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的起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8259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围棋的起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围棋的起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围棋的起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围棋的起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围棋的起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围棋的起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围棋的起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围棋的起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围棋的起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围棋的起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围棋的起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围棋的起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围棋的起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围棋的起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围棋的起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围棋的起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围棋的起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围棋的起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围棋的起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围棋的起源.docx

《围棋的起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围棋的起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围棋的起源.docx

围棋的起源

围棋的起源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

“弈,围棋也。

从丌、亦声”。

丌的古文字为两人举手握棋对局的象形。

围棋起源于什么时候尚有待继续探讨和研究。

目前大致有:

尧造围棋说、战争兵法说、天文八卦说、等等。

先秦的《世本·作篇》记载:

“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这是最早关于围棋起源的文字记载。

东晋张华在《博物志》中说:

“尧造围棋,以教丹朱。

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教之”。

《世本·作篇》还记载“乌曹作博”。

乌曹是夏桀的臣子。

尧、舜造围棋只是一种传说,目前无从考究。

尧造围棋说,将围棋的起源归功之于圣者。

这在中国古代是常见的。

李冰父子建造都江堰,蔡伦造纸,无不在于此。

那些真正的发明者、建造师早已不为人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尧造围棋说”不无道理。

对于尧造围棋之说,自古就有人不甚同意。

他们对围棋起源于教育感到疑问,他们认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征战、争斗。

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书中说:

“夫尧之有仁、义、礼、智、信、性也”,“岂能以害诈之心,争伪之智,用为战法、以教其子以伐国哉?

”并认为:

“弈之始作,必起自战国,有害诈争伪之道,当纵横者流之作矣”。

元虞集(号邵庵老人)在《玄玄棋经》序中也认为:

“昔者尧舜造围棋,以教其子,或者疑之,以为丹朱、商均之愚,圣人宜教之仁义礼智之道,岂为傲闲之具、变诈之术,以宜其愚哉?

天文八卦说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弈旨》:

“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

邵庵老人在《玄玄棋经》作序时说:

“夫棋之制也,有天地方圆之象,有阴阳动静之理,有星辰分布之序,有春秋生杀之权,有山河表里之势”[1]。

宋代《棋经十三篇》则将此种观点推至极至:

“夫万物之数,从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

一者,生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

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数。

分而为四隅,以象四时。

隅各九十路,以象其日。

外周七十二路,以象其候。

枯棋三百六十,白黑相半,以法阴阳”。

围棋的雏形不可能如同现代一样完善。

可以猜测,围棋大概起源于一种简单的游戏。

人们在劳作之余,画地为盘,拾木(石)为棋。

这才是最早期围棋的雏形。

这种简单的游戏,即使在当今也不少见。

在普通劳动群众之间,仍流行一些简单的棋类游戏,如氏族棋、对角棋等。

这些游戏虽然在各地形式有所不同,规则有所不同,但是,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简单。

