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7661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docx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docx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

十年语文课程改革之路

  20世纪末,我们国家通过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综合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是,整个世界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头越来越迅猛,信息化时代或称“知识经济”时代,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世人面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我国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在科学技术方面,都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要解决十多亿人口的生存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坚决实行经济、社会的转型,加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沉重的人口负担逐步产生人口红利,并进而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使我们国家能抓住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机遇,实行跨越式发展,争取尽早进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国家行列。

为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适应国际与国内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这一场改革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步骤,也是新时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性举措。

  社会的进步要求语文课程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语言与文化的积累、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能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发挥作用。

专题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部分,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学、什么样的基础教育。

我们以往的语文课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比如说我们在课程目标上,存在着知识技能取向的问题;课程内容上,我们还比较的“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课程结构比较单一,学科之间也缺乏沟通和联系;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机械地训练;课程评价唯分数、重选拔;课程管理主要是中央集中管理。

当时的几句顺口溜对这些弊端有一个很好的概括:

“教育观念落后,育人实效不够;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课程评价滞后;课程管理一统,课程改革必行。

”为了使我们语文课程能更好地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的学习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在2001年我们国家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

语文课程改革是这次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语文课程功能的定位

  关于语文课程的定位,一方面要考虑语文课程本身具有什么样的功能,一方面要研究外部对语文课程具有什么样的要求,两方面结合起来,确定在当今社会发展大趋势下语文课程的位置。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从本国的国情和特点出发,提出了适应当今时代的培养目标,其要点是:

在课程及其实施的全过程中渗透德育,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积极的探索精神、善于动手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能力;能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生活,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具有初步的人生规划能力和创业意识,包括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具有多重概念。

其一就是育人的功能,二是培养学生理解和利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概念,三是汲取民族文化,了解多样文化的概念。

用一句话来概括,语文课程就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做人。

  就课程的特点来看,语文课程必须高度关注思想情感方面的内容。

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课程内容包含语言、文字及其作品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方法、策略等。

然而,学习运用口头和书面的语言,不可能纯粹讨论语言、文字结构和运用规律的问题,运用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活动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有学者所言: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因此在学习语言、文字以及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学到了语言文字,也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内容。

语文课安排学生阅读,学习语言表达的形式,学生同时还学到了其他方面的知识,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也会在阅读中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事实上,学生和其他各领域的人们一样,进行大量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作品的内容,为了增长知识、获取信息、获得审美享受,而不是作为语言学家、写作学专家和语文教学的专家去阅读。

他们在为表达内容而阅读的过程中,也学到了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

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是黏附在一起的,所以表达内容的价值导向应该纳入语文课程的功能系统。

语文课程要关注表达的形式,也要关注表达的内容;不能只关心表达形式,也不能抛开表达形式去大谈表达内容。

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设计,既要考虑语言文字的知识和运用规律,又要关注表达内容方面。

  在语文课程定位方面,我们还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此基础上,我们明确地提出了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就是语文素养,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这是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调整和整合的结果和需要,体现了语文课程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

“语文素养”是人的整体素质在语文方面的体现,既包含了在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方面的要求,也包含了对人才心理素质和人文修养的要求。

  2.语文课程的目标结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前言中说: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这一轮课程改革,对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加强了整合。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各学科都要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从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而言,则应该使本学科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系统建立了“三个维度”的模型: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这样的目标系统,语文课程应该关注目标与内容的调整、拓展、丰富。

知识和能力是语文课程目标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语文课程需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内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系统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融为一体,螺旋上升的。

在构建目标系统的时候,我们贯彻了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思想。

在实现总目标的前提下,分年段地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程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我们这样来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

我们又从横向设计了语文课程的结构,规划了语文课程内容的五个方面,即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性学习。

特别是综合性学习的内容第一次进入到我们的视野,进入到我们语文的课程。

我们在规划这五方面课程内容的时候,注重加强语文课程的内部联系,就是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之间的联系。

我们还注意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加强语文课程和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想象世界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3.语文课程的学习方式与评价改革

