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6141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第三章 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三章 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三章 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三章 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第三章 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第三章 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第三章 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第三章 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第三章 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第三章 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第三章 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第三章 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第三章 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第三章 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第三章 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第三章 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第三章 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第三章 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第三章 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docx

《第三章 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 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docx

第三章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第三章3岁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婴儿期研究)

包括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乳儿期(1月—1岁)、学步儿期(2—3岁)。

重视:

新生儿遗传病筛查。

第一节婴儿期研究

一、长期被忽视

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晚期(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冯特认为研究婴儿无助于理解成人的心理,因为婴儿的行为是怪异而不可预测的。

他在1897年撰写的《心理学纲要》中写道:

“以婴幼儿为对象进行的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完全是随机的,因为它的许多信息来源是错误的,所以实验结果也完全不可信。

正因如此,认为成人的精神生活只有通过对其童年期心理的分析才能充分加以诠释的观点是错误的。

冯特等实验心理学家之所以认为婴儿期研究不重要,是因为当时他们所采用的实验方法(系统内省法)不适合年幼儿童,因为年幼儿童不能反省和报告自己的经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婴儿期一直是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备受忽视的领域。

直到近年,人们才意识到婴儿期是科学地理解人类心理起源的重要源泉。

近年来,婴儿期研究即通常说的“宝宝科学”,是发展心理学中最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领域。

近年来的大量婴儿期研究表明,婴儿早在生命之最初,掌握语言之前,就已经具备有比我们原先所认为的更强的能力和更丰富的经验。

婴儿自出生开始就能在这个富有意义的世界里进行感知和行动,甚至连新生儿都能很快学会利用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

第一本有关婴儿期研究的专业杂志《婴儿行为和发展》于1979年由刘易斯·p·利普斯特创办。

二、人类婴儿期特征(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

1、婴儿太弱了。

与其他哺乳类动物相比,人类的孕期较长,而发展相对缓慢。

与其他具有体形可比性的哺乳类动物相比,我们活得更长,成熟的速度也相对较慢。

2、婴儿出生太早了。

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人类婴儿出生太早了。

据估计,如果要让人类的幼体具有其他大猩猩种群幼体出生时的发育水平,人类的怀孕期应该至少延长一倍多(约21个月),那么人类为什么要过早出生呢?

A、一种理论认为子宫外环境的丰富刺激是人类大脑发育所必需的;

B、40周的怀孕母体的能量储存和供应已经无法满足胎儿大脑迅速发育的需求,导致人类婴儿必须过早离开母体,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能量。

C、在进化过程中,双足运动带来的骨盆变窄限制了人类胎儿头盖骨的最大生长范围,从而决定了人类胎儿必须提前出生,并且在子宫外继续其怀孕期(子宫外怀孕期)。

延长的未成熟期潜藏着巨大的发展动力。

三、研究方法的突破

“婴儿”(infant)这个单词直译就是不能讲话的人。

婴儿不能以任何常规的符号性和指示性系统表达自我,使人们无法轻易了解婴儿的思想。

研究婴儿通常运用直接观察,如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

近年来婴儿研究方法有了突破。

1、习惯化范式(habituationparadigm)

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能够发现以前无法了解的早期感知能力。

2、优先注视范式(preferentiallookingparadigm)

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刺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察觉刺激源。

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刺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如鲜艳的色彩、运动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的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等。

偏爱的注视可说明婴儿可能生来就具有某种预定的程序——偏爱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也表明他们对所接触的外部事物具有选择性。

(图人脸)

第二节3岁前儿童动作发展与训练

一、动作发展的意义

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前提

婴儿运用已有的动作模式与外界发生反应,以获得对环境最初的知识与经验。

2、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婴儿的动作反映着其心理发展,通过动作研究可以了解婴儿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水平。

3、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发展

手的抓握动作、独立行走等动作发展可促进婴儿空间认知的发展。

4、动作发展促进了社交能力发展

随动作能力发展,婴儿与周围人的交往从依赖、被动逐渐向具有主动性转化,动作的发展可诱导婴儿社会交流能力的发展,如“拜拜”

如:

脊柱

脊柱是人体的主要支柱,成人脊柱有四个生理性弯曲。

而新生儿的脊柱仅骶骨有弯曲;出生3个月后婴儿会抬头,脊柱出现颈部的脊柱前凸,即颈曲;6个月婴儿能坐时,出现胸部的脊柱后凸,即胸曲;1岁左右开始行走,出现腰部的脊柱前凸,即腰曲。

(图)

二、动作发展的规律

婴儿动作发展受生物预置程序的制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婴儿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才逐步分化成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如手抓物)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

从上到下,即从头部开始向脚部发展。

头部——躯干——下肢;抬头——翻身——坐——爬——站——走。

(三翻六坐八爬)

(2)近远原则。

从中心到外周,即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发展。

(3)大小原则。

粗细指向,即从粗的动作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发展。

三、3岁前儿童主要动作发展

人类运动学习的“关键期”是指学习某种运动能力的最佳时期。

大量研究发现,3岁前儿童运动能力的关键期是有一定规律的。

那么,在关键期到来之前,我们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并做好准备。

(一)3岁前儿童粗大动作发展

表一:

3岁前儿童全身动作(粗大动作)发展顺序表

粗大动作项目

常模年龄

成熟早期年龄

成熟中期年龄

成熟晚期年龄

俯卧抬头稍起

1.2

2.0

俯卧抬头与床面呈45度角

3.6

2.1

3.2

4.0

俯卧抬头与床面呈90度角

3.8

2.9

3.5

4.5

抱直、头部转动自如

3.3

2.0

2.9

3.7

仰卧翻身

4.2

3.1

3.7

6.8

扶坐竖直

4.9

3.1

4.2

6.3

独坐前倾

5.2

3.2

4.5

5.9

独坐

6.5

4.7

5.1

6.9

自己会爬

9.3

5.9

8.2

10.2

从卧位坐起

9.7

6.9

8.6

11.4

扶腋下站立

4.7

3.3

4.2

5.4

扶双手站

7.7

5.1

6.6

8.9

扶一手站

10.1

7.0

9.5

10.9

独站片刻

11.9

9.2

11.2

13.3

扶双手走步

9.8

7.1

9.3

11.0

扶一手走步

11.8

9.1

10.7

12.7

独走几步

13.7

11.2

12.7

15.0

扶物能蹲

11.1

8.2

9.8

11.9

自己能蹲

13.9

11.2

12.6

14.8

会跑、不稳

16.7

14.0

15.2

17.7

跑能控制

19.8

15.6

18.3

20.7

自己上下矮床

20.0

14.6

17.1

22.8

双手扶栏上下楼

19.3

15.0

18.1

20.5

一手扶栏上下楼

23.9

19.4

22.7

28.2

不扶栏上下楼

28.1

21.5

26.1

33.7

双脚跳

26.7

21.3

24.0

29.5

独脚站

33.4

23.6

29.5

踢球

17.6

15.0

16.7

21.2

从楼梯末层跳下

31.7

24.3

29.1

34.4

跳远

30.0

24.1

28.2

35.4

手臂举起投掷

29.3

23.6

27.4

33.7

说明:

我国学者李惠桐把某一项目调查样组70%的儿童达到的年龄(即100名儿童有70名能达到的年龄)定为常模年龄,10%的儿童达到的年龄定为成熟早期年龄,50%的儿童达到的年龄定为成熟中期年龄,90%的儿童达到的年龄定为成熟晚期年龄。

表中的“年龄”单位为“月”。

以儿童动作“独站片刻”为例,70%的儿童在11.9个月时可出现独站片刻的动作,10%的儿童在9.2个月时出现,90%的儿童在13.3个月时出现。

10%—90%的年龄距离代表这一阶段儿童动作发展的正常范围,即“独站片刻”最早可以出现在9.2月,最晚出现在13.3月,在9.2月和13.3月这一年龄段出现“独站片刻”都属于正常范围。

(二)3岁前儿童精细动作发展

表二:

3岁前儿童手的动作(精细动作)发展顺序表

精细动作项目

常模年龄

成熟早期年龄

成熟中期年龄

成熟晚期年龄

握住拨浪鼓一会儿即掉

1.0

1.9

玩弄手

2.5

1.8

3.2

3.9

能抓住胸前玩具

4.7

3.1

4.2

5.5

能自己抱住奶瓶

5.5

3.0

4.4

7.4

可将奶瓶的奶嘴放入口中

5.8

4.1

5.3

7.9

积木在双手传递

6.4

5.0

5.9

6.9

能拿起面前玩具

6.2

5.0

5.8

6.7

拇指和他指抓握

6.9

5.1

6.5

7.9

拇指和食指捏米花

8.9

7.1

8.5

9.9

撕纸

9.1

5.7

8.3

9.9

从瓶中倒出小球

13.4

9.4

12.5

14.7

拾取东西

10.1

7.9

9.6

10.9

拿柄摇拨浪鼓

13.2

9.8

12.4

13.8

把小球放入瓶中

12.3

10.7

11.7

13.0

翻书一次一页

28.3

19.0

24.2

31.9

穿串珠

28.3

21.1

24.2

31.9

折纸长方形

31.1

22.7

28.3

34.0

折纸正方形

34.1

23.6

30.8

双手端碗

17.1

12.3

16.0

18.5

一手端碗

27.0

21.3

24.4

29.6

搭桥

28.9

19.5

26.5

34.4

搭火车

28.1

21.8

26.0

30.3

自己动手

27.6

21.1

24.8

30.4

搭积木2—4块

12.9

11.0

12.3

13.8

搭积木5—7块

20.9

18.1

19.0

21.8

搭积木8—10块

29.5

说明:

表中“—”有两种含义:

一是表示未测出,二是表示这些项目3岁前儿童未达到。

表中“年龄”单位为“月”。

李惠桐的实验研究与格塞尔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并认为无论在成熟的早期、中期、晚期对儿童进行训练都会成功。

成熟早期是开始学习的最佳期或关键期,效果最好;成熟中期开始训练的效果虽不如早期,但比晚期开始训练好;成熟晚期开始训练的效果不如早期、中期,但总比不学习不训练好。

总之,动作训练在成熟早期效果最好,成熟中期次之,成熟晚期较差。

现在我们知道了儿童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发生的时间,也知道应该在成熟早期年龄就开始对儿童进行训练,怎么训练呢?

四、训练

(一)体操(全身运动)

在婴儿清醒时,要多活动,应当借助于有健身作用的空气疗法、水疗及在新鲜空气中散步、按摩、体操等方法使婴儿的身体强健起来。

按摩是一种消极体操(被动操),能加强婴儿的支撑运动器官,提高肌肉系统的紧张度,提高肌肉的弹性和收缩能力,提高韧带的弹性及灵活性。

资料:

婴儿被动操,不仅是促进婴儿全身发育的好方法,还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游戏项目。

每天坚持给孩子做被动操进行体能锻炼,不但可以促进他的体格发育,还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婴儿被动操适用于2-6个月的婴儿,根据月龄和体质,循序渐进,每天可做1~2次,在睡醒或洗完澡时,宝宝心情愉快的状态下进行。

做时少穿些衣服,所着衣服易宽松、质地柔软,使宝宝在全身肌肉放松。

操作时动作要轻柔而有节律,可配上音乐。

  婴儿被动操共8节。

上肢运动预备姿势:

婴儿仰卧,妈妈双手握住婴儿手腕,把拇指放在婴儿手掌内,让婴儿握拳,两手放在婴儿二侧。

第一节:

扩胸运动

(1)两手左右分开,向外平展,与身体成90度角,掌心向上;

(2)两手胸前交叉。

(3)同

(1)动作;(4)还原。

重复二个八拍。

第二节:

屈肘运动

(1)向上弯曲左臂肘关节;

(2)还原;(3)向上弯曲右臂肘关节;(4)还原。

重复二个八拍。

第三节:

肩关节运动

(1)握住小儿左手由内向外作圆形的旋转肩关节动作,重复四拍;

(2)握住小儿右手做同样的动作,重复四拍。

第四节:

上肢运动

(1)两手左右分开,向外平展与身体成90度角;

(2)两手向前平举,两掌心相对,距离与肩同宽;(3)两手胸前交叉;(4)两手向上举过头,掌心向上,动作轻柔;(5)还原。

重复二个八拍。

第五节:

踝关节运动

(1)预备姿势:

婴儿仰卧,妈妈左手握住婴儿的左踝部,右手握住小儿左足前掌;

(2)将婴儿足尖向上屈曲踝关节;(3)足尖向下,伸展踝关节;(4)换右足做相同动作。

重复二个八拍。

第六节:

下肢伸屈运动

(1)预备姿势:

婴儿仰卧,两腿伸直,妈妈双手握住婴儿两小腿,交替伸展膝关节,做踏车样动作;

(2)左腿屈缩到腹部;(3)伸直;(4)右腿屈缩到腹部、伸直。

重复二个八拍。

第七节:

举腿运动

(1)预备姿势:

两下肢伸直放平,妈妈两手掌向下,握住婴儿两膝关节;

(2)将两下肢伸直上举90度;

(2)还原;重复二个八拍。

第八节:

翻身运动

(1)预备姿势:

婴儿仰卧,妈妈一手扶婴儿胸腹部,一手垫于小儿背部;

(2)帮助从仰卧转体为侧卧;(3)从侧卧转体到俯卧;(4)从俯卧再转体到仰卧。

重复二个八拍。

资料:

婴儿主被动操(6—12个月婴儿)

第一节牵引婴儿上手坐起、躺下,重复4次;

第二节牵引婴儿单手坐起、躺下,重复2次;

第三节扶婴儿爬行

第四节桥形动作,婴儿平卧,母亲用右手托婴儿腰部,左手按踝部,8次;

第五节俯卧抬下肢运动。

婴儿俯卧,两下肢伸直,母亲握住其两足,向后抬起,4次;

第六节起立弯腰拿玩具,4次;

第七节扶腋下面立,跳跃8次。

资料:

婴儿模仿操(1—3岁)

婴儿1岁半左右,能够独立完成行走、跑、跳等基本动作时,可以让婴儿模仿动物的常见动作及成人劳动的动作。

如小鸟飞;小兔跳;开汽车;划船等。

(二)大运动技能训练

1、抬头。

婴儿出生后二三十天起,便可以让他趴着。

(平实的面)要他把弯曲的胳膊放在胸部下面。

开始先趴1—2分钟,以后逐渐延长时间,让他趴到不再一个劲儿地想抬头、挺脖子时为止,他累了,就让他仰面躺下。

逐渐增加次数及延长时间。

如果经常让婴儿练习趴卧,那么2—3个月时,婴儿能在俯卧时自主地向左右转头,3个月时能在站立状况下自主将头竖直,5个月时,婴儿能在俯卧状态下将头抬起。

婴儿获得头部控制能力后,开始由上而下的发展躯干部分的自主控制能力,如2个月后在手臂帮助下俯卧抬胸,3个月后出现翻身(由仰卧转为俯卧),婴儿从俯卧翻回到仰卧要晚些,7个月时,婴儿无论是俯卧还是仰卧,都可以自己坐起来了,视野扩大了。

2、爬。

5.9—10.2个月是学习爬行的关键期

5.9个月后,婴儿开始学习爬行了(个体最早的自主位移动作)。

资料:

婴儿爬行好处多

爬行是一种很好的全身运动。

孩子在爬行过程中,抬头、腹部离地,用四肢支撑身体的重量,就锻炼了胸、腰腹背与四肢的肌肉,并促进骨骼生长,为以后站立行走奠定基础;

促进智力发展。

孩子在爬行时,视野不断开阔,刺激更丰富,其思维、语言、想象得到发展,对大脑控制眼、手和脚协调的神经发育有促进;

通过对学爬和不学爬的同龄婴儿的对比观察发现,会爬的婴儿动作灵活、敏捷、情绪愉快、求知欲强、充满活力,而爬得少或不会爬的婴儿,由于接触新鲜事物少,往往比较烦躁。

美国医生在治疗脑瘫过程中,发现“爬”对治疗说话有困难的患儿有较好的效果。

爬可促进脑发育。

近年来研究证明,婴儿的爬行动作在开始的时间和姿势上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如腹地爬和手膝爬,瘦孩子比胖孩子早开始爬。

爬的准备:

上肢训练:

俯卧抬头训练——用玩具等引婴儿用两臂撑起上半身;

单臂支撑训练——学会两臂支撑后,用玩具逗引他单手来抓,两臂轮流训练。

下肢训练:

练习跪——将婴儿跪抱在成人腿上;

爬行训练——让婴儿手膝着地,腹部离开床面,如果腹部不能离开或不能向前,可用手托住或用长围巾兜住婴儿腹部,引导爬行;

