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4747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0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docx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docx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实习报告

目录

第一章实习经过1

第二章工程概况2

一、工程概况2

二、出露地层3

2.2.1沉积岩3

2.2.2火成岩5

2.2.3侵入岩及岩脉5

三、地质构造6

第三章实习内容6

一、野外踏勘6

二、平硐和探槽编录7

3.2.1一号平硐CAD图及描述:

7

3.2.2二号平硐CAD图及描述:

12

三、岩芯编录及钻孔柱状图16

第四章实习心得17

第一章实习经过

2011年3月25日上午,伴随着激动和期待的心情,我们来到了此次生产实习的基地:

位于句容抽水蓄能电站东南方向的芦塘工区,这个基地距离句容抽水蓄能电站步行只需半小时以内。

放下包裹大家纷纷整理东西熟悉环境,第一天就在紧张忙碌中渡过了。

第二天一早,老师请了句容抽水蓄能电站的陈总给我们讲解电站的基本概况,地层出露的条件,地质构造和一些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问题等情况。

同学们都听得很认真并做了详细的记录。

下午经过短暂的休息之后,老师先带我们简单熟悉了基地周围出露的一些地层条件和地质现象,让我们对这个地区先有个大概的认识,熟悉野外踏勘的过程及记录的要求。

随后的六天主要是地质踏勘的环节。

白天我们背上地质包,翻山越岭观察该地区出露的地层,根据之前记录的一些地层资料对其岩性进行判断,并在地形图上定点。

晚上回到基地,大家拿出白天打到的标本,对其进行编号分类,并且更加仔细的观察不同岩石的特点,弥补白天踏勘时间有限不能好好观察的缺陷。

如果遇到不能判断的岩性或对一些地质条件有问题,可以向老师提问,老师们会很耐心很详尽的回答我们的问题,有一些不能确定的问题师生会共同讨论。

踏勘之后我们参观了句容抽水蓄能电站正在施工的二号平硐以及平硐附近的探槽,接下来的安排就是平硐和探槽的编录。

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平硐和探槽编录的要点,并让我们观察平硐洞壁洞顶的地质情况。

随后对一些地质情况做了讲解,让我们了解到平硐和探槽编录的描述要点。

之后的三到四天,就是平硐编录的环节。

我们编录了一号和二号平硐以及八号探槽,并且把平硐和探槽编录图通过AutoCAD绘制到计算机里。

在进行野外踏勘和洞室编录的过程中,如果天气不好,我们便会在基地后面的岩芯库前编录岩芯,并把编录好的岩芯通过勘查E生成钻孔柱状图,同时我们还把在一条剖面线上的钻孔绘制成剖面图,让我们对这些钻孔有个更直观的了解。

4月10日下午,满载着收获我们踏上了回校的归途。

第二章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抽水蓄能电站由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建设规模为6台单机容量为22.5万千瓦的发电电动机组,总装机容量135万千瓦。

总投资约70亿元。

该电站是国家电网重点工程,建成后在为镇江市及周边地区输送廉价电力的同时,还将形成新的旅游景观,提供千余工作岗位。

电站拟建地址位于句容市边城镇境内,地处华东电网负荷中心,上水库位于仑山主峰西南侧沟中,下水库位于仑山水库库尾,地理位置优越。

句容蓄能电站运行后,将具有近双倍容量功能,能有效增强电网用电峰谷的调控能力,缓解苏南供电紧缺的矛盾。

此外,电站建址紧邻仑山水库,上、下游水库建成后将形成人工湖等新景观,电站拟6年内建成运行,项目自身及衍生的建筑等行业就业岗位预计将超过千人。

二、出露地层

2.2.1沉积岩

(一)震旦系

上统,灯影组(Z2dn):

该地层出露于测区的中部,为浅灰——深灰色细晶白云岩,碎屑白云岩,葡萄状白云岩,夹燧石条带及结核,叠层石、藻类化石及刀砍状溶沟。

厚度约为150m,主要分布于上水库仑山的北西侧山脊。

(二)寒武系

1.幕府山组(∈1m2):

