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7977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25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docx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docx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材料

2016年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数与代数:

知识点一:

整数和小数的意义。

分类

分数的意义

举例

整数

自然数

正整数

像1、2、3……这样的数称为正整数。

3,98,708…

0

“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整数

像-1、-2、-3…这样的数称为负整数。

-83,-296…

小数

有限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作有限小数。

2.85,40.05…

无限小数

循环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作无限小数。

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一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作无限小数。

3.222,50.252525

801.103103…

不循环小数

3.1415926…

知识点二:

整数、小数和正、负数的读、写法。

知识要点

具体内容

举例

整数读、写法

读法

读数前通常先把这个数分级,再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读,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每一级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每一级开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注;读完每一级的时候还要读出这一级的单位

2003003005

读作:

二十亿零三百万三千零五

写法

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占位。

三十亿五千零八十万

写作:

3050800000

小数读、写法

读法

读小数时,从左往右,正数部分按照正数的读法来读(正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从高位起,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即使是连续的几个0,也要一次读出来。

12.00735

读作:

十二点零零七三五

写法

写小数时,从左往右的顺序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从高位起,一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

二十二点三零五

写作:

22.305

正、负数的读、写法

正数的读法

“+”读作“正”,“+”后面是几就读作几。

+20

读作:

正二十

负数的读法

“-”读作“负”,“-”后面是几就读作几。

-2.085

读作:

负二点零八五

正、负数的写法

正、负数表示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为了区分正、负数,正数就在数的前面加“+”,也可以省略不写;负数则在数的前面加“-”,不可以省略

知识点三:

整数和小数的数位、计数单位及进率。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亿级

万级

个级

十分位

百分位

千分位

万分位

……

数位

……

十亿位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计数单位

……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一(个)

十分之一

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

万分之一

……

注:

十位制计数法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如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知识点四:

数的改写及求近似值。

1、把多位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把多位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先把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4或8位(小数部分末尾是0的要划掉),再在数的后面写上“万”或“亿”字,中间用“=”连接。

2、求近似值。

(1)省略尾数改写成近似数:

先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再在数的后面写上“万”或“亿”字,得出的是近似数,中间用“≈”连接。

(2)求小数的近似值:

要求把小数保留到哪一位,就看这一位后面一位上的数,再按照“四舍五入”法省略,中间用“≈”连接。

知识点五:

数的大小比较。

知识要点

具体内容

举例

整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数位,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大的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1243>987

5467>5375

小数的大小比较

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就大;整数部位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37.21>8.69

2.417>2.409

正、负数的大小比较

(1)正数大于负数。

(2)负数与负数比较,负号后面的数越大,这个负数反而越小。

2.5>-7

-1.6>-8.5

知识点六:

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等有关知识。

知识要点

具体内容

举例

因数、倍数

意义

如果(是非0自然数),那么都叫作的因数,或者是的倍数。

49=36,就说4和9是36的因数,36是4和9的倍数。

特征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既是它本身的因数,又是它本身的倍数。

9的因数有1、3、9,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9);9的倍数有9、18、27、36……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9),没有最大的倍数。

“0”的问题

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不包括0的整数。

2、3、5的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10,118,2546……

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15,210,3005……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9,87,288……

奇数、偶数的意义

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奇数。

偶数:

0,46,528……奇数:

1,39,873……

质数、合数

质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

(最小的质数是2)

2,17,97……

合数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

(最小的和数是4)

4,69,3020……

判断方法

数因数的个数或查质数表。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叫作分解质因数。

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作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42=237

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通常用短除法。

 

3

9

3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作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作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8的因数有1、2、4、8。

10的因数有1、2、5、10。

8和10的公因数有1、2,

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法

枚举法;缩小倍数法;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法。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作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作最小公倍数。

6的倍数有6、12、18、24…9的倍数有9、18、27、36…6和9的公倍数有18、36…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18。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枚举法;扩大倍数法;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法。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特殊方法

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最小公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乘积。

16和4

16和4的最大公因数是4,最小公倍数是16。

8和9

8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89=72。

互质数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作互质数。

15和16(连续自然数,连续奇数…)

解答公因数与公倍数的问题

应用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求解实际问题,叫作公因数与公倍数的问题。

知识点七:

分数的有关知识。

一、分数:

1、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作分数。

2、分数单位: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的数,叫作分数单位。

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如的分数单位是,的分数单位是。

(注:

分数的分母是多少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分数的分类:

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作真分数,真分数都小于1。

假分数:

分子大于分母或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叫作假分数,假分数都大于1或等于1。

4、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作分数的基本性质。

5、与除法的关系:

(1)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2)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在分数中分母也不能为0,因为除数,分母为0没有意义。

6、约分: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且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的过程,叫作约分。

7、最简分数:

分数的分子、分母是互质的分数叫作最简分数。

8、通分: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作通分。

9、分数的大小比较: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小的分数比较小;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小。

10、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小数的基本性质的关系:

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就相当于把相应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10倍(或)、100倍(或)、1000倍(或)……

二、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知识要点

具体内容

举例

分数的读、写法

读法

读分数时,先读分数的分母,再读分数的“分之”,最后读分子。

读带分数时,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分数部分,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之间读一个“又”字。

读作:

十九分之十二

1读作:

一又四分之三

写法

写分数时,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写带分数时,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分数部分。

整数部分要对准分数线,距离要紧凑。

在列式计算中,分数线要对准“=”的中间。

九分之三写作:

三又四分之一写作:

3

三、百分数:

1、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作百分数。

百分数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2、百分数的读法:

百分数的读法与分数的读法相同。

先读百分号(分母),读成“百分之”,再读百分号前面的数(分子)。

如64%读作:

百分之六十四。

3、百分数的写法:

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是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四、数之间的联系:

1、整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

(2)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假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如果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所得的商就是整数;如果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所得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就是带分数的分数部分的分子,原分母不变。

(3)整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

把整数(0除外)化成假分数,用指定的分母(0除外)作分母,用分母与整数的乘积作分子。

(4)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

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原来的分母作为分母,用分母与整数的乘积再加上原来的分子作为分子。

2、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

1)小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一位小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0的分数,两位小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00的分数,三位小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000的分数……)

2)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

要看这个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

如果是最简分数,就要看其分母中含有哪里质因数。

如果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3、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联系。

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而百分数只表示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比,不能用来表示具体的数。

因此,分数可以有单位,而百分数不能有单位。

3、分数、小数与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知识点八:

常见的量。

一、常见的计量单位及其进率:

1、质量单位及进率。

1)常见的质量单位有吨、千克、克。

2)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2、时间单位及进率。

1)时间单位有世纪、年、月、日、时、分、秒,还有季度、旬、星期等。

2)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一年有12个月(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按大小月份

大月

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每月31天)

每个月分分三旬:

上旬(1至10日)中旬(11至20日)下旬(21至月末)

小月

4月、6月、9月、11月(每月30天)

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按四个季度分

第一季度

1月、2月、3月

第二季度

4月、5月、6月

第三季度

7月、8月、9月

第四季度

10月、11月、12月

3)日、时、分、秒等时间单位的关系。

1世纪=100年1日=24时1时=60分1分=60秒1星期=7天

4)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根据公历年份判断,整百、整千的年份是400的倍数,其他年份是4的倍数的都是闰年,反之则是平年。

4、人民币的单位及进率。

1)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1元=10角1角=10分。

二、24时记时法:

1、24时记时法的意义:

用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法,通常叫作24时记时法。

2、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换算。

24时记时法中,时针走第一圈时,钟面上的时数与普通记时法相同。

而时针走第二圈时,相当于用钟面上的时数加上12,也就是比普通的记时法的下午时刻多12时。

这样,下午1时就是13时,下午2时就是14时……

三、名数之间的互化:

1、名数的意义:

计量的结果要用数来表示,并且还要带上单位名称,通常把它们合起来叫作名数。

只带一个单位名称的,叫作单名数。

如1米、30天等;带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作复名数。

如3吨50千克、1米5厘米等。

2、名数的写法:

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用进率去乘,反之用进率去除。

当进率是10、100、1000……时,可以把小数点向右(或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知识点九:

数的运算。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

整数

小数

分数

加法的意义

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的运算。

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

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

减法的意义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

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

乘法的意义

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一个数乘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除法的意义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二、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

整数

小数

分数

加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

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要从前一位上退1,在本位上加10在减。

乘法

从低位到高位分别用因数的每一位去乘另一个因数。

用因数的哪一位去乘,求得的积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个对齐,然后把几次求得的积相加起来。

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除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有几位就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前几位比除数小,就多取一位在除,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每次除得的余数都必须比除数小。

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如果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写“0”。

除数是整数时,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除数是小数时,要先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同时把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加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三、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法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

乘法

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五、四则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1、运算定律。

名称

文字叙述

用字母表示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2、运算性质。

1)减法的运算性质。

2)除法的运算性质(除数不为0)。

3)商不变的性质。

六、估算:

1、估算的意义:

把参与运算的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

2、常用的估算策略。

1)凑整的方法。

如凑成整十、整百……的数或凑成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

2)取一个中间数。

例如求32、37、30、39这四个数的和,这些数都接近35,有的比35多一些,有的比35少一些,那么就取一个中间数35,直接用354,估算出这四个数的和大约是多少。

