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学年高二月考选修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7496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0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学年高二月考选修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学年高二月考选修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学年高二月考选修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学年高二月考选修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学年高二月考选修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学年高二月考选修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学年高二月考选修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学年高二月考选修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学年高二月考选修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学年高二月考选修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学年高二月考选修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学年高二月考选修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学年高二月考选修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学年高二月考选修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学年高二月考选修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学年高二月考选修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学年高二月考选修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学年高二月考选修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历史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学年高二月考选修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学年高二月考选修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学年高二月考选修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学年高二月考选修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学年高二月考选修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学年高二月考选修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

11月月考(选修)试题

(考试时间:

60分钟满分:

100分)

命题时间:

2018-11-2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2分,计80分)

1.《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

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下列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①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②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③老子主张“天道自然”

④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仁者爱人”、“兼爱”“非攻”、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天道自然”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君民之间的和谐,故本题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

2.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维护“大一统”的需要

C.道学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汉初推行‘无为而治’”到“汉武帝刘彻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本质上服务于加强专制皇权,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实际上反映了”要求,不符合题意,排除。

3.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

“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影响,作者认为其

A.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

B.促进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答案】A

【解析】朱熹的思想吧三纲五常上升到天理角度,实现儒学的世俗化,材料“朱熹……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可以看出,朱熹的贡献是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故A正确;政治化、哲学化和宗教化均不是材料反映主旨,排除。

4.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

“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

”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

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思想最为相近的是

A.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B.韩非子的中央集权思想

C.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D.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材料主旨体现的是王夫之“统治者与民休息”的主张,这与道家老子“无为而治”有异曲同工之妙,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提及的是法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君民关系”,排除C;题干信息体现不出孔子“仁”的主张,排除D。

故选A。

5.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

“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以至琉球,贡有额,朝有期。

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

”龚自珍的表述反映了当时的士大夫

A.天下观念开始受到西洋诸国的冲击

B.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

C.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朝贡心存不满

D.仍固守“天下一统”“朝贡贸易”的政治理念

【答案】D

6.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

“(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材料评价的是

A.顽固派的“抱义而处”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维新派的“托古改制”D.革命派的“三民主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材料借用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的相关信息,意思在于说明当时的洋务派只看到了西方技术的先进,而未认识到根源在于制度先进,这是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的评价,B项正确;材料是说洋务派,不是顽固派,排除A;C项是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7.20世纪初,立宪派成立了许多立宪团体,仅1906年至1908年就有50余个。

与此同时,立宪派还创办了众多的宣传君主立宪的报刊,曾多次开展国会请愿运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这种现象

A.促进了中国人民的集体觉醒

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群众基础

C.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D.推动了民主宪政在中国的发展

【答案】D

【解析】20世纪初,立宪派成立立宪团体、创办报刊、开展国会请愿运动,这些活动推动了民主宪政在中国的发展;立宪派并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故A、B不对;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排除C项;故选D。

8.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

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

这反映出其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

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将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谭嗣同撰写《仁学》一书,既受西方科学家关于宇宙物质论思想的影响,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影响,说明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具有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的特点。

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说法片面,排除ABC项。

9.下面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与《新青年》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图。

据此可得出的推论是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B.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C.《新青年》的撰稿人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除了报刊,还有创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与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等,排除A。

C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新青年》与《每周评论》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先进的思想,排除D。

从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所占比例上看,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B项符合题意。

10.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

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教科书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图片信息“毛主席万寿无疆”、“又红又专”红卫兵等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文革”时期的历史,故对应时间为1966~1976年。

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1.当有人报告一位在华讲学的苏联学者不同意《新民主主义论》中的一些观点时,毛泽东说:

“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

这是对学术思想的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如果企图禁止,那是完全错误的。

”毛泽东的这番话符合

A.“一边倒”政策B.“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

C.“双百”方针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答案】C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即“双百”方针的概念。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所以答案选C。

A是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B、D与材料无关,排除。

12.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

此卫星被命名为

A.“东方红”

B.“神舟”

C.“嫦娥”

D.“银河”

【答案】A

【解析】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东方红一号”,故A正确;B是第一艘载人飞船的称号;C和D不符合题意。

13.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以下属于20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举措、成就的是

A.成功发射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B.恢复高考制度

C.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D.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答案】C

