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5358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9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作者是怎样对景物进行描写的。

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次“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两篇习作例文,然后进行一次半命题的习作——“游________”。

《海上日出》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

它通过描写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奇伟壮观的大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的经过,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时,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并通过阅读,理清课文中作者的观察顺序,在“初试身手”中根据示意图,画出参考路线,按一定的顺序介绍。

再通过“习作例文”的指导,顺利完成习作“游________”。

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的方法。

3.理清课文中作者游览的路线。

4.品读语段,体会作者写感受的方法。

5.交流写景物的顺序。

6.根据示意图,按顺序介绍一处景物。

7.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

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

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海上日出》2课时

《记金华的双龙洞》2课时

交流平台及初试身手1课时

习作例文1课时

习作2课时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

它通过描写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奇伟壮观的大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体现了作者对光明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课文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观察顺序来记叙的。

课文描绘了晴朗天气时日出和有云时日出两种景象,而有云时又分云薄和云厚两种情况进行描写。

四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些语文学习能力,但学习方法和习惯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培养,对语言美的感悟还需要不断提高。

《海上日出》一文语言平实晓畅,读顺并不难,但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境,还要在教学设计中下些功夫。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训练。

《海上日出》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写景散文,通过指导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进而体味出课文的意境。

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默读等多样化的朗读指导,既能促进理解,又能展现学生的收获,实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词句是课文的基本要素,也是语文教学的着眼点。

只有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才能切中要害,突出重点,提高课堂效率。

课文中的“不转眼”“镶”“伟大的奇观”等词语词组、“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等语句,都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

2.默读课文,说一说日出时的景象。

3.读句子,注意重点语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描述日出时的美丽景色。

2.通过品读句子,体会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描述日出时的美丽景色。

难点

品读句子,体会表达方法。

教师:

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

2课时

1.认读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重点

学习生字生词,朗读课文。

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一、导入课题

1.谁看过海上日出?

是什么样的?

当时心情怎样?

2.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到海边欣赏吧!

(出示图片:

海上日出。

看了海上日出的图片,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

生1:

我觉得海上日出的景象太美丽了。

生2:

我真想亲眼看看海上日出的整个过程。

是呀,实在是太美了!

巴金爷爷1927年1月从上海乘船去英国留学,在轮船上看到了海上日出的景象,他非常喜欢这幅大自然画卷,就用文字把这些美丽的画面记录了出来。

今天,我们就走进《海上日出》,一起去看看这些美丽的画面。

(板书课题:

海上日出)

二、范读全文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只要你用心,相信巴金爷爷的文字就会把你带入那奇妙的景象之中。

说一说,在听老师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脑海中都涌现出了哪些画面?

三、指导自学

出示学习建议:

1.轻声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义。

3.默读思考:

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分别写了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色?

四、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自学情况。

一刹那 镶 扩大 范围 负着 染成 重荷 重围

(1)多音字:

荷、重。

(2)一刹那。

你能在课文中找出“刹那”的近义词转眼间、一会儿吗。

不用词典,咱们也能理解词义。

(3)镶。

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师画云,让学生“镶”边。

(4)哪个字难写?

再读一遍加深印象

2.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读课题,有时根据课题就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同学们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

作者按什么顺序生动地写了海上日出这一景象?

(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3)思考哪一句话热情赞美了海上日出这一自然景象?

找出来读一读。

(4)出示: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①什么是“奇观”?

“这”指什么?

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奇观”指雄伟、壮丽又少见的景象;“这”指海上日出的景象,整句话指海上日出是雄伟壮丽的景象。

②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雄伟、壮丽的?

是一种奇观?

让我们随着巴金爷爷优美的文字,去细细欣赏海上的日出吧。

五、作业布置

抄写生字词,继续朗读课文。

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在周末观察一下日出的景象。

海上日出

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1.默读课文,描述日出时的景象。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重点

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

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读了课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文中哪句话概括出了巴金爷爷在海上看日出的感受?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二、顺着探究点,深入品读课文

1.独立阅读并思考:

为什么称“海上日出”为“很伟大的奇观”?

学习建议:

按顺序研读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景象的变化,想象画面,感受“奇观”。

2.全班交流学习体会:

※晴天时(第2、3自然段)

(1)随着学生的发言,演示文稿上依次点击出:

浅蓝 一道红霞 红霞扩大、越来越亮

师生接读:

师:

看到天空色彩的变化,“我”知道——

生:

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体会作者此时什么心情?

(急切、盼望……)

(2)练习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3)接下来,作者又是怎样写日出过程的?

