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7692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

《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

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迈上新台阶建设新云龙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方正华

(2016年7月28日)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云龙区第十次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开幕了。

这次大会,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召开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

大会的主要任务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四个全面”统揽工作全局,动员全区党员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共云龙区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做报告,请予审议。

五年来的工作回顾和基本经验

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团结带领全区党员干部群众,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服务业主导、城市化推进、和谐社会构建”三大战略,以“三重一大”为主抓手,稳增长防风险、调结构促转型、重改革惠民生,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创造了云龙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五年来,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2.6亿元,五年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11.8%;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2.82亿元,是2010年的1.84倍,年均增长1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6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8倍;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60亿元,是2010年的2.5倍。

科学发展目标考核连续五年获得全市主城区一等奖。

产业层次持续提升。

三产比重从1.5︰18.8︰79.7优化为0.4∶11.9∶87.7,服务业占比提高8个百分点,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城区前十名。

累计实施重大产业项目112项,完成投资750亿元。

宣武、升辉等市场加快提档升级,万达广场、启迪科技城、淘金创谷、云邮跨境电商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云龙,现代商贸、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新业态不断壮大,2015年涉网企业达7000家,实现交易额115亿元。

徐州旅游服务中心成为全市首家“互联网+旅游目的地”O2O平台,2015年全区旅游总收入完成51.6亿元,年均增长达20%以上。

集聚发展成效显著。

强力推进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工程,江苏师大科技园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淮海文博园获批“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0家省、市级集聚区入园企业达1400家,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94亿元。

突出抓好大企业培育,润东汽车集团在香港成功上市,徐州医药等8家企业(项目)列入省“十百千”行动计划,恩华和润医药被认定为“省创新示范企业”。

五年来,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各项改革有效突破。

在推进改革“规定动作”落地见效上,认真落实“营改增”工作,积极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稳妥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断深化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医疗卫生分级诊疗改革。

在确保改革“自选动作”改有所成上,围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投融资、个转企、统计监测等方面改革;精心做好社区减负、社区协商民主、社区大党委制、社工队伍建设“四篇文章”,获得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创新实践奖二等奖,成为苏北、苏中唯一一家“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在全省率先推行归口派驻纪检组改革,纪委监督作用得到有效加强。

全力打造区域展会品牌,成功举办两届文博会,探索出具有云龙特色的展会新模式。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招大引强成果丰硕,华润集团、中茵集团等一批“555”企业先后入驻。

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实际到账注册外资、自营出口总额累计完成4.7亿美元、10.5亿美元,分别增长92%、25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全区中小企业达15600家,是五年前的2.2倍。

引进民生银行、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18家,中小微企业定向放贷额年均增长33%,金融服务经济发展能力得到加强。

五年来,功能品质逐步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加快老城、新城和东部城区联动发展,累计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城建重点工程160项。

三环东路高架快速路全线贯通,轨道交通1、2号线开工建设,新建改造郭庄路、云苑路等主次干道30条,城市立体交通格局加快形成。

旧城旧村改造深入实施,累计完成房屋征收420万平方米,安置棚户区低收入家庭7800户。

加大以和平大道为轴心的东部城区开发力度,建成商办综合体9个、住宅小区16个,入住居民8万人,宜居宜业的城市新中心初步显现,实现了“东区”变“东城”的华丽转身。

城市管理全面加强。

城管巡查一体化管理和数字化建设深入推进;道路街巷、河道保洁和绿地管护服务外包实现全覆盖。

国家卫生城市、省优秀管理城市创建任务圆满完成,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以“外创示范路、内创幸福家园”为抓手,累计投入3.3亿元,完成9条道路、46个老旧小区、37个村庄整治工程,创成省级管理示范路2条、市级幸福家园和文明小区18个。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全面完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任务,城市生态宜居品质不断提高。

城东环状休闲公园一期、汉文化景区敞园、三八河公园等一批精品园林建成开放,城区500米半径公园绿地基本实现全覆盖。

五年新增绿地30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23.6平方米。

加快实施河道截污、清淤等治理工程,实现故黄河、三八河、老房亭河水系贯通。

五年来,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坚持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累计投入17.5亿元,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224项。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累计新增就业10.1万人,实现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5.8万人。

