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苦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8945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的苦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大学生的苦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大学生的苦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大学生的苦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大学生的苦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大学生的苦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大学生的苦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大学生的苦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大学生的苦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大学生的苦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大学生的苦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大学生的苦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大学生的苦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大学生的苦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大学生的苦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大学生的苦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大学生的苦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大学生的苦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大学生的苦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大学生的苦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的苦难.docx

《大学生的苦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的苦难.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的苦难.docx

大学生的苦难

自勉

[2006-8-111:

27:

00|By:

痛苦并快乐着]

师从苦难

笑对沧桑

前一段时间整理了这些语录,竟没有发出去,很遗憾.现在,重新发出,以供朋友共同分享其中精华,祝福大家努力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我的QQ:

306971951.我的电子信箱:

liuxianluo@

严介和语录

[|By:

liuxianluo]

经商靠智商,高智商的人不一定是高学历,同样,高学历的人不一定是高智商。

MBA学生只能代表你学了管理类的知识,但并不等于你拥有了管理的能力。

谈到企业家,严介和说,“企业家既是最优秀的,也是最苦难的;既是最可爱的,更是最可怜的。

”他觉得企业家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的智商、能力、体魄,都是99.99分”。

严介和认为,企业家要做到“常人吃不了的苦他能吃,常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他能承受,常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必须去做,而且要做到尽善尽美”。

他说:

“一流商人是精明加厚道,二流商人是精明加精明,三流的商人是厚道加厚道,最低级的商人,就是‘伤’人,处处让别人受伤的人。

 他宣称,自己不做“老板”,要做“企业家”。

在他看来,围绕“钞票”运转的人是“老板”;围绕“企业”运转的人是“资本家”,他们“谈企业如数家珍,做企业行云流水”;“资本家”再高一个层次就是“企业家”,企业家是围绕“整个社会”运转的人。

谈到财富,严介和说,“我觉得中国遍地是黄金,想怎么赚就怎么赚。

,“没有亏损的企业,惟有无能的掌门人”。

“和政府打交道,你必须吃透它,知道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我们已经从当年的扑朔迷离,走进了政府的深深庭院。

我不否认有政府官员向我们索过贿,但太平洋不愿冒政治风险,这样的项目情愿不做。

全国这么多交通系统的领导出事,我们太平洋没有被纪委找过一秒钟。

 严介和坦言:

“和政府合作这么多年,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和政府打交道没有风险。

而适时地帮助政府做点什么,比如说城市化建设的问题,就更加能够赢得政府官员的信任。

一旦你真正为政府分忧,实际上就能赢得政府的厚爱。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严介和才敢不无狂妄地说:

“太平洋75%的效益来自和政府的谈判”。

·企业“三流”论:

 

  一流的企业做文化、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做资本;三流的企业做产品、做项目。

  ·企业三个“零”:

  “零血缘”:

没有一个亲戚在企业中;

“零情缘”:

没有一个同学、战友在企业;

“零地缘”:

没有来自老家的人在企业。

严介和简介

  ·1960年出生,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考上师范学院,毕业后成为中学的语文老师。

从教后一边当老师一边安排家庭副业,发动全家编织草帽、斗笠和簸箕等,自产自销。

到上世纪80年代初,资产达几十万元。

  ·1986年,有了第二个孩子,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而丢掉了教师的饭碗。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任一国企办公室副主任,后以方案竞标形式成为一家不景气企业的厂长。

由于很快扭亏为盈,又兼任水泥制品厂、建材公司和贸易公司法人代表。

  ·1992年,租赁了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注册成立了淮安市引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为其现在的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前身。

同年,在南京绕路工程中掘得800万元的“第一桶金”。

  ·1995年出资4000万元组建了太平洋建设集团。

  ·1997年,在苏北、苏中的中小城市探索BT模式,在宿迁市垫资5000万元为当地政府完成BT基建。

  ·2001年,开始大量采取BT模式运作基建项目,并以正负资产打包形式大规模并购国有企业。

 ·企业的目标:

到2008年,在太平洋建设,打造100个拥有上亿元的富翁;1000个上千万元的富翁和10000个上百万元的富翁。

  ·“我们太平洋只愿意在‘零招标""、‘零竞争""的情况下从地方政府手中拿到订单”。

  ·“我们的方法就是把正资产的企业与负资产的企业打包,这样整个并购包就会变成负资产,这样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行‘零资产""并购。

  ·“太平洋现在不参加投标了,风险太大,霸王条款,搞不好就亏损。

我们现在有‘资本""跟政府谈判,做短期BT项目。

这样下来赚的钱不得了!

平均利润率高达35%。

  ·严介和认为,太平洋集团的“零招标”并无不妥。

因为太平洋为地方政府开出的条件非常诱人,“根本没有人能同我们竞争,没人竞争当然也就不必公开招标了。

  ·在与政府谈判时,太平洋集团会很“听话”,尽可能满足政府提出的各种要求。

但太平洋集团会坚守一条底线——太平洋只进行“零资产”收购。

“要我出一分钱也不可能,我们太平洋就是铁公鸡,一毛不拔。

·“太平洋经济说白了就是谈判经济。

谈判出的效益占75%,也就是75%的效益出在谈判桌上!

一二十万人辛苦的劳动也就创效益的25%。

  ·“收购没占便宜。

都是没有人要的企业,难于消化。

它们都是臭名昭著、弹尽粮绝、千疮百孔,像一个万丈深渊要我们跳。

  ·“以前是一个企业一个企业收购,今年主要靠打包并购。

我们今年收购国企的力度如此之大,是觉得国退民进的机会正在越来越少。

  ·“以前太平洋只是和市、县级政府签协议,马上我们还会和省级政府签订类似的协议。

”谈到太平洋集团的未来,严介和踌躇满志。

·严介和为太平洋集团制定的愿景是:

“2010年,太平洋集团营业年收入600个亿,纳税30个亿,再重组2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打造5家上市公司,整合5大产业;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吸纳万名高素质人才,塑造100个亿万富豪、1000个千万富翁、10000个百万富商……”

  ·“我们用的大多是自己的钱,不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这位财富黑马说自己追求一种“财富如水,上善如水,厚德载物”的境界。

  ·坐飞机从来没有坐过公务舱和头等舱,现在和两个儿女、保姆等几代人住在一个170平方米的按揭楼房中。

“哪有富豪住按揭楼的?

严介和语录

沙子好注:

不管大家怎么评价这个人,但他的说法还是可以借鉴的。

  ●我选人的时候,很不喜欢那种匆匆的面试;看好的苗子晚上一定要请他们吃饭唱歌,看这些人的行为风格如何。

做企业的人不能被动,虚的都务不好实的更别提。

  ●我不赞成学生毕业之后创业,现在做小企业真的就是别人的“孙子”,甚至是“孙子的孙子”。

还是到大企业里做个白领的好,可以积累自己的人脉、情感、资历资源,牵着“巨人的手”更好走路。

  ●想要创业的人别去总结成功者的经验,现在看到的成功都是一个人一条路,要总结就去总结失败者吧。

  ●脚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不能到达的地方心可以到达,我们在不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我们想的是壮志凌云,做又要脚踏实地。

我们对未来真正的慷慨,是把所有给予现在。

我们真正要做一个站着是一座山,倒下也是一座碑这样的人。

  ●现在国内的商学院里,没有一个在企业工作了5年以上的高管,全都是不懂管理的人在培养管理人才。

所以,我想,在2008年创办一个商学院。

740)this.width=740"border=undefined>

 严介和:

如果给自己打分,能和康熙、乾隆差不多。

缺点就是太爱才。

政治学很重要,资金链出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政治链出问题。

企业家的政治核心内容是道德。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严介和:

下属普遍对我敬而生畏,因为我对他们只有批评。

我在很多年前就崇尚:

我赏识的部下是我的第一上帝,我尊重的领导是我的第二上帝,我认可的优质的客户是我的第三上帝。

我的性格就是太平洋人的标准:

方毅刚勇、柔韧圆通。

《管理@人》:

您说自己“从不湿鞋”,怎么做到的?

