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7583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docx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单元整合设计

1、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

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叙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

课文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美好的品质。

这正是编者安排的巧妙,生动有趣、发人深省的故事代替了冗长枯燥的说教,让学生通过这些故事去探寻名人足迹,感受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从而受到启迪。

2、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37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掌握词语表中的4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文中人物的对话,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3.在对课文的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诵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通过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体会人物高尚、美好的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4.学会引用人物语言的几种方式。

5.把自己知道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讲故事时要讲得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故事时要认真。

6.背诵好词佳句,背诵“读读背背”中的名人名言,搜集更多的名人名言。

7.培养学生通过语言想象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语言,对信息分类整理和概括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动作神态和对话来描写人物的能力,并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

3、重难点分析

1、在对课文的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诵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通过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体会人物高尚、美好的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3、学会引用人物语言的几种方式。

四、语言训练点

1、学会引用人物语言的几种方式。

2、背诵好词佳句,背诵“读读背背”中的名人名言,搜集更多的名人名言。

3、培养学生运用动作神态和对话来描写人物的能力,并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

五、丛书整合内容

《陶行知先生和蜻蜓》《重小事者成大器》

《华佗的童年故事》《我不能忘记祖国》

《名人伴我成长》《迷人的风采》

《品名人增智慧》《群星闪耀》

《阿廖沙的童年》《郑板桥画梅》

六、教法设想及重难点问题解决方法

1、针对本学段学生特点,大部分学生有自主识字的能力,有良好的书写习惯,但遗忘较快,形近字、同音字错误较多,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初步学会略读、默读等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把握各段的主要内容,并加强读书积累的指导。

3、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整合优势。

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突出单元主题。

4、在阅读教学中,要使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总结本节课学习收获,布置学生课下继续搜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阅读丛书上的相关课文。

预习指导课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阅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主题。

2.明确要求,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预习单预习本单元内容。

(1)初读整单元的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识记要求认识的字,落实要求会写的字,积累词语。

(3)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3.合作交流,点拨引导

(1)学习字词,扫清障碍。

a.小组学习、汇报识字情况。

b.积累四字词语。

c.资料交流。

d.写字:

小组交流本单元难写的字,师范写,生练写。

(2)出示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多种形式读。

《灰雀》最后一段。

《奇怪的大石头》最后一段。

《小摄影师》第十段。

(3)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总结本节课学习收获,布置学生课下继续搜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阅读丛书上的相关课文。

1.出示本单元生字,自主识字。

2.组长在组内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教师听写,小组内自查,依次过关。

4.交流识字、写字方法。

精读引领课

5灰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3.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人的物质财富更珍贵。

4.学习、运用作者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丛书:

《陶行知先生和蜻蜓》

整合点:

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2.学习引用人物对话的不同形式,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

基本教学流程:

1.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1)听写本课生词。

(2)交流不明白的问题。

2.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1)把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列宁很喜欢灰雀,比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3)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

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4)关注文中引用人物对话的句子,关注提示语的位置。

3.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拓展阅读丛书《陶行知和蜻蜓》

画出陶行知说的话,写写自己的体会。

4.巩固延伸,拓展运用

你也学写一段人物对话吧,注意写好提示语。

精读整合课

6小摄影师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运用作者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表达人物品质的方法。

3.通过品读对话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

 

4.学习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丛书:

《重小事者成大器》

整合点:

1.“抓关键句—谈体会—悟道理”的学习方法。

2.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基本教学流程:

1.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1)听写本课生词。

(2)交流不明白的问题。

2.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1)请同学们快速读文,你觉得高尔基或者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从哪些地方觉得高尔基是一个非常关心孩子的人?

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男孩是个有礼貌、会动脑的人?

(3)全班交流,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3.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自主阅读《重小事者成大器》

甘地哪些地方感动了你,画出相关句子,写写自己的体会。

4.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写一写你熟悉的一个人。

精读引领课

7奇怪的大石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的句子,感受人物形象,感悟尊严的含义。

3.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丛书:

《华佗的童年故事》

整合点:

1.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学习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表达人物品质的方法。

基本教学流程:

1.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1)听写本课生词。

(2)交流与戏中遇到的问题。

2.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1)课文,用“﹏”划出李四光围绕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提出的一些问题。

(2)出示问题,指导朗读:

你认为这三个问题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四光的善思好问)

(3)说说李四光他心中的疑问他怎么去解决的?

指导朗读,读出执着,从读中感受执着探索的可贵品质。

3.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自主阅读《华佗的童年故事》

华佗具有怎样的品质?