【解析】A是1984年,B是1977年,C是1983年,D是1950年。

故选C。

14.下图是1957年周恩来总理看绍剧《大闹天宫》后,怀抱演员小六龄童留影。

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学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

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B.周恩来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的推动

C.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高涨

【答案】C

【解析】图片中快乐的演员和快乐的总理是文艺事业获得发展的一个缩影,这种成绩得益于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的贯彻。

15.“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科教事业的发展,把教育事业摆在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下列不属于能促进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有

A.提出“二为”总方向

B.提出“三个面向”

C.颁布《义务教育法》

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A

【解析】“二为”总方向属于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故A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属于新时期教育事业表现。

16.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科技成就中使中国在空间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是

A.“神舟”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B.战略核导弹的发明

C.“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D.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答案】C

【解析】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领域,故C正确;A是2003年;B和D不属于空间技术,排除。

17.科技创新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

以下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促进交通运输业发生革命性变化

B.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使用,大大减轻繁重的家务劳动

C.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

D.“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培育,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科技创新与民生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的出现,使信息的交流更加便捷快速,但并不能说这以前是信息封闭时代,因为还有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袁隆平的“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培育,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新闻可能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

D.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答案】A

【解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是1964年,故A项正确;B是1970年;C是1940年;D是1973年。

19.“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

”下列哪一科技成就证明了这一观点

A.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神舟5号”飞船成功返回

【答案】D

【解析】2003年,“神舟5号”飞船成功返回,标志着中国在航天领域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故D项正确;A是1964年;B是1970年;C是1973年,均不是21世纪时间,排除。

20.一名学生问某一大科学家:

“您的知识这样丰富,为什么您还在不断的学习呢?

”科学家笑道:

“我的知识相当于一个大圆,圆外部分是我不知道的世界,所以圆越大,接触的不知道的世界越大;知道得越多,才知道知道的知识越少。

”这位大科学家的观点类似于

A.普罗塔戈拉

B.苏格拉底

C.芝诺

D.莎士比亚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知识的作用,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论断,符合材料主旨,故B正确;A提出“人是万物尺度”;C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D属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家,主张发展人文主义。

21.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基于苏格拉底的这一认识,你认为

A.苏格拉底代表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

B.苏格拉底完全否认了智者学派的主张

C.这种认识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注入了理性精神

D.这种认识阻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认为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判断,才能去衡量一切,强调理性精神,因而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注入了理性精神。

故选项C正确。

智者学派的典型代表是普罗塔格拉,故A错。

苏格拉底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对智者学派观点的改良而非完全否定,故B错。

苏格拉底的认识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错。

22.我们把智者运动看作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主要是因为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清楚地意识到人才是社会舞台的主角

B.认为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

C.经常使用各式各样的狡辩的语言和方法

D.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观点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提到,智者运动看作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智者运动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清楚地意识到人才是社会舞台的主角,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A正确。

智者学派没有主张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故B排除。

各式各样的狡辩的语言和方法,与人文主义无关,故C排除。

“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属于苏格拉底,故D排除。

23.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据此判断:

普罗塔戈拉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是

A.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

B.是否民主和强盛

C.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D.是否由“哲学王”来做统治者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对普罗泰格拉的思想主张,即“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人是万物的尺度”核心意思是,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肯定人的中心地位,即体现“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可知,只有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不正确。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24.古希腊的智者运动被看做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把普罗塔戈拉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在此运动出现之前,古希腊哲学家探索的问题是

A.人文主义

B.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

C.知识与美德的关系

D.物质世界

【答案】D

【解析】古希腊的智者运动把人从自然和神灵解放出来。

在此之前哲学家探索的主要是水和火等物质世界,故D正确;A是文艺复兴时期探讨对象;B是智者运动主张;C是苏格拉底主张。

25.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维纳斯》,充分体现了人体之美,这种风格的绘画在当时的世界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古希腊产生这种艺术的原因不包括

A.民主政治的发展

B.人文精神的影响

C.工商业高度发达

D.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答案】D

【解析】古希腊重视商业,工商业发展迅速,故D错误,符合题意,其他均是智者运动兴起的原因,排除。

26.欧洲文艺复兴代表人物薄伽丘用现实主义笔法描写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讽刺了基督教会的虚伪与腐败,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讴歌了人性,他的代表作品是

A.《十日谈》

B.《神曲》

C.《哈姆雷特》

D.《圣经》

【答案】A

【解析】薄伽丘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学家,主要作品是《十日谈》,故A正确;B是但丁作品;C是莎士比亚作品;D是天主教信仰经典。