该地层分布于测区中部,为含磷白云岩,硅质岩,顶部为黑色鳞状岩,含磷硅质岩。

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厚度约40m,含三叶虫、软舌螺等化石,工程区分布于上水库仑山的北西侧山脊。

2.炮台山组(∈1p):

该地层也分布于测区中部,为硅质、灰质、泥质白云岩,无燧石及化石。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厚39m,工程区的上水库北西侧山脊有分布。

3.观音台组(∈2—3gn):

出露于测区的中部及西南侧区域,为硅质白云岩、硅质条带白云岩、含燧石白云岩、含叠层藻化石。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厚623m,工程区主要分布于上水库及仑山部位。

(三)奥陶系

1.仑山组(O1l):

为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70~100m,含腕足类化石。

2.红花园组(O1h):

为细晶灰岩、白云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厚132~205m,含腹足类、腕足类化石。

分布于工程区的东南侧。

3.大湾组、牯牛潭组(O1d+g):

为砂质白云岩、似瘤状含生物碎屑白云岩、泥质灰岩、生物碎屑微晶灰岩、白云质灰岩。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并层厚>36m,呈条带分布于工程区的东南侧。

4.大田坝组、宝塔组(O2d+b):

为含龟裂纹灰岩,似瘤状灰岩。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并层厚15~20m,含三叶虫等化石。

工程区的东南侧内有少量分布。

5.汤头组、五峰组(O3t+w):

为粉砂质泥岩、硅质岩、泥岩、灰岩夹含瘤状结合泥灰岩。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并层厚26~28m。

(四)志留系

1.高家边组(S1g):

主要分布于测区的中部及北部,西部也有少量分布,下部为灰、灰黑色夹灰黄色粉砂质页岩、页岩;中部为黄绿、灰黄绿色薄层粉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上部为黄绿、灰黄绿、橄榄绿色粉砂质页岩、页岩、泥质粉砂岩。

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工程区主要分布于上水库的东西两侧山坡坡脚。

2.坟头组(S2f):

下段(S2f1):

灰黄、灰黄绿色细砂岩与粉砂岩互层。

上段(S2f2):

黄绿色粉砂质页岩、泥质粉砂岩。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含鱼等化石。

3.茅山组(S3m):

为粉细砂岩、粉砂质页岩。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厚度为0~26m,含瓣鳃类化石碎片。

呈条带状出露于高骊山西北侧。

(五)泥盆系

五通组(D3w):

下段(D3w1)为灰黄、灰白色厚层粗粒石英砂岩、石英砂砾岩,上段(D3w2)主要为灰黄、灰白、灰黑色泥质粉砂岩、石英砂岩。

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含鱼类及植物化石。

(六)石炭系

1.金陵组(C1j):

灰岩、页岩。

2.高骊山组(C1g):

粉砂岩、石英砂岩。

3.老虎洞组(C1l):

白云岩、含燧石团块、角砾。

4.黄龙组(C2h):

浅肉红色细晶及隐晶质灰岩、粗晶灰岩,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厚94m,富含蜓类化石。

5.船山组(C3c):

纯灰岩,含葛万藻、麦粒蜓化石。

(七)二叠系

1.栖霞组(P1q):

含燧石结核灰岩、臭灰岩、泥质灰岩、页岩、泥灰岩、硅质白云岩

2.孤峰组(P1g):

硅质页岩、泥质硅质岩、含泥质灰岩夹泥岩页岩

3.堰桥组(P1y):

砂质页岩、泥岩、粉砂岩

4.龙潭组(P3l):

粉细砂岩,硅质、炭质、泥质页岩

(八)三叠系

1.下青龙组下段(T1x1):

灰岩、钙质泥岩与页岩互层,页岩为紫红色,薄层

2.下青龙组上段(T1x2):

