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6596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思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孙思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孙思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孙思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孙思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孙思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孙思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孙思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孙思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孙思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孙思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孙思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孙思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孙思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孙思邈.docx

《孙思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思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孙思邈.docx

孙思邈

  孙思邈(581年~682年)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

被人称为“药王”。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少时因病学医,后终成一代大师,其博涉经史百家,兼通佛典。

  孙思邈的生平介绍

  孙思邈,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

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自幼天资聪慧,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之年已通晓诸子百家,尤善谈老子、庄子并且还喜好钻研佛教典籍,曾被人称为“圣童”。

  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构小策,以求出身之道。

医治之术,缺而弗论”。

孙思邈目睹民众缺医少药,回顾自己幼遭风冷之疾,屡造医门,为治病而罄尽家产的痛苦经历,遂志学做一名“苍生大医”,毅然放弃仕途。

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

对于诊疗疾病的方法,采药和制药的法度,养生保健之术,凡有一事长于己者,他总是不远千里,伏膺取决。

在他二十岁左右时,便打下了一定的医学基础。

  孙思邈年长时,因避当时战乱和朝廷征辟,曾隐居太白山,后又隐居终南山。

唐武德年间与道宣律师相识,结为知交,每一往来,谈论终夕,使他们在医学上都得到裨益。

佛教的“医方明”也是有关医学研究的学问。

孙思邈的医书佛教典籍中有关于印度医学的“四大”——地、水、火、风学说,百一学说,耆婆、阿伽佗诸方,天竺国按摩等内容。

而道宣的医学知识对孙思邈是有影响的。

相传“天王补心丹”就是道宣发明的。

  据《华严经传记》卷五所载:

“义宁元年,高祖起义并州,邈在境内,高祖知其宏达,以礼待之,命为军头,任之四品,固辞不受,后游历诸处,不恒所居。

”但他曾与亲友说过,待将来社会上出了贤明君主时,我可以出来做些济世活人的事。

唐太宗即位以后,特将孙思邈召诣京师,准备授以爵位,孙思邈仍婉言谢绝。

此次进京,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长安医家,阅览各类医药书籍。

孙思邈与甄权甄立言兄弟关系密切。

他推崇甄权的针法。

深州刺史成君绰患急症,颈部肿胀,喉中闭塞,滴水不下已三日,求治于孙思邈,孙思邈请甄权会诊,由甄权针刺而愈。

他还记录下了甄立言治心腹冷痛五辛汤方,指出该方有良效。

  孙思邈不但重视书本知识,而且更注重实践。

他遍历关中的山川,并在贞观年间南下到四川考察风土人情、采集药材、炼制丹药、沿途施诊。

此行丰富了他的医药知识,开阔了视野,积累了实践经验。

他曾在峨眉山道士处得高子良服柏叶法,在江州(今江津县)治愈前湘东王的脚气病,为梓州(今中江县三台)刺史李文博治愈消渴病。

在此期间,他亲自为六百多麻疯病人作过治疗,治愈者达十分之一。

归途上又为梁州(今陕西汉中)汉王李元昌治疗水肿获效,为陇州韩府君用马灌酒治疗风疾,还用瞿麦丸治愈了一位中流矢者,使其身上的箭头经服药后自行脱出。

  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孙思邈有感于医方本草部帙浩繁,忽遇急症求检困难的情况,遂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结合他个人的学术经验,于永徽三年(652年)撰成了《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30卷。

他认为: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故以“千金”两字命名。

该书较系统地总结中国自古以来至唐初的医药学成就:

“上极文字之初,下讫有隋之世,或经或方,无不采摭。

集诸家之所秘要,去众说之所未至”。

故被医家和学者所尊崇。

  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召见孙思邈,欲授以谏议大夫,他辞谢不受。

此年正好是《新修本草》问世。

这次应诏孙思邈在长安达十六年之久,其间曾随从唐高宗到避暑的胜地麟游九重宫等地。

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以疾病为由请求回乡,朝廷赐以良马代步,又将京城光德坊一所旧宅赐给他居住。

