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5755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7 大小:10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7页
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7页
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7页
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7页
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7页
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7页
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7页
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7页
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7页
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7页
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7页
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7页
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7页
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7页
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7页
亲,该文档总共1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

《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1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docx

人教版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2013年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散步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2、学习课文运用精巧的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

3、赏析课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以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重难点进行突破,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三.教学难点:

结合自身实际,理解、感悟文章的亲情美

四.教学方法导学互动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1、新课导入

由歌曲《常回家看看》导入。

其实,亲情无处不在,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2、出示导纲

3、自读导纲中简要提示。

4、听读课文,完成导纲中知识性问题。

二.合作互动(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导纲中探究性问题,然后在小组内讨论)

1、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分歧?

决定权在谁?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本不愿出来。

(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

注意“熬”字)

(2)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

(3)决定权在我,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

2、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假如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

如果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母亲走大路,妻子和儿子会怎样想?

(1)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

(2)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

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

(3)“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

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4)母亲改变主意,决定走小路,走不过去时让儿子背上,既照顾了孙子,又帮儿子解决了难题,体现了母亲的善解人意,疼爱子孙。

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3、分歧是如何解决的?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她走不过去的地方,让我背着她。

4、如何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

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

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

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设身处地

设想一下:

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5、找出最能打动你的语句,把你的感受和同学分享一下。

(根据时间灵活撑握)

(1)我选择了走大路。

在尊老和爱幼的天平上,作者倾向了尊老。

因为母亲老了,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了,儿子还小,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从中可以看出我是孝子。

妻子善良、贤惠。

母亲慈爱,儿子活泼可爱。

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温馨和睦。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包含着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如同子女幼小时对父母的依赖这样的人生哲理。

体会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

(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儿子发现奇趣:

两对母子走在田野上,表现了儿子天真可爱、聪明活泼。

(4)、“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母亲老了,儿子成长了,挑起了生活的担子,这样母亲自然听从于儿子;而我的儿子还年幼,现在一切也要依靠父母。

我身上的责任重大。

我们应该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5)课文第四节景物描写。

充满春的气息,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

(三)导学归纳

课文以“我”为中心人物,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用朴实的语言,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的使命感。

可见,本文写了一件“散步”的小事,却表现了“尊老爱幼”的大主题,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四)、反馈训练

1、每年在你过生日的时候,只要爸爸妈妈在身边,他们是否都为你过了生日?

2、你能准确地说出爸爸妈妈的生日吗?

3、假如今天是爸爸或者妈妈的生日,请你编辑一条短信发送给他们,为他们献上生日的祝福!

(要求写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

结束语:

其实,生活中亲情无处不在,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体现出父母对我们的关爱,让我们用心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亲情、珍爱亲情。

让我们一起用爱担起家庭的责任,用情担起社会的责任,为美好的明天唱出最动听、最优美的旋律吧。

最后老师把这一首《让爱住我家》送给大家。

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家庭,珍惜得来不易的团圆。

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导学提纲

一、简要提示

莫怀戚,重庆人。

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用多种体裁创作,以小说见长。

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

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片段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1.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活”的思考。

教学层次:

   走进母亲怎样的好好儿活;

   感受作者怎样的好好儿活;

   思考我们要怎样好好儿活。

教学步骤教学重点:

走进秋天——读出味道

       走出怀念——读出思考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复习本篇课文主要内容

2、出示课题

二、探讨母爱的内涵

  

(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由作者眼中的菊花引出我的经历

   1.请同学看课件,我懂、妹妹也懂的一句话。

(课件:

“我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板书:

“我俩——好好儿活”)

   2.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

比如: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哎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3)“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

“我活着有什么劲!

   3.是啊,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所以:

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唰唰啦啦”地飘落,

我——————————————————————。

(课件:

扩充句子训练)

   4、实话实说的讨论:

你们多大?

21岁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有多少事情可以

做!

没有了双腿,他这样做,你们怎样看?

   5.请注意:

母亲的自身情况又是怎样?

