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27532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25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

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

1.2项目建设主管单位

XX县计划局

1.3建设场址

XX县县城南10公里处XX

1.4编制单位

法定代表人:

地址:

邮政编码:

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编号:

1.5建设项目及规模

1.5.1建设项目

XX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包括下述二个子项:

⑴垃圾中转站设置及垃圾清运车辆的购置

⑵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

1.5.2建设规模

近期规划年(2006~2010年):

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100t/d

远期规划年(2010~2020年):

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110t/d

1.6编制依据

《XX县县城总体规划》(1999~2020)

《陕西省“十一五”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01年)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

《城市垃圾产生源分类及垃圾排放》CJ/T3033-1996

《环境卫生设施与设备图形符号》CJ28.1~3—91

1.7编制范围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规范、标准以及XX县计划局对该项目建设的设想,可行性研究工作范围是:

对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进行分析;

填埋场地比选及建设场地概况考察;

垃圾产出量及成分预测;

垃圾中转站设置及清运车辆的购置;

垃圾卫生填埋场设计;

平面布置及公用工程;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环境保护及节能分析;

组织保障措施及人力资源的配置;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等。

1.8主要指标

1.8.1垃圾收集中转站设置及清运车辆购置

设置垃圾中转站4座,每座中转能力:

25t/d。

新增摆臂地坑式垃圾车4辆,10t密封式垃圾压缩运输车3辆,8吨自卸车3辆,小型垃圾收运车10辆。

1.8.2垃圾卫生填埋场

总征地面积:

138357m2(207.5亩)

填埋方式:

卫生填埋

填埋量:

近期(2010年)100t/d,远期(2020年)110t/d。

防渗方式:

1.5mm厚复合HDPE人工防渗层

渗沥液导流方式:

级配石笼疏导

填埋气导气方式:

级配石笼导气

防洪标准:

20年一遇洪水设计,50年一遇洪水校核

设计填埋场库容:

124.6万m3

设计运营年限:

20年

1.8.3建设周期

本建设项目实施总工期:

18个月,建设工期:

12个月,2007年12月竣工验收。

1.8.4人员编制

工作天数为365天/年,一班工作制,人员编制16人。

1.8.5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为2223.0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为2194.02万元,建设期利息24万元,铺底流动资金5万元。

资金筹措:

申请国债资金:

750万元,占总投资33.7%

申请银行贷款:

地方自筹资金:

723.02万元,占总投资32.6%

项目建设工期为1年,投入2218.02万元(占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1.09%),第二年投入铺底流动资金5万元。

1.8.6经济指标

经对本项目进行财务分析表明,项目全部投资利润率6.17%,投资利税率为8.49%,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为7.85%,高于本项目设定的7.5%的基准值,在内部收益率为7.5%时的财务净现值(FNPV)为56万元,项目投资回收期11.26年,还款能力为5.64年。

建议政府在建设资金投入和有关税收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优惠,同时处理每吨垃圾补助30元。

以提高本项目的抗风险能力,使本项目能够正常经营运转。

1.9简要结论

本报告从XX县XX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的背景、建设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处理工艺、经济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证,提出了项目的实施方案,并对项目建设投资概算及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分析。

结论认为:

本工程建成投产后,设计水平年可消纳XX县城市生活垃圾3.65万t/a,远期规划可消纳XX县城市生活垃圾4.02万t/a。

本工程采用卫生填埋处理XX县的生活垃圾。

填埋库区底部防渗层采用1.5mm厚二布一膜复合HDPE,具有造价低、施工方便、在垃圾分解期间内防渗层不变形、不渗漏的优点。

垃圾填埋产生的渗沥液采用HDPE花管和级配砾石导出,沼气采用HDPE花管和周围铅丝石笼疏导,对大气降水形成的径流采用沟边梯形排水渠排除,沟底部形成的泉水出漏及面状渗流采用HDPE花管及级配砾石进行导流,做到清污分流,减少垃圾渗沥液的处理量。

产出的渗沥液近期采用回灌法进行处理。

垃圾填埋作业采用填筑单元升层法和平面作业法相结合的工艺。

本项目实施后,可有效改善XX县城区市容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现状,同时对改善XX县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2.1XX县的概况

XX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省永和县隔河相望,北与榆林市清涧县接壤,西北与子长县毗邻,西接宝塔区,南靠延长县。

全县东西74.25公里,南北宽51.5公里。

距延安市80公里,210国道、205省道和渭清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全县辖8镇6乡,346个行政村。

据XX县公安局2006年5月18日提供的人口统计数据显示:

全县总人口数为183173人,其中常住人口163957人,未落户常住人口有19216人,2006年县城区人口56000人。

全县总面积19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8.3万亩。

XX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平均海拔850米;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0.6℃,年日照时数2558小时,无霜期185天,常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

