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复习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6443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学史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史学史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史学史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史学史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史学史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史学史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史学史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史学史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史学史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史学史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史学史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史学史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史学史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史学史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史学史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史学史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学史复习题.docx

《史学史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学史复习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史学史复习题.docx

史学史复习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思考题

1、填空

1. 左传  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它和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2.《  汉纪  》是荀悦的著作,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被时人称为“辞约事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东观汉纪 》,是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

3.南朝宋裴松之的《 三国志注  》在史注中负有盛名。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也类同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4.刘勰《文心雕龙》50篇。

它是一部文学评论专著,其中《  史传》篇则专论史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篇。

5.唐代修五代史中,其中《梁书》和《陈书》是由   姚思廉撰,《齐书》由 李百药撰。

6.比较明确的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应当从东汉的  班彪 开始,他在  《史世纪后传》 中曾“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论述涉及到历代史书。

7.官方修史可以追溯到  东汉 ;北魏曾经设立 史局  ,由宰相监修国史;北齐改修史局为   史馆,“史馆之名自此有也”。

隋文帝时禁止私家撰史,国史的修订就有政府来包办。

虽然没有设馆修史,却为唐代设馆修史制度定下方向。

武德五年(622年),唐高祖李渊根据令狐德棻的建议,诏修梁、陈、魏、齐、周、隋六代史。

8.   梁启超是史学史学科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1922年著成《中国历史研究法》,有 《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概括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二千年来的发展轨迹,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

9.地方史志代表作是东晋   常璩 的12卷《华阳国志》。

民族史代表作是崔鸿的《  十六国春秋 》和魏收的《魏书》。

10. 伏生所传《尚书》是用西汉当时文字写下的,所以称《今文尚书》,共28篇。

11.  《国语》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12. 邹衍(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是五德终始说的创立者。

13.司马迁对史料的取舍和考辨主要奉行两个原则   “考信于六艺”、   “择其言尤雅者”。

14.《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  马续,班昭共同续成,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

15.先秦时期  《世本》的一书,主要记载帝王、诸侯、卿大夫的世系,是最早的世系史书。

16.晋初   荀勖以《中经》为底本,写成《中经新簿》,此书将图书分为四部。

17.魏明帝太和年间,中书省设“著作郎”、“佐著作郎”   各一人,“专掌史任”,西晋著作郎改隶   秘书省 ,北齐出现   大臣统领 。

18.司马彪《续汉书》新创的志目是  《舆服志》 。

19.《梁书》和《陈书》名义上为官修,实为 姚察  、姚思廉父子所撰;《北齐书》名义上为官修,实为  李德林 、李百药父子所撰。

20.刘知几在前人“五志”的基础上,更广以三科,用增前目:

一曰   叙沿革 ,二曰明罪恶,三曰   旌怪异。

二、名词解释

1属辞比事指.一种历史编纂方法,原指连缀文辞,排比事实,记载历史。

后泛称作文纪事。

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时,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

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用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

比事:

按年月日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其中,比事还有一层含义,是对诸多史事比其大小、轻重而有所取舍、详略,以便使用较少的文字表达出较多的历史情况和论断。

2.《东观汉记》

(1)记载东汉光武帝至灵帝一段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因官府于东观设馆修史而得名。

它经过几代人的修撰才最后成书。

(2)范晔《后汉书》问世前,该书影响较大,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人多诵习。

范书流行后,才逐渐被人忽视。

《隋书·据经籍志》著录,全书一百四十三卷。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为一百二十七卷,可见唐代官方收藏本已减少十六卷。

到了宋代,《宋史·艺文志》著录为八卷,已散佚殆尽。

3.范晔

两晋南北朝之际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东晋南朝顺阳人。

范晔出生官僚世家,“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

入宋后,曾任职至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被告发参与谋反,下狱处死。

范晔于元嘉元年被降职,不得志,于是删编众家《后汉书》成一家之言,前后二十余年,至死尚未完成。

范晔将众多《后汉书》删减成一部,且疏而不漏,为后世东汉历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裴松之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

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补充《三国志》中的不足,纠正其中的谬误),引用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还将自己的和引用的史评加入其中,注文四十余万字,是原著的两倍。

裴松之注《三国志》开创了注史新体例,对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

5.国史之狱

北魏初年,汉族大臣崔浩当政。

崔浩不顾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试图按照汉族的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整理、分别和规定氏族的高下,由是遭到鲜卑贵族的不满;此外崔浩又因主持编纂国史,无所避讳,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早期历史,因而得罪了太武帝,于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被北魏世祖拓跋焘下令族诛,崔浩宗族以及其姻亲、高门士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也因此株连,并受族诛。

