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黄河水患与历代睢县城址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42726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黄河水患与历代睢县城址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文)黄河水患与历代睢县城址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文)黄河水患与历代睢县城址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文)黄河水患与历代睢县城址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文)黄河水患与历代睢县城址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论文)黄河水患与历代睢县城址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论文)黄河水患与历代睢县城址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黄河水患与历代睢县城址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

《(论文)黄河水患与历代睢县城址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黄河水患与历代睢县城址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文)黄河水患与历代睢县城址的变迁Word文件下载.docx

今之睢县的沿革可追溯到秦襄邑县。

秦襄邑治襄陵,因宋襄公陵墓得名。

金天德三年更名睢州,因城北有睢水而名。

明代罢州为县,称睢县。

由于睢县北靠黄河,故明清以来黄河泛滥多被其害,历史上睢县县城共经历两次迁徙共有三城,是研究豫东地区地理环境变迁的宝贵素材,笔者试对黄河水患与历代睢县城址变迁之一问题作一探索,不当之处敬希指正。

宋元以来,黄河下游分成数股在今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贾鲁河以东、大运河以西的黄淮平原上不断泛滥决口改道,成为豫东地区的大害。

以豫东睢县而言,睢县河患始于宋、元,而以明清为最甚。

《宋史》书河决拱州(今睢县)及襄邑者达十次,《元史•五行志》记睢县河决者五次,其中大水者二次。

明清以来河溢豫东的次数更是越来越多,给这一地区地理环境的变迁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清代以后,河决豫东大体如下:

顺治二年(1645),“夏,决考城县之流通口,又决王家园”。

(《清史稿•河渠志》)

顺治五年(1648)“河决兰阳”。

(《清史稿•河渠志》)

顺治十七年(1661)“决陈留郭家埠、虞城罗家口”。

康熙二年(1663)“决睢宁武官营及朱家营”。

(《清史稿•河渠志》)

康熙四年(1665)“河决上游,灌虞城、永城、夏邑”。

又“决安东茹良口,庐舍田禾多被淹没”。

(《清史稿•河渠志》)

康熙三十五年(1696)“大水,决(仪封)张家庄”。

康熙四十八年(1710)“决兰阳雷家集、仪封洪邵湾及水驿张家庄各堤。

”(《清史稿•河渠志》)

雍正三年(1725)七月十三日,决仪封“南岸大寨大堤,”漫溢“兰阳板厂后大堤”。

(《续行水金鉴》引朱批谕旨)

乾隆元年(1736)四月因彻山毛城铺“河决”,永城亦被灾。

乾隆四十三年(1779)'

*决祥符,旬日塞之。

闰六月,决仪封十六堡,宽七十余丈,制留湍急,由雎州、宁陵、永城直达亳州之涡河入淮,历时两年堵筑五次方告合龙。

八月上游迭涨,仪封十六堡已塞复决”。

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月“决考城、曹县,未几俱塞,十一月,张家油房塞而复开”。

乾隆四十六年(1781)“七月决仪封,漫口二十余,北岸水势全注青龙岗”。

“十二月,将塞复塌,大溜全由漫口下注。

乾隆四十九年(1785)“八月,决睢州二堡。

……十一月塞”。

乾隆五十二年(1788)“夏,复决睢州张家口,经宁陵、商丘,从涡、肥诸水入淮”。

(《清史稿•河渠志》)

嘉庆三年(1799)“八月溢睢州”,经宁陵、鹿邑注水入洪泽湖。

嘉庆十八年(1814)**九月,决睢州及睢南薛家楼,桃北丁家庄”。

嘉庆二十三年(1818)“六月,溢虞城”。

(《清史稿•河渠志》)

