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28989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 语文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语文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语文版必修2

(本单元第一课时即学习本课)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青年》时代”的相关背景

二、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体会作者运用史料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手法

三、梳理文章结构

四、理解鲁迅“《新青年》时代”的人生轨迹和情感世界,以获取有益的人生启示。

[难点重点]

一、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

二、梳理文章结构。

三、理解鲁迅“《新青年》时代”的人生轨迹和情感世界,以获取有益的人生启示。

[课时安排]

一至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单元文体知识

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

人物传记是人类为自己建造的纪念碑,它记录着人类自身的历史和人性的发展,所以它能散发出永久和辉煌的艺术魅力。

1.人物传记的分类和定义

按照传主同作者的关系,人物传记分为自传和他传两大类,它们都属于广义上的传记。

狭义的人物传记则专指那些传主同作者并非同一人的传记,但这种狭义的传记没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暂且称它为他传。

本单元中,《鲁迅评传》属于他传,是带有评论的鲁迅传记。

《我的回忆》是回忆录,属于自传。

另外两篇均属他传。

2.人物传记的历史性和文学性

人物传记必须要忠实于人物的生平,同时,在不违背基本史实和人物性格的前提下,作者也可以进行艺术加工,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和生动。

这种文字形式既是历史和真实的,又是文学的和诗的。

古今中外许多作家都认识到了人物传记的这种特性,歌德就把自己的传记取名为《诗与真》,鲁迅称中国最伟大的古典传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钱钟书先生也要求传记作品要有“史蕴诗心”。

3,人物传记的内容

任何一篇人物传记都应包括传主的生平事迹、成就贡献,同时,透过作品可以看到作者的主体精神,虽然由于传记的历史性的特殊要求,这种主体精神可能表现得更为隐蔽。

4.人物传记的功能

人物传记有很强的认识功能,读者通过一部传记可以认识社会和人生,可以通过认识别人实现认识自我的渴望。

在现代社会,传记的认识价值愈益显示出来。

著名科学家李远哲(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这样回忆他在中学时代读了《居里夫人传》之后的感想:

“我第一次感到当科学家不仅能从事很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工作,而且可以享有非常美好的人生。

”他下定决心要像居里夫人那样,把一生都献给科学。

此外,人物传记还有道德功能,可以对读者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

在不同时代,各个民族都是把自己理想的人物作为榜样,要求整个民族学习。

传记是其中最方便的形式,传记所具有的真实性和艺术性能产生特殊的魅力,取得极好的效果。

罗马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称他写作的目的首先就是为了“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以那些人物的善行为楷模指导自己的一生”。

二、导人

郁达夫表达过这样的意思:

一个民族要产生自己的天才作家,不容易;要认识他,就更难。

《鲁迅新画像》有个引入注目的副题:

“鲁迅是谁?

”这可是个世纪难题。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作家李锐说他“以一人之勇和整个中国作对”,“以一人之识和五千年的传统作对”,“以一人之情却承当了中国五千年第一伤心人的悲剧”。

鲁迅研究专家王乾坤说他是“刺中国旧文明的马虻”。

一位不知名的网友说:

“他像一只针,让百年来的中国人不敢不清醒地思索。

同学们,我们已接触了许多鲁迅作品,你认为鲁迅是谁?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新青年>时代的鲁迅》,看看曹聚仁先生笔下的鲁迅是谁。

三、初读课文,梳理结构

1.课文是围绕什么来组织材料的?

或:

本文既为《鲁迅评传》的节选,那么本文评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明确:

《狂人日记》。

或:

见参考第23页第一段。

2.围绕中心事件,尝试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

鲁迅的《狂人日记》横空出世,开创了白话小说的新纪元。

第二部分(第2、3段),引用周作人的说法和《《呐喊》自序》来说明《狂人日记》的写作缘起。

第三部分(第4-6段),依据周作人的说法介绍《狂人日记》的人物原型和中心思想,并介绍与小说相关的其他情况。

第四部分(第7、8段),借用许寿裳的话和鲁迅自述来评价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的历史意义,并用《呐喊》中其他作品来评价鲁迅的贡献。

3.思考:

“《新青年》时代”,鲁迅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写的东西,为什么作者惟独选择以《狂人日记》为中心事件来叙述?

