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721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文档格式.docx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全文文档格式.docx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8平方米,人居环境优美,2011年获得联合国“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区奖”金奖,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与港澳合作紧密。

南沙新区与港澳地缘相近、语言相通、商缘相连,合作历史悠久,上世纪80年代就与港澳企业开展了成片开发合作,合作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和高端示范项目,是广东省实施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

总的来看,南沙新区已具备进一步开发开放的良好基础,并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我国对外开放领域和空间不断拓展,为南沙新区发挥后发优势、提升发展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珠三角转型发展深入推进,为南沙新区先行先试、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径提供了难得机遇;

国家深入实施CEPA,支持广东在对港澳服务业开放中先行先试,为南沙新区发挥独特优势、与港澳共同提升综合竞争力提供了广阔平台。

同时,南沙新区进一步开发开放仍然面临着不少挑战:

既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又要继续保持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既要培育优势支柱产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又要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发展新模式新路径;

既要全面深化与港澳务实合作,又要做好与周边地区错位发展,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

此外,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也给南沙新区发展带来压力。

(二)战略意义。

——有利于推动粤港澳全面合作,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推进南沙新区建设,实现与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将进一步发挥粤港澳三地比较优势,促进粤港澳全面、广泛、深入合作,推动要素高效集聚和合理流动,实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联手打造区域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往来交通便利的优质生活圈,构建粤港澳合作新格局,不断强化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地位。

——有利于发挥广州的国家中心城市作用,探索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推进南沙新区建设,将进一步拓展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发展空间,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通过探索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新平台、打造城市升级的新天地、调整人口布局的新区域、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示范,为我国推进新型城市化积累新经验。

——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大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推进南沙新区建设,强化其商业服务、科技创新、教育培训、航运物流、高端制造等产业功能,有利于推动形成错位发展、层次分明、协作有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促进香港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和珠三角经济一体化,推动大珠江三角洲建设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进一步发挥先行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有利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

推进南沙新区建设,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增创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为推动我国海洋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有利于深化华南地区对外开放功能,打造珠三角和华南地区与东盟、印度洋周边国家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核心集聚区,强化与欧美的联系,进一步开拓与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的国际经贸合作,形成珠三角和华南地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开发、从容建设的理念,以深化与港澳全面合作为主线,以生态、宜居、可持续为导向,以改革、创新、合作为动力,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努力把广州南沙建设成为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国家级新区,为全面推动珠三角转型发展、促进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构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发挥更大作用。

(二)发展原则。

——以人为本,宜居优先。

以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指导开发建设,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和岭南文化特色,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把南沙新区建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岭南水乡。

——高端发展,引领未来。

坚持以高品质、独特、精致为核心要求的“钻石水乡”理念,塑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集聚高端人才和高端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新型业态,与港澳联手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和核心竞争优势,增强辐射带动力和国际影响力。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形成符合国际惯例、与港澳接轨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社会管理格局,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市场主导,法治保障。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政府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力度,引入港澳先进管理机制,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从制度上保障南沙新区改革发展。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以战略思维、长远眼光和从容心态谋划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科学把握开发建设时序,预留未来发展空间,把提高发展质量和提升城市品质贯穿始终,将南沙新区建成我国城市建设新典范。

(三)战略定位。

立足广州、依托珠三角、连接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把南沙新区建设成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新型城市化典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社会管理服务创新试验区,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粤港澳优质生活圈。

依托南沙新区优越的地理区位、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对接港澳先进的城市规划、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理念,共同保护区域生态安全,强化跨界基础设施对接,完善公共服务领域跨界合作机制,提升三地通关便利程度,共建健康生态的生活环境、集约有序的空间格局、舒适优美的城乡景观、绿色便捷的交通网络、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和紧密顺畅的协作机制,建设粤港澳优质生活圈。

——新型城市化典范。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形态,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健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市治理结构,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创新城市化发展体制机制,率先走出一条经济低碳、城市智慧、社会文明、生态优美、城乡一体、生活幸福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

