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5824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

《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

生物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36分)

1.下列关于正常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大于组织液

B.组织液部分成份渗入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

C.组织液的代谢终产物大部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血浆

D.内环境中含有葡萄糖、CO2、尿素、神经递质、激素等成分

【考点】E8:

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解答】解:

A、与组织液、淋巴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因此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大于组织液,A正确;

B、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

,可见组织液部分成份渗入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B正确;

C、组织液的代谢终产物大部分从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浆,C错误;

D、内环境中含有葡萄糖、CO2、尿素、神经递质、激素等成分,D正确。

故选:

C。

2.将有关生物组织结构为实验材料,直接制作临时装片,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A.菠菜叶片下表皮保卫细胞中具有多个绿色的叶绿体

B.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中紫色原生质层清晰可见

C.人口腔上皮细胞中可观察到多个蓝绿色的线粒体

D.花生叶细胞中存在多个橘黄色脂肪颗粒

【考点】2F: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1P:

检测脂肪的实验;3U: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分析】题干中的“直接”两字是本题解题的切入点。

生物实验观察中,很多都需要染色后才能在显微镜中观察到,如:

线粒体、染色体、DNA和RNA等。

【解答】解:

A、叶绿体是绿色的,不需染色,并且菠菜叶片下表皮保卫细胞含有叶绿体,因此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菠菜叶片下表皮保卫细胞中具有多个叶绿体,A正确;

B、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具有紫色的大液泡,原生质层是无色的,因此观察到的只能是紫色的液泡,B错误;

C、线粒体需要用健那绿染色后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C错误;

D、脂肪鉴定需要染色,D错误。

故选:

A。

3.关于细胞中核酸与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有水的生成但都不需要ATP提供能量

B.都需要特定的生物大分子物质作为模板

C.自身的RNA可以作为DNA合成的模板

D.大分子中相邻的两个单体间都能形成氢键

【考点】7F: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1、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具有多样性,而蛋白质功能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结构具有多样性。

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tRNA作为运输氨基酸的工具,rRNA是组成核糖体(翻译的场所)的重要成分。

2、核酸中的DNA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3、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DNA解旋酶、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

4、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

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解答】解:

A、核酸与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都有水的生成且都需要ATP提供能量,A错误;

B、核酸的合成过程不一定需要模板,如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核酸时不需要模板,B错误;

C、自身的RNA可以作为DNA合成的模板,该过程称为逆转录,C正确;

D、大分子中相邻的两个单体间不一定都能形成氢键,如蛋白质中相邻的两个单体间不形成氢键,D错误。

故选:

C。

4.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计划防疫工作,规定新生儿必须在六个月内三次接种乙肝疫苗(有效成份为乙肝病毒表面蛋白),若接种疫苗成功,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疫苗利用宿主细胞合成自身蛋白质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B.吞噬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分解呈递抗原并产生淋巴因子

C.多次注射疫苗能提高血清中特定抗体的含量

D.多次注射疫苗后浆细胞能在血液中长期保留

【考点】E4: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免疫预防是根据特异性免疫原理,采用人工方法将抗原(疫苗、类毒素等)或抗体(免疫血清、丙种球蛋白等)制成各种制剂,接种于人体,使其获得特异性免疫能力,达到预防某些疾病。

2、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相比较,首次感染抗原,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大量抗体消灭抗原,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

【解答】解:

A、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RNA在宿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控制病毒自身蛋白质的合成。

注射疫苗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A错误;

B、吞噬细胞吞噬并处理该抗原,使其暴露出抗原决定簇,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但吞噬细胞不能产生淋巴因子,B错误;

C、多次注射是为了提高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C正确;

D、浆细胞不能长期保留,D错误。

故选:

C。

5.在如图膝跳反射活动中(伸肌收缩,屈肌舒张),均能记录到动作电位的是下列的哪项(  )

A.神经元A,神经元B,神经元C,神经元D

B.神经元A,神经元D,神经元B,屈肌

C.神经元A,神经元B,伸肌

D.神经元A,神经元C,伸肌

【考点】D2:

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D9: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图1:

A为传入神经,BC为传出神经,D为突触比较集中处,常为神经中枢。

膝跳反射弧中,当敲击韧带时,伸肌收缩,同时屈肌舒张才能完成小腿前踢动作。

【解答】解:

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韧带处为感受器、A为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为脊髓、BC为传出神经、伸肌和屈肌为效应器。

由于“伸肌收缩,同时屈肌舒张”可以断定伸肌产生动作电位。

传出神经元的胞体在脊髓处反射弧B处连接的效应器为屈肌,故B处神经纤维膜外的电位变化情况是保持正电位。

故在膝跳反射弧中,能记录到动作电位为神经元A、神经元C、伸肌。

故选:

D。

6.果蝇的翅形受2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已知A、a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果蝇为残翅,为确定B、b是否也位于常染色体上,进行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已知正交的F2中长翅、小翅和残翅分离比9:

3:

4,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B、b位于X染色体上

B.正交F2中只在雄性个体出现小翅性状

C.反交F2中小翅性状在雌雄个体中比率不同

D.反交F2中表现型为长翅的个体占总数

【考点】8A:

伴性遗传.

【分析】1、根据图形中正反交的结果不一致,推断B、b位于性染色体上;

2、根据正交F1的雌雄都有长翅,说明B、b位于X染色体上,不位于Y染色体上;

3、根据“正交的F2中长翅、小翅和残翅分离比9:

3:

4”和“a基因纯合时果蝇为残翅”,基因型和性状的关系为:

XBXb

A_XBX﹣、A_XBY、

A_XbY、A_XbXb

aaXBX﹣、aaX﹣Y

长翅

小翅

残翅

4、正反交的杂交组合:

正交:

aaXBXB×AAXbY→1AaXBXb:

1AaXBY;

反交:

AAXbXb×aaXBY→1AaXBXb:

1AaXbY。

【解答】解:

A、B、b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

B、正交中的F1的后代:

①Aa×Aa→

A_:

aa、②XBXb×XBY→

XBXB:

XBXb:

XBY:

XbY,所以正交F2中只在雄性个体出现小翅性状(A_XbY),B正确;

C、反交中的F1的后代:

①Aa×Aa→

A_:

aa、②XBXb×XbY→

XBXb:

XbXb:

XBY:

XbY,所以反交F2中小翅性状在雌雄个体中比率为(

A_×

XbXb):

A_×

XbY)=1:

1,C错误;

D、反交F2中表现型为长翅的个体占总数

A_×(

XBXb+

XBY)=

,D正确。

故选:

C。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39分)

7.为了研究硅对某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选取6叶龄幼苗若干,置于不同浓度的含有K2SiO3的培养液培养一段时间,与普通培养液培养的幼苗进行对照,测定其净光合速率如图甲

回答以下问题:

(1)用培养液培养幼苗时需要定时往培养液中通入空气,目的是  。

(2)CO2在叶肉细胞内参与卡尔文循环,首先与 结合而被固定,固定产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  。

当光照强度从1千勒克斯增加到2千勒克斯时,ATP在叶绿体内的移动方向是  。

(3)为了进一步了解硅对该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机制,实验对其叶片的气孔导度(气孔开放程度)和胞间CO2浓度、光合色素含量等进行测定,结果如图乙。

①以K2SiO3作硅源,配置不同浓度的K2SiO3培养液时,减少完全培养液中KNO3含量并补充适量一定浓度HNO3溶液,其目的是  。

②根据实验结果,尝试写出硅能提高净光合速率的两个原因 

【考点】3L: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分析】据图甲分析,光照强度为0时,对照组和实验组都只进行呼吸作用,实验组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实验组;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两组的净光合作用强度都逐渐增加,最后达到平衡;与横坐标的交点表示光补偿点,即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强度相等,对照组的补偿点高于实验组,且对照组先达到平衡点。

【解答】

(1)用培养液培养幼苗时需要定时往培养液中通入空气,以促进根的呼吸作用,从而促进根对矿质元素(无机盐)的吸收。

(2)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原料,首先与五碳化合物固定生成三碳化合物,然后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的作用下还原成糖类等有机物。

当光照强度从1千勒克司增加到2千勒克司时,光反应增强,产生的ATP也随之增加,ATP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移向叶绿体基质,参与暗反应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