明确:

《狂人日记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重大的,是鲁迅在新文化时期的最突出贡献,以其为重点,不完全按纵的线索、流水账式的叙述鲁迅生平,而是抽出专题单独评说,以加强横向联系,这样纵横结合,使鲁迅形象呈现出一种立体感,又主线明确,重点突出。

三、再读课文,理解鲁迅在“《新青年》时代”的人生轨迹和情感世界

1.研读第2段,思考:

钱玄同来访时,二人通过设喻所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1)“铁屋子”用来比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2)“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处在长期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的愚昧、麻木的国民。

“不久都要闷死了”预示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麻木的国民可怕可悲的前途。

(3)“大嚷起来”用来比喻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4)“毁坏这铁屋”用来比喻摧毁这黑暗的旧世界。

2.研读第3段,思考:

鲁迅对《新青年》的最初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

虽然并不如许寿裳那样觉得它“颇多谬论”,却也反应冷淡。

(画出原句)

3.结合第2、3段思考:

鲁迅为何要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

明确:

钱玄同的来访,使鲁迅又燃起了用文学作品打倒吃人礼教的火焰,他要替先驱者助威,推动思想革命。

(画出原句)

4.研读第7段,思考:

对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一事,许寿裳和鲁迅本人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

许寿裳认为“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

鲁迅却说自己“在当时只是一种助阵的意思”。

5.如何理解“助阵”?

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课后练习二,教参第23页)

明确:

鲁迅写白话文虽然在主观上只是出于对新文化运动的“助阵”,但历史意义却是深远重大的。

这是作者坚持尊重史实,反对神化、美化鲁迅,把他写“人”而不是“神”的具体表现。

7.由鲁迅对于《新青年》态度的变化过程,你想到什么?

明确:

由此也让我们看出鲁迅并非如有些人所说的是个未卜先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思想导师和无处不在的领导者,更不是具有改变历史力量的神,他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个矛盾挣扎的过程的。

他是一个想用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思想来改造国民精神的文学家。

8.研读第7段直接引用的文字,怎样理解鲁迅的“听将令”和“遵命文学”?

明确:

这里的“听将令”和“遵命文学”,只是“与先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意思,并非真的接受什么人的命令。

鲁迅一向是反对奉命写作的,他一直是坚持独立思想的。

他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中说过:

“好的文艺作品,向来多是不受别人命令,不顾利害,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的东西;如果先挂起一个题目,做起文章来,那又何异于八股,在文学中并无价值,更说不到能否感动人了。

9.以上内容的处理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创作意图?

明确:

作者坚持尊重史实,反对神化、美化鲁迅,把他写成“人”而不是“神”。

在作者看来,“要把鲁迅形容得怎样伟大,也许表面上是褒,骨子里是对他的嘲笑呢!

”他认为,在思想上,鲁迅并不纯粹,“鲁迅并不是圣人,他的思想本来有若干矛盾的,思想上的矛盾,并无碍于其在文学史上的伟大的。

一定要把这些矛盾之点掩盖起来,或是加以曲解,让矛盾解消,那是鲁迅所不同意的。

”尽管曹聚仁对鲁迅思想矛盾的解释并不完全科学,然而这种正视矛盾的态度应该说是正确的。

这在现在看来,鲁迅确不像一个哲学家那样,也不像一个领导者那样,为别人了解与服从起见,一定要将学说组成一个系统,有意地避免种种的矛盾,不使有一点罅隙;所以他只是一个作家、学者,乃至思想家或批评家。

鲁迅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就是启悟中国知识分子克服奴性,实现精神独立。

所以,他一生汲取过多种多样的思想学说,但都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过滤,尽当时之可能取其合理部分而弃其不合理成分,从来没有盲目崇拜一种学说,又彻底抛弃另一种。

曹聚仁抓住鲁迅的思想独立性进行分析,应该说是很可贵的。

四、借鉴拓展

1.体会传记的真实性(课后练习五)

作者没有更多地叙述传主的事迹,而是将传主自述、传主亲友的评述穿插其中,这样组材有何好处?

明确:

传主自述无疑是最具权威性的;周作人,传主的弟弟,虽然后来和传主失和,但他们毕竟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是同胞,又共同游学,一起走向文坛,决定了他对鲁迅思想、生活、作品发言的特殊性;许寿裳,传主的挚友,与传主亲密知心(当年曹和鲁迅打趣地说自己不够格写鲁迅传记,因为他不姓许,这里的“许”共有五位,许寿裳应排首位。

鲁迅听后笑着和曹说:

“就凭这句话,你是懂得我的了。

”),他的评价应是切实中肯的。

因而,这样组材,全面、客观、准确地写出“《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而且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鲁迅。

此外,作者又将这些材料和时代背景、研究资料以及自己的切身观察感受等内容融为一体,做到了理论性、史料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2.体会本文的价值

在20世纪50年代,海峡两岸的鲁迅研究朝两个极端发展:

一是尽力神化,二是竭力丑化,不是把鲁迅捧为“圣人”,就是把鲁迅说成“连起码的人的资格都够不着的角色”。

曹的文章注意以文学的眼光、历史的眼光来看鲁迅,而不是以褊狭的政治眼光更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来衡量,让我们见到了有血有肉的凡人鲁迅。

鲁迅的“现在价值”(见附录)

3、作业:

传记写作训练

⑴规律点睛

①内容真切。

这是写好自传与小传的根本原则。

内容表述上应丁是丁,卯是卯,不虚构,不歪曲;不粉饰,不虚美;不受流俗侵扰,不为尊者忌讳。

重要之处包括时间、地点、环境以及人物言论、行动等都要言之有据;

②材料典型。

选取的材料应能体现人物的身份、生活、性格、志趣。

如写作家,则可选取文学活动、文学成果等村料;如写学生,则可选取勤奋学习、健康成长等材料。

总之应尽展个性。

③详略得当。

这是写好自传与小传的特别条件。

人物的主要经历、兴趣爱好、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材料可重点写明,其他则大可不必面面俱到,像姓名、籍贯、家庭等方面的材料就可一笔带过。

总之,要让读者管中窥豹。

④线索清晰。

这是写好传记体文章的基本保证。

因为写传记要搜集人物方方面面的事情,择其重点写出人物生活中的不同侧面给我们的印象和领悟,因此线索安排应清楚明晰。

一般应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写。

例如人物是学生,就可按幼年、小学、初中的顺序依次写来。

⑤语言灵活。

这是写好传记体文章的坚实基础。

因为传记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所以语言准确平实。

但为了破除呆板、枯燥的“八股”习气,不防融情于叙,即在态度诚恳的叙述中,渗透人物鲜明的思想倾向,爱憎情感。

总之,要写好人物传记,首先必须详细地占有材料;其次,要严格选择材料,根据人物特点,选择有重大意义,对社会有重大贡献,最能表现人物的本质和特性的材料写;最后,还要恰当的组织材料。

⑵备选模式

简介概况→重点记叙→今日概况或卒年,卒后有关情况→简要评价。

(此为他传,自传要另行取舍)

简介的概况包括:

姓名、生平、籍贯、家境、学业建树等。

重点的记叙是介绍其主要成就,一个成就一段。

如果所记之人尚存,就写其今日概况,如果所写之人已故,就写卒年情况与逝后有关情况,如影响等。

最后是对其一生做简要评价。

⑶针对训练

要求:

试着给你熟悉的一个人写一篇小传(略记人物的生平事迹或生活片段)。

建议:

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或者资料容易收集的人物,挖掘出人物身上值得“立传”的地方。

可以“某某小传”为题,亦可另拟标题。

附录:

鲁迅的“现在价值”

钱理群

一、“鲁迅”是谁?

 

我们这里讨论的“鲁迅”,是符号化的鲁迅,我们讲的“鲁迅遗产”,主要是指鲁迅和同时代的东亚思想家与文学家共同创造的20世纪东亚思想、文化、文学遗产,它是“20世纪中国与东方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提出并突出“20世纪中国与东亚经验”是基于这样的现实:

“最近二十年,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盛行着两种思潮:

或者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在‘割裂了传统’因而主张‘回归儒家’;或者以为对西方经验,特别是美国经验的拒绝,是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主张‘走英美的路’。

把目光转向中国古代,或转向外国,而且限于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却恰恰忽略了‘现代(20世纪)和中国’,即使是讨论现代中国学术和文学,也是偏重于亲近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那一部分学者与作家。

这样,真正立足于中国本土现实的变革,以解决现代中国问题为自己思考的出发点与归宿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反而被排斥在研究视野之外。

这些年孙中山之受冷遇,毛泽东之被遗忘,鲁迅之一再受到攻击,绝不是偶然的。

” 

二、“鲁迅”的“现在价值” 

我在一篇讲述鲁迅“远行以后”的命运的文章里,有这样的描述—— 

八十年代末,鲁迅运交华盖,突然变得不合时宜。

 

风行一时的新保守主义者反省激进主义,把五四视为导致“文化大革命”的罪恶源头,鲁迅的启蒙主义变成专制主义的同义词。

 

悄然兴起的国学风里,民族主义者,还有新儒学、新国学的大师们,鼓吹新的中国中心论,自然以鲁迅为断裂传统的罪魁祸首。

在某些人的眼里,鲁迅甚至免不了汉奸之嫌。

 

