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766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庄子》寓言集锦及翻译Word文件下载.docx

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

人们看了,都嘲笑他。

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

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至乐》

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演奏古时的音乐《九韶》给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具备的“太牢”给它吃。

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

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

这只鸟是被他吓死的。

办事不看对象,完全根据自己的好恶行事,好心也会把事情办糟。

老汉粘蝉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

“子巧乎!

有道邪?

”曰:

“我有道也。

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

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

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吾处身也,若橛株拘;

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啁翼之知;

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达生》

孔子前往楚国,路过一片树林,看到一个驼背老人,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正在粘知了。

老人的技术非常娴熟,只要是他想粘的知了,没有一个能逃脱的,就好像信手拾来一样轻而易举。

孔子惊奇地说:

“您的技术这么巧妙,大概有什么方法吧!

驼背老人说:

“我的确是有方法的。

夏季五六月粘知了的时候,如果能够在竹竿的顶上放两枚球而不让球掉下来,粘的时候知了就很少能够逃脱;

如果放三枚不掉下来,十只知了就只能逃脱一只;

如果放五枚不掉下来,粘知了就像用手拾东西那么容易了。

你看我站在这里,就如木桩一样稳稳当当;

我举起手臂,就跟枯树枝一样纹丝不动;

尽管身边天地广阔无边,世间万物五光十色,而我的眼睛里只有知了的翅膀。

外界的什么东西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都影响不了我对知了翅膀的关注,怎么会粘不到知了呢?

孔子听了,回头对弟子说:

“专心致专,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啊!

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井底之蛙

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

“吾乐与!

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之崖;

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

还虾、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井之乐,此亦至矣。

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东海之鳖左脚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

“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

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

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住在浅井中的一只青蛙对来自东海的巨鳖夸耀说:

“我生活在这里真快乐呀!

高兴时,就跳到井外面,攀援到栏干上,尽情地蹦跳玩耍。

玩累了,就回到井中,躲在井壁的窟窿里,舒舒服服地休息休息。

跳进水里时,井水仅仅浸没我的两腋,轻轻地托住下巴;

稀泥刚刚没过双脚,软软的很舒适。

看看周围的那些小虾呀、螃蟹呀、蝌蚪呀,谁也没有我快乐。

而且我独占一井水,尽情地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样的生活真是美极了。

您为什么不进来看一看吧!

巨鳖接受了井蛙的邀请,准备到井里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腿已被井的栏干绊住了,只好慢慢地退回去,站在井旁边给青蛙讲述海的奇观:

“海有多大呢?

即使用千里之遥的距离来形容也表达不了它的壮阔,用千丈之高的大山来比喻,也比不上它的深度。

夏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下大雨,大水泛滥成灾,海面不见丝毫增高;

商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天大旱,土地都裂了缝,海岸也丝毫不见降低。

不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雨量的多少而增减,生活在东海,那才真正是快乐呢!

井蛙听了,吃惊得好半天也没有说出话来。

它这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多么渺小。

寓意:

人如果长期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就会变得目光短浅,自满自足。

匠石运斧

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宋元君闻之,召匠匠石曰:

“尝试为寡人为之。

”匠石曰:

“臣则尝能斫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徐无鬼》

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鼻子尖上沾了一点白泥巴,这层白泥巴薄得像苍蝇的翅膀一样。

请一个名叫石的工匠用斧子把它削去。

工匠石挥动斧子,只听见一阵风响,手起斧落,白泥巴削得干干净净,鼻子却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损伤。

那个被削的人神情自若,一点儿也不感到害怕。

宋元君听说这件事后,就把工匠石叫了来,说:

“你再削一次让我看看吧!

工匠石说:

“我的确是会削的,但是,那个敢让我削的人已经死去很久了。

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好的搭档。

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搭档,要把本领发挥出来便很难。

猴子逞能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之山。

众狙见之,恂然弃而逃,逃于深蓁。

有一狙焉;

委蛇攫搔,见巧乎王。

王射之,敏给搏捷矢。

王命相者趋射,狙执死。

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

“之狙也。

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

戒之哉!

