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诗歌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4611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诗歌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诗歌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诗歌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诗歌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诗歌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诗歌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诗歌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诗歌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诗歌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诗歌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诗歌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诗歌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诗歌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诗歌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诗歌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诗歌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诗歌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诗歌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诗歌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诗歌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docx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诗歌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诗歌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 诗歌复习 新人教版通用.docx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诗歌复习新人教版通用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诗歌复习新人教版

诗歌鉴赏

阅读杜牧《赤壁》回答问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

乔。

(1)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遗物。

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英气。

(3)最后两句写法有什么特点?

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阅读苏轼《浣溪沙》回答问题。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上阙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

画面有何特点?

——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兰芽浸溪图)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松间沙路图),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在啼叫(暮雨子规图)。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2)下阙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情怀?

——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哲理)。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3)加以适当的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山下兰芽短浸溪”的画面。

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芽,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阅读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回答问题。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

小雨、小草

(2)这首诗写出了春雨细小滋润的特点;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用比喻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3)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5)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将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进行对比,突出早春景色最可爱。

(6)诗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你也用相同的手法,以“春雨”为描写对象,写一句话。

比喻。

俗话说得好,“春雨贵如油”,一场严冬过后,庄稼是多么盼望春雨的到来呀!

此时的春雨像滴滴甘露,滋润着大地。

瞧,蒙

蒙细雨正淅淅沥沥地下着,那沙沙沙的声音,像种子发出新芽,如小草抽出嫩叶,又似竹笋冲出地面。

(7)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4.阅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回答问题: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词中上、下片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上片描写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表现舒适轻快的心情。

下片描写夜行逢雨的焦虑心情,但路转溪桥忽见,心情又转为轻松。

(2)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时天气有什么变化?

《西江月》所表达的是一种愉快的心境,当时作者正罢职闲居,是什么使作者产生了这种心境?

第1问:

起初月明天晴,后来乌云骤起,阵雨将至。

第2问:

清新、欢跃、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稻花飘香、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使辛弃疾产生了愉快的心情。

(3)用自己的话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

“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那些感官?

为什么这样写?

这句词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反衬出夜色之静,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

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喜悦心情。

5.阅读《卜算子咏梅》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陆游

读陆游咏梅词,驿外断桥边,

反其意而用之。

寂寞开无主。

风雨送春归,已是黄昏独自愁,

飞雪迎春到。

更著风和雨。

已是悬崖百丈冰,无意苦争春,

犹有花枝俏。

一任群芳妒。

俏也不争春,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把春来报。

只有

香如故。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两首词都题为“咏梅”,可词中并未见“梅”,你能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是咏梅的?

第一首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一句,联系生活常识,在“悬崖百丈冰”的严冬季节,而“犹有花枝俏”的非梅莫属;且“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四句,更把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表露无疑。

第二首“无意苦争春,只把春来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也把梅花“严冬开放,春天绽绿”的特点与梅花虽落犹香的高尚品格,尽现读者眼前。

(2)两首词写作的背景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表达了什么感情?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又表达了什么感情?

毛泽东的词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表现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乐观豪迈之情。

陆游的词抒发了词人独标高格,坚贞自守的傲骨。

(3)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咏梅的作品,回忆你读过的作品,至少写两句咏梅的诗句。

示例:

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卢梅坡“梅须逊雪一片白,雪须输梅一段香”。

6.阅读崔颢的《黄鹤楼》回答问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和“萋萋”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景致?

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

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

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答:

不重复。

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4)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答:

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5)崔颢的诗《黄鹤楼》和本文在内容上有哪些异同?

答:

相同点:

都写到和黄鹤楼相关的传说,都写到登楼所见、所感。

不同点:

本课重在介绍说明,崔诗重在抒情;本课表达热爱山川和仰慕仙人的思想,崔颢的诗抒发思乡之情。

7.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回答问题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作,从内容看诗人很不善种田,但是非常勤劳,分别指哪些内容。

 A.不善种田:

   草盛豆苗稀 B.不辞劳苦:

晨兴理、带月

(2)诗的"但使愿无违"意思是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根据你对诗人的了解和所学的其他作品,谈谈"愿"的含义。

 :

希望多收些豆子,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而折腰"强。

(3)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倾向?

流露出诗人厌恶官场、喜爱田园的思想倾向

(4)结合“帯月荷锄归”描写的画面,说说陶诗的风格。

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草木遮掩的山路上,一幅美的月夜归耕图。

陶诗的独特风格就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语言平淡而又意境醇厚。

8.阅读杜牧的《》,回答问题。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点出朦胧凄凉的气氛。

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

请说出其中理由。

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9.阅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回答问题。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

来。

(1)“风吹雨”有哪些含义?

