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9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28783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9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9篇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9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9篇Word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9篇Word文档格式.docx

  三、教法分析

  1、对比分析法

  将分子结构进行分类对比,便于学生分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结构特点;

将氨和不同酸反应的实验设计为对比实验,便于学生分析氨与酸反应的本质。

  2、实验探究法

  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氨的性质。

  3、多媒体辅助法

  合理、恰当地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将静态事物动态化,将抽象事物直观化,以突破教学难点。

  4、演绎推理法

  运用已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逻辑演绎,推导氨的还原性。

  5、讲解法

  四、学法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振聋发聩的发出警告:

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因此,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致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结合本课题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提炼总结氨的物化性质。

  2、紧紧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导“因”或由“因”推“果”。

如抓住“氨易溶于水”(果)探求“氨的结构”(因),或根据“氮元素的化合价”(因)推测“氨具有还原性”(果)。

  3、指导学生用类比、对比等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发生联系,以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

如将“分子的极性”与“键的极性”进行类比,将“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进行对比等。

  4、引导学生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如在分析氨为极性分子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AB3型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它可能的空间结构是什么呢?

  五、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

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设疑探索,实验贯穿,整个教学程序中注重师生互动。

  共分为五个环节: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课后研究

  第一个环节:

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提供生活素材,使学生从中提炼出氨的物化性质,采用一段新闻视频导入新课。

这段新闻介绍了本地处置一起液氨泄漏事故的经过。

(见图1)

  另外,还可从这段新闻中截取一些能够体现氨的物理性质的图片,放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使用。

(见图2)

  (图1)(图2)

  第二个环节:

新课教学

  为了使“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线索更明确,把本课题的知识内容分解成以下四个模块。

  溶解性

  氨水

  结构

  碱性

  铵盐

  还原性

  硝酸

  结构……………性质…………用途

  

(1)结构——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

  学生在新闻中了解到氨易溶于水,很自然想到:

为什么呢?

这就需要先学习氨的结构。

从氮的原子结构和氨的分子组成入手,使用球棍模型,分析氨的分子结构。

  氨是三角锥形结构,为什么就易溶于水呢?

这就需要进一步学习什么是极性分子。

这里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瓶颈,使用多媒体。

  先展示分子模型的图片,通过类比、对比的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极性分子,并能够根据已知分子结构进行判断(见图3)。

然后使用ACDLABS/3Dviewer软件绘制分子结构的三维动画,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思考“AB3、AB4型分子如为非极性分子,它们可能的结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见图4)

  (图3)(图4)

  在这里,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由现象抽象出事物共同属性的能力。

分组讨论这种形式可使学生发挥群智群力,在精心设置的问题台阶的帮助下,顺利突破本课题的教学难点。

  

(2)溶解性——验证性分组实验

  学习了分子的极性后,由相似相溶规律,很容易解释氨为什么易溶于水。

当然,教师还应向学生说明,氨易溶于水,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为以后学习氢键埋下伏笔。

  氨易溶于水,能否在课堂上通过简单实验进行验证呢?

由学生设计实验,并分组完成喷泉实验。

  通过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小结氨的物理性质,并讲解氨水的有关问题。

刚才新闻中截取的图片应用于此。

  (3)碱性——探究性对比实验

  氨溶于水呈碱性,氨能不能与酸反应,答案就很明显了。

这个模块中的演示实验是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改进。

一是改进了操作方法,使用集气瓶,使现象更集中,更易于观察;

二是增加了实验内容,先后使用难挥发性和易挥发性酸与氨气反应,形成对比实验,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思考。

(见图5)

  (4)还原性——补充演示实验

  氨还有没有其他性质呢?

学生从化合价入手,猜想氨有还原性。

学生的猜想对不对呢?