嗟呼!

无以汝色骄人哉!

”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

三年,而国人称之。

吴王坐船在大江里游玩,攀登上一座猴山。

一群猴子看见了,都惊慌地四散逃跑,躲在荆棘丛中了;

唯独有一只猴子,却洋洋得意地跳来跳去,故意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

吴王拿起弓箭向它射去,那猴子敏捷地把飞箭接住了。

吴王下令左右的侍从一齐放箭,那只猴子被射死了。

吴王回过头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

“这只猴子夸耀自己的灵巧,仗恃自己的敏捷,在我面前表示骄傲,以至于这样死去了。

警惕呀!

不要拿你的地位去向别人耍骄傲呀!

颜不疑回去以后,就拜贤人董梧为老师,尽力克服自己的骄气,远离美色声乐,不再抛头露面。

过了三年,全国人都称誉他。

不管有多大的本领,也不可当作骄傲的本钱。

谦虚谨慎,才能获得人们的敬重。

邯郸学步

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赵国都城邯郸的人,擅长行走,不仅步子轻快,而且姿态也非常优美。

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千里迢迢来到邯郸,打算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式。

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样子,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全盘否定自己的传统,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

不仅学不到别人的优点,反而会丢掉自己的长处。

东施效颦

西施病心而膑,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膑。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

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膑美,而不知膑之所以美。

天运》

西施长得很美丽,即使是心口痛的时候,紧锁着双眉,附近的一个丑女见了,仍感到她的样子很漂亮。

丑女回去以后,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捧着心口,皱着眉头,想让别人夸她漂亮。

谁知道乡里的富人看她这个样子,赶紧关闭大门不出来;

穷人见了,也拉着自己的妻子儿女远远地躲开。

这个丑女只知道皱着眉头的样子美,却不知道为什么皱眉的样子美。

做事情,如果不考虑自己的条件,盲目地模仿别人,很容易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

“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

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

”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

“太少了!

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

”养猴子的人连忙说:

“那么每天早晨吃三颗,晚上吃四颗,怎么样?

”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

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

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宋《二程全书·

遗书·

十八·

伊川先生语》:

“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

”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除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

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

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业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成者英雄败者贼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盗跖》。

  在春秋这个社会(其实不限于春秋),小的盗贼被抓起来,而窃国大盗却成了诸侯。

齐桓公小白杀了他的哥哥才当上齐国的国君,当上国君后又把嫂子据为己有。

对这样的人,著名的贤人管仲却心甘情愿地辅佐他。

齐国的大臣田常杀死了齐王,窃取了齐国,自己当了齐王。

对这样的窃国大盗,圣人孔子也毫无愧色地接收了田常送给他的钱。

要是议论起来,这种事情真是让人不足挂齿,可是连圣贤都对他们没有非议。

其实这事有什么奇怪呢?

《尚书》上说:

“孰恶孰美?

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

  在后来的社会也是这样。

北宋苏轼在《孔北海赞序》中说:

“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曹)操得在英雄之列。

”可惜的是,庄子、苏轼这样的大声疾呼不常听到。

与此相对的一个成语是“不以成败论英雄”。

作此呼吁者多半是失败的一方。

国民党被打败,逃到台湾。

台湾的报纸议论起来,就经常用“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个词。

  实际上,公平地说,庄子的观点有点脱离实际。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英雄也好,平民也罢,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去看待他们,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四大发明,肯定觉得技术落后而不是先进,可在当时的科学环境下,是非常了不起的大事。

重要看这些英雄们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对当时和后代的人民大众是否做出了大的贡献。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逍遥游》。

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大。

鲲后来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

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

鹏的背就不知道有几千里长。

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

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

  后来,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

唐朝诗人李白曾说:

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我国领导人有起名为万里的,就是根据这个典故,取鹏程万里的意思。

  记得故乡有个村子叫“槐树下”,村里的人都姓石。

甲、乙两户人家同时生了儿子。

还没上户口的时候,有一天,甲、乙两家的母亲(孩子的奶奶)在路上遇见了。

甲母就问乙母:

“你家孙子起的什么名字?