请也找课文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

比如:

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

6.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

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痛苦啊。

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

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

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教师问一句,学生接一句)?

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

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

(估计回答落脚点就在“为了儿子着想”)

 

(二)、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活”。

 1、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1)比如——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学生说到这里,教师就抓住这一“挡”,追问,挡住的究竟是什么?

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小结:

母亲的爱好勇敢!

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2)再比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

  小结:

母亲的爱好细心!

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这句话。

 (3)“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小结:

母亲的爱多么急切。

再读带着感受读。

 (4)“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

’”

  小结:

母亲的爱多么热烈,读出这句话的滋味。

 (5)再看看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课件)

     a母亲“扑”(课件在下面加点)过来,扑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

母亲的爱好坚定!

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

(重点体会“在一块儿”)

     b母亲抓住我的手,母亲“抓”(加点)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

母亲的爱多么执着!

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

(重点体会“好好儿”)

     c母亲忍住哭声,母亲“忍”(加点)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

母亲的爱多么深沉!

送到句子中再读。

(重点体会“活”)(注意:

以上根据学生情况来随时调控和引导。

  2.学生发散谈后,重点探讨下面的句子:

从几个“悄悄儿”中,再细细品味母爱:

  读下面的话,比较用上“悄悄”和去掉“悄悄”有什么不一样,选择一处谈谈:

    a“……母亲就悄悄儿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有回来。

”(课件)

    b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出去了。

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有回来。

”(课件)

   同一个“悄悄”表达母亲不同的情感。

然而,这复杂的情感又有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小结:

母亲的爱是小心翼翼!

读出这样的味道。

  3、通过体会,此时的母亲已是万箭穿心啊,自己身体的毁灭性打击让母亲“苦”;还要面对的是自己抚养了21年的儿子的瘫痪,可以说,对母亲的打击可谓“苦上加苦”。

可无论如何还要让儿子好好活!

母亲的爱——用心良苦!

(再次回扣“苦”)

  4、我们跟随史铁生一道去体会母亲,发现母亲。

那么,在这秋天的故事中,母亲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咱娘俩,要好好活,好好活……”课件再次出示,学生说出什么体会就再读这句话)

  总结:

母亲的意义,蕴含于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并不觉得。

可是,这种意义只有在秋天的场景中,才会凸现出来。

由于母亲的疾病,失去生命夺目的光华。

可我们对母爱的意义有了特殊的发现——正是她的要好好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

正是她的要好好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

三、探讨爱母的怀念

  1.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引读课文,“邻居们……”

  2.原来的母爱儿子理解不了,一个秋天过去了,又一个秋天过去了,直到后来儿子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

懂得的是什么?

    a出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课件先出示这句话)

    b把“……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加进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中,变成“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好好儿活。

”(课件补充完整上面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3.所以,我和妹妹都懂,因此“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课件出示该句)

 4、那么,这“好好活”,究竟是怎么活?

结合课文的这句话,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理解——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课件)(学生说到什么理解就把不同感受送到“我俩好好活”的句子中朗读……)

   5,透过看菊花,母亲给儿子三究竟是什么,也正是史铁生在文章中写到——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

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6.升华:

当儿子懂得母亲告诉儿女的“好好活”的含义,那和母亲发生的秋天的故事啊,就深刻在心中,化作心中无比的怀念(回到课题怀念!

)。

   7、过渡——越是怀念,就越是充满对往事的回忆,然而,母亲再也不能和我一起吃豌豆黄了;母亲再也不能和我商量一起到北海公园看菊花了;我再也看不到母亲为了我的回答而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了;我再也听不到因为我发脾气母亲对我的说的安慰话了。

8、越是怀念,越是深深的自责啊,越是自责就越要好好活啊。

所以,又一个秋天,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课件,改造课文的训练,让学生选择一处补充。

   9、越是懂得“好好活”的含义,就越是无比的怀念,就如飘落的树叶片片飘到儿子的心里,融入了生命,化作了血液:

(播放音乐,学生静静默读下文,让后老师再读一段。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

母亲已经不在了。

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

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教师读这一段)

  10、对于史铁生的“好好活”,我们是怜悯吗?