(3)①根据题意分析,减少完全培养液中KNO3含量并补充适量一定浓度HNO3溶液,则减少了钾离子,增加了氮元素,说明该操作的目的是保持各培养液中氮和钾含量相同。

②根据实验分析,随着硅离子浓度的增加,气孔导度几乎不变,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减少,说明Si能通过降低呼吸作用速率提高净光合速率或者Si能提高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从而提高净光合作用速率;随着硅离子浓度的增加,叶绿素的含量几乎不变,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不断增加,说明Si能提高叶片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以促进光能的吸收和传递。

故答案为:

(1)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作用,为根细胞吸收无机盐提供能量

(2)五碳化合物ATP和还原氢类囊体薄膜到叶绿体基质

(3)①保持各培养液中氮和钾含量相同

②a.Si能通过降低呼吸作用速率提高净光合速率b.Si能提高叶肉细胞对CO2的利用率c.Si能提高叶片中类胡萝卜数的含量以促进光能的吸收和传递

8.耐热脂肪酶在工业上具有广泛应用,科研人员从小笼包蒸笼的垫布中分离到脂肪酶高产菌株,大量培养后提取获得脂肪酶液,以橄榄油为底物设置系列实验以研究该酶特性,回答下列问题:

(1)脂肪酶能水解橄榄油但不能水解淀粉,说明酶具有  。

(2)实验①:

每组试管中加入等量的酶和底物,分别置于30、35、40、45、50、55、60℃水浴环境中20分钟后,测量底物量的变化,该实验的目的是  。

(3)实验②:

因工业上需要在不温度条件下应用该酶,若要测定酶液分别在40、50、60℃温度下保存2小时后的酶活性变化,实验思路是 

(4)实验③:

研究一定浓度的Mg2+(10﹣4mol/L)对酶的活性影响,已知该酶的最适pH值范围为7.0~8.0,实验结果如下,结果说明:

pH

组别

酶相对活性

7.0

7.5

8.0

对照组

20.54

20.67

20.62

实验组

24.89

25.78

26.67

【考点】39:

酶的特性.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

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

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

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5、实验组:

经过处理的组是实验组。

对照组:

未经过处理的组是对照组。

变量:

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

自变量:

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

因变量: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

无关变量:

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

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解答】解:

(1)脂肪酶能水解橄榄油但不能水解淀粉,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2)每组试管中加入等量的酶和底物,分别置于30、35、40、45、50、55、60℃水浴环境中20分钟后,测量底物量的变化,该实验的目的是确定脂肪酶的最适温度。

(3)因工业上需要在不温度条件下应用该酶,若要测定酶液分别在40、50、60℃温度下保存2小时后的酶活性变化,实验思路是设置三组实验,每组加入等量脂肪(橄榄油),分别加入在40、50、60℃温度下保存2小时后的脂肪酶,在适宜条件进行反应,一定时间后测量各组酶活性。

(4)研究一定浓度的Mg2+(10﹣4mol/L)对酶的活性影响,已知该酶的最适pH值范围为7.0~8.0,实验结果如下,结果说明:

在pH为7.0~8.0范围内,一定浓度的Mg2+能提高该脂肪酶的活性。

故答案为:

(1)专一性

(2)确定脂肪酶的最适温度

(3)设置三组实验,每组加入等量脂肪(橄榄油),分别加入在40、50、60℃温度下保存2小时后的脂肪酶,在适宜条件进行反应,一定时间后测量各组酶活性

(4)在pH为7.0~8.0范围内,一定浓度的Mg2+能提高该脂肪酶的活性

9.为治理养殖场粪便污水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某地用芦苇、鱼、藻类植物、浮游动物、微生物等构建人工湿地。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人工湿地中,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

和。

(2)人工湿地中设计要注意采取措施增加水体的氧含量,目的是 

(3)随着人工湿地物种丰富度增加,湿地的沉降、分解等作用加强,使污水得到治理。

这种变化属于群落  演替,研究表明适量投放不同食性的鱼类,是人工湿地发挥治理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试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其作用

【考点】U9:

人工湿地的作用.