3)利用特殊的数据特点进行估算。

例如求1268,就可以想到125,估算出结果大约是1000。

4)寻找区间。

也叫作去尾进一,去尾就是只看首位,那么只看首位的时候,估算的结果就是它至少可能是多少;进一就是首位加一,例如278就看成300,首位加一,估算的结果就是它最多可能是多少。

这样就找到了它的区间。

5)两个数,一个数往大了估,一个数往小了估,或者一个数估一个数不估。

七、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1、四则混合运算分为两级:

加法和减法叫作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作第二级运算。

2、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1)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是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3)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按照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顺序计算。

八、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1、审清题意,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列式解答。

4、回顾反思,检验并写出答案。

九、解决问题常用的两种分析方法:

1、综合法:

从已知数量和已知数量的关系入手,分析利用已知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直到求出所求未知数量的解题方法。

2、分析法:

从所求的问题出发,逐步找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条件,一次推导,直到问题得以解决的方法。

十、解决问题常用的策略:

1、特点:

简单应用题都是由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并且问题与两个已知条件都是直接相关的。

也就是说,都可以由已知条件经过一步计算直接求出答案。

2、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方法:

按照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选择解题方法,求出答案。

3、常见的数量关系:

收入-支出=结余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单产量数量=总产量本金利率时间=利息

十一、复合应用题:

1、特点:

复合应用题需要两步或者两步以上的计算才能求得答案的应用题。

2、应用题:

归一、归总、和差、倍数应用题,行程应用题,鸡兔同笼应用题。

1)归一应用题。

含义:

先求“单一量”是多少的应用题,叫作归一应用题。

基本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单一量(每份数)单一量份数=总量(正归一)总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

正、反归一问题的异同:

相同点是在一般情况下,第一步先求出单一量;不同点在第二步,正归一问题是求几个单一量一共是多少,反归一问题是求包含多少个单一量。

2)归总应用题。

含义:

先求出“总量”,再根据“总量”和其他条件求出所求量的应用题,叫作归总应用题。

解题关键:

先求出总量,以“总量”为标准,根据题中其他已知条件把所求的问题解答出来。

3)和差应用题。

含义:

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叫作和差问题。

基本数量关系:

较大数=(和+差)2较小数=(和-差)2

4)倍数应用题。

含义:

已知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及其他条件,求各数量是多少的应用题,叫作倍数应用题。

分类:

、和倍问题: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问题。

解法:

把较小数看作1倍数,则较大数就是几倍数。

基本公式:

两个数的和(倍数+1)=较小数(1倍数)

较小数倍数=较大数(几倍数)

两个数的和-较小数=较大数(几倍数)

、差倍问题:

已知两个数的差与这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问题。

解法:

把较小数看作1倍数,则较大数是几倍数,其差是较小数的(倍数-1)倍。

基本公式:

两个数的差(倍数-1)=较小数(1倍数)

较小数倍数=较大数(几倍数)

较小数+两数差=较大数(几倍数)

5)行程应用题。

相向而行问题的基本特征:

两个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

基本关系是相遇时间=相隔路程(即路程和)两个物体的速度和。

同向追及问题的基本特征:

两个物体同时不同地(或同地不同时)出发同向运动,后面的物体由于速度快,在一定时间内能追上前面的物体。

基本关系是追及时间=相隔路程(即路程差)两个物体的速度差。

行船问题:

、特点:

一般是研究船在“流水”中航行的问题。

它是行程问题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也是一种和差问题。

主要是考虑水速在逆行和顺行中的不同作用。

船速:

船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水速:

水流动的速度。

顺流速度:

船顺流航行的速度;逆流速度:

船逆流航行的速度。

、解题关键:

顺流速度是船速与水速的和,逆流速度是船速与水速的差,所以行船问题可以当作和差问题解答。

、数量关系式:

顺流速度=船速+水速逆流速度=船速-水速

船速=(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水速=(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路程=顺流速度顺流航行所需时间路程=逆流速度逆流航行所需时间

6)鸡兔同笼问题。

含义:

已知“鸡”与“兔”的总头数和总腿数,求“鸡”与“兔”各有多少只的一类问题,通常称为“鸡兔同笼”,又称“鸡兔同笼问题”。

解题关键:

解答“鸡兔同笼问题”一般采用假设法,假设全是一种动物(如全是“鸡”或全是“兔”),然后根据出现的腿数,可推算出另一种动物的只数;也可以采用列表法、画图法、方程法等。

解题方法:

假设全是鸡,兔的只数=(总腿数-2总头数)2

假设全是兔,鸡的只数=(4总头数-总腿数)2

十二、分数(或百分数)应用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

1)已知甲数和乙数,求甲数是乙数的几(百)之几。

方法:

甲数乙数

2)已知甲数和乙数,求甲数比乙数多几(百)分之几。

方法:

(甲数-乙数)乙数

3)已知甲数和乙数,求乙数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