”乙母说:

“叫鹏飞。

”甲母听了摇摇头说:

“不好听。

鹏啊鹏的,跟打枪一样。

”乙母回家后连忙和家里人商量改名。

过了几天,两家都去报完户口了。

甲母和乙母又在路上碰到。

甲母问:

“你家孙子现在叫什么名字了?

“叫石磊。

你家孙子呢?

”甲母说:

“我家孙子啊,他叫鹏飞。

”这个鹏程万里的名字就这样被甲家骗去了。

无中生有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无”开始的。

从“无”生出“有”,又从“有”发展成万物。

《庄子*齐物论》指出,小到生命,大到宇宙,都有一个开始,在开始之前有一个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连未曾开始都未曾开始的开始。

宇宙之初的形态是“有”,在“有”之前是“无”,还有连“有”和“无”都没有的“无”。

忽然间有了“无”,不知道“有了‘无’”到底是“有”呢还是“无”。

  这话听起来有点玄。

不过老子早就说过:

“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道家认为:

“天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应用到《易经》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直至无穷。

但是事物一开始,首先是“无中生有”。

  庄子的“无中生有”理论,和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有相似之处。

大爆炸理论认为大爆炸是宇宙的起源,也是时间和空间的开始。

在此以前(其实没有什么以前),一切都是“无”。

  道家对“无”非常看重。

老子曾说:

一个车轮有三十根辐条,可是中间必须空出来,才好安放车轴。

中间空出来的地方,看起来什么也没有,可是正因为那儿什么也没有,才有放置车轴的用处。

一座房子中间必须留有空间,人才能住进去。

这个空间仿佛什么也没有,可是如果没有这个“什么也没有”的空间,房子就不叫房子了。

正是这个空间,使房子具有了人们建筑它时所要求的功能。

事实上,房子的功能就在这个“无”上。

  “无中生有”本来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后来人们用它的字面意思,一般把无中生有形容为胡说八道。

庄子对此也无可奈何。

越俎代庖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有一位杰出的领袖叫唐尧。

在唐尧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

可是唐尧很谦虚,当他听说隐士许由很有才能的时候,就想把领导权让给许由。

唐尧对许由说:

“日月出来之后还不熄灭烛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来,不是太没有意义了吗?

及时雨普降之后还去灌溉,对于润泽禾苗不是徒劳吗?

您如果担任领袖,一定会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着这个位置还有什么意思呢?

我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来治理。

  许由说:

“您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

我如果再来代替你,不是沽名钓誉吗?

我现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虚名干什么?

鹪鹩在森林里筑巢,也不过占一棵树枝;

鼹鼠喝黄河里的水,不过喝饱自己的肚皮。

天下对我又有什么用呢?

算了吧,厨师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

运斤成风

  惠子是庄子的朋友,也是辩论对手。

两个人经常为了:

"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绝"

等观点相互争论。

惠子死后,庄子去送葬,回头对门徒说:

楚国郢都有个人捣石灰时把一滴泥土溅到了鼻尖上,这滴泥土就象苍蝇翅膀一样薄。

捣石灰的人请匠石替他削掉。

匠石挥动一把大板斧,挥得呼呼作响,若无其事地随手一斧劈了下去,把那一滴泥土完全削去,但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

捣石灰的人站着神色不变。

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匠石找来,说:

你能不能给我表演一下?