  严介和:

我没有过经济利益和良心矛盾的时候,我认为经济利益服从于良心、服从于道德。

二者如果产生矛盾,我会放弃利益,选择良心。

过去的20年百分之百是这样的。

  《管理@人》:

您觉得自己称得上是企业家吗?

  严介和:

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企业家,是个生意家、绝对道德的生意家我当之无愧。

一流的商人应该是精明+厚道;二流的商人是精明+精明,是小聪明;三流的商人是厚道+厚道,必死无疑。

而一流的企业家要永远创造财富、并具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家特征是八个字:

激情、冒险、梦想、理想。

富于创造力的人激情无处不在。

真正做企业家,永远是感性引领、左右着理性。

理性只是一个过程,初期要感性,然后上升到理性,最后再回到感性。

企业家不是人,同样又不是神,自己又不愿意做鬼,这就是企业家。

严介和:

实践、思索、创造。

喝点儿酒、和企业家聊天,这是我最大的快乐。

我从来不读书,不看报

 严介和:

智商、品质、才华,有了上面三点还愁没有钱吗?

我带他们不像我父亲带我那么苛刻、凶狠,我从没骂过他们。

我对两个孩子非常满意。

儿子学人力资源,将来要当企业家、要管人。

女儿学金融,倒不希望她管人,太辛苦了。

一个做产业,一个做金融;一个就留在资本主义为代表的美国(女儿在斯坦福大学读硕士),一个就留在社会主义为代表的中国。

不断修炼

超然物外:

“具备了一个旅游的心态,大步流星走去,终于完成以社会为己任,以企业为本位,创造财富,完善自我的社会使命,这是我做企业的心里话。

自我完善:

“我们做老总的五大行为风格

第一要塑造文化品格,

第二追求卓越的心理素质,

第三要崇尚有中国特色伦理观念,

第四在360度方位交朋友,

第五要自我完善。

“所以经商三要素,智商、阅历、苦难,”

“在阳光下挣钱,在月光下挥金如土。

我这个人从来都是视金钱如粪土。

  ———严介和对自己的金钱观做如是解读。

“生活是永恒的老师”

 “人生四大幸事就是,生得好,活得长,病得晚,死得快。

像我就是生得好,现在就希望活得长,病得晚,死的时候痛痛快快的,不要拖来拖去的。

严介和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他毫无做作,扭捏矫情。

他做着他人不敢做的事,说着别人不敢说的的话,书写着与众不同的人生。

克服不利因素才能进步

[2006-11-1321:

37:

00|By:

痛苦并快乐着]

第一,要正确地评价自己。

要看到自己的实力.不仅表现在能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能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别人之处而看不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这才是正确的与人比较。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因此,正确的比较应该全面。

既比上,又比下;既比优点,也比缺点。

跟下比,看到自身的价值;跟上比,鞭策自己求进步。

这样,就会得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结论。

世上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这个公式,明白了这一点,心理也就取得了平衡点。

其实,最重要的比较,是自己跟自己比。

走自己的路,奋发努力,不断进步,放出自己的光和热,这就是光荣的,有意义的人生。

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心理特点,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

  第二,要正确地表现自己.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

心理学家建议:

有自卑心理的人,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这些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放弃争取成功的机会。

要通过在小的成功中表现自己,确立自信心,循序渐进地克服自卑心理。

  第三,设法正确地补偿自己。

盲人尤聪,瞽者尤明,这是生理上的补偿,人的心理也同样具有补偿能力。

为了克服自卑心理,可以采用两种积极的补偿:

其一是勤能补拙,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不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决心和最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些缺陷,这是积极的、有效的补偿。

其二扬长避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人的缺陷,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关键是自己愿不愿意改变,只要下定决心,讲究科学方法,因势利导,就会使自己摆脱自卑,逐渐成熟起来。

□郭书芹

 第四.要增强信心。

对过去的成绩要作分析。

自我评价不宜过高,要认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

当在现实中陷入困境后,不要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

切不可为了面子羞于求教,而要向老师、同学或同事虚心学习。

因为只有自己相信自己,乐观向上,对前途充满信心,并积极进取,才是消除自卑、促进成功的最有效的补偿方法。

贫穷是魔鬼

贫穷是一个最恶毒的魔鬼,它让人变的自卑,甚至失去道德的制约,从而变的疯狂或者扭曲.

人的贫穷,主要还在于思想的因循守旧.

在电视剧<<血色浪漫>>里,钟跃民在大西北插队时,问憨娃"你放羊是为了什么?

"

憨娃回答"卖钱......而后娶媳妇......生娃娃......放羊......"

钟跃民又问杜老汉"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杜回答说"能吃上白面馒头".

钟跃民陷入了沉思.的确,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人们有所不知,那些挣扎在生命线上的人是多么的痛苦和无奈.

人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压根就没想过要改变现状.贫穷的日子是很折磨人的.你只要敢争一口气,下定决心,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最危险的是有的人穷到了骨子里,向命运屈服,向贫穷低头.那样的人,即使富裕了,心灵上还是穷.

松下幸之助在<<贫穷是罪恶>>一文中写到"除却一些特殊原因外,一般人是很容易在贫穷面前失去道德制约的."

郭老师曾提到,你们现在生活的无忧无虑,在交大就有学生因为贫穷而吃餐厅里的剩饭.

前两年,就听说有的学生当着同学的面捡垃圾.

其实,在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温柔乡里时,还有一部分人连最起码的生活都保障不了,他们又谈何读书学习?

因为贫穷,所以有的人失去了尊严,这是谁之过呢?

一个人连最起码的尊严都保证不了时,谈其他对他们来说未免是一个很奢侈的要求.

太在乎尊严,人才会变的可悲,也因此,人才变的伟大.

网上流行一时的大学生作三陪,曾引起了人们的热烈讨论."大学生'三陪女'所要表达的意思有三点:

第一,我很穷,所以我有理由去做'三陪';第二,我现在已习惯做'三陪'了,所以,还不想脱身;第三,我是大学生'三陪',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

"

"

有的人从思想上就放松了自己的道德防线,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能成大事吗?

作为新一代大学生连一点抵制不良诱惑的自制力都没有,或者说连一点自强的勇气都没有的话,还指望能他干什么呢?

不要总以为有人为你掏腰包,你就可以自高自大,趾高气扬,理直气壮的去挥霍父母的心血.要知道,"随意挥霍的钱是没有成本的,所以你就不会心疼."

要征服贫穷这个魔鬼,你首先要从思想上抵制贫穷.

再者,你必须节俭.俗话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许多富翁都是很俭朴的.

曾有报道<<娱乐圈四大"抠门">>,说是抠门成龙严格控制厕所手纸,不穿名牌衣,肥皂用到不能再洗为止.节俭的庾澄庆用过的易拉罐都要卖废品换钱.还有小气的言承旭"偷"那免费筷子.蔡依林买件衣服都要心疼半天.明星如此节俭,何况我们......?

我上大学一年级时,曾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伤心往事.不料,有个海南同学说了一句话,让我很是鼓舞和震动.他说"这个社会不需要同情,也不相信眼泪,只相信真才实学."于是,这句话也成了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现在想来,你的那点艰难有能算的了什么呢?

有洪战辉处境艰难吗?

最起码你还能生活下去,还有亲人的支持.

路要靠自己走,魔鬼要靠自己去战胜.永远别为自己找借口,因为同样条件下别人也一样做的很出色.

