先要感知各自的特点,教材注意突出教学的这一过程。

在P30例一中,让学生量几个三角形的边长,找出共同特点是两条边长度相等,认识等腰三角形;在P30的例二中,同样用量边长的方法感知三条边长度相等,认识等边三角形。

◆利用对折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角的特点

  在P30例一中,引导学生用一张纸对折剪下一个三角形,感受这个三角形两条边相等,明白这样的三角形就是等腰三角形,然后引导思考,认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在P30例二中,要求把剪出的等边三角形对折,发现三个角都相等;由此使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

◆注意三角形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角形的分类是按角的大小为标准的,而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是以边的长度特点来定义的。

不同特征的三角形中又存在内在联系,认识三角形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些联系。

在P31~32第2~4题里,就让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可以同时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体会等腰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P33第2题通过判断,进一步认识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分别只有一个钝角或直角,而每类三角形都有锐角,即只看一个锐角无法判断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