号称后起之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主义者,视理性为罪恶,以知识为权力的同谋,用世俗消解理想,告别鲁迅就是必然的结论。

 

用后殖民主义的眼光看鲁迅那一代人,他们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的批判,不过是西方霸权主义的文化扩张的附和。

 

自由主义鼓吹“宽容”,炫耀“绅士风度”,对“不宽容”的“心胸狭隘”的鲁迅,自然不能宽容,他被宣判为极权统治的合谋。

 

还有自称“新生代”的作家,也迫不及待地要“搬开”鲁迅这块“老石头”,以“开创文学的新纪元”。

 

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思想文化现象:

在1990年代的中国文坛学界,轮番走过各式各样的“主义”的鼓吹者,而且几乎是毫无例外地要以“批判鲁迅”为自己开路。

 

这样的情况,在21世纪初仍在继续。

 

因此,在当代中国,研究鲁迅,言说鲁迅,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就具有某种“文化反抗,文化坚守”的意味。

我读韩国朋友的鲁迅研究论著,也多少感觉到这样的意味。

因为在这个美国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猖獗的世界,鲁迅所参与创造的20世纪东亚思想文化遗产,同样显得不合时宜;“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亚国家以至世界的思想、文化学术界的问题。

 

三、“信仰”、“革命”与“实践” 

(一)“信仰”问题 

正如日本权威的鲁迅研究专家丸山升在《活在二十世纪的鲁迅为二十一世纪留下的遗产》(《鲁迅研究月刊》xx年第12期)所指出的,当下中国与世界的精神危机,是我们今天讨论鲁迅的遗产的价值问题的一个基本背景。

理想与信仰的缺失,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而在当代中国,这样的信仰危机是特别严重与典型的。

成年人社会“做戏的虚无党”与“伪士”的猖獗对中国年轻一代的影响造成了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中“什么也不相信”的虚无主义,“一切都无所谓”的玩世态度,以至“生活没有目标”的空虚与淡漠。

面对青少年的精神危机,有人试图回到“虚假的信仰主义”那里,实际是要制造大大小小的新“伪士”,这是既无效也有害的。

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式的“信仰主义”就有它的特殊的借鉴意义。

 

这涉及对鲁迅的理解。

鲁迅的“虚无”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他对“本味”的追问,形而上的思考所形成的研究者所说的“本体性的黑暗感”;另一则是现实层面的他自己所说的“不信神,不信宗教,否定一切传统与权威,要复归那出于自由意志的生活”的彻底的怀疑精神、否定批判精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敢于正视现实的血淋淋的真实的求真精神;正如丸山升所说的“在未来的希望看不清楚的情况下,不容易信仰现成的‘理论’”,所表现出来的也是这样的清醒。

这其实就是对“伪信”的拒绝。

而惟有拒绝了伪信,才不会成为“伪士”,才有可能超越虚无,成为真正的信仰者。

什么是鲁迅的信仰,这是需要深入研究与讨论的。

在我看来,这些年经常提到的鲁迅的“立人”思想,至少是可以看作是鲁迅的理想与追求的。

或许更重要的是,是他由此焕发出来的对现实世界一切剥夺“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奴役现象的彻底的批判精神,与丸山升特别强调的“反抗绝望”的“韧性”战斗精神。

我以为正是这样反虚伪、反虚假的求真精神,与为“理想之光”所照耀的反抗绝望的韧性战斗精神,构成了鲁迅式的信仰的基本特点,这正是当下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年轻一代所需要的。

 

(二)“革命”问题 

在鲁迅的概念里,“革命”是与“改革”、“不满足现状”、“批判”、“反抗”、争取“沉默”的国民的基本权利等命题联系在一起的。

而在当下的中国与世界却都成了问题。

在美国为主导的所谓国际“反恐”里,一切反抗都被看作是“恐怖主义”。

鲁迅在《这样的战士》里说:

“在这样的境地里,谁也不闻战叫:

太平。

太平……。

但他举起了投枪。

”但在现实的中国,却只见“太平”,没有“战士”。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是知识分子自己放弃了“战士”的选择。

他们中的“先觉者”更是早已宣布“告别革命”。

或许正因为如此,鲁迅对“永远的革命者”的呼唤,就正是切中时弊。

在我的理解里,鲁迅说的“永远的革命者”也就是他所说的“真的知识阶级”,其内涵有二,一是永远不满足现状,是永远的批判者;二是永远站在平民一边。

这是能够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提供一个基本的价值立场的。

 