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4.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把李四光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说说你要学习他的什么品质。

略读整合课

8我不能失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面获得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丛书:

《我不能忘记祖国》

整合点:

1.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选文的启示。

基本教学流程:

1.略读感知,提取信息

自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小组互动,释疑解惑

小组内讨论,宋庆龄是个怎样的孩子?

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3.聚焦重点,品读提高

课文运用一件具体的事例,写出了宋庆龄守信用的美好品质,再次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4.回扣主题,适时训练。

阅读《我不能忘记祖国》,从这篇文章中,你又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宋庆龄?

从哪里感受到的?

拓展阅读课

教学目标:

1.通读相关文章。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选文带给的启示。

3.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丛书:

《阿廖沙的童年》《郑板桥画梅》《文同观蛇悟书法》《小才子戴大宾》

整合点:

1.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选文的启示。

基本教学流程:

1.紧扣议题,推荐文章

根据阅读单,通读四篇文章,大体了解主要内容。

2.借助读单,群文阅读

3.互动交流,分享收获

重点交流《阿廖沙的童年》《郑板桥画梅》

(1)在初步勾画、感受的基础上,概括具体事例。

(2)小组内合作交流。

(3)小组汇报。

其他小组补充订正。

交流:

表达方式—感悟启发—感情朗读

(4)交流重点句子的含义。

(5)小结写法:

每篇文章各写了什么事例?

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有什么好处?

4.归纳提升,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其他相关文章。

表达训练课

教学目标:

1.交流对你最熟悉的一个人感受、体验。

2.写出自己或别人的经历,抒发真实情感。

3.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

4.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修改作文的能力。

整合篇目:

主题:

最熟悉的人课文31页:

口语交际·习作

整合点:

学习作者运用事例生动具体叙述、抒发真情实感的方法。

基本教学流程:

1.定向观察,积累素材

(1)导入新课,明确习作任务。

(2)课前:

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他人或自身诚信做人、有尊严地生活的事例,仔细观察当事人表现,积累素材,并积极与他人交流,为习作做好准备。

2.方法引领,突破难点

(1)回顾课文《小摄影师》《我不能失信》

(2)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放胆试写,自主修改

(1)学生自由表达。

(2)指导学生自主修改习作中的错字、病句、标点。

4.赏评习作,完善提高

(1)读给同学听一听,根据大家的意见改一改。

(2)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综合达标课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认字写字、朗读课文等内容牢固掌握。

2.掌握运用本组课文教学重难点内容和作者的描写方法。

3.拓展课外,深化对本组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整合篇目:

本单元各方面内容

整合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基本教学流程:

1.单元回顾,激发欲望

梳理本单元所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达标欲望。

2.全员参与,共享历程

(1)检查易错字认读,听写本单元重点词语。

(2)朗读达标。

出示本组课文重点段落、丛书中典型段落,先小组内展示,再以“我是朗读大明星”活动组织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日积月累。

积累与“学习思考”有关的名人名言和成语、佳句等。

(4)出示一篇与本组课文主题、写法相关的阅读短文,要求学生能够从关键句子中读出发现景物特点,发现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其好处。

3.梳理总结,反馈提高

推荐阅读《名人传》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有效问题

5灰雀

一、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

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

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二是要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同时,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三、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四、本课怎样围绕列宁的情感进行教学?

本文通过列宁、孩子与一只灰雀的故事,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对孩子的尊重、爱护之情,教师可以围绕列宁的这两种情感展开教学。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婉转地歌唱”,这是灰雀让人喜爱之处。

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

列宁和孩子的对话,耐心而又得体,表现了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

当列宁询问孩子是否见到灰雀时,孩子回答“没……我没看见”,从这种吞吞吐吐中,可以猜测到灰雀的消失与孩子有关。

但是列宁没有去批评、斥责孩子,而是通过表达对惹人喜爱的灰雀的担心,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感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列宁与孩子的对话和神态体现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结合具体的句子、段落,以及文中的提示,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从列宁和男孩的全部对话中可以看出,列宁没有一点责怪男孩的话语,这体现了他耐心、巧妙的教育方法和尊重、爱护男孩的崇高品质。

五、教学中怎样理解词语?