爬行游戏——学会受膝爬行后,可做爬直线、爬上下斜坡、爬台阶的游戏,用枕头当障碍物,设计简单情节或故事,用有趣的玩具,激发兴趣,鼓励婴儿爬过障碍。

实际上儿童从满月起就可以进行爬行训练了。

首先可以让他俯卧,妈妈用手推动他的脚来晃动身体;6个月时可在儿童前方放一件他喜欢的玩具,吸引他向前爬,尝试着去抓取玩具;10个月左右,最好让儿童在地板上练习爬行。

有成人帮助的学爬过程比没有成人帮助的要快得多,儿童进入关键期不久,很快就学会了爬行。

要诱导婴儿爬行,可把玩具凑到孩子面前,让玩具发出声音。

如果孩子费了老大的劲,还是够不着玩具,就要帮他一把,成人可用手掌抵住婴儿的脚掌,给他向前的蹬劲。

当他快够着时,再把玩具挪远点,几次后最后让他能够拿到玩具,尽情地玩。

婴儿学爬的姿势是不同的。

快7个月时能用四肢撑起身体的婴儿,很快就能用手掌和膝盖支撑着爬,四肢撑不起身体的婴儿,暂时只能肚子贴地爬,然后是“高姿匍匐”爬,最后掌握爬行。

坐、躺、起、立。

适时开始学爬的婴儿,很快容易学会坐起、躺下、站起、站立,再用手扶着东西坐下。

婴儿在玩玩具和观察周围事物的时候,或用左手或用右手撑着身体半坐者,时而躺倒坐起,坐着再躺下,起初他们只能坐一小会儿,已经学会爬的七八个的婴儿,自己就能坐起,并开始学站起、直立,用手扶东西坐下,如果能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他们会学得更好。

许多婴儿在用双手摆弄玩具时就松开手站着,开始只能站一会儿,后来就渐渐能空手站好长一段时间。

假如婴儿已快1周岁,仍不会扶东西站,应帮助他,可松手让他站几秒钟,注意别摔倒。

3、学步。

11.2—15个月是独立行走的关键期

婴儿经过俯卧、翻身、爬行等阶段的训练,对重力的作用、方位的改变及关节的活动都有了体验,为站立和行走打下了基础。

一般情况下,5—6个月时可以在成人腿上跳跃,7—8个月时用手扶物可以站立几秒钟;8—10个月可由成人拉着双手迈步,11—12个月的婴儿可扶着家具移步。

在学习站立之前几个月要给儿童做被动体操,尤其是锻炼腿部力量,让腿部有力量以支撑身体,为行走做准备;9个月后可以扶物站立了,可以让儿童扶物慢慢行走,父母在旁边保护,防止跌倒,每天扶物行走几分钟,时间不宜过长;行走稳定后,可拉着儿童的手或在他的腰间系上一根带子在家里或院子里慢慢走动,这样可加强腿部力量,为独立行走作准备。

(学站。

扶物站起——让婴儿扶物站;坐膝站起——成人盘腿坐,婴儿坐腿上,帮助其站起来再坐下、反复练习;坐椅站起——让婴儿坐在高度适当的椅子上,练习站起来在坐下。

学走。

叠走——让婴儿站在成人的脚面上,两手扶婴儿腋下,迈着合适的小步子带动婴儿向前走;扶走——扶墙或家具走;推车走——让婴儿推着小车走;走障碍,用脚尖走等)。

能否利用学步车帮助婴儿学走路呢?

专家持否定意见,理由是:

坐在学步椅中的婴儿累了以后,既不能躺下,又不能爬,只能走或坐;婴儿走路时要哈着腰,不利脊柱正常发育,也难使婴儿掌握身体垂直的正确姿势。

4、学习跑(1.5—3)

1岁半左右的婴儿,当行走自如时就开始练习跑。

成人抱着跑。

变换不同的速度、不同的方向跑,刺激婴儿耳内半规管的适应能力;

牵手跑。

成人与婴儿面对面,先牵着婴儿的双手,慢慢后退,再牵住一只手跑,别握得太紧;

追球跑。

把球或物向前抛,一起与婴儿追;

听口令跑。

慢跑——停——快跑——停;

5、学习跳(2—3岁)

成人背着婴儿跳——让婴儿逐渐适应跳的感觉;

