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一轮 第3章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648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1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高考一轮 第3章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浙江高考一轮 第3章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浙江高考一轮 第3章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浙江高考一轮 第3章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浙江高考一轮 第3章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浙江高考一轮 第3章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浙江高考一轮 第3章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浙江高考一轮 第3章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浙江高考一轮 第3章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浙江高考一轮 第3章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浙江高考一轮 第3章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浙江高考一轮 第3章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浙江高考一轮 第3章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浙江高考一轮 第3章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浙江高考一轮 第3章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浙江高考一轮 第3章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浙江高考一轮 第3章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浙江高考一轮 第3章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浙江高考一轮 第3章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高考一轮 第3章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浙江高考一轮 第3章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高考一轮 第3章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高考一轮 第3章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产生地表不同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

8.主要陆地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其特征

9.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

第1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在生命出现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

生命出现后,生物演化极其活跃,生物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环境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

(2)从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动物界依次由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时代进化为爬行动物、两栖类动物时代和哺乳动物时代;

植物界依次由孢子植物时代进化为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3)地质史上的两次生物大规模灭绝:

①古生代末期,60%以上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动物全部灭绝;

②中生代末期,恐龙从地球上消失,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灭绝。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的显著特点是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

(2)人类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

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大,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3)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开发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2013年,我国研发的钻机“地壳一号”前往东北平原执行“中生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任务。

据此完成下题。

1.在中生代白垩纪地层中可能发现的化石是(  )

A.大象化石    B.恐龙化石

C.三叶虫化石D.金丝猴化石

B [本题考查地质年代的生物特征。

在中生代的白垩纪时期,地球上生活的主要动物是恐龙等爬行动物;

三叶虫生活在早古生代;

金丝猴和大象是新生代的动物。

]

2.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

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

A.爬行动物时代B.哺乳动物时代

C.海生藻类时代D.裸子植物时代

B [本题考查地质年代和物种。

新生代时期地球上的生物主要是哺乳动物。

爬行动物时代是中生代;

海藻类是在中元古代至新元古代;

裸子植物时代是在中生代。

1.在地质历史时期,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  )

A.原始鱼类

B.古老的两栖类

C.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

D.蕨类植物

C [恐龙灭绝的时代在中生代末期,此时期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是在古生代末期灭绝的。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

读图,完成2~3题。

2.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爬行类B.鸟类

C.两栖类D.鱼类

3.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B.中生代

C.元古代D.新生代

2.D 3.B [第2题,此题考查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知识和读图分析能力。

从图中时间演化顺序看,鱼类出现的时间最早,然后依次是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鸟类。

第3题,根据题目材料中的“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从图中观察可知中生代的爬行类“宽度最大”,选B。

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回答4~5题。

4.该图显示人类活动顺应自然规律的有(  )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③废弃物综合利用 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5.下列有利于人与环境良性循环的叙述是(  )

A.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地区分布的不平衡

B.毁林垦荒,获得一些新的耕地

C.积极围湖造田,以解决粮食不足

D.捕捉所有珍奇野生动物,进行人工饲养

4.D 5.A [第4题,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均顺应自然规律;

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违背自然规律,图示信息反映不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第5题,本题考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应不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最好途径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毁林开荒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的产生;

围湖造田会破坏湖泊的湿地功能,导致生态环境失衡;

跨流域调水可以改变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有利于人与环境的良性循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考点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加试要求)

(1)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加试要求)

自然地

理要素

对土壤的作用

结论

成土

母质

①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②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土壤是一个构成复杂、不断变化的自然综合体,其形成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

气候

①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②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生物

①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

②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

地形

海拔

在山区,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坡度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坡向

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阳坡的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加试要求)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下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地河谷剖面图。

该河谷两侧山坡植被景观截然不同,一侧植被茂盛,另一侧植被稀疏。

完成下题。

1.该地河谷植被茂盛的一侧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①侧,光照较强B.②侧,热量较多

C.①侧,蒸发较弱D.②侧,降水较多

C [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图中显示该河谷东西走向,因此②侧山坡朝向南方,光照充足,但蒸发旺盛;

而①侧为背阴坡,蒸发较弱,故①侧比②侧的水分条件较好,植被茂盛。

2.下列自然带中,成土过程微弱的是(  )