匠石说:

我过去可以这么削,但现在不行了。

因为能站着让我用斧子劈去泥点的人已经死了。

自从惠子去世,我就没有对手了,没有可以推心置腹谈论的对象了。

  所以在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对手正是自己的知音。

匠石能够运斤成风,需要胆大的郢都人配合。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

伯牙正在弹琴的时候,忽然想到了山岭,在一边听着的钟子期就说:

你的琴声仿佛是巍峨的高山。

伯牙忽然又想到了河流,钟子期就说:

你的琴声仿佛是潺潺的流水。

钟子期死后,伯牙把琴砸了,说:

我再也不弹琴了,因为我再也找不到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了。

  三国时候,蜀国大臣李严犯了罪,丞相诸葛亮将他撤职,流放到边远的地方。

诸葛亮死后,李严嚎啕大哭,说:

诸葛亮虽然撤了我的职,但是他了解我,知道我的才能,如果他活着,说不定哪天就会重新重用我。

现在他死了,还有谁能够了解我呢!

在李严的心目中,诸葛亮始终是他的知音。

  唐朝韩愈曾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我们的国家的经济建设,既需要千里马,更需要伯乐。

匠石虽然有运斤成风的本事,没有捣石灰的人配合也无法表演。

所以,有了伯乐的慧眼,有了捣石灰的人配合,千里马才能各尽其才,匠石才能运斤成风。

企业才能兴旺,国家才能富强。

有一个国营企业的领导,曾对下属说:

你即使有天大的本事,如果不和我搞好关系,我也不会用你,你就施展不开。

你别忘了谁在代表组织,谁在给你写评语。

呜呼!

代表组织、写评语的人如果是这种观点,又怎么能指望下属人尽其才,又怎么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呢?

国营企业改革的难点,也许就在这儿吧。

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这则成语的意思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

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

有时带贬义,指另搞一套。

  这个成语来源于《世说新语.文字》,《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不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

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

  支道林,名遁,是东晋时的佛教学者,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南)人。

他常与谢安、王羲之等名士交往,喜欢谈玄理,对《庄子》也很有研究。

  《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周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

晋代的向季曾为《庄子》作注,没有完成就死了,郭象继续他的工作,完成了注释,后来人们都引用郭象和向秀所作的注。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也是一个难点。

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深入钻研体味这篇文章的道理,都没有能够超出郭象、向秀的见解。

  有一次,支道林在洛阳白马寺同太常护国将军冯怀一起聊天,谈到《逍遥游》,支道林说出了一种新的道理,大大高于郭象、向秀的解释,树立了一种新的见解,超出当时许多著名学者的认识。

支道林所作的分析见解,都是那些著名学者苦苦搜求思索没有能够解决的。

后来人们就吸收了支道林的意见来解释《逍遥游》

  这则故事中的“标新”和“立异”,组成了成语“标新立异”。

题意解说

  庄子三十三篇里,由庄子亲手执笔而成的,事实上只有内篇七篇。

其余的外篇、杂篇,皆是庄子的门人假托庄子之名所写。

研究庄子的学者,大持此见解。

  庄子的生卒年代和一生经历皆不详。

不过,史记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庄子是宋国蒙县(现在的河南商邱)人。

名周。

曾为蒙县的漆园吏。

他的出生年代大致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所以,我们可以认定庄子大约是公元前四世纪后期的人物。

  庄子将支配万物的根本,命名为“道”。

他认为,以“道”来观看一切事物,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万物齐同)。

再者,应该和道一体化(也就是说。

成为一个无相的状态)、来接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此如才能获得自由,毫无束缚地生活。

达到这种修养境界,就称为“心齐”,也叫作“坐忘”。

他排斥“人为”,因为人为会损伤自然。

所以,在人为观点中认为最无用的东西,实际上,应该是最有用的;

庄子针对这个道理,提倡价值的转换。

  后来,庄子和主张自然无为处世哲学的老子思想融合了,成为老庄思想的系统。

对后世的生活方式,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明镜止水

 正在流动的水,是无法照出任何相貌的;