大力推动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构筑开放型、国际化的区域创新体系;

强化与港澳在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研发设计、航运物流、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提升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

充分利用临港区位优势,加速汽车、船舶、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发展;

引导产业高端发展,打造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

高标准建设交通、信息等功能性、枢纽型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商业服务、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等综合服务功能。

创新与港澳及国际合作机制,营造诚实守信、高效文明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实现与港澳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为港澳及国际服务业向内地拓展提供新载体,为内地借助港澳通达国际市场搭建新桥梁,建设连接港澳、连通世界、服务全国的综合服务枢纽。

——社会管理服务创新试验区。

学习借鉴港澳和国际先进的社会管理经验,不断拓展与港澳社会管理合作的领域,积极引入港澳社会管理机构和人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形成法制完善、充满活力、和谐稳定的高效社会管理体制。

(四)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南沙新区空间结构、高端产业、基础设施、水乡生态体系初步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60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初具规模,在探索粤港澳全面合作、新型城市化模式上取得显著进展。

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20%,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比2010年下降30%,资源产出率比2010年提高15%以上;

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比2010年提高1倍以上;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优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

与港澳合作更加紧密、往来更加便捷,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形成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基本框架。

到2025年,南沙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跨越,基础设施体系更趋完善,建成以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高地和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中心,营商环境与国际和港澳全面接轨,民生福利水平和宜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5%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8%,研发人员、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提升,建设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国家级新区,在促进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全国改革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

三、共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

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以建设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为引领,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对接、生态宜居环境共建、公共服务合作共享,共建生活工作便利、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粤港澳优质生活圈。

(一)强化与港澳基础设施对接。

加强统筹协调,共同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发达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科学规划建设珠江口湾区轨道交通网络,强化南沙新区在珠江三角洲轨道交通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地位,依托广州-深圳-香港客运专线、深圳-茂名铁路、中山-南沙-虎门城际铁路等线路,强化城市城际轨道交通线路的衔接,构建与港澳的快速连接通道。

推进与港澳在港航领域的合作,适时增加南沙客运港到港澳的班轮,积极拓展与港澳的跨境客货运水路航线,发展邮轮、游艇业,形成兼具旅游、客货运等功能的水路运输网。

条件成熟时,探索粤港澳游艇通关新模式。

完善口岸公共交通接驳系统,加强口岸综合配套服务功能。

(二)建设生态宜居环境。

——共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充分发挥南沙新区在推进粤港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作中的示范作用,建设跨境生态廊道,加大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力度,加强珠江口红树林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共建区域生态屏障。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控制红线,强化水资源保护,加强水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

合作开展珠江口海域海洋环境整治,推进区域空气质量监测合作与网络建设,建立环境安全预警机制。

支持港澳企业在南沙新区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加强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展等方面合作,引导区内企业采用有效的减控措施及清洁生产技术,建设一流生态环境。

——营造“钻石水乡”。

促进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相结合,构建青山、碧水、田园、湿地、港湾等特色生态相融合的岭南水乡格局。

有效疏通水系网络,连通湖、涌、河、海,构建集防洪纳潮、生物保护、景观提升与用地开发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水系格局。

拓展河涌水系功能,沿水道和河涌布设公共游船和游艇码头,临水建筑配套建设游艇停靠泊位,构建高效水上交通系统。

利用核心湾区水域及其岸线布局生活休闲空间,精心设计体现岭南特色的滨水景观,沿海岸、水道、河涌、河渠两侧布局防护绿化空间,促进滨水区功能多样化,营造高品质、独特、精致的“钻石水乡”风貌。

(三)推进公共服务合作共享。

——建立跨境民生和公共服务合作机制。

建立粤港澳社会民生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经验共享平台,提升粤港澳三方公共服务的兼容性。

努力为港澳居民创造社会保障可携环境,鼓励港澳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公共服务合作。

推进与港澳在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合作,研究降低与港澳通信结算价格,优化通讯及信息交流环境。

加强卫生和食品药品安全合作,建立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合作机制。

扩大和深化情报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提高警务合作水平,健全反走私区域合作机制。