A.热带雨林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 [本题主要考查土壤的形成。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热带荒漠带由于植被条件差,成土过程微弱。

故本题选C项。

1.大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水循环

生物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太阳能

化学能

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2.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2)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

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3)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

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

1.(2016·

宁波市3月学考模拟)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

A.土壤中的水分主要来自生物体

B.动物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影响最大

C.植被类型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

D.只有被子植物能促进土壤的形成

C [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表层的枯枝落叶形成的腐殖质层,有机质集中在表层,养分被植物吸收,积累少,深层有机质含量下降快,含量少。

温带草原带有机质层厚,积累多,土壤肥沃,土壤层深度大,因此植被类型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中的水分主要来自降水,植被对土壤的形成影响最大,只要为植物均能促进土壤形成。

读下图,回答2~3题。

2.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

A.abcB.def

C.aceD.bdf

3.下列有关相互联系的实例,不正确的是(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大沙漠

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洞庭湖平原把旱地改为水田,加剧了土壤的盐碱化

2.B 3.D [从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知,该图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2题,def均把人类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3题,洞庭湖平原位于湿润区,一般不会出现土壤盐碱化。

(加试要求)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图,完成4~5题。

4.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5.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4.B 5.C [第4题,科隆群岛的位置极其特殊,距离南美大陆约1000km,形成了一个几近封闭的小型生态环境,因而生物多具有独特性,故选B。

第5题,科隆群岛受秘鲁寒流影响,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草木茂盛,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均可生存,故C对;

地处赤道附近,加之周围海洋调节,气温日较差小,故A错;

企鹅和鬣蜥把科隆群岛当作家园,不属于迁徙动物,故B错;

群岛最高峰海拔为1689m,气候的垂直差异较显著,但“耐寒”的企鹅并不生存在高海拔地区,可见这不是其原因,故D错。

课后限时训练(十二)

(建议用时:

40分钟)

一、选择题

位于南极洲麦克默多湾以西的麦克默多干燥谷,大约有200多万年没有降水,是地球上条件最严酷的荒漠,是南极大陆唯一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

干燥谷中有冰层达数米厚的盐湖。

干燥谷的边缘有时还能看到一条从冰川中流出的富含铁的河流,被称为“血瀑布”。

如图为南极洲麦克默多干燥谷景观图。

据此完成1~2题。

1.麦克默多干燥谷全年平均气温为-30℃,而冰层下的湖水水温却高达25℃,比较温暖,其主要原因是(  )

A.湖底地壳活跃,释放大量热能

B.夏季冰川融水注入,增加了湖水的温度

C.阳光透过冰层,冰层阻止其热量散失

D.纬度高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

2.有关麦克默多干燥谷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推论正确的是(  )

A.该地深受极地东北风的影响,风力强劲,干燥

B.该地多为V型谷、角峰、刃脊、冰斗等冰蚀地貌

C.每年7月在干燥谷附近可以看到“血瀑布”现象

D.在干燥谷谷底可能有风成沙丘的分布

1.C 2.D [第1题,图文材料中,谷区中并没看出什么地热活动,排除A;

麦克默多干燥谷全年平均气温为-30℃,B不对;

南极洲夏季时,昼比较长,阳光透过冰层,使下面的水升温,加上冰层的阻挡作用,形成温室效应,水温较高,C对;

纬度高终年寒冷,湖水温度变化小,不能说明水温高,排除D。

第2题,南极洲极地东风为东南风,A错;

该地区为干燥的地区,没有冰雪覆盖,冰蚀作用不明显,B错;

7月份为南极洲冬季,气温很低,冰层较厚,不易看到“血瀑布”现象,C错;

由于南极洲风力大,麦克默多是地球上条件最严酷的荒漠,故可能有风成沙丘分布。

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完成3~5题。

3.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②    B.①

C.③D.④

4.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B.⑥

C.⑦D.⑧

5.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该实例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

A.同一性B.差异性

C.开放性D.整体性

3.B 4.B 5.D [第3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松花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径流量较小、有结冰期,而珠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径流量大,无结冰期。