补充两个演示实验进行验证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2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钠的化合物》中的第一部分------过氧化钠〔打开课件〕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的同时打开课件这个按钮〕

  钠的化合物是__教材的重点之一,通过钠的化合物的学习,可以加深巩固钠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并且通过过氧化钠强氧化性的学习还能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钠的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钠等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说这句话的同时打开相应按钮〕

  根据素质教育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有:

  ①知识技能目标:

知道Na2O,Na2O2的性质和用途。

  ②能力方法目标:

通过Na2O2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以及相关补充实验,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③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实验教学与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说这名话时打开课件对应的按钮〕

  重点:

钠的化合物的性质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过氧化钠的性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说这句话时按课件对应的按钮(教法按一次,学法接着再按一次)〕

  教法:

关于本节过氧化钠的教学,我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法,从实验现象中分析结论。

然后通过结论总结过氧化钠应具有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法:

学生在本节课中主要用实验,观察,对比,归纳等方法,在亲自实践中,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和教师的启发诱导,运用贮存在自己头脑里的知识,来认识对它们来说是未知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产生新见解.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达到发展学生智能和目的,同时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五、授课程序〔按授课程序的按钮〕

  第一部分:

情景创设〔点情景创设的按钮〕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以极高的兴趣进入课堂,采用图片引入法。

  问:

图中消防员正在救火,想想常什么来灭火?

(水,二氧化碳)

  其实水,二氧化碳不仅可以灭火,其实还能“点火”,接着指导学生做第一个探究实验

  第二部分:

实验探究活动

  1、探究实验一:

〔点探究一按钮〕Na2O2与H2O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探究

  让学生取一个石棉,在上面放一个蘸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然后用胶头滴管滴几滴水

  现象:

脱脂棉着火了

  设疑:

为什么脱脂棉着了?

探究一下该反应的能量变化,填写“探究实验报告”相关内容。

  (反应物能量总和大于生成物能量和,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达到了脱脂棉的着火点,所以能燃烧。

  2、探究实验二:

〔点探究二按钮〕Na2O2与H2O反应生成物的探究

  指导学生动手做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

带火星的木条着了(有氧气生成)

  反应后溶液稀释能使酚酞变红,使石蕊变蓝。

(有碱生成)

  及时填写“探究实验报告”相关内容。

(生成的气体为O2,溶液呈碱性,显然是NaOH溶液。

即:

2Na2O2+2H2O=4NaOH+O2↑)

  3、探究实验三:

〔点探究三按钮〕Na2O2与H2O反应后所得混合液具有漂白性的探究

  指导学生动手做:

将水注入到盛有1gNa2O2的试管里,制成溶液,并将溶液分装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向其中两支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

溶液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观察较长时间也不裉色,而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且半分钟内裉色。

  填写“探究实验报告”相关内容。

(1、石蕊分子比酚酞分子稳定。

2、其溶液有漂白性。

  4、探究实验四:

〔点探究四按钮〕验证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指导学生:

在一个盛有少量碳酸钠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稀盐酸,用坩埚钳夹取

  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伸入烧杯上部

脱脂棉燃烧

  填写“探究实验报告”。

(过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碳反应,且反应放热,方程式:

2Na2O2+2CO2=2Na2CO3+O2)

  第三部分:

创新应用

  1、创新应用一:

〔点创新一按钮〕

  探讨如何设计用过氧化钠与水制氧气

  指导思考:

“固+液气体”

  探讨交流:

展示各自的设计。

  2、创新应用二:

〔点创新二按钮〕

  金属钠着火怎么办?

Na2O2应怎样保存?

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指导恩考:

结构-性质-保存、应用

  回答交流:

金属钠着为主要生成过氧化钠,所以不能用水或二氧化碳来灭火,得用砂子盖灭;

过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得密封保存;

过氧化钠主要可以应用于于呼吸面具和潜水艇及航天飞行时的供氧剂

  第四部分:

归纳小结〔点归纳小结按钮〕

  列表对比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相关性质

  第五部分:

布置作业

  自已设计针对本课对应练习题

  备注:

  1.本节的整体设计思路是: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既定的实验,观察现象,探究原因,获取新知识。

  2.说课之前自己对本节课的思路一定明确,说白了就是把你的这个明确的思路说给评委听。

所以必需层次分明,并不是内容越多越好,知识越深越好。

不是给学生上课,课件内容应该不用动画效果。

(不是做不出来)

  3.参加比赛要想获奖,必须有你独特的东西,比如本节的独到之处就是:

让学生探究式的学习知识。

这一特点必须在说课中体现出来

  4.所说的话一定不能罗嗦,不能像上课怕学生听不懂就多重复几遍

  5.本说课稿黑色字是主体内容,蓝色斜体字是主标题,粗黑体字是分标题,淡紫色字是告诉你什么时候打开按钮,红色字是《探究实验报告》应填的部分内容。

  6.本节的作业设计和《探究实验报告单》没做详细设计,根据使用者自身理解来设计

  7.如需把本说课稿打印交给评委,需删除相关内容。

  8.正式参赛前必须反复试说,在办公室说给同事听,说完一起讨论,回家自己拿表看好时间说,如果做不到连说三遍前后不差1分钟,就是你的说课还有随意性,一些话还得重新措词,还得继续练习。

〔我的实际心得〕

  9.最后说明一下,本节课件和说课稿的版权归我(真的花了我不少心血,主要在于设计思路),只授权你(程慧敏)使用,不得转载与收费性上,希望能理解知识劳动者的辛苦。

  10.按作者的设计思路来说课作者自己很有把握是一篇好说课稿,但如果没有获奖,费用就免了吧,为同行服务了: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____x中的__X,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钠的氧化物、过氧化物及几种钠的其它重要化合物。

属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了钠的性质,了解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元素及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

通过初中化学的教学,学生虽已具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初步知识,但还有不少内容是他们不熟悉的,通过本节的学习,帮助学生切实掌握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特点及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钠的氧化物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钠的其它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

  (3)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掌握鉴别它们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辩证法及爱国主义教育。

  本节的重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

过氧化钠的性质。

  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与酸反应速率、热稳定性的比较,使学生掌握这类可溶性碳酸盐与碳酸氢盐的性质区别。

通过过氧化钠的性质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氧化还原的概念,巩固了元素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关于本节过氧化钠的教学,我采用实验探研法,首先做好一个演示实验和两个补充实验,给学生以正确、鲜明和深刻的印象,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

然后以化合价入手,分析过氧化钠应具有的性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我采用对比讨论法。

通过演示盐酸跟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反应的实验及热稳定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2.说学法

  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推理能力。

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学法。

如学习钠的氧化物时,可展示样品,用观察法使学生对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状态、颜色等物理性质有初步知识。

在学习化学性质时,首先观察几个演示实验及补充实验,使学生认识到过氧化钠跟水或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不同。

从而得出结论:

过氧化钠是一种强氧化剂。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学习上,通过演示盐酸与它们分别反应的实验,观察这两个反应的速率有明显区别,然后演示热稳定性实验,观察碳酸钠受热时没有变化,而碳酸氢钠受热后发生变化,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从而得出结论。

钠另一重要化合物硫酸钠的性质、用途则通过自学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提问】:

钠的性质怎样?

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

  学生回答后,总结,引入新课。

  【板书】一.钠的氧化物

  1.氧化钠和过氧化钠(包括化学式、氧元素价态、电子式、颜色状态,具体略)

  【设问】:

这两种氧化物是否溶于水?

加水后能否反应?

  【演示实验】:

把水滴入盛少许过氧化钠的试管,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管口,随后滴几滴酚酞试验。

通过上述现象得出结论?

以Na2O代替Na2O2?

  【板书】2.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

  ②与CO2反应

过氧化钠能否与CO2反应?

如能,那么产物是什么?

  【补充实验】:

在一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迅速加入足量过氧化钠后立刻用瓶塞塞住,充分反应后,打开,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上述实验可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

得出什么结论?

  【投影-1】小结:

  主要表现出强氧化性

过氧化钠是否有漂白作用?

过氧化钠溶于水后;

将酚酞试液滴入该试液中,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

Na2O2有漂白作用。

(注:

与HClO、SO2漂白原理是否相同?

  3.用途。

学生阅读课文后小结

  【板书】二.钠的其它重要化合物

  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化学式、俗名、颜色状态略)

在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将有白色晶体析出,此晶体为何物?

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溶解性:

Na2CO3>

NaHCO3

  【改进实验】:

如图所示,在气球中分别装有等物质的量且足量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分别倒入盛有稀盐酸的锥形瓶中,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什么结论?

