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五.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6828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北省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北省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北省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北省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湖北省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湖北省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湖北省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湖北省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湖北省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湖北省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湖北省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湖北省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湖北省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湖北省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五.docx

《湖北省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五.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五.docx

湖北省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五

2018年湖北省高考考前模拟历史试题(五)

一、选择题:

(共25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

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

这重在说明美国

A.不再谋求单边霸权主义B.一定程度上认可多极化趋势

C.积极寻求大国之间合作D.单方面制裁带来了深刻教训

【答案】B

2.公元前413年,雅典远征西西里失败,很多雅典人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而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其出尔反尔的手法几近无赖。

材料主要反映了雅典

A.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B.公民道德素质严重缺尖

C.演说术有助于民主决策D.民主实质只是流于形式

【答案】A

3.在英国乔治一世、乔治二世期间,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了惯例,内阁只需把讨论情况通知国王,1714年后,国王基本没有否决过议会的议案。

这反映了

A.议会监督的对象发生变化B.国王和议会矛盾渐趋缓和

C.责任内阁制度已经确立D.君主立宪体制在逐步确立

【答案】D

【解析】材料“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了惯例……国王基本没有否决过议会的议案”说明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说明君主立宪制在逐步确立。

故选D;材料无关议会监督的对象发生变化,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国王和议会矛盾渐趋缓和,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责任内阁制度已经确立,排除C。

4.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的立法权涉及迁徙居住和公民权、海关与贸易、帝国赋税、度量衡与货币制度、铁路、邮政和电报等范围,还规定联邦法律高于各邦法律的制度。

以上规定起到的作用是

①有利于建设统一强大的国家②促进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③强化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答案】A

5.美国1787年宪法对联邦和各州的权力做了相应的规定,规定了联邦和各州享有或不享有的权力,以及当联邦法律和各州法律发生冲突时的解决办法。

美国宪法的这些规定

A.有利于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B.有利于弘扬法治精神

C.表明联邦与州政府地位平等D.体现了权力相互制约

【答案】B

【解析】材料“美国1787年宪法对联邦和各州的权力做了相应的规定”反映出美国政治按照1787年宪法运行,这有利于弘扬法治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公民的民众权利,故A项排除;C项说法错误,联邦地位高于州;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权力的制衡,故D项排除。

6.2018年3月26日,中国原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交易,这是中国第一个国际的期货品种,而“人民币计价”是中国原油期货的亮点之一。

这一举措

A.动摇了美元的霸主地位B.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C.瓦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D.促进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答案】D

【解析】中国原油期货交易所实行“人民币计价”,有利于规避汇率风险,节省汇率费用,还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D正确;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布雷顿森林体系动摇,AC错误;材料信息与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无关,排除B。

7.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会议期间批判斯大林,导致苏联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开始怀疑社会主义道路,并对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产生了动摇,这丝毫不亚于一颗原子弹的威力。

苏共党内变故、社会主义阵营思想动乱、乃至被西方国家传播利用都是它带来的恶果。

由此可见

A.赫鲁晓夫不应该批判斯大林B.苏联人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

C.苏联完全摆脱了斯大林模式D.意识形态稳定显得十分重要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所对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产生的巨大影响,由此可以得出意识形态的稳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极其重要,D不正确;A说法不正确,不是不应该批判,而是不应该全盘否定;B与史实不符;C说法本身不正确,赫鲁晓夫的改革也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8.二战后欧洲国家主要选择了两条复兴的道路:

在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政府承诺明确的计划和无可置疑的党的坚定领导下的方向感;在西欧,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依靠自由市场和政府控制的结合来转化遭到战争毁灭的社会。

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工业化道路选择依据具体国情B.计划经济与自由主义政策之争

C.二战之后欧洲国家的正式分裂D.强化政府在经济复兴中的作用

【答案】D

9.下表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的变化,

时间

1541-1550

1551-1560

1561-1570

1571-1580

1581-1590

1591-1600

含银量

50%

39%

11%

17%

18%

5%

对该现象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A.使法国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实现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D.推动了商业中心的转移