  这一轮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是变革学习方式,与此相应,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也随之进行大力的变革。

  学习方式的变革主要是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规划课程的时候,我们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能力。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重读书、重体验、重积累,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在教学上,则要努力培养探究学习的氛围和习惯,创设与教育内容、教育规律、学生经验相吻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参与探究的动机和自信,紧扣本学科课程的核心内容和方法,开创师生互动、开放的教学局面,促进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加强教学过程的评价与反馈。

  评价非常重要,它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一个指挥棒的作用。

在课程标准里面我们有意识地弱化了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强化了评价的激励和反馈的功能,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评价的改革,来推动我们教学的改革。

在教学评价方面,坚持立足于从综合素质的角度考查学生在本学科课程的学业水平,强调评价的发展性和过程性,注意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学业考试的命题,强调综合素养和基本能力,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联系学生经验。

专题二十年语文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哪些成效?

  回顾十年来语文课程改革的历程,我们认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过去的十年中,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只要我们参与教师对语文课程教学问题的研讨,去查看语文教师的教案、论文、教学反思或教学札记,我们都会听到、看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的感染熏陶作用”、“尊重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等语文新课程理念的表述。

这些现象表明,语文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已经逐渐融入到语文教师日常的工作中。

  2009年教育部“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组,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59000多名初中和小学的学生、4300多名初中和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从教师问卷的结果统计中,我们也可以直接看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接受程度。

统计结果显示,93.6%的小学教师和95.4%的中学教师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逐步学会做人的过程。

85.6%的小学教师和84.7%的中学教师认为,自己最大的愿望是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变得更爱学习。

98.4%的小学教师和97.9%的中学教师认为,学习内容的设计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99.0%的小学教师和98.3%的中学教师认为,教学过程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合作地学习,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95.6%的小学教师和93.1%的中学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向教师提问。

92.9%的小学教师和89.6%的中学教师认为,尊重学生的意见、进行民主管理是重要的。

97.3%的小学教师和95.7%的中学教师认为,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实现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可以说,经过十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已经为广大语文教师所熟悉和认同,并且逐渐融入一线语文教师的日常工作中。

  2.课程内容改革取得明显的成绩

  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就是教教科书,以课本为中心。

现在我们把综合性学习纳入到语文课程内容体系中,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在课程内容上的另一个变化,就是广泛地开展儿童阅读,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里来,甚至进入到语文课程里面来,使儿童阅读课程化。

拿小学来说,课标提出的课外阅读量6年不少于145万字。

各地方老师们在执行时做得还是很好的,在这方面许多地方,有很好的经验。

课程内容上的第三个重要变化是语文教科书的改革。

在课程标准倡导的四个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编写了许多版本的有改革精神的多样性的语文教科书。

教材不仅好看了,内容也更新了,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现代意识。

比如小学的教科书就增加了许多儿童文学的内容,第一次把综合性学习引进了教材。

各个版本的实验教材都大量地更新课文。

教科书的编排也有不同程度的多样化的改革,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

在编排上强化导学和练习的系统。

在呈现方式上,切合儿童和学生的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力求做到生动、直观、活泼。

  3.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初步的转变

  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除了以课本为中心,还有两个“中心”,一个就是以课堂为中心,一个是以教师为中心。

相对于对新课程理念的接受与认同,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艰难,也更为重要。

经过十年的语文课改实验,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那种“满堂灌”的讲解少了,注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强调诵读领悟的多了;以教参中的解释作为唯一正确解释的少了,尊重学生的理解,强调通过阅读讨论、分享交流生成对文本的合理解读的多了。

注重积累,培养语感,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地表达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

  随着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渐为学生所熟悉和掌握。

新课程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的言语活动经验,而这种活动经验,更多的时候不是靠老师单向地向学生传递的,而是靠学生亲历亲为,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不断地去积累,不断地去组织和优化的。

有一位老师讲《诺曼底号遇难记》,这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个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题词叫亲近文学。