于是孙思邈只得再次居留下来。

当时的知名之士如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人,皆以孙思邈为师尊,请教学问。

  孙思邈晚年回到故乡,住在罄玉山。

这里山势巍峨,古柏茂密,胜迹颇多。

他继续从事医药研究,坚持著述,于逝世前又撰成了《千金翼方》30卷,书名取“輗軏相济”、“羽翼交飞”之意,藉以对三十年前撰成的《备急千金要方》进行补充并对新的学术经验作一总结。

  永淳元年(682年),年逾百岁的孙思邈与世长辞。

临终前,他嘱其家人薄葬,不藏冥器,不须宰杀牛羊来举行祭祀活动。

但他“功在生民,则民祀之”。

人们为了纪念孙思邈,尊其为“药王”,将他晚年隐居的五台山称为“药王山”。

“箫鼓年年拜药王”,已成了孙思邈故乡人民千百年的习俗。

  孙思邈的德识才学

  孙思邈学识渊博,在《千金要方·序例》中论述了作为“苍生大医”的两个基本条件:

“精”、“诚”。

  所谓“精”,是指精深的医学造诣和精湛的医疗技术。

他在《大医习业》中指出:

凡想学医并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好医生,首先必须熟读古代的医药典籍、熟记医学理论和各家的学术经验。

如对《素问》、《甲乙经》、《黄帝针经》、《明堂流注》等书;对人体十二经脉循行及主病、三部九候的脉学理论、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表里孔穴的位置、药物学,也要了如指掌;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名医的著作也要精读,细心领悟奥妙。

同时,又须妙解阴阳、五行、《周易》、相法等数术,只有这样,才可能成为“大医”。

不然犹如“无目夜行”,“动致颠殒”。

其次是读医书当寻思妙理,留意钻研,这样才有探讨并与人切磋学术的起码条件。

另外,还须涉猎群书,必须具备除医学之外的哲学、文学、史学和其他有关自然科学知识,才能使自己在医学上精益求精。

如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孙思邈尤为推崇。

在写《千金要方》时,他未能看到该书全本而感遗憾。

后经过几十年的搜寻,终于在晚年时觅得。

他在医疗实践中首创以法类证、以方类证等研究方法。

  所谓“诚”,就是对病家、对同道怀有一片赤诚之心。

他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都讲了医德问题,《大医精诚》论述了医德与医术的辩证关系。

他认为: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伎,始终循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九候,动数发息,不满五拾,短期未知决诊,九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管窥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固亦难矣,此皆医之深戒。

”只有用心精细的人,才有从医的资格,否则,虚而损之,盈而益之,热而温之,寒而冷之,只会使病情加重。

所以孙思邈指出: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

”孙思邈回顾自己初学医时,对治狂犬病无把握,治疗辄不效验。

“自此锐意学之,一解已来,治者皆愈,方知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故将来学者非止此法,余一一方皆须沉思留心作意,殷勤学之,乃得通晓,莫以粗解一两种法即谓知讫”。

他反对这种学不稽古,守株待兔的学风,认为这是“识悟非深”的表现。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指出:

凡大医治病,必须安神定志,无私心杂念,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人们的疾病伤痛。

假如遇到患有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或人所恶见的病人,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

  关于大医之风度仪表,孙思邈认为:

须得端庄,望之俨然,度量宽宏,从容不迫,不皎不昧,有涵养性。

诊断疾病,专心致志,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处方用药,或施针刺,不得有误。

遇到危重急症,要须临事不惑,应当审谛覃思,不能在病人的性命大事上草率,或以此来夸耀自己,去追求虚名。

到了病人家里,即使绫罗满目,也不要东张西望,不要被音乐、佳肴、美酒所迷惑。

更何况病人正在痛苦之中,医生怎能分心去享乐呢?