武汉地区就曾流行一种对角棋。

这种棋只有纵横3条线,双方各有3个棋子。

开局时沿已方底线布置,轮流走动,直至一方的三子形成对角线为胜。

对角棋极为简单,只要认真下,双方均很难取胜。

但是,对角棋为野外工作的人们所喜爱,常在劳作休息之余玩玩。

武汉地区还流行一种稍复杂的棋。

棋盘的道数和形状更复杂。

双方各有9枚棋子。

游戏双方先下棋,下完后再走动。

当对方的棋子直线(或斜线)两端为已方棋子时就可以提走。

直致某一方被全部被吃掉或无棋可走为负。

藏棋中也流行这种简单的棋。

最早流行的棋盘是多少道不得而知,可能是纵横五道、七道、或多、或少。

围棋从这种早期简单的流行游戏演变、定型为竞技性很强的棋种,其间必定有能人贤士曾将其加以“规则”才能定型,才能推广流传开来。

这个能人贤士可能是乌曹这样的大臣,也可能是尧、舜这样的帝王本人。

只有他们这些权威人士,才能对围棋的定型有影响力和说服力,才能使围棋推广流行开来。

不管“尧造围棋说”是否真实,至少说明,围棋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

围棋作为游戏,同时具有教育和启发的作用,这应该是围棋有了以后,人们在游戏中认识到的。

一种游戏得以流行,与其游戏内容和方法的趣味性有关。

围棋不仅具有趣味性,还因其对抗性引人入胜。

围棋起源于古代战争也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学术观点。

但若说它起源于战国似有不妥之处。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双方对阵而战。

这一点从出土的秦兵马俑可见一斑。

整个兵马俑的军队中,兵种齐全,官兵分明,列阵整齐,威严有序。

从其形态上来看,象棋更与这种战争相近、相似。

围棋,只有黑白两色,单个棋子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棋子的作用只有放在棋盘上才能显露。

作者认为,围棋的本源是“四吃一”,这更象征古代围猎或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

当已方将猎物(或敌人)包围时,就能擒获(或消灭)对方。

反之,当猛兽(或敌人)将自己所包围时,就会因势孤力单而被猛兽(或敌人)吃掉(或消灭)。

当几个人连在一连的时候,就不容易被吃掉或消灭,团结在这里显示出力量。

没有将帅、没有军官,内部平等,一致对外。

个人的作用与其身份无关,只与他所在的位置有关。

所以,可以认为,如果说围棋起源于战争,也应该是远古部落战争的重现。

从这个角度来看,围棋可能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可能起源尧、舜时代。

从这个角度来看,围棋的本源应该是围“棋”,而不是围“地”。

围棋或许起源于原始狩猎或部落战争,也许是尧、舜等圣人将民间游戏定型为人见人爱的竞技游戏。

至于围棋与兵法的关系,应该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古代军事家青睐围棋,是因为能够从围棋得到若干领悟。

至于围棋起源于天文、八卦,显得有些牵强附会。

这是围棋生成、流行以后,文人墨客的意断。

而且这种说法只能是针对19道盘而言。

当然,或许这种说法帮助了19道盘形成或流行也未为而知。

换句话说,也许19道盘起源于天文、八卦说。

谈到围棋的起源,首先要明确的可能是这样一些问题:

从什么时候算起源,是最早的类围棋游戏雏形,还是规则基本定型时的围棋?

什么样的形式算起源,是最早出现的简单棋盘还是定格为17路盘?

对于围棋的起源,可以大胆假设,但要小心求证,不可随意断言。

围棋的起源还有待于考古发现来证实。

围棋最早期的简单雏形游戏也许会永远成为一个谜。

但是,围棋从画地为盘,拾木(石)为棋,到焚香淋浴,附庸风雅,一定是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不可能由一个圣人拍脑袋而发明,也不可能一开始就如现今我们看到的这样完整。

有一点是没有争论的,那就是围棋起源于中国。

围棋到了东汉已经基本定型,并且已经是17道盘和19道盘共存于世。

三国时期,围棋已经在贵族是流行,并出现时最早的围棋棋谱——“吴图”。

两晋、南北朝围棋得到极大的发展,也许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了从17道盘到19道盘的转变。

隋唐时期不仅大量出现了围棋书籍和还完善了围棋理论。

到了明清时代,围棋已经成为平民的普通玩物。

围棋在隋唐时期先后传到流球、高丽、西藏和西域等周边地区扩展。

日本人对围棋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取消座子,使围棋变得更复杂,更有趣。

日本人还对围棋进行了理论研究,才形成了现代围棋。

围棋的别名

围棋,顾名思义,就是对弈双方互相围地。

古代文人雅士还附于围棋还有一些别名。

下棋双方是通过落于棋盘的棋子来表达棋手的意图,故得名“手谈”。

围棋为黑白两色棋子,黑如“乌”,白如“鹭”,故有“乌鹭”、“黑白”之称。

唐元稹《酬段丞与诸棋流见赠》诗曰:

“异日玄黄队,今宵黑白棋”。

宋王之道《蝶恋花》:

“黑白斑斑乌间鹭。

“烂柯”来自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

围棋棋盘形方,棋子体圆,故人称“方圆”。

《新唐书·李泌传》:

“方若棋局,圆若棋子。

古人认为下棋投入其中时,可以“忘忧”。

北宋皇帝赵佶在诗中写道“忘忧清乐在枰棋”。

古时士大夫逃避现实,隐入深山以棋渡日,所以围棋也获“坐隐”之称。

南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曰:

“王中郎以围棋为坐隐。

此外,还有“通幽”、“河略”、“坐藩”、“略阵”等别名。

明翰林学士解缙的一首诗包罗了围棋别称,绕有趣味:

鸡鸭乌鹭玉楸枰,群臣黑白竞输赢;

烂柯岁月刀兵见,方圆世界泪皆凝。

河洛千条待整治,吴图万里需修容;

何必手谈国家事,忘忧坐隐到天明。

围棋棋具

内容包括:

棋具的材料;棋盘道数

中国古今围棋名手

1、弈秋

中国有记载的最早国手。

孟子曰: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王积薪

生于武则天时代。

唐代棋坛第一高手,开元、天宝年间翰林院棋待诏。

少年时家境贫寒,父母早亡,以砍柴为生。

因劳作勤奋,常常使家里的柴草堆积如山,故以“积薪”为名。

那时候佛教盛行,王积薪上山砍柴时常常看庙中僧人下棋。

僧人见他聪明好学,便教授他棋艺和棋图。

很快地,王积薪学弈勤奋,便在乡里没有对手。

常外出寻人对弈。

《云仙杂记》记载“王积薪每出游必携围棋短具,画纸为局,与棋子并盛竹筒中,系于车辕马鬛之间,道上虽遇匹夫,亦与对手”。

开元中,与高手冯汪在太原慰陈九言的“金谷第”中连弈九局,多胜,被推为第一名手。

后被推荐进入翰林院,做了棋待诏,封为九品官。

著有《金谷园九局图》一卷(一说徐铉著)、《凤池图》一卷、《棋决》三卷。

著名的是围棋《十诀》,为后代棋手奉为金科玉律。

2、顾师言

唐代棋手,生于武则天时期。

从小家境贫寒,会昌、大中年间翰林院棋待诏。

《忘忧清乐集》中载有与棋待诏阎景实争夺“盖金花碗”对局,称晚唐第一高手。

唐苏鹗《杜阳杂编》及南宋王应麟《玉海》等均载:

大中年间(847--860)日本国王子来朝,顾奉唐宣宗之命,与棋对局,至三十三着还未决胜负;顾“惧辱君命,而汗手凝思,方敢落指,则谓之镇神头,乃是解两征势也”,使对方瞠目缩臂,中盘服输。