新三座大山

Postedby刘献洛的爱好者2006-12-213:

20:

00

教育改革,大家读不起书;

医疗改革,大家看不起病;

住房改革,大家买不起房。

这三座山是多么沉重压在我们的身上。

给新三座大山排序

房改,教改,医改,被时下民众称为新三座大山。

然而时逢“两会”,最近看到有些媒体舆论在悄悄改变风向,比如只提教改或医改,不提房改;或者只提房改和教改,不提医改;或者……而是在民众最关注的问题当中,加塞进如“股改”等其他内容,我觉得这是某些心怀心怀叵测者想误导民众注意力。

试想房改、教改与医改哪一改不是与民众贴身、密切相关的,而所谓的股改与这三座大山相比,算是哪哪棵葱呢?

用本山与丹丹的话说,它与普通民众的距离那是“相当”有遥远啊。

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把民众的注意力,以及两会代表们的注意力,用坚韧的绳索拉回原来的话题,即房改,教改和医改上。

其他的所谓股改等诸多问题,都等而下之,往后面排队去。

绝对不能在此相提并论。

那么,如何能将众人注意力再拉回来,不顾左右而言它?

笔者忽然灵光闪现,建议,不妨与大家做一个集体游戏,让我们团结一致,为新三座大山排一排座次,看哪一个山头更高、更大、更强?

人是有生命的,人死万事休。

那么保证生命的健康安全,应该是最重要的了。

因此,我认为,三山之中,医改大山应排在第一位。

试想,一个人连生命都保不住了,还何谈居住权,何谈受教育权。

古人讲,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青山不存,柴将焉附?

在房改与教改之间,谁该当老二,着实让我费些思量。

杜老夫子曾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今此曲在民间重又流传开来。

看来那时候,杜老夫子是不太担心受教育权的。

再者,他当时已是著名诗人了,才富八斗,不需再提受教育的权力。

但不知他是否担心过自己的后代能否享受教育权力?

那么,是先有房住好,还是先享受教育好呢?

没有房住,可以租房,租不想楼房,可以租平房,实在不行,过街天桥下也是可以暂住的,但是孩子的教育不能耽误。

家里有苗不愁长,但此苗成长是不能凭意志为转移的,你让他(她)暂别成长,等有了钱有了房住了再长,那岂不是不是惟物主义了么?

可怜天下父母心,咱这一代没有房住了,把购房的钱全投在孩子受教育上面,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博士后,或者实在不行了,就培养出一个演艺大名星(人家唱一首歌可是几万甚至十几万呢,做一个广告,那就是几十万上百万也)。

等咱孩子长大成人,有了一技之长,挣了大钱给咱买一处80平米的大房子,岂不甚好?

唉,当前局面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

假如,现在将所有的钱,当然,包括自己父母养老的保命钱,向银行贷的钱,一并统统地拿来,买一处90多平米的大房子,自己与下一代居住的权利是实现了,可是哪还有钱给孩子交学费呢?

农民说,三辈子不读书,赛如一群猪。

谁愿意在宽敞的现代居室中,像猪一样的生活呢?

又说: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让孩子去打童工、当店伙计?

这不是让咱的孩子又回到过去万恶的旧社会了吗?

经过以上激烈的思想斗争,我以知名专家学者(尽管现在这个头衔已有些变味,但还没臭到头上长角、脚底流脓的程度,依然可以借来一用)的眼球,建议:

首先,要留下足够的救命钱保健康保命,其次,留下足够的钱供孩子上学用。

至于何时购房,请理性看清自己的家底,能不能买,何时购买,再议吧。

至此,新三座大山,座次基本明确:

第一,医改;第二,教改;第三,房改。

我是专家我怕谁,因此,对此新排座次,有不服者,敢与专家作对者,就是对知识分子的不恭,就扣你一座大山的帽子,让你永世不得翻身。

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博导(假冒)亦农先生

2006年2月23日晨,急就于太阳初升离头顶有半米高之时

看病、上学、买房,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说穿了就是一个生活成本的问题,当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幅度超过收入增长幅度的时候,老百姓直接感受到的就是生活质量的下降,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幸福感的下降。