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他人短长,炫耀自己,恶语攻击同道,妄自尊大。

偶然治好一病,便仰首戴面,自以为了不起。

这些都是医家特别要注意的道德问题。

  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孙思邈还指出:

即使医生处于条件优越或简陋的条件下,都应恪守医德、坚定专业思想,不要以贫富易志改性。

学有所得,不应当大吹大擂。

有了突出的成就,也不要沾沾自喜,自我陶醉。

  孙思邈还列举古代医生相互嫉害的史事,如秦太医令李醯妒贤嫉能,派刺客杀害了在秦国行医的名医秦越人(扁鹊)。

以此告诫医林中人,“不得使愚医相嫉,贼人性命,甚可哀伤”。

他还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医德的重要性,指出:

“愚医不通三部九候及四时之经,或用汤药倒错,针灸失度,顺方治病,更增他疾,遂致灭亡。

哀哉!

蒸民枉死者半,可为世无良医为其解释。

”孙思邈更进一步又把医生分为上中下三等,从医学与社会的高度来评述,认为上医医国,医未病之病;中医医人,医欲病之病;下医医病,医已病之病。

  孙思邈的学术成就

  孙思邈对医药学的研究及其成就是多方面的。

他继承前代医药各家学派,发扬光大,通过实践而注入新的学术内容。

医经学派研究的重点是关于医学基础理论如何指导临床实践的。

孙思邈对此非常重视,在《千金要方》中系统地记载并论述了脏腑的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

从卷一一至卷二十为肝脏、胆腑、心脏、小肠腑、脾脏、胃腑、

  肺脏、大肠腑、肾脏、膀胱腑,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

其学术渊源既遵循《黄帝内经》、《难经》、《中藏经》和谢士泰的《删繁论》,又在研究整理中加入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和方药,以便实用。

他把咽归于肝胆,这与《内经》的说法不同,反映了他遵古又不泥古的思想倾向。

在脏腑病诊断上重视四诊合参,注重脏腑辨证和八纲辨证,在疾病症型分类和治疗方面,自成系统。

经方学派在汉唐之际主要是研究经验方,稍后也包括对张仲景经论方的研究。

孙思邈在这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择其善者,或经验证后著录。

他说:

“吾见诸方,部帙浩博,忽遇仓卒,求检至难。

比得方讫,疾已不救矣。

”于是,孙思邈平生都注意收集各类医方,仅《千金要方》就载方六千三百余首。

这些方剂都是他采诸群经、删裁繁重而成的,其目的在于简要实用,有些来自古代,有些采自隋唐当代,有些采自太医院或皇室档案中,相当多的方剂来自民间,如齐州荣姥方、韩光治疗肿方等等。

孙思邈认为:

“多从旧方,不假增损,虚而劳者,其弊万端,宜应随病增减。

”他在筛选治痢方时说:

“古今痢方千万首,不可具载,此中但撮其效者七、八而已。

”对少数民族有效的方剂,予以推广,对外来的方剂,使之中国化,为国人所接受并应用。

孙思邈在“服菖蒲方”下自注说:

“天竺摩揭王舍城邑陀寺三藏法师拔摩来帝,以大业八年与突厥主使至。

武德六年七月二十三日为洛州大护德法师主矩师笔译出。

”特别是那些一方治多病的效验方剂如阿伽陀圆(丸),可用于内、外、妇、儿等科五十余种病症的治疗,孙思邈尤为推崇。

孙思邈目睹当时伤寒病流行,而时医又多不解疗,或乱投药物或囿于经论,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的不良医风,尽力搜集张仲景方论,直到撰《千金翼方》时才见到《伤寒论》全本,遂创分类研究经论方之先例。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将妇科列于各科之首,认为“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