【答案】B

10.它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

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

对该艺术思潮判断准确的是

A.主要源于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B.作品成功与否取决于与对象的酷似程度

C.荷兰的梵高是该思潮的著名代表之一D.它的主要特征是源于传统而又反对传统

【答案】B

11.有学者认为,达·芬奇通常被归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物,但他的想法却不完全与一般认为的文艺复兴特色吻合。

这位学者接着引用达·芬奇的话:

“那些研究古籍而不研究大自然的人,只是大自然的继子,而不是亲生子,所有好的作者都应以大自然为母亲。

”这位学者意在说明达·芬奇

A.善用比拟和譬喻,论述的方法独树一帜B.主张研究古籍才为首要,探索自然为次

C.强调从大自然学习,不以师法古人为先D.认为人是万物之灵,表现出独特宇宙观

【答案】C

12.吉尔伯特·罗梅耶-德尔贝认为:

“智者其实都是‘流浪思想家’,不过雅典是他们最成功的舞台。

”这是因为

A.雅典城邦保护公民权利B.智者有强烈的个人主义

C.雅典民主氛围更加浓厚D.智者的言论更具煽动性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促进了辩论术的市场需求,智者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知识需求,故C项正确,B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城邦对公民权利的保护,故A项排除。

13.下面图5是天主教反击新教的漫画作品。

表现的是路德和加尔文在反对天主教会活动中相互扭打的情景。

一脸仁慈的教皇则力图劝解双方,这则漫画主要反映出

A.教皇和宗教改革家之间的矛盾B.不同国家的宗教改革之间的冲突

C.宗教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D.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存在本质区别

【答案】A

14.牛仔裤是发明于美国西海岸的一种工装裤。

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整个“冷战”时期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尼尔·弗格森《文明》)“苏联生产不出一条样的牛仔裤”的原因是

①美苏冷战重点转向经济领域②苏联忽视消费品的生产

③“冷战”和意识形态的影响④苏联纺织技术落后

A.②③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A

15.古罗马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认为:

“在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

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

”西塞罗意在表明

A.法律必须维护人民的利益B.法律必须注重保护自然事物

C.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正D.法律必须与民主政治相适应

【答案】C

16.有学者认为:

希腊诸邦,虽然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

“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希腊

A.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B.多山地的地理特点

C.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D.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从“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信息中,可以说明希腊诸城邦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的是城邦各自独立的特点,A项符合材料的描述和题意,正确;“小国寡民”、“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均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特征,但材料信息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

17.在中美两国同时发表的某公报中写到: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该公报的内容

A.直接促成了中日邦交的正常化B.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C.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D.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中美两国同时发表的某公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即可判断此公报是1978年的《中美联合公报》,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表述具有片面性,不准确;B项,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D项,此时中国已经(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

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

18.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三省长官在中书门下举行联席会议确定军国大事。

高宗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文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进入中书门下,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从题干内容的描述可知,唐朝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目的是通过分权达到集权,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提及的是科举制,材料没体现,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体现,排除;C项三省六部的特点和意义,排除。

19.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苏俄当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摸索到的在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

材料中“新思路”主要是

A.建立稳固的工农联盟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C.大力推行企业国有化D.对外来资本的吸收和利用

【答案】B

【解析】新经济政策的“新”主要体现在以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故选B;新经济政策是用来巩固工农联盟的,而不是建立,故排除A;新经济政策是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允许资本主义存在,故C不符合史实;D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表现,但不是其“新”的特点,不能代表新思路的全部,故排除D。

20.明朝洪武年间,政府允许商人用粮食换取盐引(一种取盐的凭证),商人可凭借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支取食盐,再到指定的地区去销售,获取利润。

这一举措目的是

A.扶植盐商发展B.活跃商品流通

C.发展区域贸易D.加强商业管控

【答案】D

【解析】由题干看,明朝的盐商是需要先用粮食换取盐引,然后才可以根据政府的规定取盐和销售,这一切都在政府的管控之下,故选D;ABC均不能准确表达对题意的理解,故排除。

21.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国家进口关税税则》,将进口税的最高税率比1929年提高了近一倍,1933年国民政府再次提高进口税率,比1930年的最高税则提高50%以上。

