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8966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7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docx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docx

语文版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

语文版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课文梳理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课文梳理

7-1-21、《论语》六则

1.文学常识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2.重点字词

(1)通假字:

说,通“悦”,高兴,愉快。

罔,通“惘”,迷惑不解。

(2)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耻”。

(3)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学而不厌: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诲人不倦: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3.《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关于教育思想的谈话。

他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哪些主张?

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学而不厌。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

①学而时习之。

②温故而知新。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练习回顾

读《论语》六则,仿佛在聆听一个渊博的长者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你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谈谈你读后的体会吗?

例:

A:

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懂得了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巩固的道理。

B:

读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知道了做人必须有宽广豁达的胸怀。

C:

读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懂得了求知要把学习和思考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学有成效的道理。

D:

读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懂得了求知既要有好学的精神,同时又要有虚心请教、不懂就问的态度。

7-1-22《世说新语》二则

1.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小说集,书中记述了汉魏至晋宋间120多位人物的逸事和言论,时间跨度在三百年左右。

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以及习俗风尚等许多方面,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2.字词句式

(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

句意:

你父亲在家吗?

(2)一词多义

①为何为不可(为:

动词,做。

)正为此耳(为:

介词,因为。

②以本所以疑(以:

介词,与“所”组成固定句式,译为“……原因”。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以:

介词,译为“通过”。

③相相委而去(相:

代词,译为“别人”。

)宁可以急相弃邪(相:

代词,译为“他”。

(3)古今异义

①去后乃至(去:

离开。

今常用于“到……去”。

②宁可以急相弃邪(宁:

难道。

相:

做代词。

现代汉语中均无此用法。

可以:

是能愿动词“可”与介词“以”,当“因为”讲的两个词。

现代汉语中“可以”两字连用,只做能愿动词。

③后贼追至(贼:

指作乱的人。

现代汉语中指偷窃行为的人。

④本所以疑(所以:

……的原因。

现代汉语中当因果连词用。

(4)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则”、“是”连用,表判断。

②倒装句:

何为不可(疑问句宾语“为”前置。

)相弃邪(疑问句宾语“相”前置。

③省略句:

朗曰:

“幸尚宽。

”(省略主语“船上”。

)期日中(省略主语“他们”。

3.课文主旨

《期行》:

“信”是立世之本,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

《乘船》:

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4.练习回顾

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你如何评价他们的优劣?

华歆开始的时候感到为难,而后来遇到紧急情况坚持两人当初的选择;王朗开始爽快地答应了别人的请求,而当遇到紧急情况后想抛弃搭船人,改变当初的选择。

华歆急人之难,始终如一;王朗轻诺寡信、只为自己。

华优王劣。

7-1-23伤仲永

1.重点字词

(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读pān。

(2)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此:

此。

今常用作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

渐渐、慢慢地。

今义指稍微。

复到舅家 (复:

再,又。

今常用义为重复、往复。

泯然众人矣 (众人:

普通人。

今常指大家、许多人。

(3)词类活用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

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经常性:

每天,天天。

泯然众人矣 (众人:

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

父异焉 (异: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

邑人奇之 (奇: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

以……为奇,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名词用作意动词:

以……为宾客,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对待。

父利其然 (利: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

以……为利,认为这种情况是有利可图的。

2.练习回顾

方仲永过人之处: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变化:

令作诗,不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变化的主要原因: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故事中的道理:

人的天赋即使较高,仍然需要努力地学习。

因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不是不变的,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才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作者还指出即使是神童如果后天不学习,尚且变成普通人;普通人如果不学习,恐怕连一个平庸的普通人还不如呢!

这说明作者非常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学习的作用,这对老师和家长如何珍惜孩子的天赋和后天的学习教育,是很有启发的。

3.作者的人才观:

王安石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4.拓展练习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

“何为中止?

”对曰:

“有所央,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

“东家杀豚何为?

”母曰:

“欲啖汝。

”其母自悔而言,曰:

“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

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

”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韩诗外传》

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写了哪几件事?