适宜于多种作物生长,是红枣、梨果、花椒等经济林果的最佳适生区。

矿产资源丰富,石油、煤炭、沙子等资源可观,已探明石油储量为4386.5万吨,可开采量达212.8万吨;

煤炭预测储量为2.1亿吨,探明储量为3308.2万吨,埋藏浅,煤质好,可开采量达3000万吨;

沙子储量为1.5亿吨,可供开采开发。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两镇带动,三线辐射,六业突破”的发展思路,抓发展,谋民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2005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6.98亿元,同比增长8.3%;

完成财政总收入18555万元,同比增长12.4%,其中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456万元,同比增长12.35%;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454万元,同比增长35.4%;

农民人均纯收入1503元,净增224元,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2.2县城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XX县环卫系统拥有职工118名,城区设有垃圾桶560个,垃圾台40个(采用地坑式和地上式),垃圾运输车2辆。

目前垃圾的收集主要采用垃圾台(分地坑式及地上式)及垃圾桶、果皮箱的形式收集,利用钩臂式垃圾车进行转运。

垃圾尚未能有效分类,但基本能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与建筑垃圾混合后直接排入杨家圪塔垃圾场。

杨家圪塔垃圾场位于210国道东侧约150m,距县城5—6km,沟壑长约500m,宽200m,深40m—60m,口小肚大。

目前已使用两年,由于没有围堵设施,预计3—4年该沟库容将被用完。

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活垃圾的产量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2.3项目建设的背景

2.3.1城镇化和人口持续增长使城市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2006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

白皮书总结了这十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上取得的主要成绩:

1、中国城市化率已从1995年的29.04%提高到2004年的41.76%。

针对城市化快速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使城市环境逐步改善,部分城市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2、中国各级政府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财政投资的重点,促进了垃圾处理设施、城市污水设施建设。

截至2004年底,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2%,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46%。

此外,白皮书也指出当前我国各地城市环境保护面临的普遍问题是:

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也处于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矛盾十分突出的时期,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还相当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水、土地、土壤等污染严重。

新世纪头二十年,中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比2000年再翻两番,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针对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突出问题,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延安市XX县也面临着同样的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城乡人口持续增长,生活垃圾大量产生,原有的垃圾处理设施已远远不能适应保洁的需要,XX县的城乡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2.3.2“十一五”期间,XX县加大城乡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十一五”期间,XX县继续坚持“两镇带动,三线辐射,六业突破”的发展思路,继续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推进新型工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特色旅游业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奋斗目标:

1、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总人口达到19.2万人,县城人口达到5——6万人,永坪镇人口达到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0%。

城镇化要抓住“两点”,重点建设XX镇和永坪镇,完善城市功能,创建和谐人居环境。

2、随着城镇化进程和人口持续增长,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XX县按照新的城市总体规划,配套建设垃圾处理等项目,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整治空间环境,创造优良人居环境。

加大城乡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基本实现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市污水达标排放,城镇烟尘污染降低,空气质量达标。

“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建设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

2.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4.1是加快XX县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需要

XX县的的经济发展战略为以区域资源优势为依托,以产业结构的非农业化推动地域结构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从城镇体系的现状出发,优化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和等级、规模、职能结构,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加快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县城经济的全面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增长,垃圾的产出量也是增长的态势。

然而XX县目前垃圾的收集方式主要采用垃圾台及垃圾桶、果皮箱的形式收集,利用钩臂式垃圾车转运的形式进行。

垃圾尚未进行分类收集。

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混合后直接进入杨家圪塔垃圾场倾倒。

杨家圪塔垃圾场目前已使用两年,由于没有围堵设施,预计3—4年该沟库容将被用完。

随着城市垃圾量的与日俱增,垃圾将不能够有效处理,对城市环境和形象造成不良影响,与城市建设的步伐不协调,严重阻碍了经济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要改善基础设施的现状,强化和提高城市的服务功能,消除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改善投资环境,加快XX县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提高城镇居民比重,把XX县建成一个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外向型城市。

建设一座工艺先进、技术成熟、可靠的垃圾处理场是十分必要的。

2.4.2是治理城市环境、保护人民健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持续发展,XX县环境治理却未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城市垃圾量的与日俱增,未经处理的垃圾乱堆、乱放,卫生条件较差,不但对城区大气环境、地表水、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而且由于现垃圾堆放场距县城较近,且处于城市的上风向,堆放场附近蚊蝇孳生,鼠害猖獗,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及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直接影响整个县城的环境面貌。

实施本项目,是治理城市环境、保护人民健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实施XX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完善垃圾收集及转运设施,使城市垃圾实现一次性无害化处理,不仅可以杜绝城市垃圾无序堆放造成城市周边生态环境恶化,减少和消除生活在堆放场周围的人民群众发生疾病的外因,而且通过无害化处理,还可以避免由于不处理堆放对周边环境所造成的二次污染,对改善和保护城区周边环境将会起到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第三章填埋场场址比选及建设场地概况