北方士族的实力由是受到沉重打击。

6.监修总裁

明代体制,嗣君登极后,即钦定监修、正副总裁及纂修诸臣,编辑先朝《实录》。

历朝开局修纂实录,均设监修、总裁、纂修诸官。

7.《史通》:

《史通》是我国盛唐时期杰出的评论家刘知几撰写的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

全书共20卷,分为内、外、篇两部分,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该书对纪传体史书的各部分体例,作了全面而详尽的分析,对编写史书的方法和技巧也多有论述,这在中国史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史通》对史学工作也有一些论述。

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的论点,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史通》是中国史学史上最早的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着重阐述史书编纂体裁体例的专书,是对中国唐初以前的史学编纂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史学家从撰述历史发展到评论史家、史书和史学工作的开创性著作。

8.“五志三科”

刘知几在《史通》内篇中详述了自己关于选材原则和撰写方法的观点,他谈到选择所叙述事件的标准是“五志”、“三科”。

所谓“五志”,就是“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而所谓“三科”则是“叙沿革”——叙述国家典章法令与礼仪制度的沿革,“明罪恶”——明载君臣的奸邪侫僻与国家的动荡败亡;,“旌怪异”——记载神灵感应与灾祸祥瑞。

刘知几便以上述五志三科去衡量历代史书,检验诸史书事在政治态度、学术思想和辨别事理的认识水平方面的表现,尤其是检验它们是否体现了儒家政治学术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9.“史家三长论”

“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

所谓“史才三长”,包括:

史才、史学、史识。

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

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

三、简答题(每题9分,共18分)

1.简述《左传》的史学贡献。

P35

(一)改进了记事方法,在历史编纂学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即第一次对事件有完整的叙述,记载详细了,并且言事兼备,所记之事完备了。

(二)生动具体。

《左传》的叙述,文字技巧是非常高的,又具体又生动,层次分明。

语言简明雅致,记事生动、真实、感人,读来脍炙人口,一扫《春秋》的枯燥无味。

(三)叙事与论史相结合。

《左传》不仅记事,而且带有政论,不仅记载了社会现象,而且揭示了历史的内幕,使人更深刻地看到了事件的本质。

从而使《左传》成为了叙事论史较成熟的编年史,这是其显著特点。

(四)思想性提高了。

《左传》对人与神、王道与霸道、法治与礼治、变革与守旧等的认识,都比《春秋》进步得多。

2.简述《通典》的体例和史学思想。

P92

1、编纂体例:

创立典制史体,开辟了史学著述的新途径。

《通典》把《政典》一类的掌故和《史记》、《汉书》的书志汇为—体,取史志与掌故二者之长,并突破了断代的局限,创制出贯通古今的典志史形式,创立了文书编纂的一个新体例。

2、史学思想

(1)不尚空言,提倡实学——“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

(2)经邦济世,将施有政,分析封建社会结构,食货居首。

(3)“酌古之要,通今之宜”,试图寻求历史演变的轨迹,探明社会发展的根由

(4)历史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是“事理”和“形势”,主张既弊思变

3.简述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

(1)历史编纂学

(2)历史观(3)史学思想(4)治史方法(5)史学评论(6)史官制度

4.陈寿史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对三国时期历史有认识上的全局考虑和编纂上的适当处置。

②善于通过委婉隐讳的表述方法以贯彻史家的实录精神。

③叙事简洁。

5.杜佑《通典》内容上和体裁上的特点。

①以制度分门立目,他每件事情都按所归属的门类做到以类归从,是第三种重要史学体裁。

②讲求汇通。

③重视论议,包括两方面内容:

前人对历代典章制度的评论和自己对所做事实的评论。

6.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表现:

1.修史作者多。

史官之外,史书作者几乎遍布地主阶级各个阶层和各个文化部门。

2.史书数量多。

3.史书种类多。

许多史书类型前所未见。

原因:

1.此时期政权分立,政治动荡,当权者无。

暇多顾,对文化无法严格控制。

2.此时期大多数政权(南方尤盛)的选官制度为世族政治,入仕途径与门第相联系,主要是九品官人法,寒门子弟入仕较难,只能在文化上发展。

3.史学自身的发展,在两汉时期出现了较完备的体裁,在许多方面奠定了史学发展的基础。

一门学科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一个过程。

两汉已为其奠定了基础,此时已有规可循。

史学名著是史学发展的结果,又促进史学的发展。

4.政权不断更替,历史事件层出不穷,多姿多彩,而且也使历史史实比较公开,可以利用的修史资料比较多,丰富了历史记载的内容,刺激了人们记载历史的兴趣和责任感。

5、技术进步为史书的纂写提供了便利。

汉初虽之有纸,但太昂贵,用竹简写书又太费事。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纸的使用日趋普遍。

编史须先抄写资料,纸避免了竹帛的笨重和昂贵,所以为写历史提供了方便。

课件:

(一)史书本身的发展。

一门学科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一个过程。

两汉已为其奠定了基础,此时已有规可循。

史学名著是史学发展的结果,又促进史学的发展。

(二)私家修史的兴旺(私家有二意义:

一是针对官修的私修;二是私人家学相承修史)。

三国以后割据局面,使编史权力开放了,不是史官的人也可以写史书,写的人多了,成就也就明显了。

同时各割据政权都提倡写历史。

整个社会形成了注重历史、研究历史的风气。

史书多了就竞争,有对史书好坏的评论。

(三)纸的普遍使用。

汉初虽之有纸,但太昂贵,用竹简写书又太费事。

汉代的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三千字的信,是用车拉去的。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纸的使用日趋普遍。

编史须先抄写资料,纸避免了竹帛的笨重和昂贵,所以为写历史提供了方便。

7.唐代史馆制度与设馆修史的优点和局限。

(1)唐代史馆制度大致包括史官、监修制度、史料征集制度。

贞观三年,唐太宗将史馆从秘书省中分离出来,置于禁中,使其取代著作局的修史之职,成为独立修史机构。

自此以后,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史书编纂工作的重心发生巨大转变,即从原先私人撰写纪传体正史改为由政府直接掌握

(2)唐代设馆修史的优点和局限:

优点:

史馆制度对唐代史学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史馆的设立为魏微主修《隋书》对史论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作为全书总纲的《高祖纪》、《炀帝纪》两篇,都撰写了长篇史论,深刻地从治国方针、帝王性格、君臣关系等项分析隋朝短作灭亡的原因。

局限:

朝廷对史学的控制,不论对当朝史或前代史,都要由官方裁定。

褒贬史事,臧否人物的标准,皇帝诏命的监修,总裁,刊修官执行的就是朝廷的意旨,史臣如何思考,如何撰写,都绝对不能逾越。

故封建时代官修史书是同史家的独立见解,如司马迁所追求的“成一家之言”范晔所揭示的“激浊扬清”刘知几所提倡的“独得之学”直接相对立的,史学家的进步史识和自由思想必然受到严重的桎梏。

封建社会的时代局限和史官的阶级局限,也必然造成历史记载存在大量的夸饰、隐讳和失实。

历代官修正史的体裁形式,其总体格局也是代代相因,缺乏创造。

(人浮于事,各不相下;史料保存制度不健全;直书难行;监修者众,史官无所适从;监修不当,铨配无法;)

积极作用:

可以集中人力、财力和丰富的史料,为修史提供优越的条件;开馆修史,能集众家之长;有助于纠正前朝史籍中的隐讳不实之词等。

消极作用:

宰相监修国史和一切唯上的修史规矩使官修史书流弊重重,集天下之人才,将一个原本丰富多彩的史学天地拖入一种思想、一种笔法、一种模式的沼泽之中,用一种思维规范统领众多史官,是史馆修史的最大流弊。

8.简论《后汉书》的编纂特点和史学价值。

P77

编纂特点

(1)设立突出时代特点的“类传”承袭《汉书》的《循吏》、《酷吏》、《儒林》等类传。

结合东汉社会的特点,他又创制了前代史书中所没有的《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方术》、《列女》等7种新的类传,后6种类传为后世大多数纪传体史书承袭

(2)重“论赞”:

(3)文字组织做到“疏而不漏

史学价值

它记录了东汉的社会面貌与兴衰历史,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且创立了史书的部分新体例和编纂方法,有巨大的历史和史学价值。

  《后汉书》再现了东汉的历史,保存了东汉一代的诸多史料。

东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朝代兴衰历变,历史大事件等等,诸如党宦之争、党锢之祸、图谶盛行等史实,皆赖其保存记录。