面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没有像传统阅读教学那样强调记叙文的环节和要素,而是让学生对于文学有一个感受,从而热爱这种文学。

这位老师先创设了一个情境,然后分小组探究四个问题。

第一小组作为乘客布朗的化身,概括地介绍一下诺曼底号遇难的全部经过,学生要完成这个问题就必须去读书,然后筛选信息,提炼概括,还得把它整合成一段连贯的文字,还得把它表达出来。

第二组负责的问题是,你认为在这个事件中,诺曼底号应当承担责任吗。

于是学生把两艘船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诺曼底号不承担责任,为后边感悟船长的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笔。

第三组假扮水手,回答的问题是,面对猝然而至的灾难,你眼中的哈尔威船长是如何沉着应变,以身殉职的。

第四组同学完成的任务是,哈尔威船长让你深深震撼的地方是什么,要求从文章至少找出三处关键的语句。

这四个核心问题带动了整个文本的解读,初步感受文学形象,感受作品的情节,通过四个问题全部都完成了。

  4.语文考试评价的改革对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考试评价对教学实践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很多人都把考试称为“指挥棒”。

改革语文考试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发挥考试评价的教学反馈和教学改进的功能,积极促进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是近十年语文考试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

  回顾十年来语文考试评价的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综合素质评价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改革,对语文课程改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仅从2004年以来中考纸笔测验试卷的变化,我们就可以看到语文考试评价改革的初步成效。

  从2004年起,语文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的试卷从测试材料的选择上,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

社会生活热点、地方文化特色、传统文化内容、学校校园生活都成为创设测试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情境因素,体现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测试的内容上看,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基本价值追求。

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都成为考查的内容。

更加关注对学生实际语文运用能力的考查,重视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语言,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恰当运用语言;重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利用文本信息并联系个人经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重视学生多角度地理解问题,侧重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实的体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重视学生有创意地表达等,都成为考试内容的重点。

从测试题型上看,零碎烦琐、死记硬背的题目越来越少,题目的综合性、开放性明显增加。

刻板的命题作文越来越少,通过话题自拟题目、不限文体的则越来越多。

简单唯一的评分标准越来越少,依据学生不同的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以及思维水平、采用分级赋分的评分标准越来越多。

所有这些变化,对语文教学改革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5.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语文课程的活力都在逐渐增强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十年间,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不少实验区的教师和学校领导做了大量的积极的有意义的探索,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开发意识逐渐增强。

扩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成为许多教师课程开发的重点。

调查显示,有69.6%的学生表示“老师会安排专门时间让我们介绍自己在课外读的书”。

不少中小学校把国学经典诵读、古代诗文鉴赏、书法等列入校本课程,有的学校还建立了汉字文化学习网站。

随着各实验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语文课程基础性及其与生活的联系体现得更为明显,语文课程的活力也明显增强。

专题三从课程改革的情况来看,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下大功夫?

  语文新课程得到广大语文教师高度的认同,新课程实验激发了教师前所未有的改革热情。

但是,对新课程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有一个过程;新的理念和方法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需要实验和创造,需要有一个过程;彻底摆脱原有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惯性,对原有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继承和发展,也需要有一个过程。

加之,考试评价的配套改革不能及时到位,应试教育的思想和行为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学校、影响着教学。

因此,实验过程中老师们遇到很多具体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积极地面对,也需要在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给予很好的解答。

  1.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没有被普遍采用

  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还没有被普遍采用,课程标准提出的“少做题,多读书”的要求,有的地方并没有真正领会。

从实施的层面来看,非常不均衡。

有一些地区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有的地区对这个精神的实质并没有完全领会,还存在着拼命做题,题海战术的局面。

这个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有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的旧观念在作怪,习惯于灌输式的教学。

也有各级教育部门、教研部门的原因,他们的观念没有转变,他们在用旧的一套管理教学,指导教师,评价学生,往往用一张卷子测成绩,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结果学生就多练习,多做题。

  但是,作为当代的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方面的欠缺是不可回避的。

很多老师对新课程理念领会得深,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法,他不理会外在的阻碍,他不怕各种检测,反正学生是肯定做得好的,他有他的底气。