(课文第3自然段)

(4)随着学生的发言,演示文稿依次点击出:

开始:

露出小半边 脸红得很 没有亮光

最后:

完全跳出了海面 红得可爱 发出夺目的亮光

(5)这段文字中,哪一句写得最精彩?

出示: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A.设问:

简洁地说,这句写的是什么?

——太阳向上升。

B.如何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写具体呢?

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用了哪些词语?

C.指名学生回答。

D.动词:

上升、冲破了、跳出了。

E.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F.比较句子,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好处。

※太阳努力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荷似的,努力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向上升。

比较着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只要想象着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试一试!

G.小结,整体导读:

这段话按时间顺序,一步一步地写出了日出时景象的变化,我们一句一句接读,读中再次想象这幅画面。

(6)用自己的话描述日出时的景象。

※有云时:

(第4、5自然段)

(1)出示:

“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

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追问:

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2)出示:

“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引导学生体会:

“透、镶、染”等词好在哪里?

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

大家评评谁读得好。

三、谈话总结,学习写法

1.今天我们通过品读课文,想象画面,充分感受了海上日出的壮观。

虽然我们还没看过真正的海上日出,但读了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如同亲眼看见了大自然的这一伟大奇观。

作者为什么能把海上日出的景象描绘得如此逼真形象呢?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细心观察,用心感受,用词准确,抓住特点,发挥想象……)

四、配乐朗读,整体感受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再次感受“海上日出”这一伟大的奇观!

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五、作业布置

1.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去看看海上日出,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课文描写海上日出的精彩之处。

2.你曾经观察过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吗?

可以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海上日出

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热爱大自然

这是一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短小凝炼,精湛优美的抒情散文。

在教学时,我对这篇课文教学的思考有:

一、着眼于“读”。

我重点抓了“读”这一方面。

课堂上我安排了自读和范读等阅读形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朗读一篇文章的方法。

课堂中,我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指名读一读课文……整堂课中有学生尝试的读,有学生自由的读,有学生合作的读,有老师有层次指导的读,有在音乐配合下的有感情地读。

朗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没有繁琐的分析,有的只是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

我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最后我边诵全文边放配乐曲,全体学生轻声跟读,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海上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的烙印。

二、入手”尾句“。

在引导学生对课题和首段的分析之后,我采用“潜底反浮”的方法,先直插尾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这牵一发而动全文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这”和“奇观”各指什么。

接着指出:

海上日出究竟有什么“奇观”呢?

用这个悬念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在“奇观”上带回到课文中。

三、升华情感。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从一幅日出图得出:

太阳“努力上升”“冲破”云霞“跳出”海面,透过“黑云”把光亮送向大地等画面,进而引导学生体会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金华的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外洞概况;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的水。

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

真实可感。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

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的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让学生通过感悟课文记叙的顺序,学习有条理的叙述,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学生对于溶洞等知识缺少相应的了解,所以课前教师可做些调查,如学生有没有见过溶洞,对溶洞没有什么了解,上课前,先让去过溶洞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师生之间相互补充,与此同时教师借机教学“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然后揭示课题,对课文略做介绍。

另外,本文生字较多,学生不容易马上记住,教学时可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以及提问题等方式,读准生字字音,初步理解生词的意思。

本课的写作顺序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不易掌握。

所以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并让学生按示意图说一说作者的游踪。

在深入研读时,要求学生分别找到“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引导学生对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体会作者用词选句的准确与朴实。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金华的双龙洞的顺序,画出作者游览的路线图。

3.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清楚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的。

【过程与方法】

教学时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通过精读、细读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金华的双龙洞的特点,感受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1.理清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

2.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写作的方法,以及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老师:

准备相关课件、影像。

学生:

课前了解有关溶洞的知识。

2课时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谁看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

给其他同学介绍一下……

(学生自由说)

师总结: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有高山、大海、平原这样的雄伟壮阔的景观,还有像溶洞这样的奇美神秘的景观,就像童话世界里的迷宫一样。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2.看视频,教师简要介绍溶洞中的景物。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课后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额、蜿、蜒”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生词,并根据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

(同桌之间既可以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画出路线图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共同完成。

四、交流解说,完善补充

1.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

先按图说清图意,然后请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2.把课后习题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并组词。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1.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清楚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的。

2.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清楚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的。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线来朗读课文,欣赏课文。

二、品读课文

(一)体会路上的景色。

1.当作者坐在车上向双龙洞行驶时,一路上的景色真是赏心悦目啊!