《后汉书》还学习了班固的《汉书》,保存了东汉学者大量有价值的论著,于人物传记中附载,如《崔寔传》中载其《政论》一篇,等。

这些论著,都是研究东汉社会的珍贵史料,且对后代社会有一定的参考和实用价值,若不是范晔附录书中,恐怕早已淹没于历史长河中了。

  《后汉书》继承了前代的纪传体制,但又有所创建。

范晔在《后汉书》中亦继承了前人的纪传体制(保留“纪”、“传”、“志”的体例,在人物传记中亦采用独传、合传、类传的形式),但又有所创建:

凭着自己对史学的领悟,他在《后汉书》中取消了“表”,以后史家竞相效法;在人物类传方面,除承袭《汉书》的《循吏》、《酷吏》、《儒林》等类传外,凭着对社会的更进一步的剖析与理解,结合东汉社会的特点,他又创制了前代史书中所没有的《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方术》、《列女》等7种新的类传,而后6种类传为后世大多数纪传体史书承袭,使缘乎东汉历史的体例获得了超越时序的永恒的史学价值;在合传方面,范晔受类传编纂的影响,不拘时序把有相似点的人物放在一起撰写(但又不同于类传),这使编者更易于编写,而读者更易于理解把握所传人物,对后世史学编纂亦有很大影响。

  总之,《后汉书》的历史和史学价值是多方面的,显现了范晔高超的史才。

9.简述《五代史志》的编纂与价值。

贞观十五年(641),太宗复命修《五代史志》,至高宗显庆元年(656)成书,《五代史志》后并入《隋书》。

.《五代史志》主要反映了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典章制度的演变.同时在典制的叙述中,史家提出了对历史问题与社会问题的深刻见解:

客观反映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深入探讨经济政策与朝代兴亡之关系,重视揭露封建社会刑法的残酷性.这些成就构成典制体史书向前发展的动力.史学演进至中唐时期,无论是时代环境、政治发展的需要,还是史学自身重“通”的内在要求,都呼唤典制体通史的出世.而《五代史志》的修撰实践,恰好在编纂体例、著述旨趣、史料内容等方面为杜佑纂修《通典》开辟了道路.因而可以认为,《五代史志》在历史编纂上架设了一条从“正史”书志向典制体通史过渡的桥梁

价值:

《五代史志》是自《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以来最重要的史志著作,它比过去所有各史书志的内容都为丰富。

第一、总结“正史”的书志撰述成果

第二、发展了对天道、人事的认识

天道的认识:

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以天道为中心,强调君权神授、礼教秩序

人事的认识:

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重人事分析

第三、《经籍志》对历史文献的整理

四、问答题

1.试比较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在纂修动机、编纂体例、史学思想等方面的异同。

纂修动机:

(司马迁)一、秉承先父遗志,二、继承《春秋》精神三、肩负史家职责

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死前将遗志嘱托儿子司马迁说:

“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说: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由此可见司马迁是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班固因“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究,欲就其业”,遂本其父所作,潜精研究,续成其书,踵继先人之业。

可见司马迁与班固撰史的动机皆有继承父业之意。

其二,“汉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建封禅,改正朔。

……主上明圣而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可见司马迁撰《史记》”,亦有颂扬大汉盛德之意。

班固著《汉书》也有意从儒家思想和道统着眼,宣扬汉朝威德。

“唯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

就明显有为汉朝歌功颂德的心意。

因此,司马迁与”班固撰述的动机都有为大汉王朝歌功颂德、润色鸿业之意。

动机不同的是司马迁著《史记》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把个人对历史的认识,对个人身世浮沉的变化的感慨,对历史上先贤伟人的崇敬而抒发心中的不平而作。

编纂体例:

二者都是纪传体史书,结构安排也基本相似,如都分为“本纪”“表”“列传”等体例构成完整的体系。

其不同在于,《史记》是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而《汉书》是断代史,记载的是西汉始末。

史学思想:

司马迁的思想是“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汉书·司马迁传》,在接受儒家思想的同时也接受了各家特别是道家的影响。

其思想中有批判精神,再加上自身的遭遇,就更增添了司马迁的反抗性。

而班固则恪守儒家正统观念,缺乏司马迁那种深刻的认识和批判精神,往往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来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封建正统观念比较浓厚,所以《汉书》虽多半取材于《史记》,笔端精神则迥异。

班固的史学思想1、历史编撰力求完备。

2、“宣汉”思想突出。

3、浓厚的封建正统观。

史学思想《史记》与《汉书》都出自卓绝的历史学家之手,他们都具有史家的实录精神和正义感,所以,两部史书都歌颂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两部史书对于封建王朝的政治黑暗,帝王的荒淫、权奸的昏庸、外戚的专横都有揭露批判。