2.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比较一下本文中的孟母与《伤仲永》中仲永的父亲在教子上有什么不同?

解答:

1.写了两件事:

孟母裂织,孟母买豚肉。

2.记叙了孟母教子的两件事,说明教育子女应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并要以身作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孟母懂得要教育子女,既要有良好的教育方法,同时还必须以身作则。

仲永的父亲则因利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

结果孟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孟子成了才,而方仲永则失去了良好的天赋而“泯然众人矣”。

7-1-24木兰诗

1.《木兰诗》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它和《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同“贴”。

出门看火伴:

火,同“伙”。

3.思想内容:

它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十多年以及立功后不接受奖赏而还乡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

4.文章结构:

第一、二段:

从“唧唧得唧唧”到“从此替爷征”,木兰得征兵的消息,准备代父从军。

第三段:

木兰做入伍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四段:

概括记叙木兰十年征战的情况。

第五段:

木兰入朝受赏,向天子表明了不受官爵,解甲还乡的请求。

第六段:

木兰与家人的欢聚,改装后同伴的惊讶。

第七段:

以兔作比,写出木兰的豪感,表现了人们对女英雄的赞美。

5.木兰的形象:

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爱国 

7-1-25诗五首

1.思想感情

《杂诗》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

”写离家人向来客询问家中的情况。

问句结尾表达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2.比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

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差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

《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3.名句赏析

ד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选择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故乡儿童天真活泼、彬彬有礼的神态,使人如见其貌、如闻其声。

“笑问”二字尤为传神,它既表现出孩子们对客人的亲切、尊敬,又勾画出他们的稚气、好奇的性格特点,同时又流露出诗人对他们的喜爱之情。

但写故乡的儿童,还不是这两句诗的本意,本意仍是写自己。

诗人本是故乡人,对故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回到家乡,却被人当作了客人。

这对一个对故乡有深情的人来说,该是一个多么大的刺激啊!

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尽在不言中。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

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诗人想像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妻子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烛花,温情细语中又提起现在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

这情景是想像中的回味,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

真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两句诗既有惜别之意,更是宽慰之语,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真挚深厚的情感。

它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诗中,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惘怅,却也颇为豁达。

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这百舸争流、欣欣向荣的景象振奋了作者的精神,激励作者以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

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代之以慷慨激昂的情调,既鼓舞人,又感染人。

现今常用这两句诗来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腐朽事物的存在不足为奇,丝毫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进步的、新生的事物是在没落腐朽的废墟旁蓬勃发展起来的。

它蕴含的哲理:

人生总会有一些挫折和失败,但不能悲观,要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总比现在好,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课文梳理

7-1-26卖油翁

1.字词句式

(1)通假字

但手熟尔(“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句意:

只是手熟罢了。

(2)一词多义

①其: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其:

代陈尧咨。

以钱覆其口(其:

代词,代葫芦,译为“它的”。

②以:

以我酌油知之(以:

介词,凭。

)以钱覆其口(以:

介词,用。

③射:

尝射于家圃(射:

动词,射箭。

)尔安敢轻吾射(射:

名词,射术。

④而:

释担而立(而:

表顺接。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而:

表转折。

康肃笑而遗之(而:

表修饰。

(3)古今异义

但手熟尔(但:

只,不过。

今常用为转折连词。

句意:

只是手熟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尔、吾:

人称代词。

尔,“你”的意思;吾,“我”的意思。

现已无此义。

安:

疑问代词,怎么。

今常用于“安静”、“安全”讲。

(4)词类活用

尔安敢轻吾射(“轻”:

形容词做动词,看轻。

句意:

你怎么能看轻我射箭的本领?

康肃笑而遗之(“遣”:

使动用法,“使……走”,打发。

句意:

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汝亦知射乎(“射”:

动词做名词,射术。

句意:

你也知道射术吗?