——推进健康医疗服务合作。

建立与港澳医疗机构沟通机制,推进互认检验检查结果,使港澳居民享受更加便利的转诊等医疗服务。

通过技术合作、学术交流、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集聚国内外高端医疗资源,扩大开放医疗服务市场,积极引入港澳一流医疗机构和先进管理模式,支持港澳服务提供者到广东开设医疗门诊部,发展高端医疗服务;

与港澳共建中医药公共研发机构,加强中医药标准化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展中医药国际标准研究;

建设医疗、保健产品研发和检测平台,推进医疗科研成果产业化。

——共同发展滨海休闲旅游。

发挥粤港澳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强与港澳在旅游科技研发、景区景点开发方面的深度协作,探讨旅游产业化合作路径,共同开发高品质旅游项目,构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多元旅游产品体系。

建设以蕉门河两岸为中心,东部、北部、南部三个片区为重点的旅游格局,高水平建设一批重要旅游景点,积极发展滨海休闲旅游、生态旅游、水乡文化旅游,培育邮轮、游艇等航海休闲旅游,探索实现港澳台和外籍游艇在南沙新区航行和停泊便利化,为港澳特色旅游资源开辟推广“一程多站”的旅游线路,吸引国际高端游客,共同打造世界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

四、开拓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坚持以人为本,宜居优先,借鉴国际先进城市规划理念和建设标准,科学确定开发边界和开发强度,构筑集约有序的城市空间、低碳可持续的经济结构、绿色高效的交通网络、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和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着力提升南沙新区综合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我国新型城市化典范。

(一)科学布局城市功能。

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明晰空间布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城乡空间结构,形成中部、北部、西部、南部四大特色功能组团。

——中部组团。

总面积约220平方公里,由城市综合服务区、合作配套区、明珠湾城和岭南“钻石水乡”示范区四个功能区块组成,围绕核心湾区(由明珠湾城和合作配套区组成)进行布局,与港澳合作发展高端商贸、特色金融与专业服务、科技研发、总部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

——北部组团。

总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围绕庆盛交通枢纽进行布局,由教育培训与研发成果转化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汽车制造基地三个功能区块组成。

发挥粤港澳教育、医疗和科技优势,重点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教育培训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医疗产业和汽车制造业。

——西部组团。

总面积约190平方公里,由高端装备制造业区、岭南文化旅游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区三个功能区块组成。

利用岭南水乡文化和生态农业景观基础,重点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业;

依托广州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大岗),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及重型装备制造业。

——南部组团。

总面积约260平方公里,围绕万顷沙交通枢纽进行布局,由南沙保税港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生态保护与度假疗养区三个功能区块组成。

依托港口和保税港区,重点发展船舶制造、海洋工程等临港产业和航运及保税物流、商贸会展、生态疗养、离岸数据服务等产业。

(二)高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绿色公共交通系统。

强化规划引导型交通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快速通道、轨道、街区道路、自行车道、人行道、绿道,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标准建设符合国际惯例的交通标识系统。

研究优化南沙新区航道功能布局,提升洪奇沥水道通航能力,将凫洲、蕉门、上横沥、下横沥等现有湾区水道的过境货运功能转由洪奇沥水道承担,建设区内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网络。

完善智能综合交通系统,以公共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绿色城市交通体系。

——完善城市公用设施。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建立多水源保障体系,完善供水水源应急备用体系,建立健全咸潮、干旱及突发性水污染应急机制,规划期末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100%,供水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加快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取消化粪池,按照雨水利用、污水处理和再利用的要求建设水处理系统。

适度超前建设电网、变电站,建设一批清洁电源、分布式能源站等设施,推进11万伏电缆下地,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安全性。

合理规划建设垃圾分类收集系统、转运系统、综合处理系统、再生资源加工系统,完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加快燃气管道设施建设,实现燃气气化率100%。

实施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电缆“三线”下地,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共同沟)。