哪位同学能通过朗读第2自然段,把作者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先让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和当时的心情。

再让学生个别朗读,点评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

4月中旬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金华的双龙洞的旅途。

一路上,山上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

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景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中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这色彩多明艳啊。

3.感悟作者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

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趣吗?

你是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二)体会外洞的“雄”。

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色彩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路线图上补板书:

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词语。

突兀:

高耸,指山势高耸。

森郁:

树林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为双龙洞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自然段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导引着作者顺着溪流游览。

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三)体会内洞的“美”。

1.作者乘船从孔隙中穿过的感受是怎样的?

让我们也来看看。

(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课本中的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呢?

欣赏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相对外洞的面积来说,水洞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板书:

窄,矮、小)

3.默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

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时是怎样的情形?

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当时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紧张的心情?

你能把它复述出来吗?

(复述这一自然段)

(四)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

(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描述。

2.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

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板书:

黑、奇、大)

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1)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

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的。

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顺着作者的视线,先看洞顶,后看四周,作者这样写显得条理十分清晰。

(2)试着给图配音,指名学生看着图像描述洞内景象。

三、再读课文

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

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惊险与神奇。

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分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推荐课外阅读

作者的文字记录了自己游览过的地方,使你读后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样的文字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

你都读过哪些游记?

你摘记了精彩语段吗?

五、布置作业

1.摘录精彩语段。

2.指导写句子:

(1)时而……时而……(引导学生体会可以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运用这一句型。

举例提示:

“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时而……”等)

(2)即使……也……(先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由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写句子。

记金华的双龙洞

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宽高大)(窄矮小)(黑奇大)

这是一篇游记,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线路,再让学生在黑板上把自己的发现写上去。

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内化文本的语言、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

最后整理出游览路线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之处。

课文中关于孔隙的描写,作者用墨最多。

水从孔隙流出,孔隙上是岩壁。

中间可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

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

没有华丽的词藻,近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使学生读后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做到“读进去读出来”。

“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后有感悟。

由于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所以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成为审美的主体,感受、去体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最终让学生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突破文章的这个难点。

本单元的“交流平台”,旨在引导学生交流写景文章的写作顺序,梳理、总结学过的名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初试身手”为后面的习作奠定基础,引导学生愉快习作。

本单元课文的写作顺序非常清晰,写作方法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都有体会,因此他们在“交流平台”中会有序地归纳、总结、消化、吸收。

而“初试身手”创设了一种情境,让学生画出参观路线图,按顺序介绍。

“交流平台”以学生自主交流为主,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写景文章的写作顺序、写作方法。

“初试身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介绍兴趣,画出参观路线,按一定的顺序介绍。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写景文章的学习收获和其他同学交流。

2.认真聆听同学对于本单元课文的交流。

3.依照示意图,先画出参观路线,再进行介绍。

4.按照一定的顺序,能和同学交流自己观察到的附近的一处景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同桌互相交流、画示意图等方法,培养学生按顺序写作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进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画出参观路线,按顺序介绍植物园。

教师:

课件。

学生:

观察附近的一处景物。

1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出示本单元课文,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课文的游览顺序。

2.交流这些课文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这些课文中景物有什么特点?

4.出示句子,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引导学生从句子的形式、词语的运用等方面,感悟作者描写日出的过程。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通过改写句子,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通过亲身体验写出景物的特点。

二、初试身手

1.播放植物园的视频,激发学生参观植物园的兴趣。

2.当小导游,带领同桌参观植物园。

(1)看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

(2)展示参观路线。

(3)同桌互相用一段话介绍游览顺序。

(4)全班交流。

3.介绍课前观察的附近的一处景物。

全班交流:

谁介绍的顺序最合理,谁的介绍让大家听明白了。

4.出示附近的一处景物,请学生按顺序介绍。

(1)课件出示。

(2)指名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介绍。

(3)全班交流:

谁介绍的顺序最合理,谁的介绍让大家听明白了。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在“交流平台”教学中,我注重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先引导学生自主交流课文的游览顺序、景物特点,再通过几个句子指导学生感悟写作方法,有点有面。

在“初试身手”的教学中,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先让他们画示意图,自由交流介绍。

然后让学生介绍自己课前观察到的一处景物。

若有的学生观察能力薄弱,我便补充一些图片,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对课文的游览顺序了然于胸。

习作例文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习作模仿素材。

《颐和园》这篇例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

课文移步换景,游览顺序明确,学生能够轻松地补充路线图。

《七月的天山》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转变,文字繁而不杂。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性,展开精致的描写,运用了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组成了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通过学习,学生对如何把握写景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