是中日古代围棋交流中有影响的传说。

此事亦见于《旧唐书·宣宗本纪》,但未记细节,弈棋时间为大中二年(公元848年)三月间。

3、刘仲甫

北宋棋手,字甫之,籍贯有济阳(今属山东)、江西、江南诸说。

活动时期在元佑至政和年间。

居开封(今属河南)。

翰林院棋待诏,擅名二十余年。

刘仲甫攻杀凌厉,常常在与对方的扭杀中出妙手使其全局崩溃,人称其技艺较唐代王积薪高“两道”。

曾于绍圣元年(1094年)与名手杨中和、王珏、孙亻先等会于彭城市楼联棋,成我国现存最早的联棋棋谱成都府四仙子图。

著有《忘忧集》、《棋势》、《棋诀》及《造微》、《精理》诸集,今仅《棋诀》存。

4、过伯龄

(约1586-1662),一作百龄、柏龄。

明末清初棋手。

名文年,无锡(今属江苏)人。

邑名家子。

十一岁解弈,与人对局辄胜。

少年时因学台叶向高赏识,名噪江南。

及长,游北京,与前辈国手林符卿对弈百余局,占有优势。

数十年间,天下论弈者咸推伯龄为宗,奉为国手。

后与周嫩予对局,负多胜少。

入清后,来往于北京及江淮之间,与棋界名手角逐。

殁于北京。

熟悉当时流传棋式,所著《四子谱》以让四子为重点,参考古谱,有所创新,其中“倚盖”起手变化尤为详备。

另著有《三子谱》、《官子谱》,曾辑订明陆玄宇父子的《仙机武库》。

5、黄龙士和徐星友

名虬,字龙士;又名霞,字月天;江苏泰县人。

生于1651年,中年早逝,其死因不明。

黄龙士十六岁而闻名于国内。

黄龙士性格磊落,技艺超群,行棋轻灵多变,局面开阔,气魄宏大。

当时棋界无人能敌,被棋界尊称为“棋圣”。

著有《弈括》一书。

黄龙士的棋力到底有多高,众说不一,有人说他的棋力相当于现代围棋段位的十三段。

与黄龙士同有一位棋手,徐星友。

徐星友年长于黄龙士,但学棋较晚。

后从学于黄龙士。

双方经过不断的切磋,徐星友从被让四子逐渐减少到三子。

著名的“血泪篇”记载了黄龙士授徐星友三子的十局棋。

徐星友自此以后棋力大长,也成为一代国手。

黄龙士中年突然销声匿迹,且死因不明,卒于何年仍是棋界的谜。

徐星友,名远,钱塘人,生于1644年(清顺治元年)。

徐星友学棋较晚,从学于黄龙士。

经“血泪篇”十局后,棋力大增,大器晚成。

徐星友的棋艺特点是“平淡”。

他自述道:

“冲和恬淡,浑元融和”,“制于有形,不若制于无形”,“善战而胜,曷若不战屈人”。

著有《兼山堂弈谱》。

6、范西屏和施襄夏

范世勋(1708-?

),字西屏,浙江海宁人。

范西屏天资聪明,七、八岁时就能启蒙老师抗衡。

后拜俞长侯为师。

十五岁时,俞长侯以让先与其对弈十局。

范西屏取得全胜。

从此范西屏棋艺大长,16岁已经成为一代国手。

范西屏属“天才型”的棋手,反应灵敏、落子如飞,棋风奔放幽远,想入非非,不拘泥于前人之法。

著有《桃花泉弈谱》等著作。

施定庵(1709-1770),字襄夏,与范西屏同为浙江海宁人。

施襄夏与范西屏同从师于俞长侯,但大器晚成,到30岁以后才成为一代国手。

施襄夏棋风稳重,棋路精密细腻,棋理精深透彻,深谋深算。

著有《弈理指归》、《弈理指归续篇》等。

施襄夏属“功夫型”的棋手,一向反对随手落子,下棋时常陷于冥思苦想。

施范二人下棋时:

“施敛眉沉思,或日昳未下一子,而西屏嬉游歌呼,应毕则咍鼾去”。

乾隆四年(1739年),平湖围棋世家张永年聘请范、施二人到家教棋。

这一年,二人在张家进行了十局对抗。

二人呕心沥血,竭力施展平生绝技,局面出神入化,留下了“当湖十局”这样的不朽棋谱。

当湖十局将我国古代对子局的水平推到极至。

7、吴清源

又名吴泉。

1914年生于福建福州。

小时候随父亲学会围棋。

1923年已经能够与京中高手汪云峰、顾水如、刘棣怀等高手对抗。

早期曾得到大军阀段祺瑞的资助。

1928年漂洋到日本,从师于濑越宪作,开始其围棋生涯。

1933年与日本名人秀哉对局时,前三手分别下在“三·3”“星”和“天元”,震动了棋界。

同年与好友木谷实共同推出了轰动棋界的“新布局法”。

1939年开始与木谷实的十番棋比赛,以5胜一负的成绩将日本第一人木谷实打到降级的份上。

1941年,吴清源在与前辈棋手雁金准一的十番棋中,以4胜一负领先,因照顾雁金准一的声誉和健康中止了比赛。

随后又与5位年轻棋手进行的十番棋中,将这些新锐棋手均打到降级。

孤身奋斗15年,直到遭遇车祸才使其成绩下降。

吴清源在四十年代曾陷入邪教组织“玺宇教”。

吴清源一生致力于围棋创新,假造了大量的新定式,如著名的大雪崩内拐定式。

吴清源先生留下了800多局棋谱,著有《黑布局》、《白布局》、《吴清源自选百局》等。

吴清源先生的棋艺博大精深、奇兵屡出、变化万千,有如神龙,更兼意境高远,全局在胸。

一生孜孜不倦,终成为一代名师。

直到本世纪初,80高龄的吴清源先生还提出“廿一世纪围棋理论”——“六合的调和”。

8、刘棣怀

1897年5月生于安徽桐城,13岁在南京开始学习围棋。

1914年移居北京,受到国手汪云峰、顾水如等人的指教。

1928年迁往南方,曾漂泊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

刘棣杯秉承中国的力战型棋风,战斗力特强。

但是,常常贪恋死子,被人称为“一子不舍刘大将”。

新中国成立以后,曾于1958年、1959年夺得全国冠军。

刘棣杯晚年至力于研究棋艺和培养青年棋手,于1979年11月18日逝世。

9、过惕生

(?

-1989年12月7日),1962年全国冠军。

过惕生是我国最早接受日本现代围棋理论,并付之实践的棋手。

刘棣怀与过惕生曾并称为“南刘北过”

10、陈祖德

上海人,1944年2月19日生。

获1964年、1966年、1974年全国个人赛冠军。

在中日围棋比赛中,是我国第一位战胜日本九段的棋手。

1982年被授予九段。

后因身患癌症后退居二线。

著有《超越自我》、《当湖十局细解》、《无极谱》等书,曾获“茅盾文学奖”。

陈祖德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围棋棋手的杰出代表,秉承了中国古代的力战型棋风,又吸收了现代日本围棋理论,是“中国流”布局的创始人。

11、聂卫平

河北深县人,1952年8月17日生。

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兼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棋院技术顾问,我国建国以来杰出教练员。

10岁开始学棋。

获6次全国个人赛冠军,8次“新体育杯”冠军,第2届“棋王”,第5届、第6届“天元”,首届“国手战”冠军,6次全国“十强赛”冠军,首届“应氏杯”赛亚军,1990年“富士通杯”亚军。