2.人物形象:

卖油翁是以高超的“酌油”技艺制胜对方,文章细致地描写他的“酌油”动作,与他的“惟手熟尔”的依据相呼应,突出他以理服暴、以柔克刚的性格;对陈尧咨的射技,只用了“十中八九”一笔作交代,而对他的恃技骄横,则作了较详的描写。

3.故事道理:

熟能生巧、艺无止境

7-1-27三峡

1.字词句式

(1)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同“缺”。

句意:

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2)一词多义

①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

在。

)自非亭午夜分(自:

如果。

②绝:

沿溯阻绝(绝:

断绝。

)绝多生怪柏(绝:

极,最。

(3)古今异义

①或王命急宣(或:

有时。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②至于夏水襄陵(至于:

是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4)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

奔驰的快马,动词做名词。

②林寒涧肃(寒:

清凉;肃:

寂静。

寒、肃,在句中充当谓语。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③空谷传响(空谷:

在空荡的山谷里,名词做状语。

2.练习回顾

课文写出了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试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先写山高峡深,连绵不断。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写两岸山峰连绵不断。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是写山高峡深。

次写江水大而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水漫上大山,波浪大而阻隔上下交通。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迫不得已要复王命,顺流而下,一千二百里的路程一天就到了,那速度即使骑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这种对比烘托,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那速度是多么快。

再写春冬之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素湍绿潭”是春冬江流的影态,不像夏日奔腾浑浊,自然“回清倒影”,“绝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虽是春冬之时,也一派生机,所以“良多趣味”。

最后是写“晴初霜旦”的特殊景观,其时“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从山水到猿啼,写出了三峡特有的风貌,文字准确而简约。

7-1-28古文二则

1.字词句式

(1)通假字:

亡何(“亡”通“无”,读wú。

“不”的意思。

句意:

不久。

(2)古今异义

①而翁知我(而:

你,你的。

今常用于连词。

句意:

你父亲把我当知己。

②是年(是:

这,代词。

今常用于表判断。

句意:

这年。

③盖聪明蕴蓄者久矣(盖:

大概,表示推测。

今常用于锅盖、盖房、盖图章等义。

句意:

大概是聪明蕴藏积蓄久的缘故吧。

④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去:

距离。

今常用于从哪儿出发到哪里。

几何:

多少。

今常用于几何学的简称。

句意:

周朝、宋朝相隔多少时间了?

⑤此非常儿也(非常:

不寻常。

今常用作“十分”、“极”讲。

句意: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3)词类活用

①而翁知我(知:

活用为意动,“以……为知”。

②卒辇而致之(辇:

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车子运”。

③日数千言不肯休(日:

名词做状语,“每天”。

(4)一词多义

①亡:

亡何(亡:

通“无”,不。

句意:

不久。

)其人亡(亡:

死亡。

②以:

何以(以:

凭借,介词。

句意:

凭什么。

以千金(以:

把,介词。

句意:

把千金……)

无以应(以:

与“无”组成固定词,当“无法”讲。

句意:

无法回答。

③几:

几何(几:

与“何”一起为“多少”的意思。

)几二千年矣(几:

差不多。

④何:

何以(何:

疑问代词,什么。

)几何(何:

与“几”一起当“多少”讲。

2.思想内容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通过记叙蔡勉旃坚持把亡友寄放在他这里的一千两白银还给亡友之子的事例,可见蔡勉旃是一个具有“重诺责,敦风义”的高尚品质的人。

《戴震难师》通过记述戴震这个尚处于启蒙时的儿童,用“后人是不可能知道前人的事情”的问题来追问老师的事情,表现了戴震具有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3.练习回顾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中,“券在心,不在纸”是什么意思?

你赞成不赞成“以千金克之,不立券”这种做法?

说说理由。

“券在心,不在纸”是说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

诚心守诺言就会表现在行为上,不诚心就是写在纸上捏在手里也无用。

第二问是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例:

赞成这种做法。

作为真正的知己当然应以信任为基础,多少人对朋友以性命相托。

何况只是“寄人千金”,试想,如果缺乏信任,互相防范,彼此猜忌,这样的朋友还是朋友吗?