——构建防灾减灾体系。

统筹各类防灾设施建设,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实现设施共享。

加快重点江海堤防达标加固建设,规划防洪纳潮标准为200年一遇,部分以农业为主地区为50年一遇;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消防站按照确保接到报警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缘布局;

按照国家I类重点人防城市的要求建设人防工程体系。

划分南沙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地质海洋灾害危险性评估。

加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救灾物质及装备,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

(三)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完善生态体系。

保护岭南水乡生态资源,构筑由生态涵养区、景观保护区和城市绿网区组成的水乡生态绿化网络,扩大湿地保护范围,维护生态廊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优化生态保护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布局,重点加强河海交汇湾区地貌及生态湿地、森林公园等生态敏感地带保护,深入实施青山绿地及绿道网工程,严格控制开发边界,科学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

——强化环境保护。

按照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建设标准,严格环保准入,加强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依法组织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强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进排污权交易,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研究开展环境责任保险试点、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优化区域产业发展布局,从源头防范环境风险。

与港澳合作开展河口水环境和海洋环境监测,共同加强水环境监管力度;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重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划定保护区。

优化入河湖排污口设置,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量,加强防治结合,保护河涌水质;

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区域内所有重点排污企业安装在线监测系统,所有现有和新建、改扩建污水处理厂建设除磷脱氮设施,鼓励排污企业废水达标排放后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

全面推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集中整治燃煤锅炉,加大分散中小型工业锅炉淘汰力度,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结合环境容量控制,适度发展燃煤供热机组;

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建设重点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系统,持续提高环境空气质量。

强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优化城镇生活垃圾处置方式。

到2015年,区域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均达到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再生水回用率达到15%。

——促进绿色发展。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企业建设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工程项目,优化生产流程。

促进绿色能源当地生产当地利用,推行冷热电三联供。

大力推动区域内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发展,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产业园区内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

加快建设资源回收利用设施,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发展,提升固体废物、电子废弃物等循环利用水平,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开展中水和雨水综合利用。

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理念,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大力推进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产品应用,在工业、建筑、交通、民用和商用等重点领域积极推广使用先进的节能降耗技术和节能材料,推广绿色建筑,鼓励港澳企业参与南沙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标准,创新土地储备机制,积极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发展空间。

大力推进土地、海域综合开发,在确保河口地区泄洪纳潮安排前提下,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及其他未利用土地,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创新城乡一体发展体制机制。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推动“镇—村”型农村社会管理向“街道—居委会”型现代城镇管理模式转变,加快转制社区城市化进程,全面实行城乡户籍一元化管理,实现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

统筹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形成城乡一体的产业化链条和协作配套体系。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国际合作,拓展外向型农业广度和深度。

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和品牌化,发展集现代农业、乡村文化、观光休闲旅游及环保教育、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规范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促进土地高效整合利用,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探索村集体留用地利用新模式。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

统筹城乡规划,推进村庄布点、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规划,加强规划的相互衔接。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形成高效快捷的城乡交通路网体系。

大力推进城乡水务、电力、燃气、环卫、有线电视、社会治安公共设施和信息化的无缝对接,建设覆盖自来水厂、给排水管网、用户、水质监测的智能水系统。

实现城乡生活垃圾统一收运、分类处理。

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人居环境水平。

——提供优质城乡公共服务。

大力发展高品质教育、文化、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完善城市生活服务功能,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学习借鉴港澳、新加坡等地住房保障制度,完善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普惠公平的住房保障体系,适当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

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提高基础教育发展水平。

建设一批设施先进的高档次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形成新区—街(镇)—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

加快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推进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和监管体系。

建立城乡社会保险统一管理、可转换衔接的制度,打造高品质社会事业发展示范平台。

(五)彰显岭南人文特色。

——弘扬传统特色文化。

深入挖掘岭南文化、水乡文化和海洋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中西融合、开放包容的高品位国际滨海城市文化,加强南沙新区文物及环境风貌保护,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保护利用鹿颈村遗址、珠江古炮台遗址等各类历史遗存,传承发扬黄阁麒麟舞、咸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