将少量NaHCO3装入试管中加热;

并将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稳定性Na2CO3>

  用途及制法:

学生阅读课文,小结。

并介绍侯氏制碱法。

见【投影-2】。

  2.硫酸钠,

  俗名:

芒硝。

化学式:

Na2SO4·

10H2O。

用途自阅。

  【投影-2】:

侯德榜(1890-1974年),我国现代化学家。

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1年又获该院哲学博士学位,同年毅然回国。

从此为发展我国的制碱工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1933年他将自己摸索的制碱技术毫无保留地公开于众,轰动了科学界,被誉为首创的制碱名著,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1939年他克服了苏尔维制碱法不能利用氯离子和产生大量氯化钙废渣等问题,提出了联合制碱的连续过程,1942年该法成熟。

即为“侯氏制碱法”,对全世界化肥和纯碱工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投影-3】:

总结:

  【投影-4】:

练习:

  1.相同物质的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跟过量盐酸反应,其中____放出CO2快,____放出CO2多,____消耗盐酸多。

  2.

(1)有一包白色晶体如何鉴别是Na2CO3还是NaHCO3?

  

(2)如何除去Na2CO3溶液中混有的NaHCO3?

如何除去NaHCO3溶液中混有的Na2CO3?

  3.在120℃、1.01×

105Pa时有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6.2g缓慢通入足量的Na2O2固体中充分反应后,固体物质的质量增重6.0g。

求:

  

(1)混合气体中CO2和水气的物质的量?

  

(2)若将上述6.2g混合气体通入30mL5mol/L的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求新生成物质的物质的量。

高中化学说课稿篇4

  一、教材分析

  

(1)《氨》是人教版《化学1》(必修)的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第四节内容。

是继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的第二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氨是非金属元素氮的最低价化合物,是沿着非金属元素学习思路(氢化物→单质→氧化物→含氧酸→盐)学习的第一种物质,在生活中比教常见,重要的化工产品。

  二、学情分析

  1、氨气在生活中常见,对部分物理性质已经比较熟悉。

  2、经过第三章元素化合物学习,已经具备了继续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能力

  3、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氨的物理性质、用途,铵盐的共性。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观察、分析、推理、及判断的能力。

  通过对氨气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质认识方法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趣实验现象原因探索,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科学态度。

  通过氮肥能提高粮食产量解决饥饿问题,让学生感悟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

  通过诺贝尔奖获得者哈伯的故事,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氨、铵盐的性质

  依据本节课内容,课标要求确定本节重点。

  教学难点:

喷泉形成原理

  利用课堂实验,结合学生生活接触(如我校喷泉)的例子,可分析得到喷泉工作原理,再结合典例的练习,可突破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设计问题,启发思考;

实验探究,突破难点;

适时点拨,释疑解惑。

  2、学法

  自主预习、合作展示、探究讨论。

  六、教学模式(化学组教学模式-----三步达标)

  自主预习→自主检测→探究讨论→探究练习→课堂小结→课堂检测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目标达到、时间把握合理,总体来说比较成功。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反思:

  1、成功之处

  ①线索学习法、归类学习法成功运用。

新课程特别注重线索学习法和归类学习法,可以克服人们一直以来认为化学方程式记不完的困惑。

只要能将所学物质归类,将反应的原理归类,将所学习对象用线索串起来,就可以达到高效。

本节所学习的氨气、上节所学习的氮的氧化物、下一节所学习的硝酸、初中所认识的氮气和硝酸盐,形成线索,学生学习既有成就感又不会感觉繁杂。

  ②学生学会提纲挈领式学习。

本节课是很有化学特色的一节课,学习物质的性质、认识用途。

在最后一个环节,由学生来完成课堂小结,既对本节内容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③大胆推测、质疑、辩论,提高认识。

学生的预习只能是课本内容的浅显认识,要真正的体会课本的内涵和外延就要认真研读之后思考、辩论,在本环节,学生能积极提问解决了很多使用的问题如⑴易液化怎么理解⑵还有气体遇水显碱性吗⑶氨气与其他酸反应有白烟吗⑷铵盐受热分解都产生氨气吗⑸氨水的溶质是氨还是一水合氨。

经过全班的共同探讨,对所学习的内容的认识更提高了。

  ④结合生活经验,实验现象的观察,感受化学魅力,树立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