第5届中日围棋天元战优胜。

进入第4届、第5届东洋证券杯四强、第6届亚军。

获《新民围棋》特别棋战——聂马七番棋优胜(4比3胜马晓春九段)。

获第9届天元战挑战权,1995年宝胜电缆杯冠军。

获第5届、第9届CCTV杯赛冠军,1998年海天杯元老赛冠军。

1982年被授予九段,1988年被中国围棋协会授予围棋“棋圣”称号。

1999年被评为“新中国棋坛十大杰出人物”。

著有《我的围棋之路》、《聂卫平自战百局》等书。

日本古今围棋名棋手

1、本因坊算砂

日本第一世本因坊,俗名叫加纳与三郎,生于嘉靖年代(1557左右)[围棋天地1999.5]。

算砂八岁时,为了躲避战火,他父亲便把他送到寂光寺去当和尚,法名日海。

日海小和尚聪明绝顶,极具棋才。

他在颂经念佛之余,对围棋大感兴趣。

这时日本的第一高手名叫仙也。

日海得空就去请教,数年功夫便青出于蓝,取代了仙也日本第一高手的位置。

当时的统治者丰臣秀吉也爱下棋,认为弈理与兵法相通。

在秀吉的协助下,日海扩建改造了寂光寺,自己改号为本因坊,改名为算砂。

成为日本第一世本因坊。

2、本因坊丈和

(1787-1847),十二世本因坊。

本姓户谷,又姓葛野,幼名松之助,生于信州水内郡。

少时入本因坊门,为十一世元丈的弟子。

16岁入段,32岁产为本因坊迹目,41岁晋升为八段。

1821年,在不进行争棋的情况下被官方确立为名人棋所。

1835年7月出席松平周防守棋会,击败幻庵因硕的弟子赤星因彻。

丈和棋艺超群,中盘战斗力强悍,算路精确深远,被日本棋界誉为“后圣”。

著有《国技观光》、《收枰精思》。

3、本因坊秀策

(1829-1862),十四世本因坊秀和迹目。

本姓安田,初名虎次郎。

自幼由母亲启蒙围棋。

10岁入本因坊门;11岁入段;17岁升四段;19岁六段,同年立为秀和迹目;20岁升为七段,出席御城棋。

此后13年间占胜所有御城棋对手,连胜19局。

秀策棋风蕴藉悠远,妙入番微,曾创造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秀策流布局”,被称为日本棋圣。

著有《敲玉余韵》、《本因坊秀策全集》。

4、本因坊秀哉

(1874-1940),原名田村保寿,为21世本因坊。

8岁学棋,10岁入方圆社,拜18世本因坊秀荣为师。

13岁入段。

1892年改入19世本因坊秀荣门下,同年晋升四段。

1897年5段;1900年6段。

1905年7段。

1908年继位21世本因坊并升为8段,改名秀哉。

1914年被推举为名人。

1919年曾访问中国。

1924年创建日本棋院。

秀哉是身处日本围棋历史交替之际,是旧时代的最后一名代表。

1939年将本因坊无偿转让给日本棋院,成为最后一届世袭本因坊。

他棋风雄肆奔放,机略纵横;激战中常能以凶险之着出奇制胜。

秀哉自从成为名人后就没有执过黑棋,在黑棋不贴目的情况下独霸日本棋坛数十年没有输过,被誉为“不败的名人”。

著有《死活妙机》、《围棋神髓》、《名人围棋全集》等著作。

5、雁金准一

1879年,雁金准一生于日本东京,本姓岩濑,后随母姓。

早年师从中川龟三郞。

15岁入段,第二年升二段,26岁升5段,1907年升7段。

1959年被 推举为9段,同年逝世。

17岁入方园社为塾生。

26岁时脱离方圆社改入本因坊。

本因坊秀荣逝世。

本因坊门一些长老支持田村保寿做继承人,秀荣的妻子一派则支持雁金准一。

因意见分歧,则由秀荣的弟弟秀元暂任本因坊。

1908年田村保寿成为21世本因坊,雁金准一由此反目。

当年成立敲玉会。

1920年重归方圆社。

1922年与铃木为次郞等组成裨圣会,1924年参加创建日本棋院,同年脱离日本棋院组织棋正社.1941年创立琼韵社。

雁金准一是力战型棋手,中盘对杀力特强,算路精确,善于治孤。

6、藤泽朋斋

1920年生于日本横滨,与藤泽秀行是本家,由曾祖父启蒙围棋。

1930年成为日本棋院第一期院生。

1993年8月逝世。

藤泽朋斋少年时就表现突出。

1933年15岁入初段,随后一年一段,1936年四段。

1938年,他执黑与当时的六位六段对抗获得全胜,得到“执黑无敌”的称号。

1941年晋为六段。

1949年他为九段,这是日本通过大手合升为九段的第一人。

也是秀哉名人死后,日本的第一位九段。

藤泽朋斋升为九段后,要求授予名人称号。

但是,日本棋院考虑到吴清源日本第一人的棋力,也赠授吴清源为九段。

没能成。

藤泽是一位力战型棋手,计算精确,一往无前。

执黑常常是先取实地,再侵入对方阵地。

形成翻天覆地的大搏斗,不是大获全胜,就是全军复没。

后期执白常走模仿棋,对模仿棋颇有心得。

藤泽朋斋没有获得过大棋战的头衔。

7、木谷实

1908年1月25日生于日本神户市。

6、7岁时学会围棋。

自幼聪慧,有“怪童凡”之称。

1918年拜师于久保松四段。

1923年入段,1929年以全胜战绩升为五段。

1956年升入九段。

1933年,木谷实与吴清源创造了“新布局”,震动棋界,在日本引发一场围棋革命。

在当年的升段赛中,以三连星布局大获成功。

后来,木谷实转为以实地为主的棋风。

木谷实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在本因坊战中获得头衔。

木谷身体不好,后半生致力于培养学生。

1933年,他创办的木谷道场后来享誉棋界。

从木谷道场出来的弟子多达54人,其中升到九段的23人,培养出来的著名棋手有:

大平修三、大竹英雄、石田芳夫、加藤正夫、武宫正树、小林觉、小林光一、赵治勋等。

这些弟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几乎垄断了日本的各大头衔。

其总段位超过四百段。

木谷实于1975年12月19日去世,享年67岁。

8、桥本宇太郞

1907年生于日本大阪。

1917年拜久保松胜喜为师,1920年改投濑越宪作门下。

1922年入段。

1926年四段。

1936年6段,1942年7段。

1954年九段。

桥本宇太郞曾获得第2、5、6期本因坊,第1、9期十段,第1、3、4期王座和第7期专业十杰优胜等冠军称号。

桥本宇本太郞棋风华丽轻灵,极富创造性,下棋如行去流水,柔中有刚。

年轻时曾与木谷实一道被称为日本棋院双壁——天才宇太郞和神童木谷实。

1950年离开日本棋院,创设关西棋院。

他1928年初次来华访问,以后曾多次到中国来访问,1977、1978年70高龄还到过中国。

1994年7月24日逝世,享年87岁。

9、高川格

高川格1915年生于日本和歌山县田边市。

1925年,10岁时曾到日本棋院学棋数月,后返回田边市拜光原伊太朗(五段)为师。

1928年13岁入初段。

1932年报考大孤商业大学失败后才决心当一名专业棋手。

1944年升七段,1960年升九段。

1986年11月26日逝世。

1952年,在第7期“本因坊”决战中,击败桥本宇太郎夺得桂冠。

自此以后,创下了9连霸,于1964年被授予“名誉本因坊”。

高川格还先后在“十段战”、“王座战”、“日本棋院冠军战”中问鼎。

1974年荣获日本政府颁发的“紫绶褒章”。

高川格六段时,因棋艺超群,曾与坂田荣男、藤泽秀行被誉为“日本棋院三杰”。

高川格信奉“流水不争先”,棋风稳健,柔中带刚,擅长形势细微、道路漫长的棋。

著《高川秀格全集》、《秀格乌鹭轶事》等。

10、板田荣男

1920年2月1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

6岁时开始学棋,8岁师从女棋手增渊辰子八段。

1935年入段。

1955年九段。

1951年在第1届日本棋院最高段者锦标赛中获胜,获得第一个头衔。

1955年、1958年分别在第1、4届最高位决定战中获得冠军。

1960年起连续4年获日本棋院第一位决定战冠军。

1961年在第9期王座战中获得王座桂冠。

1961年以4:

1击败高川格,获第16期本因坊位,号“荣寿”。

此后至1967年达到7连霸。

1963年以4:

3胜藤泽秀行获第2期名人桂冠,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名人本因坊。

1964年称霸除“十段”以外的名人、本因坊、日本棋院选手权、职业十来、王座、日本棋院第一位、NHK等七项比赛,并以30胜2负创年胜率94%的纪录。

1966年在第5期十段战中首次获十段桂冠。

1972年在第20期王座战中第7次获得王座位。

1973年在第11期十段战中第5次获得十段称号。

1974年第12次获得日本棋院选手权战桂冠。

1980年获紫绶奖章。

1982年第11次获得NHK杯赛冠军。

截止到1986年,共获“名人”、“本因坊”、“日本棋院选手权”、“最高位”、“职业十杰”、“日本棋院第一位”、“十段”、“王座”及各种快棋比赛冠军共64项。

1990年获勋二等瑞宝章、东京文化奖、J·C奖。

1992年当选为围棋界第一位文化功劳者。

2000年2月引退。

获得“秀哉奖”3次,NHK放送文化奖1次。

获得名誉本因坊、名誉日本棋院选手权者、名誉NHK杯选手权者称号。

坂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