嘉庆二十四年(1819)“七月,河溢仪封及兰阳”。

经杞县由涡入淮。

嘉庆二十五年(1821)“三月,马营口塞,……是月仪封又漫塌”。

道光二十一年(1842)六月河决祥符三十一堡,环护城堡,大水围城八个月,街市水深数尺或丈许。

城墙塌坏一百余丈。

大溜汇向苏村口,分南北二股入淮。

祥符、陈留、通许、杞县、太康、鹿邑、睢州、柘城、淮宁及安徽之太和、凤阳等,共五府三十三州县受灾。

道光二十三年(1844)六月,特大洪水,河决中牟,大溜趋朱仙镇,历通许,扶沟、太康入涡会淮。

朱仙镇受灾严重。

咸丰五年(1856)六月河决兰仪之铜瓦厢。

同治二年(1864)水由兰阳下注,考城、长垣被淹。

光绪十三年(1888)六月决开封大辛庄。

八月、郑州十堡漫决,口门五百四十七丈,夺溜由贾鲁河入淮,清廷迟迟不塞,黄流漫溢、中牟、祥符、尉氏、扶沟、鄢陵、通许,太康、西华、淮宁,沈丘、鹿邑多被淹没,水深四、五尺至一、二丈W(见图l)o

图1 金以后黄河南徙河道

从以上统计资料来看,黄河在豫东地区河溢的次数是很多的。

黄河的决溢给整个豫东地区的古代城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睢县城池的变迁就是一例。

睢县自秦设县至今,因受黄河水患,经历两次迁徙共有三城。

睢县县城分古城、旧城、新城(见图2)。

古城为方形,在旧城西一里许。

此古城为秦时所筑,最早称襄邑。

清光绪《续修睢州治•建置》载:

“秦分天下为郡县,始皇欲城承匡,以其地卑湿,移县襄陵,因名襄邑,属砺郡。

三国、晋、宋、后魏、东魏更属不一,襄邑之名则相沿也”。

《太平寰宇记》载:

“(襄邑县)东京东一百四十五里,七乡。

春秋时宋襄公地也,宋襄公葬焉,故曰襄陵。

今墓在县西北(一作东)。

秦始皇以承匡卑湿,遂徙县于襄陵,改为襄邑县”。

很显然,最早的睢县城应该就是秦时的襄邑。

襄邑的废弃是因被黄河河水所冲没,至于此城毁于何时,于文献无载,但基本上应该肯定襄邑城的废弃应在北宋崇宁年以前。

故明嘉靖《睢州志》曰“古城,睢旧城也,在今城西,河水冲没,乃改筑”。

清光绪十八年(1892)《续修睢州志》记载:

“古城为邑旧治,在今城(旧城)西一里许,避黄河而迁者也。

”旧城遗址仍存,由此为坐标我们可推断古城的大体位置及其之西范围所在。

《续修睢州志》又载:

“张公台,城北三里,即张思德清香馆旧址。

”旧志中所谓的张公台,至今仍称其名。

张公是时人对

图2睢县城池变迁

张去华、张思德父子双状元(张去华、张思德系北宋哲宗时人,笔者注)的敬称,该村昔有高台,清香馆坐其上,村以台名。

张公台在(睢县)旧城西北,因此,“城北”应指古城而言,看来,古城清代中后期时还是存在的,据此可以推断古城北界应在张公台南三里。

建国前后在豆府元村(在今睢县城湖西20-30米左右,笔者注)曾发掘出一通界碑,碑文既有土地的四邻和主人,又指出此地位居古城南门外,由此可以推断古城的南界。

古代城池一般是方形的,现在已确定了它的三条边界,则大致可以推断出古城的确切位置了。

在其北部曾多次发现过秦砖、汉瓦和陶器等,不但可以证实古城的年代,而且也证实这一推断大体上是正确的。

由此我们可以基本上确定睢县古城的范围和地理位置了。

北宋以后黄河河道开始南摆,对豫东地区的影响逐渐加强。

睢州县治之所从古城迁到旧城,完全是“避黄河而迁者也”。

旧城始建于宋代崇宁年间(1102—U06)o周十里三百步。

金、元以来,兵燹相仍,旧城城垣日就圮坏。

洪武二十二年(1389)指挥吴仲对旧城进行了修葺,“建城楼四,角楼四,巡铺四十二”。

正统十年(1445)水浸城郭,漕运参将汤节奉命督理河道,从生员黄琦策环城筑堤。

成化十三年(1477)黄河在河南境内决溢,据《明实录》载:

“今岁首黄河水溢,淹没民居,jig漫田野,不得播种”。

这次洪水直接影响了襄邑旧城。

明嘉靖《睢州志•建置•城池》载:

“成化十三年(1477)河决杞县过睢,冲入城垣,官廨、民居、学官、庙刹荡析无遗。

水退城中淤淀,军民营室居之”。

正德二年,睢州知州宋景又修城筑四门,南门正治门,北门通镇门,东门永安门,西门通汴门。

嘉靖十三年(1534)以后,睢县旧城又遭黄水冲击,为保全城郭,知府胡瑞增修城墙,“高阔三丈余,十四年河决逼堤,知府吴江昼夜筑补,城赖保全。

二十二年河复冲西北隅,啮堤将溃,知府王佐取柳枝编堤,以受冲突,谓之’柳堤'

,葱郁成林,后巡抚章公焕因作新城”。

明嘉靖《睢州志》对此记载亦十分清楚,“(嘉靖)十四年河决,汹涌逼堤,知府吴江巡视筑补,城赖保全。

二十二年,河复冲西北一隅,护堤将溃,知府王佐…取柳枝编北堤一面,以受冲突,谓之'

柳堤’,今葱郁成林。

堤内北门官道两旁有吴公二台,嘉靖二卜四年(1545)夏,御史吴悌筑,为睢人避水之所”。

为避黄水,睢人在旧城城北不得不筑一道长堤以自保,护城堤防的存在使城池多幸免其害。

可是每次黄河水过后,城外淤积搞高,城内地势相对降低。

年复一年,城内外地面逐年增高,所以每当狂水南奔,旧城更亦难安。

崇祯十五年(1642)黄水再次冲入旧城,这时新城虽建成不久,但新城、旧城一片汪洋,旧城遂废而成为湖泊,自此睢阳旧城湖水满腹,州治不得不迁至新城南关(今睢县县城)。

旧城即今城湖。

这就是今天睢县城湖形成的原因所在。

旧城虽废,但四岸高地则为旧城墙,另有几处遗迹还可以探寻。

襄台,在旧城东北隅,为城湖中一小岛,相传春秋时为宋襄公所筑望母台,台上是宋襄公的行宫。

后宋襄公寰此更名为宋襄公陵,地名因此名襄陵,秦置襄邑县也由此而来。

今为睢县貂场所在地。

其他还有驼岗、金锁岭、乾明寺、濯锦池又名凤凰台等等,其中濯锦池环北关之南、西、北三面。

《续修睢州志》记载:

“盖邑之善织锦者,环池而居故名。

”据《陈留风俗传》记这里所织的锦缎是供皇帝制作服装用的,所以,《魏都赋》称为“锦绣襄邑”。

《汉书•地理志》中明确记有“襄邑有服官”,说明历史上此地的纺织业是相当发达的。

就微观地形而言,雎州旧城大体是北高而南低。

明嘉靖《雎州志•山川》载:

“金锁岭控州治,其形隆然而高,当年避水患者,多筑居于此,今为州之正街”。

金锁岭即今旧城北关,以形似得名,雎州旧城的北墙就建在其上,明代睢州州治就坐落在金锁岭之阳,故《雎州志•公署》载:

“(睢州州治)在城内正北,地形颇高阜,即金锁岭之脊也。

洪武初知州杨时敏建。

正统五年(1440)知州仲广重加修葺。

成化间(1465-1487)知州王南、弘治二年(1489)知州徐镒亦尝修理。

嘉靖三卜四年(1555)知州于文征重加修理整齐。

(有)正厅五间,过厅五间,幕厅三间一在厅事东,仪仗库三间一在厅事西,帑藏一在过厅东。

六房一左,吏、户、礼、承发司;

