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7446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3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单元检测一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

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

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

C.地形因素D.海陆分布

2.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

A.≥10℃积温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D.年降水量

下图是“我国三大自然区简图”,读图回答3~5题。

3.这种区域的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间的(  )

A.整体性B.差异性

C.开放性D.阶段性

4.下列判断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内部从西向东的差异主要是由热量引起的

B.丙区内部从南向北的差异主要是由水分引起的

C.乙区与丙区南部距海远近不同,故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

D.甲区比丙区北部距海远,降水少,故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两区界线

5.下列有关丙自然区的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形较平坦,海拔均在200米以下

B.夏季普遍高温多雨,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

C.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

D.河流多为外流河,以雨水补给为主

读下面两幅图,完成6~7题。

6.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正确的是(  )

①灌溉水源是影响两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 ③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重 ④两地皆全年少雨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7.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正确叙述为(  )

①甲图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小米 ②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③乙图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 ④出现乙图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农业生产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每年所能获得的最大可能产量。

下图是“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据此回答8~9题。

8.以下四省区中,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是(  )

A.广东B.江苏C.江西D.云南

9.与我国南方大多数地区相比,甲地农业生产潜力较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生长期光照时间短

B.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

C.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D.春播期间旱情严重

读下面区域图,完成10~12题。

10.甲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

A.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B.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C.引黄河水灌溉方便D.光照强,日照时间长

11.乙地的建筑物(  )

A.多平顶房,以大型聚落为主

B.多斜顶房,以中小型聚落为主

C.多平顶房,聚落密度小

D.多斜顶房,聚落密度大

12.丙地与乙地相比,其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主要是(  )

A.灌溉条件较差B.日照时间太长

C.气温低,热量不足D.土壤盐碱化严重

13.受美国股市的影响,2008年我国的股市遭受重创,许多股民受损。

这说明区域的发展受

(  )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二、综合题(共48分)

14.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8分)

材料一 图1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图2为江苏省简图。

材料二 图3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江苏省三次产业比例统计图。

(1)试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

省区

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江苏省

地形

①____

以平原为主

气候类型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②____

河流

河流少,水量小

③____

矿产资源

丰富,以④____为主

较少

(2)新疆和江苏都有丰富的风能资源,简述两省区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

(3)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

(4)简述江苏和新疆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对新疆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江苏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1年,新疆正式启动了霍尔果斯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建设。

试分析霍尔果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15.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读“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图”,完成下列问题。

(20分)

(1)下表反映甲、乙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的差异性,试分析这一差异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

区域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水稻

油菜、棉花等

春小麦、玉米

甜菜、大豆等

(2)从自然角度考虑,图乙中区域C、D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

该如何解决?

(3)图甲中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图乙中区域相比,有哪些优势区位条件?

答案

1.C 2.A3.B 4.D 5.A 6.A 7.B 8.A 9.C 10.C 11.C 12.C 13.D 

14.

(1)

省区

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江苏省

地形

①以盆地、山地为主

气候类型

②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河流

③河网密集,水量大

矿产资源

④能源资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2)新疆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天山及其以北地区和昆仑山区。

江苏省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新疆大于江苏;第二、三产业比重江苏大于新疆。

 (4)对新疆的影响:

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产业升级,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对江苏的影响:

缓解资源紧张局面;扩大市场。

 (5)是通向中亚的重要门户;交通便利;政策支持;自然资源丰富。

15.

(1)主要原因是水热(或气候)条件的差异。

甲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适宜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的生长;乙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较差,尤其是热量条件不足,只能适应春小麦、甜菜等温带作物的生长。

 

(2)低温(热量条件较差)。

办法:

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采取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措施。

 (3)热量条件优越,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较高。

单元检测二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④②③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

2.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

下图中的a表示经济发展,b表示环境质量,据此分析回答3~4题。

3.能正确反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相互关系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4.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说明(  )

A.只有经济高度发达,才能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B.发展经济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

C.必须靠发展生产力来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

D.发达国家环境问题较发展中国家严重

下图为“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字母F、H代表的含义是(  )

①F表示资源开发 ②F表示产业活动 ③H表示废物排放 ④H表示产品消费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6.E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物排放 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7.下列世界环境日主题与主要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应正确的是(  )