我们的改革在根本上应是为了增进人民的福祉,而现在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是个别的细节问题,而是涉及到改革的根本思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必须直面这一问题并做出回答。

这一问题必须由全国两会来回答,是因为此前各级地方政府已经尝试过的各种改进措施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三座大山问题,比如,开办平价医院和药房、严禁教育乱收费、采取措施抑制房价,这都是属于事后的补救措施,而无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现在必须对我们改革涉及的一些大原则进行反思,并做出必要的改进。

我们同时又要看到,三座大山需要分别对待,必须细致分析各自的问题根源,而不能笼统地用一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对于医疗和教育,百姓质疑最多的是产业化。

医疗和教育不同于住房,住房成为商品,这不论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体系还是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

医疗和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私营化本身未必是错的,但在我国改革的现阶段,由于刚刚从计划经济转轨过来,普通百姓缺少资金积累,对改革风险的承受能力弱,同时,民间捐赠体系尚未健全,加上道德价值体系的失范,本应需要道德价值支撑的教育和医疗行业被逐利的市场原则所驱动,造成了普通百姓看病贵、上学难问题。

在不改动目前机制的前提下,单纯增加医疗和教育的财政投入比例根本于事无补,因为不少医院和学校不仅不缺钱,而且富得流油,财政投入的钱不会惠及那些最需要援助的人,只能被产业化了医院和学校的无底洞吸干。

在此前的争论中,坚持产业化的一方重要的一个论点是,当前的问题不是市场化本身的问题,而是市场化不足带来的问题。

这一逻辑本身没错,但忽视了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些其他因素,特别是与西方社会不同的一些重要因素。

西方的医院和学校很多是有教会背景,或者有民间财团支持,政府干预得很少,它们一方面可以从民间获得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有相当强的道德约束。

但我国的医院和学校没有这样的背景,开始产业化之后,自身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的追求就成为了主要驱动力。

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对教育和医疗产业化的思路进行一定的修正。

而在房改领域,问题并不是出在产业化上。

房价高,百姓买房难,根本原因在于发展商势力过于强大,并且在追求GDP增长的背景下与政府实现了联合,房地产业成为利润极高的行业,并且政府是利润的重大分成者之一。

要降低房价,政府必须下决心斩断与发展商的关联,把自身利益更多与公众利益挂钩,然后各项平抑房价的措施才能顺利实施。

笔者所讲的对改革根本思路进行反思,并不是否定整体上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而是认为我们的改革不应当是一刀切,不是用市场化的原则去规范一切,而是要更加契合中国社会的现实,对不同的问题拿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论死亡及史铁生简介

[2006-11-913:

42:

00|By:

痛苦并快乐着]

论死亡 培根

犹如儿童畏惧黑暗,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也由于听信太多的鬼怪传说而增大。

其实,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地看待死——视之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

如果将死亡看作人对大自然的被迫献祭,那么当然会对死亡心怀恐惧。

但是,在那种宗教的沉思中,也难免掺杂有虚妄与迷信。

在一些修道士的苦行录中,可以读到这样的说法:

试想一指受伤就何其痛苦!

那么当死亡侵损人的全身时,其痛苦更不知大多少倍。

实际上,死亡的痛苦未必比手指的伤痛为重——因为人身上致命的器官,并非也是感觉最灵敏的器官啊!

所以,塞涅卡①(以一个智者和一个普通凡人的身份)讲的是对的:

“与死俱来的一切,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这是指将死前的呻吟与痉挛,惨白的肤色,亲友的悲嚎,丧具与葬仪,如此种种都指导死亡的过程衬托得十分可怖。

然而,人类的心灵并非真的如此软弱,以至不能抵御和克服对死亡的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