右,兵、刑、工、架阁库。

大门三间,仪门三间,,疽2吨说明当时睢人对旧城的地势是有相当准确的认识的,所以他们将睢州州治一类的行政公署机构放在全城地势最高之处。

可今天,旧城黄水成湖周长十里又三百步有奇,面积1.67平方公里,最大水深3米,水中植蒲养鱼,年产鱼3万公斤。

1976年,惠济河夏楼阐修成后,回水由通惠渠,经西关灌入湖中,湖水更加充盈。

2008年4月我们再去考察,这里已辟为水上游乐园了。

豫东地区古今城市变迁之巨,由此可见一斑。

明嘉靖三十七年至三十八年(1558—1559)因水患又建今城,即睢县新城。

新城建好以后,新、旧两城相连,旧城呈正方形,新城为椭圆形,新长旧狭,形如凸字,俗称之凤凰城。

坐落在原旧城南关外的一块东西向的长形高地上。

这条高阜有东西二岭,东曰凤凰岭,西曰鞍子岭。

旧城的南城墙是新城的北城墙,两城因而相连。

新城的选址主要是利用旧城南关外的一块东西向的长形高地,以此避免新城建成再遭洪水的袭夺。

其实按清康熙《睢州志•城池》卷的记载,新城本身就是建在旧城的南关,旧城南关“有高阜,延袤若干里。

城中避水患者千家移居于此,遂为省府通衢。

……因之,筑新城焉。

新城其长十有二里,其高二丈有五尺,其围之步积而数之三千八百有奇。

周围包之以砖。

建门七:

南门三,中曰鸣凤,左曰右光,东门二,正东曰朝阳,东北曰左翼,西门曰翔蕤,小北门曰右翼。

……城周围环之以池,池之形势遂城而成。

当门有浮桥,以便往来,疏浚深广。

植柳以固其岸。

承平日久,城颓池湮。

崇祯四年(1631)奉命修凿,新城本砖,止加补茸。

旧乃土城,更警以砖,复增高数尺,门楼、敌台、女墙、羊马墙屹然一新,可谓金汤之固矣。

”网询日志中说睢州新城修好之后是固若金汤,其实也未必。

从清乾隆十九年所编纂的《归德府志》中载有的睢州城池图来看,新城之所以较旧城选址优越,是其充分利用了旧城南关外的那块东西向的长形高地,故睢州的州署、粮仓、书院、庙祠等皆沿此高地东西一字排列。

可是从清乾隆年间制作的睢州城池图来看,旧城之中不仅城水满腹,即便是新城赖以修筑的那块东西向长形高地的南北高地两侧也都有数处面积大小不等的积水,特别是新城南城墙以南,南大街东西两侧都有面积颇大的城湖存在,说明新城除南关一带外,其余地势也同样是较低的(见图3)。

图3清乾隆十九年《归德府志》睢州城池

由于新城建在旧城之南的这条东西向的高阜上,所以此处地势是新城最高之处,今新城内的建设路、解放路就分别坐落在这条高阜东西两段的凤凰岭、鞍子岭上,至今还可以看到此地之地势明显要高于新城他处。

很显然,明代睢县新城城址的选择主要是为了避开黄水的侵夺在而南迁至旧城之南的高阜上的,新城建好之后,睢人才算稍得安宁,故清人严讷的《睢州新城记》说:

“新城于睢州之南,自御史中丞华阳章公始也。

睢旧城以河数溢污矣。

南有高阜,延袤若干里,徙业者万有余家,公驻节其境,思有以保障之,因士民之合辞以请,而乐自输其资也。

乃询、乃遮、乃相、乃营、乃即南郛故址,崇其卑,厚其薄,周聚庐之攸止而斥筑焉。

其长十有二里,其高二丈五尺,其围之步积而数之,三千八百有奇。

橹雉相望,屹立蜿蜒,盖经始于嘉靖戊午(1556)之仲秋,迄明年已未季春告成。

而睢人于是乎究安矣”哗E58。

明嘉靖年以后睢州新城、旧城并用。

明末迄于满清,睢县新城经过多次修整。

睢州新城虽然选址于较高之处,但也并非高枕无忧。

崇祯十五年(1642)九月,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与明军战于开封,明河南巡抚高名衡掘开开封城北朱家寨及马

图4今睢县城区

家口,洪水苴冲汴'

梁,-年多后,明亡.这次洪水从睢州新城西门翻粪门和右翼门冲入城中,乂由水门向北灌人旧城,两城所存仅金锁岭、凤凰岭和鞍千岭数处,今城J日城一片汪洋,1日城内仅存襄台和金锁岭上数家人“顺治十六年(1659)黄河水又决城,淹没民舍数千间,损失惨重。