推行非公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

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主要险种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在全市率先执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累计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7520万元。

全面加强社会救助,落实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为群众办家门口的好学校,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1所、幼儿园20所,组建小学教育集团5个,多轨制中小学全部达到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标准,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称号。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效提升,6家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提档升级,与三级甲等医院建立医疗联合体,城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实现全覆盖。

优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建成“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书香云龙”、“云龙大讲坛”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

社会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工作,公众安全感和法治建设满意度持续提升。

坚持领导干部大接访制度,深入开展“三解三促在基层”活动。

加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各类刑事和治安案件发案率持续下降,连续13年被评为“省平安区”,荣获全省首批“法治建设示范区”称号。

深入推进社区建设,建成社区综合服务平台56个,创建市级和谐社区67个,创成率达91.7%。

加强社会组织孵化建设,在全市率先设立区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全区社会组织发展到399个。

持续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被评为“省放心消费先进区”。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牢牢把握“两个巩固”根本任务,充分利用各类宣传阵地,讲好云龙故事,传播云龙声音,为云龙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广泛开展道德模范选树、好人评选、诚信建设、志愿服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活动,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9人入选“中国好人榜”。

五年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政治保障坚强有力

思想理论武装工作更加深入。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进一步提升。

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周末大讲堂、高校能力素质提升班等平台作用,全区党员干部政治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党风廉政建设与作风建设持续深化。

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实行主体责任清单三级管理、党风廉政建设述职制度,推进党务、政务、财务“三公开”。

始终保持严惩腐败的高压态势,五年来共立案查处违纪案件58件60人,党纪政纪处分60人,移送司法机关17人。

认真抓好中央、省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全力做好巡视转交信访件办理工作。

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委“十项规定”,制定出台《机关公职人员行为失当问责办法》,深入开展“四季清风”行动。

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创新开展“百姓问政四季行”活动,强化服务群众意识,提升行政服务效能。

干部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

全面落实“20字”好干部标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突出在实干中锤炼选拔干部,选派300名机关干部到“六个一线”锻炼成长。

深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在“第一书记”、党员志愿服务、智慧党建、社区大党委等方面取得一批示范性成果。

选优配强基层“带头人”,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官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加强“两新”组织建设,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五年来,按照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全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履行职责,有效开展工作。

坚持党管武装,深化全民国防教育,人武、双拥工作成效明显。

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红十字、残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统战、民族、宗教、台侨、老干部、关工委、档案等工作都取得了新进步。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区委不懈努力的结果,是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关心帮助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团结拼搏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中共云龙区委,向所有参与云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同志们,向所有关心支持云龙事业发展的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仅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坚定方向不动摇。

五年来,我们旗帜鲜明地把科学发展作为主旋律、最强音,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实践证明,只有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才能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构建云龙长远发展的战略优势。

第二,必须始终坚持创先争优、真抓实干不放松。

五年来,我们坚持高点定位、自我加压的工作要求,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目标导向、压力传递和激励考评机制,形成了全区上下你追我赶、勇争一流、埋头实干的生动局面。

实践证明,只有将创先争优定目标、真抓实干促落实有机结合,才能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不断开辟发展的广阔空间。

第三,必须始终坚持民生为先、共建共享不忘本。

五年来,我们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每年兴办一批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实践证明,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只有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第四,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不停步。

五年来,我们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把创新贯穿于发展理念、重大决策和工作措施之中,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改革创新。

实践证明,改革激发活力、创新引领发展,只有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第五,必须始终坚持团结和谐、凝心聚力不懈怠。

五年来,全区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全力维护党群团结、干群团结和社会团结,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全区上下和衷共济、踏实干事,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

实践证明,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只要我们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传统商贸等优势企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度有所下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刚性支出持续增加;产业层次和结构不尽合理,房地产业比重偏大,转型升级任务繁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不少欠账,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难度较大,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少数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能力水平、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要求还不适应,党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加强等等。