3.1选址原则

选址原则是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以及《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的要求,不得建在下列地区:

1.国务院有关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水源地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

2.接与航道相通的地区;

3.下水补给区、洪泛区、淤泥区;

4.活动的坍塌地带、断裂带、地下蕴矿带、石灰坑及溶岩洞区。

5.交通不方便,运距较长;

6.会引起群众的不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的地区;

7.当地主导风向的上方,距人畜居栖地500米以内;

8.离水源较近。

3.2建设场地比选

通过现场考察,有两处场地可供选择,一处是XX,一处是清涧河旁的无名沟,通过对二个候选场址的现场踏勘,对其技术、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比选如下。

两沟的具体情况见表3-1

(表3-1)拟建场地比选表

序号

比选内容

XX

无名沟

1

容量条件

沟道总长约1.9km,可利用长度约1km,有效库容大

沟道总长约0.9km,沟较短,切深比前者小,有效库容量较小

2

沟道总体特征

V形沟,切深较大,平均比降7.5%

U形沟,切深较前者小,比前者宽敞,平均比降5%

3

交通条件

距最近的三级公路0.9km,现有机耕路可通达

距三级公路0.2km,但进入厂区的连接道路长度为0.4-0.6km

4

供水供电条件

良好

5

距离居民集中居住点距离

大于800m

6

工程地质条件

两沟近似

7

水文地质条件

有4-5处渗水带和一处小泉眼

有4-5处渗水带

8

不良地质条件

淤地坝内存在200m2、深1-2米的淤泥层

9

投资比较

道路投资比后者多30万元

道路投入较少,但需修建三座土坝,土建投资比前者多10万元左右

10

主要缺陷

淤地坝内有300-400m2淤泥需换土

缺乏修建管理区的用地

建成后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无显著影响

两沟实地图片如下:

图片1XX

图片2无名沟

从两沟的综合条件分析,XX总体状况优于无名沟。

本项目确定XX作为XX县垃圾卫生填埋场首选场地。

对于XX存在的渗水,由于流量很小,可通过清水导排系统将其排出。

其中一处泉眼作为辅助饮水点,流量仅为0.42l/s,占用后对当地村民影响不大,可通过水文地质勘探重新寻找更可靠的水源地。

3.3建设场地概况

XX位于县城南部约10km,是白家沟的一条支沟。

自然沟长约1.9km,比降为7.3%左右,沟谷呈西北—东南走向,上游切深约40m,下游切深约60m,沟底宽20~50米,沟沿宽60~100米,呈一V字形。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766.6m~835.3m,沟底和边坡为非耕地,沟内有地下水出露,并形成一条很小的径流。

3.3.1工程地质

拟建场址为典型的黄土沟壑,从上至下土层分别为黄土层、粘土层、砾石层、风化石层、基岩层。

基岩层上覆土厚度约25-40米。

3.3.2水文地质

建设场地中含水层主要为裂隙潜水,从场地基岩层露头有7处,最大一处流量不超过0.42l/s,两岸地下水向沟谷方向排泄,补给形式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

地下水基本上属

型或

型,矿化度为:

0.30~0.50g/l,总硬度120mg/l(以CaCO3)。

3.4气象条件

XX县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其气候特点是:

气候干燥、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冬严寒,夏酷暑,四季分明。

全年无霜期159天。

年平均日照时数2558.5小时,属光热资源高值区之一。

年平均气温:

10.6℃;

极端最低气温:

-21℃;

极端最高气温:

39℃;

年平均相对湿度:

74%。

年平均降水量:

439.4mm;

日最大降水量:

106.3mm;

年平均蒸发量:

1568mm。

平均风速:

1.7—2.0m/s;

主导风向:

西北风和东南风。

3.5公用设施

3.5.1电气供应

拟建工程所在地电力资源供给充足,完全能满足新建项目运营的用电需要。

3.5.2供水

拟建场地附近白家沟地下水埋藏浅,贮藏量丰富,沟旁设置一眼生产、生活井,出水量按10m3/h设置,可以满足工程建设和运营需要。

3.5.3运输道路

距张家湾—郭家河—罐头厂四级沙石路(现正扩建为三级沥青路面)0.9km。

交通便利,可以满足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营的运输需要。

3.6保障措施

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实行项目法人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组织保障措施,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XX县和延安市有多家实力很强的施工队伍,建设材料市场也完全能够满足建设项目需要。