但是静止的水,却像是一面镜子,能够虚心坦白地接受一切事物。

因此,所谓“明镜止水”,就是形容能够以宁静坦诚的心情面对任何事物的一种心性境界。

出典于“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螳臂挡车

 以螳螂舞动镰刀似的双臂对抗车子的情形作为譬喻,劝人不要自不量力。

鲁国的颜阖性情相当刚烈,有一次被聘为卫国太子蒯聩的师傅。

他从来不曾担当过如此重要的职位,内心的惶恐可想而知。

于是,只好求教于卫国的大臣蘧伯玉大夫,请教如何教导太子。

蘧伯玉大夫就针对他的行为,引用螳螂的例子来规劝他:

“任何物体靠近螳螂的时候,即使靠近它的是一辆车子,它也照样挥动镰刀似的臂,奋力抵抗,这实在是因为螳螂无法辨清自己的身分,而太过于相信自己能力的缘故。

你现在的情形亦正和螳螂一样,你太高估了你自己的能力,所以才会不智地想去当太子的老师。

如果你过分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必定会遭受太子的不满。

所以你务必要小心从事。

每况愈下

  战国时有一个叫东郭子的人,听说庄子对“道”很有研究,就去向庄子请教,问他“道”到底在什么地方。

  庄子说:

“我讲的‘道’各处都有,无处不在。

  “那请您具体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吗?

”东郭子非常客气。

  庄子不加思索:

“在蚂蚁洞里。

 东郭子非常奇怪:

“道,是很高尚的东西,怎么会存在于这么卑下的地方?

 庄子又说:

“‘道’,在稗草、砖瓦碎石之中。

  “这不是愈加卑下了吗?

”东郭子更为奇怪。

  庄子继续说:

“我的‘道’在屎尿之中!

  东郭子听庄子越说越低下,心里很不高兴。

  庄子这才向解释:

“要满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质说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检查猪的肥瘦一样,愈是猪的下部,愈能看出猪的肥瘦。

因为猪腿的下部是最难长膘的,如果腿部也长满肉,其他部位当然更肥了。

所以,我今天告诉您‘道’所在的地方,尽是卑贱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道’,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噢,原来是这样。

”东郭子很佩服庄子的才学。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

知北游》。

原来的意思是说,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

后来意思逐渐转变为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意思。

薪火相传

  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是火的使用。

在西方神话中,火是普罗米修斯从上帝那里偷来的。

偷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由于给人类带来了火,自己做出了牺牲,被上帝惩罚做无尽的苦役。

神话归神话,其实是原始人从雷击等天然火灾中获取了火种,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开始了文明的历史。

  由于获取火种十分不易,古人对火种非常珍惜。

部落里派有专人看守,不时往火堆里添柴,以防火种熄灭。

在古代,照明、取暖、做饭都靠燃烧木柴。

木柴在古代叫做"

薪"

当薪被点燃的时候,它本身的燃烧是有穷尽的,但前柴烧尽,后柴又燃,火种传续下去却是没有穷尽的时候了。

这就叫"

薪火相传"

(见《庄子*养生主》)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文明中唯有薪火相传是延续至今的文明。

在传统文化中也十分重视“传承”、“师承”。

例如道家传自老子和庄子,儒家传自孔子。

道教中的全真派传自宋朝王重阳。

  唐朝有一个围棋国手叫王积薪。

“积薪”是收集柴火的意思。

相传有一次他在山里住宿。

半夜听到店主人:

一位老婆婆和她的儿媳妇在黑暗中用口述棋谱的方法在下棋。

棋法十分精妙。

王积薪暗暗地把棋谱记录下来,觉得比自己的水平高出很多。

到了早晨,婆媳俩都不见了,王积薪才知道她们俩是神仙。

这个棋谱后来被称为神仙谱。

  后来发明了蜡烛,这种文明的延续也被叫做“传灯”。

宋朝的有一部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