顺治十七年(1660).黄河在陈留郭家埠、度城朋家口决溢,溃水由睢州新城西北门右翼门冲入城中,民房被淹没数T间1*1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知府陈应富捐俸修城,新城城墙又被加高加厚.才算稍稍免除了秋水灌盈常被冲决的忧患"

1在这里应该强调说明的是睢州新城外的水系构成应该是相当复杂的。

按照旧志的记载,新城西边小门名右翼门,嘉靖年间睢归新城修筑之时,右翼门外本无通路,后来经乡绅倡汉开之。

右翼门之外之所以没有通路,盖是因其北就是黄河故道.陆路交通不便的缘故在新城未修之前,睢城周围有发达的水系交通可直通东南吴越、荆楚之地,商旅往来睢县城址数载,后因黄河灌城,新城周围的水系也亦荡然无存了2008年4月中旬,我们到睢县号察,在今睢县县城向北不远,经当地人士的指点发现了一条四五十米宽的河道。

河道方向是东西向,十分宽阔,自该河道遗址向南有一村庄名曰马头,光地朋友说这个村庄很早以前称作码头,后来才改成今名.这说明睢县城北一带的古代水系是很发达的,只是后来由于黄河的冲决便不复存在了。

①新辙西小北门,所调右鼻门者,查旧志原无此外亦不通路,相传一乡绅为圆亭之便倡议开之,耳不如此地系黄河故道当未修新城之先.常通舟禅.壬牛黄河灌成,即从此入吴越、荆姓商帆、贯忏往来斑下者数或i«

治七年(1650)垒砖为墙十六年已食,水复决入城内修氏房淹没数千间十,、年再修,工颇草草,其下皆碎砖卸孔,水时浸入.若有水患,殊为可虑康熙二十一年(1682)知州陈应富捐作,倡始闰州绅士鼓.舞乐输.于是诚生员忠勤者尚乘龙、崔九峰、杨蚤修、曹雄和分a步视。

工成既坚且厚,秋水湛皿无复冲决之患矣见清康志•城池.捋引自河南*雎其地名办公室,《河南睢县古今地名荟萃》,中国科学院开封卬刷厂.1988.

明清时期黄河水患频繁,对整个豫东地区的地理邸境的影响从睢州县城池的变迁可见一斑,那么。

这一时期黄河在开封——111德地段河患频繁的症结在哪里?

清政府治河时的地形勘测结果解答了这一问题.清乾隆时钦差侍郎裘曰修和有治水经验

的胡玉琮,是负责这一地区治河的两位名臣。

乾隆二十二年五、六月间,豫东地区遭受严重水灾。

《清实录》载乾隆二十二年五、六月间,“河南归德、陈、许等属各县,夏雨连绵,秋禾淹浸”,“各县水占地亩,重者十分之三、四,轻者亦十之一、二。

”网叫水灾过后,乾隆帝谕令胡玉琼和裘曰修“会勘豫省水道,筹办疏浚事宜”。

裘曰修、胡玉琮按照乾隆的谕旨,迅速驰往被灾地区,“熟察该地情形”及时探明了开、归、陈、汝一带长期积累的“受患之田”。

他们说,“查黄河以南......自荥泽之下,北阻大堤,南则连山横亘,诸水所经惟以正东及东南两面为去路。

正东则上江(安徽)、宿迁之淮河,向因砂硬滩、徐溪口等处梗塞,致水无出路,此商丘、虞城、夏邑、永城四邑频年被水之由也;

东南则以江南颍州府属各县为出路。

……而两者接壤处,浅阻实多,豫省之水雍遏,则豫省受其患,继之奔溃四溢,……此开(封)、陈(州)、迤下及于柘城、鹿邑、汝宁迤下及于西平、上蔡,频年被水之由也”。

域吻说明商丘、城、夏邑、永城等四邑由于地势低洼,下游正东睢河和东南颍州各府县难以顺畅泄洪,以致造成黄河在这一地区梗塞壅遏,这是形成豫东地区常被水灾的关键原因。

对此乾隆二十二年携河南省开封、归德、陈州、汝宁四府三十六州县水利图碑有详细的记载,陈昌远、王子超先生有专文论及mg功,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豫东地区黄河水患,对该地区的河道破坏很大,不可不引起我们重视研究。