【分析】人工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解答】解:

(1)根据题意可知,“治理养殖场粪便污水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因此人工湿地中,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2)人工湿地中设计要注意采取措施增加水体的氧含量,从而促进微生物的有氧呼吸,降低水体中有机物含量。

(3)随着人工湿地物种丰富度增加,湿地的沉降、分解等作用加强,使污水得到治理。

这种变化属于群落次生演替,研究表明适量投放不同食性的鱼类,是人工湿地发挥治理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该生态系统中,鱼类作为消费者能分解利用上一营养级的有机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故答案为: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2)促进微生物的有氧呼吸,降低水体中有机物含量

(3)次生该生态系统中,鱼类作为消费者能分解利用上一营养级的有机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0.摩尔根在连续多代培养的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将此果蝇与红眼雌果蝇杂交获得F1,F2中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性状分离比为1:

1,回答下列问题:

(1)将F2中的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子代应有两种性状分离比,有一种是子代全为 ;另一种红眼雌性:

白眼雌性:

红眼雄性:

白眼雄性= 。

(2)将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测交,子代雌、雄果蝇表现型是:

  。

(3)上述实验结果说明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

但上述测交子代中约每2000个子代中总会出现例外的一只白眼雌蝇或红眼雄蝇,为解释实验结果,研究者提出以下观点:

①例外白眼雌蝇染色体组成是XXY(可育),例外红眼雄蝇染色体组成是XO(无Y染色体),

②例外白眼雌蝇(XXY)减数分裂时,可能是两条X染色体联会后分离,Y随机移向一级,也可能X染色体与Y联会后分离,另一条X随机移向一级。

③异常性染色体组成与性别表现关系如表:

性染色体组成

XXX

XXY

XO

XYY

YY

表现性别

致死

雌性

雄性

雄性

致死

依此观点回答问题:

a:

请从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的角度解释产生例外白眼雌蝇的可能原因:

b:

白眼雌蝇(XXY)与野生型雄果蝇杂交子代中表现为红眼的雌果蝇基因型及比例是  ,子代中表现为白眼的雄果蝇基因型及比例是。

【考点】8A:

伴性遗传.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杂交获得F1,都是红眼,说明红眼对白眼是显性性状;又因为F2中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性状分离比为1:

1,说明该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则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X上。

【解答】解:

(1)根据以上分析,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F1基因型为XBXb、XBY,F2中的雌果蝇基因型为XBXB、XBXb,若XBXB与白眼雄果蝇XbY杂交,后代全为红眼;若XBXb与白眼雄果蝇XbY杂交,后代红眼雌性XBXb:

白眼雌性XbXb:

红眼雄性XBY:

白眼雄性XbY=1:

1:

1:

1.

(2)将红眼雄果蝇XBY与白眼雌果蝇XbXb测交,后代雄果蝇全部为白眼(XbY),雌果蝇全部为红眼(XBXb)。

(3)根据

(2)分析可知,后代雌果蝇全为红眼,雄蝇全为白眼,而后代出现一只白眼雌蝇或红眼雄蝇,可能的原因是:

a.母本减数第一次分裂中X同源体不分开或减数第二次分裂中X姐妹染色单体不分开,导致产生带有两个X染色体的卵细胞,则受精后形成XbXbY的白眼雌果蝇。

b.白眼雌蝇(XbXbY)与野生型雄果蝇XBY杂交子代中表现为红眼的雌果蝇基因型及比例是XBXbY:

XBXb=1:

1,子代中表现为白眼的雄果蝇基因型及比例是XbY:

XbYY=1:

1。

故答案为:

(1)全为红眼1:

1:

1:

1

(2)子代中雌果蝇全为红眼;雄蝇全为白眼

(3)母本减数第一次分裂中X同源体不分开或减数第二次分裂中X姐妹染色单体不分开,导致产生带有两个X染色体的卵细胞

XBXbY:

XBXb=1:

1XbY:

XbYY=1:

1

三、[生物--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共1小题,满分15分)

11.类胡萝卜素是一种常用的食品色素,并常用于临床治疗夜盲症等疾病。

类胡萝卜素的主要来源是化学合成或从植物中提取,成本较高。

科研人员尝试从光合细菌中提取类胡萝卜素,流程如图:

(1)将少量污泥样品接入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基中加入铵盐和谷氨酸钠为光合细菌的生长提供  ,培养基中没有加入有机碳,从功能上看这种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

(2)②将样品涂布到固体培养基之前要进行梯度稀释,为了防止混淆,应该在培养皿的

部位做好标记。

从固体平板中挑选紫色非硫细菌(某光合细菌)的菌落,萃取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

通过③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中继续培养,②、③过程需要重复几次,目的是  。

(3)从浸提离心干燥后的菌体中提取胡萝卜素常用萃取法,萃取剂应该具有的特点是  ,萃取液的浓缩可直接使用 

装置。

(4)鉴定所提取的胡萝卜素样品常用的方法是,鉴定过程中需用作为对照。

【考点】I1: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1、微生物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常用的接种方法向右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

2、胡萝卜素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水,易溶于石油醚等脂溶性有机溶剂,常采用萃取法提取。

提取流程为:

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鉴定。

胡萝卜素常用纸层析法进行鉴定。

【解答】解:

(1)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培养基中加入铵盐和谷氨酸钠为光合细菌的生长提供氮源;由于光合细菌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培养基中没有加入有机碳,从功能上看这种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2)②将样品涂布到固体培养基之前要进行梯度稀释,为了防止混淆,应该在培养皿的底部部位做好标记。

根据题意可知,实验是为了选择紫色非硫细菌(某光合细菌),通过③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中继续培养,②、③过程需要重复几次,目的是分离得到紫色非硫细菌的纯净培养物。

(3)萃取剂应该具有具有较高的沸点,能溶解色素并且不与水混溶等特点,萃取液的浓缩可直接使用蒸馏装置。

(4)鉴定所提取的胡萝卜素样品常用纸层析法,鉴定过程中需用胡萝卜素标准品作为对照。

故答案为:

(1)氮源选择

(2)底部分离得到紫色非硫细菌的纯净培养物

(3)具有较高的沸点,能溶解色素并且不与水混溶蒸馏

(4)纸层析法胡萝卜素标准品

四、[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共1小题,满分0分)

12.随着妊娠年龄的增加,21三体的发病风险在不断增加,需要进行产前诊断来预防患病孩子的产生。

常用的方法有:

(1)唐氏筛查:

抽取孕妇血液化验,检测血清中的甲型胎儿蛋白、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指标。

检测这些物质可用  技术,以细胞工程技术生产的、纯度高的

 为试剂进行检测。

筛查出的高危孕妇还需要进一步检查鉴定。

(2)羊水检查:

胎儿的某些细胞会脱落在羊水中,通过羊水穿刺,可以得到胎儿的细胞。

将这些细胞通过 技术以扩大细胞的数量,选择 的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了解胎儿细胞染色体的结构和 是否正常。

(3)无创基因检测:

在孕妇的血液中存在胎儿游离DNA片段,可以对21号染色体上的特有基因DSCR3和非2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GAPDH(做参照)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以测定DSCR3基因和GAPDH基因的含量,计算2种基因剂量的比值。

如:

样品数

DSCR3/GAPDH

正常人

80

0.884±0.420

21三体胎儿

5

1.867±0.054

21三体患者

7

1.810±0.169

要利用胎儿游离的DNA片段扩增出相应的基因,关键是 的设计。

从上述表格看,正常人与21三体患者的比值有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利用该技术筛查21三体的胎儿是否可靠,请说明理由:

 。

【考点】A2:

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分析】1、单克隆抗体的作用:

①作为诊断试剂:

(最广泛的用途)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

②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

主要用于治疗癌症,可制成“生物导弹”。

2、PCR技术的条件:

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3、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原理是细胞增殖,该技术可扩大细胞的数量。

【解答】解:

(1)检测血清中的甲型胎儿蛋白、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等指标,根据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原理,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这些物质;单克隆抗体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诊断试剂,因此还可以细胞工程技术生产的、纯度高的单克隆抗体为试剂进行检测。

(2)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可扩大细胞的数量;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佳时期,因此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了解胎儿细胞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是否正常。

(3)体外扩增DNA片段可采用PCR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