感到他活得痛苦吗?

那究竟是什么?

(对着黑板“苦”字说——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他活出了境界。

活出了生命的高贵。

在报纸上看到史铁生和世界长跑冠军刘易斯的合影。

身体衰弱的史铁生虽然连站也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快。

我想,如果说“好好活”是对母亲的回报,母亲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读出思考

  1、课文的学习已经结束。

这个故事的确感动了我们。

我们一起跟着史铁生的情感世界走了一趟,经历他和他母亲别样的人生。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读书,读到此程度,总会说,史铁生和他母亲真伟大,活出了自己的性格和尊严。

读书到此也完全可以。

但我还要问你们,他们的故事感人,跟我们自身有关系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

  2、史铁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肯定不是让你知道,你看我多了不起,他肯定不是让你们宣传他母亲是多么了不起,所以,当我们走进秋天的故事——读出了书中的味道的时候,我们还要走出“怀念”——“读出思考”(课件呈梯状把这俩层次递升)那么,这思考究竟是什么?

  关于活着:

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

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有那样的痛苦。

世界上有看得见的痛苦打击,也有看不见的痛苦人打击。

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也改变不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理局限——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另一种生命延展。

  3、因此,透过史铁生的和兄妹的“我俩要好好活”,经过我们的思考,课文的“俩”应该改成“们”。

这句话应该说是“我们在一起要好好活……”(板书)

  4、这里的“们”会指谁呢?

是谁,你就说成你和谁,你想和谁,说你就和谁说,比如:

“我和家人要好好活……”

  5、就要离开课堂。

如果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课题——你心中最终留下的是什么?

 6、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我们要好好活,有了这样的思考,更需要用人生的脚步丈量,无论怎样,我们为什么要好好活,我们应该怎样好好活,我们好好活出个什么样,这是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思考和体验的问题。

  7、让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重再次朗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下课)

  板书:

                      秋天的怀念

                       娘俩

                (苦)我俩     好好儿活

                       我们

 

羚羊木雕

 【教学结构】

  这是一篇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写作上独具特色的记叙文。

本文写了少年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也写了父母与孩子两代人之间的具体矛盾。

本文的中心意思就寓于这种纯洁的友情引起的矛盾纠葛之中。

作者用的是少年“我”第一人称,并没有站出来对这一事件说一句话,表明任何态度,但在客观叙事中却有明显的思想倾向。

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对“羚羊木雕”的不同态度,文章的思想倾向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就成为理解、分析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

【解题点要】

  阅读本文,还是应从情节结构入手。

本文情节的线索是“羚羊木雕”,故事围绕着这一贵重礼物转。

了解了故事情节,就应分析文中的人物。

从不同人物对中心事件的不同态度上去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回过头去看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人物的。

  情节结构分析

  《羚羊木雕》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恰当的选择了“起点”。

叙述故事总有一个开始。

从哪里开始,是写记叙性文章的重要问题。

按本文的故事情节的原始顺序,应是从爸爸非洲回来送给“我”羚羊木雕开始,或者从“我”把这件礼物转送给万芳开始。

如果按生活本来的顺序写,文章势必拖长了,内容就很不集中,现在文中“插叙”就要取消,整个故事情节的叙述就会是平铺直叙、毫无波澜了。

本文作者在构思中,没有采取这种平板的叙事方法,而是从中间截取了一段情节,即从妈妈发现以至追回的活动开始,构成了一个悬念,吸引了读者,节省了篇幅,内容变得集中而又生动活泼了。

  本文在情节的安排上,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人物出场的顺序也是颇具匠心的。

发现羚羊不见以后以至追回羚羊,由妈妈先出场,担当了主要角色;爸爸后出场,做妈妈有力的后盾;最后出场的是奶奶,爸妈的联合攻势已经使“我”就范,奶奶的劝阻无能为力,反而突出了爸妈的攻击力;老一代人中还有一个万芳的妈,在文中的最后出场也配合了大人们的这一场攻势。