不赞成这种做法。

我们对朋友应予以信任,但这种信任应有一个度。

俗话说: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即使是生死相交的朋友,时过境迁,也难免会发生变化。

为了金钱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事例还少吗?

所以在当代的法制社会,还是“立券”为好,以免产生纠纷,凭据在手也可避免邪念产生。

4.相关链接

关于诚信的名言

与朋友交友,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有诚故信,无私故威。

——(宋)张载

至诚则金石开。

——恽代英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

——陶行知

信用如镜,一有裂痕,难以复原。

——(瑞士)亚美路

仁慈和诚实,不仅提高了人的品格,也升高了国家的国格。

——(美)华盛顿

7-1-29陌上桑

1.主要内容:

《陌上桑》通过美丽无比的采桑女子罗敷拒绝使君邀请的故事,歌颂了劳动妇女坚贞不阿的品质和勇敢机智的性格,揭露了封建官吏的卑劣可耻行为。

2.名句鉴赏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巾肖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一段诗句是侧面烘托罗敷的美丽。

“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因欣赏罗敷的美貌而“捋髭须”、“脱帽着帩头”、“忘其犁”、“忘其锄”,如此更突出了罗敷的美丽。

7-1-30诗五首

1.思想内容或名句分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的第一句以起兴开篇,点明时令,融情入景,隐含着作者对王昌龄被贬僻壤的同情和悲痛。

第二句叙事,用跋涉五溪简述路途的遥远与艰难,流露出作者对被贬友人的深切关怀与挂念。

第三、四句运用拟人手法,直抒胸臆,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奔赴远方。

这一奇特的想象,既饱含着对友人的无限同情,将相思情意托付同照两地的明月带给对方,又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真挚友情的深情歌咏,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题破山寺后禅院》:

这首诗写游破山寺后禅院的观感,抒发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佳句“曲径通幽处”,指幽深静谧的环境。

成语“万籁俱寂”是本于“万籁此都寂”。

《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

它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襟怀和人生精神,借写飞来峰表明自己的革新主张是高瞻远瞩的正确认识,所以敢于革新,敢于向保守势力冲击。

《望岳》:

作者通过描写看到泰山巍峨的雄姿而引起的赞叹和遐想,表现了青年时代的抱负和理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它化用了孟子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的意思,气势不凡,意境辽远,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都含蕴其中,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观沧海》:

通过写大海之景象,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托月送友”的情怀。

下面的诗句分别抒发了什么情怀。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怀、故乡与游子天各一方,但是明月既照游子,也照故乡。

看到了明月,就仿佛看到了故乡。

(2)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把酒问月》)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美好祝愿的情怀。

虽然古人、今人都看月,但严格地讲,看的不是“同一时”月。

因为明月是常驻的,而人生却是飘忽不定的。

既然如此,但愿人们生活得愉快(“当歌对酒”),让人生像“月光”那么永久常驻(“月光长照金樽里”)。

(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友人无限思念的情怀。

诗人与远方的友人“相望不相闻”,虽可共赏明月,却不能相见共语。

那么怎么办呢?

“我愿化作一道光追随着月光,照到你的面前。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课文梳理

7-2-21黔之驴

1.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都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多用借喻手法,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富于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

2.文章通过述写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畏惧的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也告诫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

课文一共两段,第一段写驴虎较量之前的状况,第二段写驴虎较量的过程及结果。

3.《黔之驴》的寓意

(1)从虎的角度:

不被对方气势吓倒,或注意观察,知己知彼。

(2)从驴的角度:

徒有其表,无真本领是行不通的。

4.成语:

庞然大物黔驴之技黔驴技穷:

比喻就是虚有其表,本领有限的人。

7-2-22陋室铭

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这种文体,或歌颂赞美,或有所警诫。

2.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思考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恬静的自然环境。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孔子云:

何陋之有?

”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7-2-23爱莲说

1.“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3.思考

  

(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