我们认为,存在这些问题的板子不能只打在老师身上,但是老师要重视这个问题,需要特别重视学生读书,落实“少做题,多读书”的要求。

学生阅读趣味与品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建立相应的指导、考核和管理制度予以保障,提供必要的阅读资源支持。

  2.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特点和目标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对三维目标理解和把握的偏差,不能正确处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不能把三者有机融合,而是简单地处理成相加关系,把隐性目标、长远目标与显性目标、即时性目标简单并列。

新课程倡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倡导语文课程性质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有些老师依据这些理念设计教学的时候,变成了工具与人文的简单相加。

如一节课,前半段围绕着文本的解读,学习工具性的内容,后半段再联系实际,要给这节课加一个闪光的尾巴,赋予一定的人文内涵。

这样上半节课工具性、下半节课人文性的做法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曲解。

制定课程标准的人也有一个责任,他们还没有把这个理念宣传到位。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像一张纸的两面,这边是工具性,另一边是人文性,是不可分割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同时我们要看这样的内容、这样的情感,是怎么样用语言形式表达的,后者是很重要的。

这就是两性的水乳交融的关系。

  3.变革学生学习方式还未成为普遍行为

  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还未能真正成为普遍的行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还只是在起步阶段,综合性学习有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倾向。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但是现在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

有的时候,我们形式做出来了,样子有了,可是实效性是比较差的。

综合性学习在这方面也是一样。

合作学习就存在着这种误区,动辄就开展小组讨论,讨论不到一分钟就打断,下边可能又一个讨论。

合作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这个内容有没有必要讨论,对这些认识得都很肤浅。

没有学生的独立学习,他们的大脑还处在一片空白的状态,对文本没读过一遍,就要坐一起讨论,这种合作学习就是形式。

  4.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没有太大的变化

  存在的第四个问题是,较多教师的“灌输式”、“告诉式”教学行为没有太大变化。

有些教师力图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可师生“平等对话”流于表面形式。

认为我告诉你了,你记住了,你再把这个结论回答出来,就算掌握了。

至于师生的平等对话的学习方式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5.“对话”还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存在的第五个问题是“对话”的形式主义倾向,简单地理解对话,把对话理解为一连串问答,一问一答,满堂问,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情况比较普遍。

教学过程中,学生、老师、教材、教材编者等构成了多重复杂的对话关系。

对话的基础是民主平等,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主体地位;对话的前提是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与解决;对话的核心是探究,是学生主动积极合作的探究性的学习。

老师参与对话、组织引导对话。

对话其实是人与人心灵的沟通与交流。

如果老师仍然是控制学生、控制课堂、控制教材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果无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真正问题,如果学生的学习仍然是被动地简单地应付于完成老师的问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探究性学习,那么,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6.教师的专业素质还不适应语文课程发展的需要

  存在的第六个问题是,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适应语文课程发展的需要。

教师必须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方法、先进的教育技术,除此而外,语文教师还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现在比较重视教师的说话、写字等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这很重要,但教师的学养也很重要,课堂上有许多问题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而造成的。

  此外,社会转型期的各种思潮,浮躁的社会风气、舆论的炒作,也不时地影响甚至干扰课程改革的实验。

地区之间、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大量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和教师水平相对薄弱,也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专题四课程标准依据什么进行修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自公布以来,已经搞了多年的实验。

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坚持新课程引导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致力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针对近几年实验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补充阐发课程改革理念,提出要求以预防某些偏向,对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比较容易产生的困惑和问题,在教学建议中作进一步的说明,对文本中语言表述的修改,使意思更加准确明晰,尽量避免误解。

  1.课程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修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为实现我国在战略机遇期成功转型的高度着眼,确定语文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认真研究外国母语课程改革的经验和理念,从本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和现实状况出发,明确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坚持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巩固改革成果,总结十年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针对语文教育中存在的新老问题,修订课程目标和内容;进一步研究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语文课程的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