受气候因素影响,两河流水文特征差异很大,故选项B正确。

第4题,黄土高原地表形态是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⑥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故选项B正确。

第5题,自然地理环境是由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地貌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如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故选项D正确。

(2017·

浙江台州模拟)右图为美国亚利桑那州荒野沙漠中的神秘“石浪”,层层累积的岩石形成于距今1.9亿年前(中生代)。

顺着纹路触摸,仿佛可以感受到亿万年前沙暴的精心设计和雕刻。

据此回答6~8题。

6.构成“石浪”的岩石形成时,地球上生物发展到了(  )

A.哺乳动物时代B.海生藻类时代

C.被子植物时代D.爬行动物时代

7.构成“石浪”的岩石,按成因分类属于(  )

A.侵入岩B.变质岩

C.沉积岩D.喷出岩

8.“雕刻”出“石浪”的地质作用可能是(  )

A.风力侵蚀B.海浪侵蚀

C.流水侵蚀D.冰川侵蚀

6.D 7.C 8.A [第6题,由材料可知,图中岩石形成于中生代,中生代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第7题,石浪的波纹实际上是不同的岩层,即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属于沉积岩。

第8题,该地位于沙漠地区,气候干旱,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作用。

浙江台州模拟)右图为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

读图,回答9~10题。

9.漫画中植物揭示出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A.地形平坦

B.生物丰富

C.气候干旱

D.地下水丰富

10.在图示环境中发育的土壤,其主要特点是(  )

A.腐殖质含量高B.水分含量高

C.有机质含量高D.相对较为贫瘠

9.C 10.D [第9题,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漫画中植物枝叶细小,可以减少水分的蒸腾,发达的根系可以从地下更深的地方吸收水分,反映了当地干旱的特征。

第10题,干旱地区,由于枯枝落叶少,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肥力低。

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

读图,回答11~12题。

11.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向哪个圈层的流动(  )

A.大气圈B.岩石圈

C.水圈D.生物圈

1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当中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11.A 12.D [第11题,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则本质上就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

第12题,图中显示④环节是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排放碳物质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故D项正确。

13.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

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

D [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转变为建设用地,使水面大大减少,水循环减弱,因而大气湿度会降低,大气降水也不会增多,故A、B两项错误;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增多,众多建筑物的阻挡会降低近地面风速,故C错误。

由于水面减少,水域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减弱,气温变率增大,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4.和田河发源于昆仑山脉北麓,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

图甲为和田河部分流域图,图乙为1990~2010年和田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和田河的主要补给形式是________,该河从中游开始径流量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和下渗。

(2)和田籽玉是原矿石被洪水冲入河道,并长期受到________(外力)作用,导致棱角尽失、形态浑圆,是玉中珍品。

早期,人们捡拾籽玉的地点主要集中在河流的________(上游/中游/下游)地区。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和田河上、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下游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 第

(1)题,和田河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水源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

由于河流沿途引水灌溉、蒸发、下渗并且基本没有支流汇入,所以从中游开始径流量明显减少。

(2)题,和田河上游流经山区,径流流速快,流水侵蚀形成的籽玉被流水搬运到中游,由于地形落差减小,径流速度变缓,搬运能力下降,籽玉沉积。

第(3)题,和田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示,耕地、工矿用地增加,林草用地减少,说明引水量增加,导致生态环境变差,进而会对河流径流量、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产生影响。

【答案】 

(1)冰雪融水 引水灌溉 蒸发

(2)流水侵蚀 中游

(3)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

土地荒漠化加剧;

植被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15.读图(图中等高线单位:

m),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本区域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2)为了综合开发本区域,拟在图中A处建大型水电站,试说明理由。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为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其主要植被为热带雨林。

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从地下水水位、水土流失、气候、生态环境、河流等方面分析。

(2)题,应主要从水力资源丰富程度和建坝条件进行分析。

【答案】 

(1)热带雨林。

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森林遭破坏,其涵养水分的功能降低,当地地下水水位降低;

森林遭破坏,其保持水土的功能下降,加剧当地水土流失;

森林遭破坏,其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导致气候恶化,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大,以及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径流量减小、野生动物缺乏栖息地等。

(2)A处地势落差大,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A处河道较窄,建坝工程量小,成本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