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

站在新的起点上展望未来,深刻分析面临的形势和发展的基础,云龙正处于爬坡过坎、赶超跨越、大有作为的时期。

未来五年,将是云龙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期。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沿东陇海经济带是我们面临的最富含金量的历史机遇。

市委、市政府围绕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三大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的发展思路,双向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

同时,云龙经过多年的积累,产业竞争力、资源集聚力、发展支撑力显著增强,一批重点项目和企业正释放新的动能,必将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未来五年,将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突破期。

多年来,云龙在主城区率先完成“退二进三”,服务业占绝对优势的产业结构加速形成。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加快服务业总量规模扩大、质量效益提升,夯实云龙发展的产业支撑,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此,必须在国家和省市发展大格局中定位云龙板块的产业发展,牢固树立“产业兴区、服务业强区”的鲜明导向,着力探求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未来五年,将是群众多元需求的快速增长期。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与日俱增,对提高生活品质、丰富精神生活的期待不断提升,成为推动供给方式转变和需求结构优化的强大动力。

我们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共同发力,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基于上述认识和思考,今后五年全区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迈上新台阶、建设新云龙”总揽全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云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围绕一个主题,明确五个定位。

围绕一个主题——就是建设“强富美高”新云龙。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努力建设发展更加科学、城市更加文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的现代化城区。

明确五个定位——就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空间优化、服务业强区、可持续发展和民生共建共享“五大战略”,加快建设服务业先导区、新型城市化标志区、科教文旅特色区、平安法治示范区和社会治理领先区。

1、全力打造服务业先导区。

牢固树立“产业兴区、服务业强区”的鲜明导向,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力争突破320亿元,新兴服务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0%左右。

2、全力打造新型城市化标志区。

贯彻中央和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顺应城市向东、向东南发展趋势,加快新城、老城、东部城区“三核联动”,优化城市功能;加快翠屏山片区、大郭庄机场片区、潘塘片区拓展步伐,优化空间布局;加快产城融合、一体发展,优化生态环境,努力建设功能完善、和谐宜居、彰显特色的现代化城区。

3、全力打造科教文旅特色区。

加强教育资源与科技创新的有效整合,构筑充满活力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2020年前达到省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标准。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区、街道、社区三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依托汉文化景区、户部山(回龙窝)等历史文化载体优势,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4、全力打造平安法治示范区。

深化平安法治建设,构筑规范有序的现代社会管理体系,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公正廉洁司法、社会综合治理、平安法治队伍建设持续走在全省、全市前列。

到2020年,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稳定在98%以上,法治建设满意度达93%以上。

5、全力打造社会治理领先区。

深化“政社互动”,全面推进社区大党委制、邻里中心和社区协商民主工作,加快构建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工为骨干的“三社”共治联动机制,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努力实现政府治理与基层群众自治高度融合,建成“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转型升级,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云龙”构筑发展支撑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紧密对接全市“333”现代服务业体系,培育壮大云龙主导产业,努力在“产业兴区、服务业强区”上取得新突破。

一是强化城市产业支撑。

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加快省“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创新示范区”创建步伐,引导宣武、升辉、淮海综合物流园等专业市场升级改造,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和消费集聚能力;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业态,培育发现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

二是大力发展平台经济。

学习借鉴浙江“特色小镇”模式,突出云龙产业、生态和人文特色,打造一批发展模式多样化的产业平台。

坚持产业化、特色化、多元化发展路径,整合盘活楼宇资源,强力推进楼宇经济加快发展。

依托万达、宝龙、尚仕广场等精品楼宇,积极引进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中介服务等业态,做大做强楼宇经济平台和主题功能街区,增强城区经济发展新活力。

三是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

积极探索众创、众筹等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有效对接,推动发展动能加快转换。

以“互联网+”深入推进商业模式和供应链、物流链创新,带动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升级改造。

加快电商拓市步伐,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电子商务“生力军”。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