灰岩、含泥质灰岩夹钙质泥岩

3.上青龙组(T1s):

含角砾状灰岩、灰岩夹泥质灰岩

4.周冲村组(T2z):

上部为灰色薄层至中层泥晶灰岩、少量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泥晶灰岩。

下部为灰色、灰黄色厚层高溶角砾岩,灰色,薄至中层粉晶灰岩。

泥晶含泥灰岩夹粉(泥)晶砂砾屑灰岩及粉(泥)晶砂屑白云岩

(九)侏罗系

1.象山群下段(J1—2Xn1):

石英砾岩、粉砂岩

2.象山群中段(J1—2Xn2):

石英砂岩、粉砂岩

3.象山群上段(J1—2Xn3):

长石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

(十)白垩系

1.杨冲组(K1y):

砂砾岩、钙质粉细砂岩、含砾钙质粉细砂岩、含砾枣状灰岩

2.上党组(K1s):

安山岩、石英安山岩、英安质集块砾岩

(十一)第四系

1.上更新统(Q3):

粘土、粉砂质粘土

2.全新统(Q4):

粉砂质粘土、粗砂、碎石

2.2.2火成岩

上党组石英安山岩(το53S):

小范围分布于测区的南侧,以浅紫灰色、暗紫色为主,风化后呈灰白色,常见有块状构造,呈斑状结构。

2.2.3侵入岩及岩脉

主要分布于测区的中部及西北部,以燕山晚期侵入岩体为主,其岩性以闪长玢岩(δμ53

(1))、石英闪长斑岩(δοπ53

(2))、石英脉等出露较广。

工程区范围内出露的主要为闪长玢岩(δμ53

(1)),多以岩脉、岩基的形式产出。

闪长玢岩(δμ53

(1)):

灰黄、灰绿色,斑状结构,基质主要由斜长石组成,另有少量暗色矿物,矿物蚀变强烈,严重碳酸盐化、绢云母化,边缘有溶蚀现象。

工程区内主要分布于上水库西库岸,南库岸,呈脉状产出;下水库库底、左岸山脊一带大范围出露,工程区内出露的岩体大部分蚀变强烈。

三、地质构造

该地区位于宁镇弧形构造带,地质条件复杂,测区内有较多断裂。

根据资料及此次实习调查的结果,主要有以下断裂:

1.徐—金逆掩断裂带:

总体呈北西突出、近东西向展布的弧形,倾南,倾角平缓,长达60 公里以上,其东段断裂边缘的下盘岩层倒转,工程区位于该逆掩断裂带的东端南侧,距上水库约1.0km。

2.青龙山~北山水库断裂东段:

走向北东东向,倾向南东,倾角60°,该断层揭露较好,延伸2~3公里,出露于工程区北侧。

3.金条山入字型构造带:

呈北东向弧形展布,主要由五条断层组成,其中有四条延伸至工程区,各断层走向由N10~20°E转为N30~50°E,呈向西突出的弧形,均倾向南东、倾角60~70°。

4.姊妹桥~韦岗断裂:

近EW~N80°W方向延伸,倾向北,倾角60~70°。

姊妹桥经高家边东至韦岗以东,长5公里左右,宽100~200m,断裂带东宽西窄,至句容林场南侧消失。

工程区表现为两条平行的断裂。

5.仙人洞断裂东段:

走向为北东东,倾向南东,倾角65°左右,延伸4km以上,工程区位于该断裂带的东端,表现为大量的粗晶至巨晶方解石伴生。

为奥陶系牯牛潭组地层(O1d+g)逆掩于红花园组地层之上(O1h)。

 

第三章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分为三个部分:

野外探勘和填图,平硐、探槽编录以及岩芯编录。

一、野外踏勘

野外踏勘总共进行了约7天,每天从工区出发沿着在地形图上确定好的线路行进。

路线一:

芦塘工区(住处)→大哨泉;

路线二:

芦塘工区→仑山南坡→仑山山顶;

路线三:

芦塘工区→观音台东仙人洞泉→打靶场泉;

路线四:

芦塘工区→姊妹桥→二号平硐洞口→东大洼采石场→林场采石场→仑山山顶→仑山290.8米高程处→一号平硐;

路线五:

芦塘工区→上沟采石场→九品采石场→狐狸洞采石场→下水库沿坝轴线→长安采石场;

路线六:

芦塘工区→姚林口采石场→沿采石公路一路观察→交通采石场→芦塘工区;

路线七:

芦塘工区→下库沿坝轴线→长安采石场→上孟村→芦塘工区

经过以上范围内的野外踏勘,我们对整个测区内的地质环境、地质条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能较好的区别岩性特征、断层性质,以及在图上定点。

二、平硐和探槽编录

3.2.1一号平硐CAD图及描述:

1、裂隙:

形态曲折,窄的张开,无填充,中等延续

2、方解石脉:

NW壁,宽约1cm,延续性较好,形态较平直

3、裂隙:

非原生,微张开,延续性差

4、节理:

N10°E,NW∠65°,表面风化为红粉土,节理间距为20-40cm

5、裂隙:

N70ºE,SE∠67°,泥质充填物、土黄色、含植物根系、夹碎石、稍硬塑,宽0.5m,单层厚4-5cm

6、裂隙:

N35°W,SW∠42°,稍软塑,有水滴渗出,6-11m处宽度2-3㎝,11m处变宽,约10㎝

7、节理:

N60°W,NE∠48°延伸较好,平直粗糙

8、溶洞:

洞高2.4m,补充描述

9、溶洞:

80*60cm,洞高沿前进方向变化,15.2m处高2.4m,16.4m处高1.7m,灰黄色泥质充填物,干燥坚硬,无水渗出

10、裂隙:

较闭合,补充描述

11、裂隙:

产状不明,线状延伸,顺层有锈红色渲染,19.4m处,有黑色燧石条带,宽3-5cm,沿前进方向有零星燧石团块、条带

12、节理:

间隔10cm,延伸差,平直粗糙

13、裂隙:

N70°W,SW∠52°,裂隙宽约60cm,泥质充填,灰白土黄色,坚硬,21m处见一深约3m的溶洞,N30°W方向溶蚀,∠55°,无水渗出,21.3m处发现裂隙,宽约2cm,土黄色泥质充填

14、软弱夹层:

单层厚度变化大,薄处2-3cm厚处10cm,多从洞顶向洞壁延伸的裂隙,裂隙密集,裂隙间距10-20cm,有泥质充填物,NW洞壁有裂隙,表面有铁质渲染,泥质充填,20-21.5m处有两弧形燧石条带,宽约8cm,延伸较远,到裂隙而止

15、方解石脉:

宽约5mm,向上延伸到层面,向下延伸到洞壁底

16、方解石脉:

宽约5mm,形态曲折

17、方解石脉:

宽约5mm,延伸较远,形态较平直

18、泥质白云岩:

呈条带状,宽25cm,泥质充填,受挤压严重较破碎,产状不清

19、裂隙:

N17°E,NW∠40°,延伸较远,裂隙较闭合

20、方解石脉:

有两条方解石脉,呈枣核状展现,中间间隔约8cm,单宽1cm

21、方解石脉:

NE∠54°宽约2cm,延伸至洞底,方解石呈土黄色,分叉较多

22、裂隙:

宽约30cm,裂隙延伸向里2m以上,向岩壁内部呈楔形,充填物较少,NE壁岩体颜色较WE壁深,顶部岩体破碎,多掉块

23、方解石脉:

NW壁上宽下细,(宽度),呈黄褐色,方解石结晶完整,晶体较大,充填少量泥质物,较坚硬

24、裂隙:

中等延续,波状镜面,洞顶多分叉,窄的张开,含方解石脉,夹泥质充填,宽约2-8mm,干燥

25、节理组:

N35°E,NW∠70°,表面风化为红粉土,平直粗糙,延伸性好,紧密的,节理间距10cm

26、裂隙密集带:

波状镜面,紧闭的,延续性差

27、节理:

N15°W,NE∠44°,粗糙,中等延续,节理间距15-20cm,向前,与泥质白云岩带隔一条宽50cm的岩脉,单层厚2-10cm,夹有燧石团块,径约4cm,风化面呈灰黄,红褐色

28、裂隙:

有拐角,中等延续

29、泥质白云岩条带:

土黄、深灰色,N82°E,SE∠55°,宽约10-30cm,条带间铁质渲染,延续性好,表面风化为泥质物,,夹方解石条带,宽1-2cm,中间夹有两条灰黄色泥质夹层,厚约5cm,质软燥,风化面锈红色,染手

30、方解石脉:

宽约5mm,波状,延续性差

31、泥质白云岩条带:

NW壁上有一段灰白色岩体,揉皱,宽约4cm,深灰色,风化面呈红褐色,砂糖状方解石结晶,44.1mSE壁有燧石条带,宽5-10mm

32、方解石脉:

宽约8mm,中等延续,形态曲折

33、软弱夹层:

N64°E,SE∠58°,下粗上细,下宽13cm,上约8cm,灰黄、紫红色,干燥,平直镜面,SE壁下侧多红褐色小凸起

34、软弱夹层:

宽10-15cm,灰黄、紫红色,湿润,有溶蚀现象

35、裂隙:

微张开,方解石脉填充,波状镜面,延伸性差

36、方解石脉:

宽2mm,位于SE壁,延续性差

37、节理:

N,E,∠70°,平直粗糙的,延续性较差,紧密的,间距5-15cm

38、裂隙:

微张开,方解石脉填充,平直,有拐角,中等延续

39、方解石脉:

宽2mm,位于SE壁,垂直层面发育,至层面处顺层发育

40、裂隙:

中等延续

41、软弱夹层:

宽5cm,土黄、红褐色,平直镜面

42、溶洞:

潮湿,1滴/1.5min,灰黄色泥质充填物,极软,牛角状洞穴,含碎石,径约8mm,位于NW侧

43、泥质白云岩:

单层厚3-5cm,风化呈红粉土,发育有方解石

44、方解石脉:

宽1cm,波状粗糙,延续性极差,SE壁垂直洞的延伸方向

45、软弱夹层:

灰绿、土黄色,干燥,较坚硬,厚约12cm,挤压破碎

46、节理:

N5°W,SW∠67°,溶蚀现象,宽20cm,泥质充填,灰黄、灰白色,干燥,较坚硬

47、节理:

与软夹相切割,延续性差,紧闭,平直

48、方解石脉:

宽2-5mm,平直粗糙,延续性差,垂直层面方向

49、方解石脉:

宽5mm,平直粗糙,延续差

50、裂隙:

闭合,延续性差,NW壁,平直

51、裂隙:

紧闭,延续性差,NW壁,波状

52、侵入体:

浅灰色,风化呈红褐色,染手,出露面为三角形状,层面与旁边裂隙面平行

53、方解石脉:

宽5mm,平直粗糙,延续差

54、裂隙:

NW壁填充方解石脉,宽3mm,顶部紧闭,SE壁填充红粉土,微张开,中等延续性,平直光滑

55、裂隙:

延续性差,平直,紧闭

56、揉皱:

核部较破碎,多薄层,厚3-5cm,向洞壁顶方向变缓,有燧石结核

57、裂隙:

紧闭,延续较差,波状粗糙

58、节理:

N35°W,NE∠44°,间距2-5cm,延伸差

59、节理:

N3°E,NW∠56°,间距10-40cm,延伸差

60、掉块:

NW壁缺掉块,形成三角形洞,岩体破碎,块体大小直径20-40cm,厚3-10cm,硐角有泥质堆积物,含碎石块

61、方解石脉:

三条较宽的方解石脉呈叶子状展开,延续性较差,有红褐色泥质填充,结晶好

62、方解石脉:

宽1cm,延续性差,平直

63、节理:

N5°E,SE∠63°,间距4-40cm,波状粗糙,延续性差

64、方解石脉:

宽2mm,延续差,波状

65、裂隙:

紧闭的,延伸差,顶部岩体较破碎

66、软弱夹层:

顺洞向延伸,包含方解石脉,泥质夹层,红褐色

67、节理:

N22°E,NW∠65°,间距3-10cm,波状粗糙,中等延续

68、方解石脉:

宽5mm,延续性差,平直

69、节理:

N40°E,SE∠30°,间距10-40cm,陡砍状,两组节理形成掉块多

70、节理:

N75°W,SW∠0°,间距1-3cm,延伸差

71、节理:

N25°W,SW∠45°,间距10cm,延伸差

72、节理组:

N10°W,NE∠85°,间距10-20cm,延伸差

73、层间方解石脉:

宽8mm,延续较好,平直

74、层间方解石脉:

宽7mm,延续性较好,平直镜面,夹有红色泥质充填

75、方解石脉:

宽1cm,延续差,平直

76、燧石条带:

出现在SE壁上

77、方解石脉:

宽1cm,延续性差,平直

78、方解石脉:

宽5mm,延伸差,波状

79、方解石脉:

宽6mm,延续性较好,平直粗糙,灰黄色

80、节理:

N70°W,NE∠89°,间距10-15cm,延伸较差斜向发育,方解石脉

81、节理:

N,E,∠50°,延续性差,波状,粗糙

82、方解石脉:

宽4mm,延续差,平直

83、方解石脉:

宽2mm,中等延续,平直粗糙

节理玫瑰花图:

3.2.2二号平硐CAD图及描述:

1、断层:

断层宽度30cm,影响带45cm,N85ºW,NE,∠82º,灰黄,充填粘土、方解石,顶拱未充填,潮湿,影响带方解石发育,延伸方向多与断层方向直交,到断层中断。

断层产状:

N45ºW,局部有木支护,洞顶逐渐闭合,在南东壁又张开,微溶蚀,断层泥充填,渗水,有一条近水平的燧石条带在断层前,宽约30cm。

根据两边裂隙的错动

判断为逆断层。

2、裂隙:

产出于SW壁,平直粗糙,延续性差,紧闭。

3、方解石脉:

宽3-5cm,位于南西壁,垂直于地面方向,到洞壁顶折向与洞向相同,中等延续。

4、裂隙:

N85ºW,NE,∠82º,中等宽度-很宽,充填方解石脉,阶坎光滑的,中等延续,两条方解石脉近平行,潮湿。

5、节理①:

近洞向走向,平直镜面的,N55ºE,NW,∠75º,延续性差,中等间距,紧密的。

节理②:

N20ºE,NW,∠85º,延续性很差,平直光滑,紧密的。

6、裂隙:

微张开,泥质填充,平直光滑,潮湿,延伸到断层终止。

7、裂隙:

窄的张开,泥质填充,平直粗糙的,延伸性差。

8、裂隙:

微张开,方解石脉填充,倾向NE,延续性差,平直粗糙到断层终止。

9、裂隙:

闭合,干燥,平直光滑的,延伸性差,到断层终止。

10、方解石脉:

宽1-1.5cm,多分叉,波状粗糙,中等延续。

11、裂隙:

微张开,平直粗糙,延续性差。

12、节理:

近直立,倾向SE30º,波状光滑,中等延续。

13、节理:

间距约18cm,倾向SE10º,平直光滑,延续性差。

14、断层:

有支护,夹泥层,N80ºW,近直立,SE壁点北岩体较完整,点南节理较发育,宽50cm,方解石脉发育多顺断层方向,湿润,灰黄,红粘土。

为正断层。

15、裂隙:

微张开,方解石脉填充,波状光滑,延伸性差。

16、裂隙:

紧密,阶坎光滑,延续性差。

17、裂隙:

窄的张开,泥质充填,平直光滑,中等延续。

18、裂隙:

反S型,宽1cm,泥夹碎石,波状光滑,滴水,一滴每分钟,表面弱溶蚀,灰黄红褐色。

19、裂隙:

张开,上方方解石脉填充,下部泥质波状光滑,周围发育很多纵横交错的方解石脉,延续中等。

20、方解石脉:

棒球棍状,延前进方向变细,5-15mm,延续性差。

21、节理(一号断层证据):

微张开,被断层错开,平直光滑,中等延续。

22、方解石脉:

宽0.5-1cm,延伸到洞顶,平直粗糙,延续性差。

23、方解石脉:

成×形状,宽8mm,延续性差,阶坎光滑。

24、节理:

N,E,∠68º,间距10-50cm,紧密,中等延续,平直光滑。

25、裂隙:

夹泥,中间成土黄色,泥化部分厚1.5-3cm,方解石脉厚2-10cm,波状粗糙,延续性差。

26、节理:

N20ºE,NW,∠55º,微张开,夹泥,洞向延伸,延续性好,表面风化为红褐土黄色。

27、裂隙:

宽张开,方解石脉填充,约8mm,波状粗糙,延续性好。

28、节理①:

倾向NE30º,∠75º,间隔2-10cm,延续性差,平直光滑,紧密。

节理②:

NE80º,∠60º,间隔10-40cm,延续性差,阶坎粗糙。

29、方解石脉:

宽1-1.5cm,中等延续,平直,粗糙。

30、节理:

紧密,间距约1M,N5ºW,NE,∠73º,平直光滑,延续性中等。

31、节理:

N85ºW,NE,∠65º,间距30-100cm,平直粗糙,延续差。

32、方解石脉:

宽1-3cm延续性差,波状光滑。

33、裂隙:

方解石脉填充,宽0.5cm,波状粗糙,中等延续。

34、节理:

N20ºE,SE,∠85º,间隔15-20cm,平直光滑,延续差,紧密。

35、裂隙:

下部宽1-5cm,泥夹碎石,深灰,灰黄色,阶坎光滑,中等延续,干燥,上部宽10cm,充填方解石脉,夹泥坚硬。

N70ºE,SE,∠51º。

36、裂隙:

张开,泥夹碎石,波状光滑,少量方解石脉填充。

37、裂隙:

紧密,泥质填充,洞向延伸,中等延续,平直光滑。

38、燧石条带:

3-5cm,洞顶处,长约40cm。

39、方解石脉:

1-8mm,延伸性较好,平直光滑。

40、裂隙

41、节理:

N10ºE,NW,∠88º,紧密,延续差,平直粗糙。

节理玫瑰花图:

3.2.3探槽CAD图及描述

1、18m处节理:

倾向NE85º,∠53º,间距约30cm,中等延续,平直光滑。

2、21m处节理:

倾向NE80º,∠32º,间距5cm,平直光滑,闭合。

3、24m处节理:

NE60º,∠52º,表面有揉皱现象,波状光滑,间隔10-20cm,挤压造成揉皱。

4、节理:

倾向NE70º,∠30º,呈×状交叉,延续差,紧密。

5、25.4m节理:

NE65º,∠56º,呈×状交叉,平直。

6、×型节理:

①倾向NE70º,∠67º,延续差,紧密,平直。

②倾向N,直立,延续中等。

7、裂隙:

倾向NE10º,∠65º,很宽,泥质填充,平直光滑。

8、节理:

倾向NE60º,∠41º,紧密,平直光滑,延续差。

层面,N50ºE,SE,∠64º。

9、地质分界线:

点S,炮台山,点北,幕府山。

10、节理:

倾向NE80º,∠63º,间隔10-20cm,延续差。

11、节理:

N30ºW,SW,∠50º,间隔10-20cm,中等延续,平直光滑。

12、裂隙:

N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