既指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也暗示风雨飘摇中的大宋王朝

(2)梁启超曾有这样的评价:

“亘古男儿一放翁”,结合本诗具体诗句谈谈陆诗的品格。

尽管“僵卧孤村”但“不自哀”,仍盼望为国尽力。

风雨交加的深夜,睡梦中仍在战场上激烈拼杀。

体现了陆游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老骥伏枥”的精神。

(3)诗歌首句中的一个“僵”字,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悲凉)。

(4)诗歌第三句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_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岌岌可危_。

全诗抒发了强烈的_爱国(或抗金保疆)情怀。

10.《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你认为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

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

“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

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2)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

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

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请作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

诗人设想别后:

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

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4)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5)怎样理解尾联?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

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11.《已亥杂诗》

(1)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2)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3)“落红”有哪三种含义?

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②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4)作者拿自况,表达了什么感情?

落红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5)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

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什么?

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6)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

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

(7)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

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意境开阔。

12.《雁门太守行》

(1)“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答:

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这首诗的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描写了什么景象?

答:

“黑云压城城欲摧”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3.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答: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4.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答:

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5.阅读全诗,试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3分)

答:

表现手法:

示例一:

首联:

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

善于用典:

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内容:

这是一首用乐府旧体写的边塞战争题材的诗,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13.阅读李贺《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神,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

的思想感情。

(2)描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和“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所展示的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的鸣响起来,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压”揭示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4)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5)请设想一下“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6)这首诗的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描写了什么景象?

以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7)诗的三四两句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战地气氛的?

分别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铺写阴寒凄切的战地气氛。

(8)试评析此诗的著色效果。

诗用金色、胭脂色、紫红色和黑色、白色、玉白色等绮丽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14.阅读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

_愁。

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2)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A.逸兴、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B.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

(3)赏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这个比喻奇特而富有独创性,同时又自然贴切,富于生活气息。

生动的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

(4)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的怀才不遇。

诗人感到自己的抱负实现不了,只好不跟权贵合作,云游四海。

这种态度,不是消极归隐,而有积极的反抗因素。

胸襟豪迈阔达,语言豪放自然。

15.阅读范仲淹《渔家傲》回答问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

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 慨叹功业未立爱国的情怀;和思念家乡之情。

(2)“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试加亦描述。

并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异常荒凉;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思乡)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5)请揣摩“霜

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

的艰辛。

(或答“交代时令特征”或“借景抒情”、“渲染气氛”)

16.阅读李商隐的《无题》,回答问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

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答案:

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可谓“相见时难”。

然而好景不长,马上又要天各一方,更令人愁肠寸断,可谓“别亦难”。

两个“难”字表面相同,意思有别,加强了“别难”的沉重力量。

(2)简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艺术特色。

答案:

运用对偶、比喻和双关的修辞手法,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比喻爱情,生动形象、贴切传神的表达了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无题》全诗中流露出一股对爱人浓浓的相思之情,以及迟迟不见归期的无奈之苦,也表达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精神。

(4)诗中选取了哪两个事例表达彼此的思念?

答案:

诗歌运用想象,选取了晨妆夜吟两个典型事例,抒写了双方无限痛苦的相思之情。

(5)最后两句表达怎样的感情?

答案:

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怀念。

17.阅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答案: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望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答案:

运用想象的艺术手法,想象了未来团聚时夫妻在西屋的窗下叙离情,言重逢,彻夜不眠,共剪烛芯的幸福情景。

表达了诗人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相思之苦,以及对夫妻早日团聚、共享幸福生活的期盼之情。

(后一句可为本诗的中心思想)

18.阅读赵翼的《论诗》,回答问题。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本诗中的“风骚”与“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风骚”意思有何不同?

答案:

本诗中的“风骚”指在诗歌(或文学)创作上的地位和影响,而“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风骚”指文学才华。

(2)李杜诗篇至今无人可及,诗人却说“至今已觉不新鲜”,这是否是对李杜的否定?

为什么?

答案:

不是对李杜的否定,作者肯定了李杜的崇高的文学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成就。

作者认为,每个时代都应该有体现时代风貌与精神内涵的诗歌,每个时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每个有才情的人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

(3)本诗体现了赵翼什么样的诗歌创作观点?

(也是本诗的中心思想)

答案:

作者认为诗歌创作不要刻意模仿古人,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求变创新。

20.阅读晏殊的《浣溪沙》,回答问题。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诗人在小圆香径徘徊,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和归燕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

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描写的画面生动,蕴含哲理,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消逝的同时,一切新的美好事物也在诞生,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名句。

(3)“夕阳西下几时回?

”这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4)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诗人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自吟自饮。

天气依然是暮春时节,地点是旧亭台。

可是好景不长,欢聚难再,去年的欢聚已是过眼云烟,一去不复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流连,对时光易逝的感伤,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21.阅读曹操的《龟虽寿》,回答问题。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