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一是抓好创新载体建设。

以启迪科技城、师大科技园等龙头型产业园区为载体,搭建高水平、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金融支持体系,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

紧紧抓住“智慧徐州”建设契机,加快九次方大数据交易中心、九夏(中兴)智慧产业园启动运营。

统筹推进大学生创业园等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建设,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二是完善政策扶持机制。

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建立和完善新兴产业创投政策体系、融资体系、监管和预警体系,扩大社会资本参与新兴产业创投计划。

三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全方位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技术创新联合协作和各类创新组织建设,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取得新突破。

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实施“云龙优才”计划,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以人才、智力集聚引领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全力培育发展动能。

聚焦重点产业猛攻招商引资,以重点项目突破带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

紧盯“555”企业,瞄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云龙产业定位的项目,更大力度开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招商,突出以企引企,形成同类企业集群、产业上下游配套的集聚效应。

加快发展总部经济,重点引进跨国公司、行业龙头企业的物流中心、采购中心等区域性总部。

严格落实领导包挂项目制度,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完善重点项目推进、会办、督查等制度,推动招商项目快落地、新建项目快开工、在建项目快竣工,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二)突出新型城市化,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云龙”创设良好环境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坚持成片开发、混合开发、融合开发,打造三核联动、产城融合、一体发展新格局。

加大老城区更新改造力度,突出商业、金融、文化、旅游等功能,加快推进中心商圈、老徐州历史文化片区建设,全面增强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积极配合推进新城区功能性配套项目建设,全面激活新城人气、商气。

大力推进东部城区空间拓展和功能完善,加快城中村和棚户区连片开发,积极拓展翠屏山片区、大郭庄机场周边片区发展空间,重点实施一批带动力强的功能性项目和产业项目,加快西融老城、南融新城、东融开发区和高铁生态商务区步伐。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深入推进城市综合执法、街居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城区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制。

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加大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力度,深入开展示范路和幸福家园创建,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标准化、系统化、常态化。

扎实推进环卫公共设施等重点工程建设,完善环卫保洁、道路养护、绿化养护等市场化运作机制。

加快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规范发展融资平台,通过BOT、PPP等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城市建设。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更加突出环保优先,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加快新型生态城区建设步伐。

着力构建生态廊道,以三八河、故黄河为主体,继续推进33条水体改造工程。

加快建设安全可靠的水利基础设施,到2020年城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

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加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城市绿廊及城郊绿化建设,构建城郊一体化的绿色生态网络体系。

以潘塘区域为重点,积极发展特色鲜明的现代都市农业,继续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建设美丽乡村。

(三)突出改革创新,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云龙”提供不竭动力

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

通过扩大新市民住房刚需、支持居民改善性需求、扩大棚改货币化安置等方式,实施精准去库存、联动去库存、转型去库存,积极消化存量,科学控制增量。

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有效化解潜在金融风险。

大力推进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重点,深化简政放权,打好降成本“组合拳”。

扎实做好“营改增”各项工作,落实引导政策,在企业得益受惠的前提下,努力保持财税收入稳定增长。

深化各项改革创新。

持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完善上下联动、功能完备、便捷高效的区、街道、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

深化社会领域改革,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医疗、养老、文体设施建设。

深入推进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打造淮海经济区现代服务业新高地。

突出抓好“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积极探索具有云龙特色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沿东陇海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机遇,在更高层面上参与区域共同发展,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双向开放新局面。

加快“走出去”步伐,着力扶持外贸龙头企业设立境外公司,扩大进出口规模。

大力推进与周边区域、板块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

进一步加强商贸物流、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和发展。

(四)突出文化引领,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云龙”营造和谐氛围

提高思想文化凝聚力。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正能量、树立新风尚。

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强化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网上宣传阵地建设,提升舆论引导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生态。

增强公共文化辐射力。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广泛开展“书香云龙”等主题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统筹做好“市民文明”和“城市文明”两篇文章,深化“云龙基础文明15条”等宣传教育,做好“云龙好人”、“星级家庭”评选、家风传承等活动,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