1998年二月底,商丘地区文化局、文管会的同志,在宁陵县发现一艘古代的木船。

木船出土地的前华岗村位于宁陵县南四十华里,东距华堡乡二华里,西北距张弓镇约十华里,南距柘城县城五十八华里。

木船出土地点在村东黄河故道西岸当地人称运粮河,又称张弓河、废黄河。

此河起源于何时,不很清楚。

《明史》卷七记载:

“黄河自唐以前皆北入海,宋熙宁中,始分趋东南,一合泗入淮,一合济入海。

金明昌中,此河绝,全河皆入淮”。

两干流都未行宁陵到柘城这条线,因此,张弓河不可能是宋代所形成的“老黄河”。

据不完全统计,自元太宗六年(1234)至至正二十六年(1366)在豫东地区,黄河水患至少达四十五次之多,有儿次涉及到睢县、宁陵、柘城等地。

例如,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五月河决襄邑(今睢县)。

元贞二年(1296)“河决杞、封丘、祥符、宁陵、襄邑五县”。

夹在鹿邑、襄邑之间的柘城,势必不可避免再受其灾。

另据《柘城县志》记载:

至元元年三月,大德二年秋七月,延佑六年夏六月,至正四年夏五月都有黄河水灾。

张弓河很可能就在这个时期形成。

黄河首次夺涡入淮是在1235年一1251年,持流时间最少在80年以上。

公元1355年,黄河走金代末期的故道。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黄河决原武,改由开封经亳入淮,正流不经过徐州。

明正德以前,黄河由颍、涡会淮的时期在百年以上。

到明代潘季驯(1251-1595)以后,黄河下游专行旧汴泗的河道,较这以前数道并列,为患确实有所减轻。

因此张弓河至迟在公元1595年以前,已是黄河下游是数道并行中的一道。

由于数道并行,使黄河往东流水较少,影响运输。

为此,明嘉靖十六年,曾开地丘店、野鸡岗诸口,上流四十余里,由桃源集丁家道口入旧黄河,截涡河水入河济洪(《明史•卷七》)黄河复原故道后,张弓河也就只能起个支流作用了。

此涡水是出兰阳赴皮寨、经睢州野鸡岗及亳州,至怀远入淮。

所以,张弓河在明靖嘉靖年间可能也称涡河。

叩叫因为张弓河曾经作过黄河的支流,至下游又入涡河,所以在宁陵一带又有涡河、黄河故道、老黄河、废黄河之称,有的学者认为此河从元至明嘉靖以前可能是黄河干流之一。

嘉靖以后成为一条支流。

到清乾隆年间已有较大的淤塞。

清咸丰五年改道北行后,此河已淅失去作用。

最迟在后期基本完全淤塞断航。

现在此河宁陵西北段已无迹可寻。

南段已干涸。

华岗村明船的出土说明明清以来,由于黄河水患的影响,像东地区的城邑和河道曾经发生过重大的变迁,而这些问题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黄河•水利史述要[M].北京;

水利出版社,1982.

[2]河南省睢县地名办公室.河南睢县古今地名荟莘[M].开封:

中国科学院开封印刷厂,1988.

[3][清]马世英修,陈应辅纂.康熙睢州志:

卷1•城池[0].康熙三十二年刊本.

[4][清]马世英修,陈应辅纂.康.距睢州志:

卷4•艺文[O].康熙三十二年刊本.

[5J清实录;

卷541[M]Jt京:

中华书局,2008.

[6]清实录:

卷542[M1.北京;

中华书局,2008.

[7]陈昌远,王子超.乾隆二十二至二十三年建东治水述略中原文物,1983

(2).

[8]商丘地区丈化局文管会.宁陵县华岗出土的明木船[J].中原文物,1983

(2).

(责任编辑卞建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