人物分析

  本文的中心事件是羚羊木雕。

围绕羚羊木雕写出了两种人物:

一种人物属于成人世界,即上一代人物,有妈妈、爸爸、奶奶、还包括万芳的妈妈;一种人物属于少年世界,那就是“我”和万芳。

这两种人物通过羚羊木雕的纠葛,各自展示出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就是作者在本文中表现人物的最大特点。

  先看看“我”和万芳这一少年世界的人际交往。

文中表现出来的这两个少年朋友的情感是纯洁的、真挚的、无私的。

两人上幼儿园时就形影不离。

“我”的裤子被树杈划破了,两人换了裤子穿。

这一典型的事例生动地表明了万芳是“仗义”的。

这一描述十分重要,它表明万芳接受“我”的礼物是“情”与“义”的交换,不是贪财好利的行为。

有了幼儿园时的概括叙述,又有“换裤子”的典型事例描写,“我”对万芳的羚羊的赠与,就毫不奇怪了。

“我”看到“他特别喜欢”羚羊木雕,是毫不犹豫地“递到她手上”,并说:

“咱俩永远是好朋友”。

可见两个少年朋友是以“友谊”为重的。

尽管这样,万芳也没有忘记送给“我”一把“弯弯的小藏刀”。

  再看成人世界。

成人世界里写了四个人物,并不是“铁板一块”。

爸爸和妈妈是站在一起的,他们都反对“我”把羚羊送人。

先说妈妈,她对“我”的一系列问话说明了什么呢?

她追查羚羊的最初动机是怕孩子拿去卖,怕孩子学坏,这自然是关心孩子。

当孩子说出是送给最好的朋友时,她反对的理由主要是“那么贵重的东西”,不能“随便送人”;再看爸爸,话虽不多,但重点突出,那就是“贵重的东西”不能“自作主张”。

从爸妈二人的态度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待这件事的着眼点是:

“贵重”,“没有允许”。

“贵重”说明爸妈重的是财物;“没有允许”,说明爸妈强调了家长的威严。

对于这两点,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反对。

大人对孩子在一般情况下进行教育,要珍惜财物,特别是送人贵重的礼物,要经过大人的允许,这都无可厚非。

问题在于,父母没有理解孩子的心情,没有尊重孩子的感情,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不是耐心的说服,从道理和感情出发,与孩子心灵沟通,而是简单粗暴、封建家长式的命令,这就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形成了尖锐的冲突了。

万芳的妈妈也属于此列,甚至比“我”的爸妈有过之而无不及。

她不仅用命令的口吻,而且采取体罚的形式,毫无情理可言。

  总之,我们在看待上一辈人的思想感情时,千万不要“类型化”,简单地分为“好”与“坏”,把父母归为一类,把奶奶归为一类,机械地对立起来。

同时,对上辈人的认识要全面,不能因为对这一事件的态度有原则的失误,就否定了父母对孩子的正当教育与严格要求。

 

荷叶母亲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处理。

  首先说教材。

  《荷叶母亲》出自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品味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荷叶母亲》是一首赞颂母爱的散文诗,在教学时应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

教材把它安排在泰戈尔的《金色花》之后来学,是想让学生趁热打铁进一步掌握借物喻人的散文诗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如关键词、重点句。

  3.体会诗歌中深沉的母爱,并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是:

能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歌,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是:

品味语言,感悟亲情,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第二说学情:

  我校虽然是一所乡村中学,但我们语文组有一个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课题研究,学生已经养成了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摘抄积累、进行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鉴于此,我首先布置学生预习:

  一、阅读课后冰心的作品导读,了解冰心本人及作品。

  二、搜集关于母爱的语句。

  三、自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第三说教法学法:

  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导读法、感悟延伸、激励背诵法,学法是美读欣赏法、品读感悟法。

  此前学生已经学过几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也初步了解了诗歌的品读方法,并做了课前预习,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本课的教时安排为一课时;教学用具主要有录音机。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共有七个环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