这说明国民政府

A.为实现关税自主做准备B.注重保护国内民族工业

C.旨在改变政府财政困难D.积极抵制日本侵略战争

【答案】B

【解析】1930年和1933年,国民政府两次提高进口关税税率,而且提高的幅度还有所增加,这是当时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正在进行,目的是发展农工商业,而不是改变财政困难,所以这一举措是可以保护民族工业发展的,故选B而排除C;1927年我国已经实现了关税自主,故A不符合史实;1931年日本开始侵华后,国民政府并没有积极抵抗日本侵略,故D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D。

22.明代,农民越来越深的被卷入市场网络之中,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

材料说明

A.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B.明朝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C.明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明朝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

【答案】C

【解析】题干说到不同的地区在明代因地制宜,形成了不同种类的经济作物种植区,这样就有助于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故选C;题干没有提到明代经济作物种类有什么变化,故A排除;题干没有提到农业的经营方式问题,故排除B;题干只提到农业领域里的经济作物种植,D属于以偏概全,故排除。

23.我国古代将“亲亲相隐”制度称为“亲亲得相首匿”、“同居相为隐”等,是法律规定中一种互相隐瞒和包庇的制度,告发的行为被其视为不孝不亲和伤情败法的行为,要对其进行惩罚的。

这表明

A.儒家伦理超越法律规定B.统治者重视宗法血缘关系

C.古代法律体系不健全D.人伦关系影响法律

【答案】D

24.1919年胡适在发表的《谈新诗》中指出:

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先要语言文体的解放,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

据此,胡适认为

A.文学革命也是思想革命B.思想变革应从文学开始

C.新文化运动迎合了时势D.文学革命需要变革儒学

【答案】A

25.鸦片战争期间,琦善奏报:

“连日详查该夷进兵情形,向共知其仅长于水战,今讵料其并设有陆兵”;“至其陆战之兵,技艺原不甚矫捷,而器械则甚属淫巧。

”琦善的奏报

A.促使清军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B.表达了“师夷长技”的思想

C.直接导致《南京条约》的签订D.隐含着“天朝上国”的观念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共4小题,共5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8分)

 材料一儒家一直比较重视道德修养问题。

前期儒学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在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提出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主张“仁者爱人”;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主张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杀生成仁、舍生取义;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则注重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后期宋明理学家把道德修养作为治学做人的根本,主张“学以至圣人”,要求自己和他人能够把圣人作为学习的榜样,以圣人的人格为导向,在精神上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同时注重个体内在情感的调节,要求个体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保持心灵的平静,保持一颗冷静清晰的头脑,以期冀达到一种有涵养的人格。

 材料二西方现代的道德观念是从基督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兼而吸收了古代哲学的道德理论,并以近代三大著作为依托,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道德体系。

基督教的精神内核实际上也是“仁”,即博爱世人;而古代西方人的道德观则特别注重与知识、思想情感的结合。

苏格拉底提出智慧即德行,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美德与人类思想情感的结合,强调知与行的统一。

他们从人性角度出发,用知识与理性来实践道德;三大著作中,《国富论》在经济上用“看不见的手”兴起了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论法的精神》在法律上确立了法律的神圣地位和三权分立原则;《社会契约论》在思想上从“人生而自由”的基础出发提出了政治上的“契约自由”。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在道德修养上的不同观点,并分析儒家道德修养观的社会意义。

(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现代道德观的特点,并比较西方现代道德观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德观的异同。

(4分)

【答案】

(1)观点:

孔孟儒学认为道德的核心是“仁”;主张舍生取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宋明理学认为道德休养室治学做人的根本;强调滋味修养;强调修心。

意义:

有利于塑造理想人格;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答对四点即可)(4分)

(2).特点:

吸收基督教、古代哲学和启蒙思想的成果;注重道德与知识、思想情感的结合;强调理性和实践,崇尚自由、法治和契约精神。

异同:

同:

都主张“仁爱”;都注重道德的实践;都与情感相结合。

异:

中国,更注重道德中铬铁的自我修养,重感性。

西方,更注重道德的社会意义,重理性。

(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一 1911年12月,孙中山说:

“袁世凯不可信,诚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贵族专制之满洲,则贤于用兵十万。

纵其欲继满洲以为恶,而其基础已远不如,覆之自易。

故今日可先成一圆满之段落。

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摘编自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等