27.文艺复兴运动最主要的影响

A.促进了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

B.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产生

C.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促进了欧洲人民思想的解放

【答案】D

【解析】C项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可以排除;A、B、D都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而其最主要的影响是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束缚,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促进欧洲人民的思想解放。

故选D。

28.《巨人传》描写道:

“1533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

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一千年前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精神实质是

A.专制主义

B.自由主义

C.理性主义

D.人文主义

【答案】D

【解析】《巨人传》是拉伯雷著作,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作品,倡导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倡导古罗马精神,实质是人文主义,故D正确;A是中国政治体制实质;B不符合当时思想潮流;C属于启蒙运动思想主张。

29.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

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

“只要心中有了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

”这个人是(

A.马丁·路德

B.普罗塔格拉

C.泰勒斯

D.苏格拉底

【答案】A

【解析】“只要心中有了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

”属于“因信称义”的观点,这是马丁·路德的观点,故A项正确;B属于智者运动代表;C属于智者运动之前思想主张;D主张“知识即美德”。

30.16世纪初,德国有一句谚语说:

“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这说明了

A.罗马教皇对德国搜刮掠夺

B.罗马教皇对德国的重视

C.德国的畜牧业发达

D.德国与教皇的关系密切

【答案】A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

奶牛是提供牛奶的,与人是不平等的,因此B和D两项掩盖了这种不平等。

C项有断章取义之嫌。

只有A项表述最贴切,看到了教皇对德国搜刮掠夺的本质。

因此答案为A。

31.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世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

这“两大潮流”指的是

A.智者运动、文艺复兴

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C.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D.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由所学可知“希腊思想之复活”指的是文艺复兴;“原始基督教复活”指的是宗教改革所以应选B。

32.恩格斯说:

“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将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

”其含义是它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那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准确的理解应是

A.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生

B.宗教神学的发展

C.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D.人文精神的弘扬

【答案】C

【解析】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

”其含义是它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实质,该运动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故选C。

A属于现象;B和D不属于实质问题。

33.15世纪学者奇诺说:

“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

”这反映了在该地

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

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转播

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肯定人,所以本质上反映了人文精神得到传承,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文艺复兴不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复兴,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而非宗教改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文艺复兴不是启蒙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4.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C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的共同点是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因此选C。

ABD都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35.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希腊的

A.民主思想

B.无神论思想

C.科学思想

D.人文主义思想

【答案】D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由材料“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可知,古希腊肯定人,这体现了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的思想,所以答案选D。

其他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36.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

”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的学说”的提出者是

A.孟德斯鸠

B.狄德罗

C.洛克

D.伏尔泰

【答案】A

【解析】美国是按照“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建构本国的政治框架的,此学说来自于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

故选A选项。

卢梭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洛克是17世纪英国的启蒙思想家,主张分权学说;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开明君主制。

因此B、C、D三项均错误。

37.亚里士多德曾将城邦的政治机构划分为三部分:

“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能;其二为行政机能部分……其三为审判机能。

”在这方面与他最相似的启蒙思想家是

A.洛克B.孟德斯鸠C.伏尔泰D.卢梭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阐述的是分权思想,而且将权力一分为三,这与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学说相似。

A是三权两分,C、D与分权学说无关,故本题答案选B项。

38.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资产阶级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后者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突出表现在:

A.反对教会的权威B.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

C.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D.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构想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的局限性在于,只是集中在对教会、神学的批判上,没有提出新的构想;而启蒙运动不仅批判旧的专制制度和教会、神学,更提出了关于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构想。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39.伏尔泰的名言: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反映了他

A.主张限制王权,保障议会自由

B.提倡君主立宪,倡导言论自由

C.反对教权主义,倡导信仰自由

D.宣扬权利平等,争取政治自由

【答案】D

【解析】“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反映的是伏尔泰主张人人权利平等,倡导言论政治自由的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限制王权、提倡君主立宪以及反对教权主义的内容,故ABC项错误。

40.在某班的一堂关于启蒙运动综合探究课中,同学们提出了下列观点,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①启蒙运动用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近代社会发展的道路 

②18世纪中叶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③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等要求,实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④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就是“理性”,18世纪中叶启蒙运动在法国进入高潮,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发起的,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等要求,实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