是以妇人之病,比男子十倍难疗”。

并希望人们掌握有关妇女卫生保健的知识,教子女学习“妇人方”,令其精晓,以便实用。

“产育者,妇女性命之长务,若不通明于此,则何以免于夭枉者哉,故傅母之徒,亦不可不学,常宜缮写一本,怀挟随身,以防不虞”。

所以在其著《千金要方》中“妇人方”有3卷,在《千金翼方》中载“妇人方”4卷,收载了大量的医论及方药,论述了妇女的生理、心理、病理特点,探讨了有关月经病、崩中带下、求嗣种子、妊娠诸病、养胎宜忌、难产、产后诸病及妇科杂病。

指出不孕症当为男女双方或有五劳七伤、虚羸百病所致,不能只责之于女方,在治疗上男女皆治,则无不见效。

同时还引述转录了前人关于妇科的方论,列举了有关绝育、引产的方药与灸疗法。

  孙思邈的医著从排列体例上,体现了“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耆老”的原则。

认为“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

将小儿科分为初生出腹、惊痫、客忤、伤寒、咳嗽、癖结胀满、痈疽瘰疠、杂病等门类。

在序例中对小儿的发育、哺育、卫生及母病对小儿健康的影响,作了详细论述。

认为“小儿病与大人不殊,惟用药有多少为异”。

但他注意到小儿的生理特点,最早提出抢救新生儿窒息,防止新生儿肺炎、破伤风、脐部感染等措施。

重视小儿营养和消化、皮肤、五官科诸疾,对不同年龄的小儿采用不同的药剂,给药途径有内服、外敷、滴鼻等,尤重灸法在儿科病症防治方面的应用。

孙思邈《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使小儿科学有了独立的学科内容,为儿科学家所遵循。

  在内科病的防治方面,按脏腑病症逐一论述,这是孙思邈对内科学的一大贡献。

将神经和脑血管病分为偏枯、风痱、风懿、风痹进行诊治。

记载了神经病人在认识、情感、思维、语言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在治疗上按病症分类用药,如惊痫药品、失魂魄药品及其他疗法。

指出消渴病(糖尿病)患者要节制饮酒、房事、咸食及含糖较高的食品。

在治疗上不要使用针灸,以防外伤成疮久不痊愈;除用药物治疗外,还要用饮食疗法,如牛乳、瘦肉等食物。

记述了数十种内科急症,如癫痫、惊厥、眩晕、卒心痛、咯血、吐血、腹痛、瘟疫、尸厥等诊治抢救。

广泛地使用黄连、苦参、白头翁治痢;用常山、蜀漆治疟。

认为霍乱等传染病并非鬼神所致,皆因饮食不节不洁所生。

对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的防治和老年病,孙思邈主张用药物、饮食、运动等调养方法。

用含碘丰富的动物甲状腺(靥)及海藻、昆布来治疗甲状腺肿(瘿),用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来治疗夜盲症。