我还想强调为毛泽东所盛赞的鲁迅的“硬骨头”精神,这是作为“永远的革命者”、“精神界战士”的鲁迅最重要的精神品质,而如毛泽东所说,“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在我看来,鲁迅的“硬骨头精神”的实质,就是一种思想与精神的独立自主性与主体性,这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实践”问题 

回顾中国思想界与学术界,鲁迅的实践精神恰恰是被忽略以至贬斥的,这突出地表现在对鲁迅后期的评价上。

我们知道,正是在鲁迅生命的最后十年,鲁迅的实践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一方面他用杂文为武器,直接参与政治、思想、文化战线的斗争,进行了短兵相接的战斗;另一面又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反抗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实际革命运动相配合,直接参与了群众的抗议运动。

但在某些中国知识分子看来,这都成了鲁迅的“罪状”,至少也是鲁迅的“局限性”。

鲁迅的杂文战斗被看作是“意气用事”,是“浪费才华”;鲁迅与工农革命运动的结合竟被诬为“与极权合谋”。

这同样不是偶然:

它正是反映了当下中国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中的犬儒主义、伪清高、伪贵族主义的倾向,他们真的如鲁迅在《伤逝》里所描写的那样,被关在金丝笼里,“麻痹了翅子,即使放出笼外,早已不能奋飞”,甚至是失去了行动的欲望与要求。

正是这样的精神萎靡状态,使中国知识分子不但在现实中国社会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在中国未来的社会变动中也将同样无所作为。

在我看来,鲁迅的“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实践精神,正是在这样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中,显示出了它的特殊意义与价值。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汕头市六都中学    陈楚雄 

【教学目的】  

1.积累:

常见实词、虚词及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

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 

3.探讨:

作者写作的原因。

 

【教学重点】 

1.理解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 

2、作者写作的原因。

 

【教学设想】 

  本文是拓展阅读篇目,所以安排教学时数为一课时,在学生导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品味传记文章的风味;积累常见实词、虚词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切身经历(重点放在被贬黄州期间),探讨作者写作的原因。

最后扣紧高考考点,辅以相关练习题,加深理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回顾:

 

【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天性豪迈旷达,仕途曲折。

诗、文、词、书、画皆卓然为一代大家。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三、参照注释,自读文章:

 

四、整体朗读,字词正音:

 

闾(lǘ)里     折(zh)节    岐(q)亭       陈慥(co)         

矍(ju)然    勋(xūn)阀   阳狂垢(gu)污       傥(tǎng)  

五、疑难共析 

(1)阅读过程中字、词、句的理解上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

请同学们提出来一起解决。

 

(2)重点字词点拨。

 

六、问题探究:

 

1、方山子何许人也?

找出文中的信息句,并填写下表:

 

方山子档案 

原名    陈慥    字    季常     

号的来历    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似“古方山冠”     

家庭  情况    环堵萧然,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世有勋阀,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     

生平  简历    少时    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    折节读书,然终不遇。

     

    晚年    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爱好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2、鉴赏提示说:

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异”在何处?

 

明确:

 

    

(1)与常人不同    的生活道路:

 

    少时--血气方刚 一身侠气 

    稍    壮--折节读书 有志用世 

     晚--终不    遇 遁于光、黄间 

    

(2)生活态度的独特:

 

     庵居蔬食,    弃车马、毁冠服,    徒步往来,    所著帽,    方屋而    高  

    (3)待人接物的态度:

 

          不与世相闻。

人莫识也。

  

    (4)大气洒脱的行为作风: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世有勋阀,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皆弃不取,独来穷山 。

 

3、“前侠后隐”可以概括方山子的行迹,那么“侠”生动地体现在哪个情节?

如此豪侠之人,为何要隐?

 

明确:

① “侠” 体现在——方山子西山怒马射鹊,与作者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②为何要隐:

原文——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退隐以明志。

 

七、探讨:

 

1.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如何理解这个细节背后的丰富内容?

 

    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世道的熟悉,    见怪不    惊; 

    含蓄表达了方山子对作者的理解、同    情;对打击诬陷作者的奸邪小人的蔑视。

 

2.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

还是另有深意?

 

明确:

 

    赞赏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

 

    藉此流露出同    为「    不    遇」    的感慨。

 

[资料链接] 

寄吴德仁 

兼简陈季常 

龙丘居士亦可怜, 

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 

拄杖落手心茫然。

 

    陈慥字季常,    公弼之子,    居于黄州之岐亭,    自称龙丘居士,    又曰方山子。

好宾客,    喜畜声妓,    然其妻柳氏绝凶妒,    故东坡有诗云:

“龙丘居士亦可怜,    谈空说有夜不    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    拄杖落手心茫然。

”河东狮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