①1979年“为了儿童的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持续性原则 ②1995年“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持续性原则 ③2008年“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持续性原则 ④2009年“地球需要你:

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性原则 ⑤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持续性原则

A.①②⑤B.②④⑤C.①③④D.①②③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8~9题。

8.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

A.①B.②C.③D.④

9.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  )

①引起大气污染 ②造成资源浪费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中国正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

据此完成10~12题。

10.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  )

①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就业人口日趋不足 ②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③环境污染局部基本得到控制,但自然生态日趋恶化 ④粮食需求迅速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1.我国资源利用虽然有明显的进步,但是问题依然突出,下列属于当前我国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是(  )

①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②国家资源政策不利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行动 ③全社会尤其是地方政府对国家政策不理解、不支持 ④环境污染严重,没有完全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2.我国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

①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 ②资源利用率低,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情况 ③人口基数过大,新增人口数量仍较多 ④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

完成下题。

13.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 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 ③增加森林面积 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二、综合题(共48分)

1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堪称“奇迹”的经济增长,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8分)

材料一

中国的资源消耗占全球总消耗的比重及其变化

消耗资源

占世界资源总消耗量的比重

1994年(%)

2003年(%)

铁矿石

29.8

34.8

氧化铝

10.0

21.4

6.9

19.9

原油

4.7

7.6

能源

17.8

31.1

材料二

(1)材料一看出,我国经济发展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________________等问题,加剧了资源与环境的压力。

(2)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布局呈现向沿海转移的趋势,试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3)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请你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出可行性建议。

15.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1)下图中甲省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什么?

请列举两条原因。

a城市应对矿产资源枯竭问题,更加重视发展旅游业。

(2)请填表说明,发展旅游业对促进a城市持续发展的作用。

答案

1.A 2.D 3.D 4.C 5.C 6.C 7.C 8.D 9.A 10.D 11.C 12.B

13.B 

14.

(1)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

(2)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原料(铁矿石)主要来自海外(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向沿海地区转移有利于原料(铁矿石)进口和产品(钢材)出口,降低运输成本;沿海地区经济发达,钢铁消耗量大(邻近市场)。

(3)今后应该加快清洁能源、新能源(水能、核能等)的开发和利用;降低化石能源(煤炭)消费比重,发展低碳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

15.

(1)甲省是全国能源基地(多火电厂;重工业或耗能工业比重大;第二产业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甲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传统产业部门为主),GDP相对较低。

(2)社会效益:

提供就业岗位(促进文化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经济效益: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收入;优化产业结构) 生态效益:

改善环境质量

单元检测三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下图阴影部分是我国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古长城以南地区图,据此回答1~3题。

1.该地应为我国著名的(  )

A.青藏高原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D.内蒙古高原

2.该地区近些年来面临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

C.土地次生盐渍化D.湿地干涸

3.本地区突出的优势资源是(  )

A.水资源B.森林资源

C.石油资源D.煤炭资源

采用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模型试验,可以检验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合理性。

读下图,回答4~6题。

4.为解决当地的生态问题,在①②③④四处所采取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

A.①种草护坡B.②打坝建库

C.③平整土地D.④修筑梯田

5.“平整土地”可以减少(  )

A.地下径流B.地表径流

C.地表水下渗D.蒸发

6.下列关于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用轮荒耕作,有利于提高土地生产力

B.治理重点是保持水土,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C.植树造林是重要的工程措施

D.生物措施的功能在于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鲁尔区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人地关系从相对协调走向日趋紧张,使区域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

为此,需要通过转型、调整,以寻求新的发展。

据此回答7~8题。

7.鲁尔区进行综合整治,调整了工业布局,从环境因素考虑,其钢铁工业布局最合理的模式是(  )

A.①B.②C.③D.④

8.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在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的过程中,在鲁尔区新建的企业主要有

(  )

①钢铁工业 ②汽车工业 ③石油工业 ④机械工业

A.②③B.①②③④

C.②D.②③④

9.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  )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 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 ③丙处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 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淤地(  )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读以下两个区域略图,回答10~11题。

10.两区域共同的特征有(  )

A.夏季高温多雨B.城市化水平高

C.水资源丰富D.重化工业基地

11.针对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两区域目前采取的共同措施有(  )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B.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C.完善交通,建设水运网D.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