用地肤子、决明子、茺蔚子、青葙子、车前子、枸杞子来防治维生素A缺乏症。

用谷白皮、麻黄、防风、防己、羌活、吴茱萸、桔皮、桑白皮、茯苓、薏苡仁、赤小豆来防治维生素B1缺乏症。

  对于骨伤科病患,孙思邈提倡首先当复苏、止痛,可用大麻根叶止痛、热土熨等物理疗法。

重危创伤用烧烙法处理伤口,用蒲黄、阿胶、当归、大黄、侧柏、生地等服用以治内伤出血。

用补血和活血化瘀法治跌伤昏厥症。

推广小夹板局部固定骨折和按摩复位法。

创用葱管导尿法。

用鹿筋渍软,一端萦之为弹丸,一线系之吞下取除食道和咽部的异物。

用瞿麦丸内服治疗箭镞入骨肉不出,从而免除了手术之苦。

孙思邈还将疔疮归纳分类为十三种,要求及早诊治,并广泛采用单验方。

他认为常见的疔肿,多由外邪侵入人体,或人体抵抗力不强,致使病邪顿折皮肤、流注于经脉,使腠理拥隔,荣卫结滞,阴阳之气不得宣泄,变成为痈疽、疔毒恶疮诸肿。

同时又指出发背的原因,多为服寒石五石更生散,或单纯服钟乳石,或由上代人服石而遗传病因于下一代者,避除发病的诸种因素,是减少疔疮痈疽病的重要环节。

  《千金要方》专列“备急”,记载了魇、中恶、自缢、中暑、溺水、冻烂疮、醉酒,虎、蝎、蜂、蠼螋、射工、沙虱、水蛭、水毒、狂犬等动物所伤,从高坠下、竹木刺、恶刺、生漆引起的过敏疮伤,金疮、烧伤、烫伤、毒箭伤,诸种救急方药和疗法,特别提到上述许多伤病是完全有可能预防的。

  孙思邈把目、口、舌、唇、齿、喉、耳、面的疾病,统称为“七窍病”,系统地总结了《内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中对七窍病认识和防治经验之精华,并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例如对眼病病因的认识,认为是由于“生食五辛、接热饮食、热餐面食、饮酒不已、房室无节、极目远视、数看日月、夜视星火、夜读细书、月下看书、抄写多年、雕镂细作、博弈不休、久处烟火、泣泪过多、刺头出血过多”。

对预防近视、失明及其他眼病提供了依据。

列举了“洗眼汤”、滴眼药水方、眼药粉、眼药膏、湿敷法、药枕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采用中药冲洗剂治疗鼻炎、用油膏药治鼻部干燥、用蔷薇根治口疮、用汤药漱口治齿痛,同时还用外科手术治疗鼻出血不止、胬肉攀睛等。

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防治面部色素沉着、面上风、面无光泽、面皮粗涩、皱、粉滓、疮、热毒恶疮等病的面药,如散剂、丸剂、汤剂、膏剂、泥糊剂、澡豆、散粉剂、挺(丹)剂、胶剂、酒浸剂等二百余首,分为内服、外用、热冷熨各种给药途径。

孙思邈还呼吁医界,希望公开秘传的面脂手膏、衣香澡豆,“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治”。

  爱清洁、讲卫生,孙思邈对此竭力宣传倡导。

他要求人们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要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多栽植树木花草和种植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效果的药物,如竹子、枸杞、百合、牛膝、黄精、牛蒡子、商陆、五加、甘菊、苜蓿、莲、栀子、枳等。

居家勤洗、外出携带备急药,养成不随地唾痰的习惯。

要安不忘危,用调气、导引、饮食诸法来增进健康、预防疾病。

许多疾病可以食治,食治不愈,然后命药,而针灸之功,往往过于汤药。

  在针灸学术上,孙思邈参考了隋唐名医甄权的明堂人形图,绘制了三幅经络腧穴彩图,十二经脉以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标出,正面二百八十二穴,背面一百九十四穴,侧面一百七十四穴,这对于针灸的形象教学和针灸学术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阐发腧穴名称涵意,使人们能够在理解古人命名腧穴时所采用的形象、意会、解剖、医学的方法,便于记忆穴名。

还创用“指寸法”以确定人体穴位,对民间针灸经验进行了整理。

提出“孔穴主对法”,以利临床实用。

  对临床各科病症的诊断与鉴别,孙思邈有许多精辟见解,认为:

“为医者虽善于脉候,而不知察于气色者,终未尽要妙也。

故曰:

上医察色,次医听声,下医脉候。

是知人有盛衰,其色先见于面部,所以善为医者,必须明于五色,乃可决生死定狐疑。

”在《千金翼方·色脉》中具体列述了脏腑在正常和病理情况下的病人肤色、目色、脉象,以及重危病人的脉色。

掌握诊断法还须会在临床上应用。

有的医生不懂得水肿与蛊胀的区别,如“又有蛊胀,但腹满不肿;水胀,胀而四肢面目俱肿,大有医者不善诊候,治蛊以水药,治水以蛊药,或但见胀满,皆以水药,如此者,仲景所云愚医杀之”。