原地跳——成人提着婴儿双手跳、一手跳,配合口令“一、二、跳”让婴儿学会两脚同时用力起跳。

高处跳——让婴儿站在台阶末级,由大人扶着望下跳;

立定跳远——两腿弯曲,身体略前倾,手臂向后伸直,呈“飞机”状,双脚并拢向前跳。

(三)精细动作技能训练

出生3个月时,婴儿的手会抓被子边儿,用手紧紧捏住偶尔碰到的玩具,用一只手摸索另一只手,手的动作开始了。

3、4个月的婴儿能长时间专心玩悬在他胸前的玩具,5个月婴儿能用双手准确地够到挂着的玩具,6个月时便会用一只手做了。

婴儿精细动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手指、手掌、手腕等部位的活动能力。

婴儿精细动作的发展顺序是从满手抓握到用拇指与其他四指对握,再到拇指与食指对握,代表着婴儿大脑神经、骨骼肌肉、感觉统合的成熟程度。

精细动作训练有:

抓握、捏取、压搓、折叠、捆绑、对击等。

(0—6个月婴儿多练抓、捏动作;6——12个月多做敲打动作;1——2岁结合生活活动进行练习;2——3岁多组合玩具、拼图、画画等。

1、手的基本训练

按摩。

按摩肩膀、手臂、手心、手背、手指、手腕;

触摸抓握。

提供婴儿可以满手抓的物品如海绵、橡皮玩具等,塞满两手,张开,再塞,反复练习握掌、伸掌的动作;

敲击。

提供可以互相敲打的玩具,让婴儿敲打。

2、双手协调训练

双手抱物。

自己抱奶瓶喝;

捏取。

把饼干、馒头掰(bai)碎,让婴儿自己捏着吃,拇指、食指对捏。

生活练习。

打球(拍、滚、抛)拍手、吃饭、喝水、拿食物、穿脱衣服、般椅子、擦桌子等。

5—6.9个月是积木在双手传递的关键期

5个月开始,婴儿可以抓住积木或其他东西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即“倒手”),他会很仔细地观察自己的手和手中的玩具,而且喜欢重复“倒手”的动作,这时候,最好不要让儿童的手闲着,给他一两样小玩具,如布制的小猫、小狗等,让他反复倒手和玩摸。

在他小床的上空悬挂一些玩具,距离恰好使儿童双手能够抓到,让儿童随时能够抓到和玩弄。

3、手眼协调训练

(1)撕纸。

9、10个月,婴儿掌握了对捏,可准备干净的纸,让婴儿练习;

(2)捡物入瓶。

10.7—13个月是放物入孔的关键期

准备一个带塑料盖子的瓶子,瓶盖上开一个圆孔。

把豌豆散放在桌子上,让儿童把豌豆一个一个抓起并放入瓶中,然后再倒出来,再放进去(家长要在旁看护,防止误入口中、鼻中、耳中)。

开始瓶盖上的圆孔要开得大一点,熟练后圆孔可开得小一点,比豌豆略大即可。

这样反复多次,可训练儿童的手指精细动作和肌肉协调能力。

让儿童拣米花吃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3)折叠。

用纸或手绢;(4)逐页翻书(9个月—2岁);(5)捏面团(橡皮泥)搓成各种形状;(6)穿珠。

(7)涂涂画画,1岁后;(8)折纸,2岁半以后;(9)学用筷子。

用玩具筷子玩,尽早用筷子吃饭;(10)剪贴。

剪下简单的图案,用胶水粘贴。

学龄前儿童喜欢模仿,也喜欢不厌其烦重复同一动作,只要给予积极引导,可以习得许多运动技能。

(四)自理动作的发展

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家庭和社会对婴幼儿提出的早期重要发展任务之一,包括穿衣、洗漱、进食等基本技能。

这要以儿童能自己控制动作、动作协调为基础。

表三:

自理动作技能发展时间表(但菲《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P127)

动作技能名称

获得时间(月)

稳稳地拿住茶杯

21

穿上衣和外套

24

拿稳勺子不打翻

24

在帮助下穿衣

32

穿鞋

36

解开够得到的纽扣

36

扣上纽扣

36

独立进餐,几乎不洒食物

36

从水罐中倒水

36

洗手、洗脸并擦干

42

独立穿衣服

43

系鞋带

48

刷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