教学中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要将词语的注释直接提供给学生。

如,对于“婉转”的了解,通过上下文,可以知道“婉转”指的是歌唱,又“惹人喜爱”,可见是用来形容好听的声音的,可以结合孩子听到的鸟叫,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引导。

再如“仰望”,可结合“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灰雀是在“高大”的白桦树上,所以应该抬头看,“仰望”的意思就清楚了。

6小摄影师

一、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

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

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

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

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

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

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和蔼可亲和关怀爱护;二是认识引用对话的不同方式,并通过对话读出人物的感情。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

5.续写这个故事。

三、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本文语言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可以理解大概意思。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纸团飞进窗口,男孩请求高尔基允许为他照相──高尔基摆好姿势,男孩准备为他照相──忘带胶卷,男孩哭着离开──高尔基等着男孩再次来照相。

为引起学生积极探讨,教师在学生了解叙述顺序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也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在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怎样通过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1)门卫不放孩子进去见高尔基,他就从窗户扔进去一个纸团,请高尔基本人帮忙。

这表明男孩很聪明,会想办法;很大胆。

(2)高尔基问“是你扔的纸团吗”,男孩在回答的同时,“鞠了个躬”,这里的“鞠躬”,反映了孩子不是不懂礼貌,他这样做,是出于无奈。

(3)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与惊喜。

(4)小男孩“吩咐”高尔基坐到沙发上看报纸,然后摆弄了很久。

说明那个孩子熟练的照相技术和做事认真、有主见。

(5)男孩因为没有带胶卷,哭着离开了。

这反映了他的惭愧、失望的心理。

因为没有带胶卷,浪费了工作很忙的高尔基的很多时间,所以当高尔基要主动给他胶卷时,他没有回应,哭着跳上了电车。

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结合具体的句子、段落,引导学生透过对话、细节描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受到熏陶和感染。

7奇怪的大石头

一、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事。

本文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

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

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李四光的问题很有逻辑性,从中可以发现他善于思考、提问的能力。

综观全文,围绕奇怪的巨石,作者将捉迷藏、向老师和父亲请教、在英国求学、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充分地反映了李四光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只有执著的追求才会取得成功的道理;二是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写具体的。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历史、平整、推动、旅行、专门、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三、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本课的教学中怎样围绕奇怪的大石头展开?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让学生边读边想,自己玩过的捉迷藏与李四光玩的有什么不同,这可以使学生通过比较,尽快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事件之中,同时引导学生领会李四光是如何在玩中思考的。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感知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然后在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可以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和“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在解决“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的问题时,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探讨。

如,“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孤零零”说明了其中一怪,它是独立的;“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说明这块巨石体积庞大;老师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说明时间之久;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但李四光又不明白“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并且连父亲也不清楚,说明它的由来连大人都弄不清楚,综合上述几个方面,说明了此石“真怪”。

“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

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可提醒学生注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几个关键词语,理解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

五、本课的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重点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特别是问话和答话。

本文的问话和答话较多,譬如,“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是谁”和“从天上掉下来的”是问话和答话的焦点,在朗读时应该加重语气。

此外,还应注意关键词语的朗读。

如,“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带点的词句表明了李四光最终揭开巨石的由来之谜,也应该加重语气来读。

8我不能失信

一、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这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

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位朋友家去。

可是宋庆龄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亲和母亲都劝她改天再教,可是宋庆龄还是留了下来,履行了自己的诺言。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要使学生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面获得启示;二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本文作为略读课文,学习时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就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与人分享阅读成果,感受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能力。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面获得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三、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

小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是本文的重点内容,而如何使学生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则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四、本课怎样指导学生自学自悟?

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运用默读、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围绕课文前面导语中提到的“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展开探讨交流。

可引导学生抓住以下重点内容:

(1)“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

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

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啦!

伯伯还说准备送她一只呢!

”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带点的词句,明白宋庆龄是多么想去那位伯伯家,多么想去看那些可爱的鸽子。

如此想去而未能去表明了一个孩子为守信做出牺牲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2)“‘不行!

不行!

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

’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宋庆龄的话说明她已认识到尽管明天教小珍叠花篮不是不可以,但是让她来了扑空会使自己对不住小珍;如果说父亲问庆龄怎么不走时,她的回答还略显犹豫的话(因为庆龄仅仅说明她当天要教小珍叠花篮,并未表明她因此就不去了),那么此时“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则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教师在围绕连接语中的要求展开讨论时,也可以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拆分成几个小问题:

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

她为什么不去停住了脚步?

别人是怎么劝说的?

她是怎么说的?

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4.本文的问话和答话较多,教师在具体指导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宋庆龄和父母亲当时的所思所想,准确读好每一个关键词语、每一句话的语气、语调。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个性化问题

1.《灰雀》一课中怎样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2.《小摄影师》一文中怎样体会高尔基对儿童的关心?

 

3.《奇怪的大石头》一文中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把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写具体的?

.

 

4.《我不能失信》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