在运营期通过工程的建设和人员培训,掌握垃圾卫生填埋的作业程序,可满足项目实施过程中和运营管理的需要。

第四章垃圾产出量及成分预测

4.1预测主要依据

《城市垃圾产生源分类及垃圾排放》CJ/T3033-1996

《XX县县城总体规划》1999-2020年

《陕西省“十一五”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

4.2规划年限

根据《XX县县城总体规划(1999—2020年)》并结合该县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垃圾产出量预测。

规划期限分近远两期:

近期规划年:

2006~2010年

远期规划年:

2010~2020年

4.3垃圾产出量预测

根据《陕西省“十一五”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目前县城区人口总数为5.6万人,到2010年县城区人口规模达到8.0万人,根据目前增长幅度到2020年县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0万人。

2006年城区居民平均垃圾产出量1.22kg/人·

d左右,根据《陕西省“十一五”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预测设计水平年人均垃圾产出量1.20kg/人·

d,结合省内发达地区生活垃圾增长情况,预测远期规划年人均垃圾产出量1.10kg/人·

d。

垃圾收集率按100%计。

垃圾产出量预测见表4—1。

(表4—1)人口与垃圾量预测表

规划年份

规划人口

(万人)

人均生活垃圾量

(kg/d·

p)

垃圾日产量

(t/d)

垃圾年产量

(万t/a)

2006年

5.6

1.22

68.3

2.49

2010年

8.0

1.20

96.0

3.50

2020年

10.0

1.10

110.0

4.02

根据上述预测,本报告确定:

现状年生活垃圾消纳量为70t/d,以2010年为设计水平,确定近期(2006~2010年)生活垃圾处理规模为100t/d;

远期(2010~2020年)生活垃圾处理规模为110t/d。

4.4其他垃圾

其他垃圾主要指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医疗废物、危险性废物等。

4.4.1建筑垃圾

建设单位未提供建筑垃圾产出量的数据,建筑垃圾产量与城市建设规模相关,根据省内同等规模的县城类比,推算现状城区建筑垃圾日平均产出10t/d,预测设计水平年为15t/d,远期规划年为25t/d。

根据《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的规定,建筑垃圾不得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在城区周围低洼地带进行填埋。

4.4.2工业垃圾

由于XX县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工业垃圾产出量不大,现状年工业垃圾按1.0t/d,设计水平年按2.0t/d,远期按4.0t/d估算。

根据《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的规定,工业垃圾不得直接进入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

4.4.3医疗废物

对医疗废物,按照《危险废弃物鉴别标准》GB5085.1~2-1996、《城市垃圾产生源分类及垃圾排放》CJ/T3033-1996及《危险废弃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规定,通过专有运输渠道进入延安市医疗废物处置厂处置。

4.4.4其它危险性废物

对危险性废物按有关规定进入陕西省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集中处置。

4.5垃圾成份预测

4.5.1现状垃圾成份

根据调查,表4—2为XX县现状垃圾成份分析表:

(表4--2)2006年XX县生活垃圾成份含量表(重量百分比)

有机物(%)

无机物(%)

废品(%)

植物

动物

砖块

灰土

塑料

金属

玻璃

木材和织物

12.0

7.5

15.0

23.0

5.0

4.0

4.5

3.0

9.0

4.5.2垃圾成份预测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气化率的提高,2010年后生活垃圾成份中有机物将会大大增加,无机物进一步减少;

生活垃圾中的纸张、塑料、织物、废电池和金属的含量将呈上升趋势;

垃圾含水率一段时间内会逐年提高,并逐渐稳定;

垃圾容重将会逐年下降,并趋于稳定;

由于商品一次性包装材料的使用增多,这些包装材料大都是难以消解的高分子合成材料,采用卫生填埋难以完全消化分解,因此在垃圾总产量增长的同时,生活垃圾体积也不断增大,密度不断减小,而热值将会提高,这将为下一步垃圾的资源化处理打下基础。

表4--3为2010年后生活垃圾成份预测:

(表4—3)2010年生活垃圾成份预测

废弃物(%)

塑料(%)

金属(%)

玻璃(%)

30~40

30~35

6~10

2~3.5

0.5~1.5

4~6

垃圾含水率约为20-30%,垃圾低位发热值约为900-1200kcal/kg。

第五章垃圾收运系统建设

5.1垃圾收运现状

目前XX县环卫系统现有职工118名。

城区设有垃圾桶560个,垃圾台40个(采用地坑式和地上式),垃圾运输车2辆。

垃圾未能有效分类收集,但基本能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杨家圪塔垃圾场位于210国道旁东侧150m处,距县城5—6km,沟壑长约500m,宽200m,深40m—60m,口小肚大。

5.2垃圾收运系统设计

根据XX县城地形和目前用地紧张的状况,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系统的重点在于通过增加收集设备,以提高收运效率。

首先,居民生活垃圾袋装进入各个集中收集点(垃圾台或垃圾桶组),然后由小型机动车辆和人力车送至垃圾转运站,经转运站装入专用集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