不过,无论是歌颂,还是批判揭露,《汉书》都远不如《史记》的广度和力度。

这不仅因为《史记》是私修,《汉书》是官修;而且决定于作者的思想。

司马迁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思想和进步历史观的伟大思想家,而班固则是一位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极深的儒者。

司马迁创立了以人物为中心的述史体例,本身就体现了他重视人为作用的思想,“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就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

而他也尝试对历史变化规律进行探讨。

汉书也重视民生经济,但它唯心思想教浓,且极力维护封建教条和封建伦理,与《史记》在一定程度上能为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发言形成鲜明的对比。

2.试论司马迁的史学贡献和治史特点。

《史记》的史学贡献:

(1)定奠了通史的规模。

(2)创立了完备的纪传体。

(3)广泛记载了各种历史人物。

(4)记载了边境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

(5)在文学上有重要价值。

文章生动,启发兴趣。

(6)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7)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司马迁的治史特点:

1、全面搜集文字资料。

2、实地考察。

3、亲身访问。

4、慎重取舍。

3.评述杜佑的史学思想和历史观。

答:

杜佑明确表示通典是为了“将施有政”,因此杜佑的通典具有比以往的历史著作更加明确的“经世致用”的目的。

杜佑史学思想核心是“经邦之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看做是对刘知几的“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宗之要道”的史学思想的历史撰述实践上的发展。

杜佑的“经邦之用”的史学思想有三个特点:

①具有勇敢的批判精神,他委婉的批评儒家经典中有许多空乏的言论,而罕存法制。

其次同时又直接批评历代的重贤,说他们大都局限于指陈紊失之弊,很少有匡救之方。

②重实际讲实效,把对历史的认识转化为现实的实践,杜撰通典着眼于现实而关注与理道,主张进一步研究理道的具体措施。

③把握了社会的症结,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杜佑青年时代经历的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冲击深深影响了他的思想和撰述旨趣。

杜佑的历史进化思想是他历史观的核心,他继承了司马迁、刘知几等人朴素的进化思想,同时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司马迁在考察古今变化时充分肯定历史是进化的,刘知几也认为随着时代的推移,社会发展必然有新的特点,而且他也提出来了“古今不同,势使之然”的观点,认为促进时代推移时代变化的是一种客观的不以天命或各个意志为转移的势在起作用。

而当他触及到对历史规律做具体分析时,就只能从“地富才良”等地理和人文的一般原则去说明了,这是刘知几的历史局限性,同时也是整个封建时代进步学者共有的局限性,杜佑的历史进化思想一个是反对“非今世古”,他从人口、地理等物质因素分析历史进化的势和理,但杜佑超越刘知几的地方在于一方面他指出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另一方面又看到了具体形势变化也会影响总的趋势和进程。

其中包含朴素唯物辩证思想。

杜佑从地理条件不同说明中华民族与夷狄在礼俗文明发展进程上产生的差异原因虽不会全面,但却是很有意义的见解。

④杜佑的历史进化思想还表现在具有鲜明的变通和事实的历史见解。

充分肯定了秦始皇贡献,但杜佑的历史进化思想却同他传统的门阀观念发生冲突,使前者发展受到限制。

4.评述刘知几的史学贡献。

(1)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史学发展状况:

《史通》开卷就把唐以前的史学著作归纳为“六家”,即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共六个流派。

并分别观察其源流,分析其利弊得失。

“二体”,主要评论了编年、纪传两种史体的长短得失。

《古今正史》《史官建置》系统地叙述了从传说中的“三坟”“五典”,到唐初所修诸史历代史书发展的历史。

和自古至唐的史官和史馆制度的沿革废置,勾划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线索。

《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等篇,系统地总结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内容及编纂方法。

(2)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

刘知几继承和发扬了王充“疾妄求实”的思想,在《史通》中设有《疑古》、《惑经》等篇,对《尚书》、《春秋》等儒经中记载的古史提出了大胆的怀疑。

如《疑古》中,刘氏提出了《尚书》可疑者共十条,其中一条谈到对尧的增美,一条说到对桀的增恶,另有数条谈到古代禅让征伐之事。

刘氏认为尧舜相授,不是禅让,而是篡夺,不是舜传位给禹,而是禹把舜放逐了。

(3)提出了“史才三长论”:

刘知几指出:

“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

三长:

谓才也,学也,识也。

夫有学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

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pian)柟(nan)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

所谓“才”,是指写史的表达能力;“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