材料二 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妥协催生了英国议会制度,政治妥协孕育了美国宪政民主制度,使得1787年美国宪法得以制定,并孵化出一部在动态中寻求平衡的“活着的宪法”。

——摘编自田睿《妥协是政治的灵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其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近代英美民主政治建设历程中政冶妥协的表现及意义。

(8分)

【解析】第

(1)问,“成果”可根据材料一中“贤于用兵十万”“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以及所学辛亥革命的意义进行归纳即可;“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但我因而利用之”“《清室优待条件》”并结合“南北和谈”的前提背景加以概括。

(2)问,“表现”可根据材料二中“政治妥协催生了英国议会制度”“政治妥协孕育了美国宪政民主制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英国“光荣革命”、《权利法案》以及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进行归纳即可;“意义”可根据妥协的表现及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答案】

(1)成果:

避免了革命者重大伤亡,保存了革命力量;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进了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有利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原因:

武昌起义的胜利;脱离清政府的南方各省组建了统一的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的妥协策略的合理性。

(8分)

(2)表现1:

英国议会为保护革命成果,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地主阶级达成妥协,发动“光荣革命”,迎荷兰执政威廉及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共同执政;虽保留了国王,但议会通过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

意义:

保持了英国政局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

表现2:

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联邦制原则体现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妥协;国会对参议员和众议员名额的不同分配,体现了大州和小州之间的妥协;黑人奴隶按五分之三给予投票权体现了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妥协;分权制衡原则体现了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之间的妥协。

(答出二点即可)

意义:

兼顾了各方利益,有利于美国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

(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8分)

材料 《诗》云: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

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

“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

“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

《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

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

“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

(要求:

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首先,根据题意,准确概括历史现象概括观点;其次,根据题意,史论结合,谈谈对上述现象的认识,可以从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文化等角度;最后,对这一官民间的关系作简要总结。

【答案】示例:

现象:

古代对官民关系的定位是官员爱民如子,民视官为父母官。

认识:

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出于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官员往往爱民如子;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民把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称之为父母官,表达了自己对官员的肯定和爱戴。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缓和官民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但另一方面,这种界定也强化了官民的不平等性,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8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 《中英关税、土地税及其在财政收入所占比率》(单位:

白银万两;比率:

%)

年份

英国

中国(明朝)

关税

收入

所占

比率

土地税

总额

所占

比率

关税

收入

所占

比率

土地税

总额

所占

比率

1490

6.7

5

30.4

21.77

3

0.17

1614

93

1552

7.5

11

28.3

40.81

8

0.45

1309

73

1602

3.6

14

65

25.52

20

0.87

1844

80

——刘昀《14—17世纪中英财政收入与支出结构比较研究》

材料二 因为光荣革命而产生的主权在议会的体制,形成了对本国产权、经济活动、信仰自由以及个人自由的政治保护,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取资源,这种历史安排便产生了一个强国。

——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

材料三 欧洲是很重视商业的,在古希腊时候就是重视商业的,罗马也是。

那么到了中世纪的末期……商业结合了“地理大发现”就有所谓的“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的意思就是一个民族国家把发展国内外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当作一种“国策”。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比较1490—1602年间中英两国关税收入、土地税收在本国财政收入中比重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英国成为强国的原因。

(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欧洲“重商主义”产生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国策”对英国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6分)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数据分析1490—1602年间中英两国关税收入、土地税收在本国财政收入中比重的不同;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中英双方当时的经济形态以及对外政策的不同分析原因。

(2)问,根据材料二信息逐一分析概括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前两句语言概括;第二小问,“重商主义”出现在新航路开辟后,因此“重商主义”推动英国海外殖民和贸易,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

(1)不同:

英国关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远高于中国;明朝政府土地税收在收入比重中远远超过英国。

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重视对外贸易,走工商立国的道路。

农业经济是中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8分)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形成财产所有权制度,对自由的政治保护;采取对外扩张政策。

(4分)

(3)原因:

欧洲有重视商业的传统;“地理大发现”促进商业发展。

影响:

英国政府积极推动海外殖民和贸易,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创造了资金和市场条件。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