因此,特别要求学医者和经验不多的医生,要细细鉴别,慎重诊治,万无一失。

对有些疾患,医生应该详细了解病史,才有利于诊治,例如“脚弱”之病,自古至晋代少有,从永嘉之乱,北方人南迁之后,才开始有了此病,概由偏食精米所致。

所以宋齐间释门深师、仰道人、支法存等医家留心经方,偏善治脚弱之疾,多获全济,而魏周之际的《姚公集验方》、《徐王选录》对此病语焉不详,关西河北的医生当时不识此病。

孙思邈认为自然与社会情况都在变化、医家应重视诊疗新出现的病,不能总是用老一套方法诊治复杂的疾病。

  在药物学方面,孙思邈在广泛深入地继承前人学术经验的基础上,经常到药源丰富的山区去考察、采集标本和地道药材,及时吸收外来药物。

他强调采药的时节性,指出采药若“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无殊,虚费人功,卒无裨益。

其法虽具大经,学者寻览,造次难得,是以甄别,即日可知耳”。

他对两百多种最常用的药物的采集都有论述。

其次,论及炮炙,如乌头、附子等有毒性的药物,通过炮炙可降低其毒性,而对地黄,则分生、熟两种,经过蒸制之后,可以改变生地黄的寒性为甘平,变平宣功效为温补,并详载蒸大黄的工艺过程。

他强调干燥和封闭对贮藏与保管药物的重要作用,以及对药房建筑都有较完整的设计。

对药物的煎服很讲究,要求用井华水煎药,然后绞去药滓,可尽取药效,须注意服药的时间、药量、禁忌和药后的护理。

在研究药物的基础上,孙思邈更重视对方剂的收集、研究、化裁与创新。

在两部《千金方》中约载方八千余首,包罗之宏大,内容之丰富,为前世所罕有。

孙思邈善于用炼丹术来增进方药的研制,最早用砒霜来治疗疟疾,为了防止中毒,改用枣泥合药。

他还指出了服石的危害性以劝诫世人。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孙思邈的学术思想中,有一定的迷信和糟粕,如御女术、服石、禁咒等。

但他的功绩得到后世学者的高度评价。

药王山一座托名石碑上写道:

“凿开径路,名魁大医。

羽翼三圣,调合四时。

降龙伏虎,拯衰救危。

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

  药王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过百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

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

孙思邈的养生之法大致如下: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

早晚各做10次。

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

重复3次。

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

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

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耳常鼓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

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

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

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

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

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

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

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摄谷道(即提肛)

  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

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

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

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

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

可以强化膝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应由双腿做起。

  脚常搓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

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

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孙思邈的“二十四个第一”

  1、医学巨著《千金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

  2、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

  3、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

  4、中西医结合工作第一人;

  5、第一个麻风病专家;

  6、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7、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

  8、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

  9、第一个创立“阿是穴”;

  10、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

  11、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

  12、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

  13、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4、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

  15、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

  16、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

  17、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

  18、首用胎盘粉治病;

  19、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甲p

  20、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早一千年,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乙;

  21、首创以坤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22、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23、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

  24、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

  孙思邈的药王逸事

  1、导尿术:

  有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撒不出尿来。

孙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难受的样子,他想:

“吃药来不及了。

如果想办法用根管子插进尿道,尿或许会流出来。

”他看见邻居的孩子拿一根葱管在吹着玩儿,葱管尖尖的,又细又软,孙思邈决定用葱管来试一试,于是他挑选出一根适宜的葱管,在火上轻轻烧了烧,切去尖的一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果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

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病也就好了。

  2、起死回生:

  孙思邈肩挎药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