近年来,山东分别与山西、内蒙古开展能源战略合作,推进“晋电入鲁”和“蒙电入鲁”工程建设,完成12~13题。

12.有关外电入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减轻铁路运输压力,保障电网的稳定性

B.推动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实现共同繁荣

C.主要目的是解决山东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D.促进山东省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13.山西在煤矿附近大力建设坑口电站,从过去的对外输煤为主转变为输电为主,这种做法可能对山西省产生的不利影响是(  )

A.加剧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B.不利于山西经济发展

C.输电的经济效益远低于输煤

D.不利于铁路运输的发展

二、综合题(共48分)

14.图1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图2为图1中“Ⅰ-Ⅱ两点连线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下表为乙市工业产值构成表。

完成下列问题。

(24分)

单位%

年份

煤炭

电力

油气

纺织

其他

2005

46.1

12.3

11.0

10.9

19.7

2009

60.7

8.1

12.3

2.2

16.7

(1)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

你认为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2)甲地是我国“西气东输”重要的气源地,说出形成该气源地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

(3)简述乙市工业结构特点,并解释原因。

15.读下图,图中阴影区域是“我国21世纪重点建设的能源基地和近年来的工业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24分)

(1)说明该能源基地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

(2)与20世纪初期的鲁尔区比较,该能源基地所在地区面临哪些不同的主要环境问题?

简要回答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

(3)结合材料,说明当地工业结构的优劣并指出其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答案

1.C 2.B 3.D 4.D 5.B 6.B 7.A 8.A 9.A 10.D 11.B12.C 13.A 

14.

(1)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耕地和牧草地。

沙地:

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旱地:

水土保持。

 

(2)向斜构造;沉积岩。

 (3)以煤炭、电力、油气等重工业为主,轻纺工业比重较小。

重工业比重提高,轻工业比重降低。

该市煤炭、油气资源丰富,工业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性更强。

15.

(1)煤炭、天然气能源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地形开阔平坦,靠近水源;交通便利,临近消费区。

(2)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主要人为因素:

不合理垦殖,超载放牧,过度砍伐,乱挖滥采。

(3)优势:

围绕能源(煤炭)开发,充分发挥本省铝土矿、铁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实现了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劣势:

工业结构重型化,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不能持续发展。

调整方向:

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单元检测四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下图为“两条大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甲河下游和乙河上游流域面积均较狭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甲河下游受气候影响,乙河上游受地形约束

B.甲河下游受地形约束,乙河上游受气候影响

C.均受地形约束

D.均受气候影响

2.关于两河流域地理环境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河上游地区终年少雨,荒漠广布

B.乙河上游地区终年多雨,降水季节均匀,森林茂密

C.甲河下游地区草场广阔,乙河下游地区水田连片

D.目前乙河河口三角洲扩展速度快于甲河河口三角洲

3.关于两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方向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

A.甲河上游重点利用水能发电、发展航运、发展种植业

B.乙河上游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梯级开发、发展旅游

C.甲河下游利用水能发电、保护植被生态、发展畜牧业

D.乙河下游开发水能资源、保护水质、发展灌溉农业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4~5题。

材料一 玛纳斯河发源于天山山脉中段的依连哈比尔尕山乌代肯尼河43号冰川。

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的坝址以上流域面积4637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2.21亿立方米,分别占该河山区部分的90%和92%,是准噶尔盆地南缘最大的一条河流。

材料二 肯斯瓦特水利枢纽位置示意图

4.下列关于新疆玛纳斯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域面积广,植被覆盖率高

B.流域内地形雨丰富、蒸发量小

C.地处温带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D.地处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

5.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的建设,对当地的影响有(  )

①满足当地对电力的需求 ②有效控制和调蓄山区洪水,降低洪灾的发生频率和对下游的危害程度 ③使下游灌区水资源配置量减小 ④改善玛纳斯河的航运条件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6~8题。

6.图中A地区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葡萄酒酿造业原料生产基地,该地区有利于葡萄种植的自然条件是(  )

A.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B.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C.冰川融水丰富,灌溉便利

D.平原广阔,黑土肥沃

7.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生产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8.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

C.农业由耕种业向畜牧业转变

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造成破坏

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回答9~10题。

9.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10.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