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29031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反思9 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docx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反思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9古诗三首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习古诗中的七个生字,理解“爆竹、屠苏、曈曈日、桃符、欲断魂、杏花村、异乡、佳节、登高、茱萸”等词语,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描绘的场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元日》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了解《清明》这首诗的意思,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描写的事情,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5.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6.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图片,感受欢庆。

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看?

(播放课件:

配乐《春节序曲》播放过春节的各种图片包饺子、贴春联、拜年、放鞭炮等。

老师带给大家的是一份特别的心情,刚才的画面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场景?

(春节)你看到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2.谈话导题。

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这么热闹的场面,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它写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

(板书:

元日,王安石

齐读课题)

3.能结合注释说说对诗题的理解吗?

预设一:

“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也就是正月初一,春节。

师:

像元始、元旦、元年、纪元这些词语中的“元”都表示开始、第一的意思。

预设二:

“元日”就是过年。

师:

对!

农历正月初一。

4.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谁能结合课前预习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一下诗人?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5.说到春节,你会想到什么?

(放鞭炮、吃年夜饭、贴春联。

6.是的,每到春节我们总会感受到这样的欢乐场面。

那么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到底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呢?

一起来读读古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学习生字。

1.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自读古诗。

(出示自读要求:

一读准字音,二读通句子,三读出节奏。

2.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3.再读,指导读出节奏。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1)范读。

(“/”表示在读时要短暂停顿。

(2)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

(4)学生按这样的节奏再读古诗,边读边想:

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

4.再读古诗,用你喜欢的方式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自主学习:

自由地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小组交流:

说说对关键字词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

(3)展示交流:

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①“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②“除”的意思就是过去。

“岁”是年的意思,“一岁除”什么意思?

(一年过去了)

③屠苏:

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出示注音,读准字音。

④千门万户:

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⑤“曈曈”是太阳刚刚升起时光亮的样子。

(“曈”日字旁,跟太阳有关。

(出示注音,指名拼读。

⑥桃:

桃符。

桃和符指的是同一样东西,我们可以连起来用——桃符。

瞧!

这就是桃符(出示课件:

门神对联)古人认为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避邪。

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或像这样画上画,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明代以后演变成现在的春联。

都是祈求全家平安、生活幸福。

(对于现在来说“新桃”就是新春联;“旧符”就是旧的春联。

“新桃换旧符”就是旧春联换成新春联。

5.古代的符是用竹子做的,所以用竹字头。

看到“符”这个生字,你想到了和它相近的哪个字?

相机出示:

附付;引导填空:

桃符符号附近付出(指导书写:

旧符)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1)元日:

(2)爆竹:

(3)一岁除:

(4)千门万户:

(5)曈曈:

 

三、深入品读,细细感悟。

1.指名回答,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哪几个画面?

2.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

“爆竹声中一岁除”。

谁来读?

(1)过春节了,人们放起了鞭炮,听着此起彼伏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们的心都情不自禁地被感染了。

诗中的哪个词指鞭炮?

(2)指名读,理解“爆竹”。

(爆竹就是鞭炮。

)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

(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吓跑妖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3)带着高兴的表情朗读。

新年的炮声似乎在说:

旧的一年结束了,哪个字告诉我们?

(除)

看吧,(课件示天上的烟火、亮光及地上的红炮纸)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炮纸,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

读。

(4)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5)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噼叭叭”放爆竹。

(6)齐读,读出兴奋的心情。

(7)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场景吗?

(辞旧迎新万象更新欢天喜地喜气洋洋)

3.品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1)了解古人喝屠苏酒的意义。

(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驱除瘟疫。

(2)指名带上愿望朗读。

读出开心、快乐的心情。

(3)喝屠苏酒的人们会说什么?

(生看画面,师描述:

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迎着暖洋洋的春风,品尝新年的第一口酒!

现在,你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呢?

课件出示: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节日的快乐,喝着屠苏酒,心里暖暖的。

孩子们会说:

()年轻人会说:

()老年人会说:

()

(把全家人的理想蕴含在酒中。

(4)加上动作朗读。

(5)这浓浓的屠苏酒中蕴涵着全家人对新得一年的?

(希望、祝福、理想、企盼、希冀)

(6)再读这句,有一个字值得我们品味?

(暖)说说你体的理解。

(鞭炮声中辞旧迎新的快乐温暖;喝了酒心里暖洋洋;小孩子长大了感到快乐,年轻人觉得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心里又责任感,老年人非常幸福,健康长寿,心里高兴。

(7)再读诗句,读出你体会到的“暖”。

(8)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4.品读“千门万户曈曈日。

在我们感受着欣喜和激动中迎来了新升的太阳,同学们,看!

(课件出示灿烂的初升太阳)

(1)理解“曈曈日”。

你能用上哪些词形容你现在看到的太阳呢?

(喷薄而出、霞光万道、光芒四射)

(2)理解“千门万户”。

灿烂的阳光照着(千门万户),你可以用哪些词来代替它?

(千家万户、家家户户、每家每户)

(3)初升的太阳把明亮耀眼的光辉洒向千家万户,人们都出门迎接朝阳。

人们会有怎样的感觉?

(温暖的阳光,生活更有希望)

(3)指名怀着希望之情朗读。

(4)男女分组赛读。

(5)这时你又看到了什么景象?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5.品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迎着红日,人们喜洋洋地把新桃换旧符。

(1)理解“新桃换旧符”的意义。

这里的“桃”和“符”指的都是“桃符”,结合注释说说桃符是什么?

(是用桃木做的,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

古人“新桃换旧符”有着怎样的意义?

(课件出示录音小资料:

古时候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画上两个神像,正月初一早挂在门上,据说可以避邪。

人们表达着祈求新年平安、吉祥、好运的愿望。

(2)大胆想象,人们有什么美好的愿望呢?

(3)齐读,表达对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4)从“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古诗中,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再用新的春联换下旧的春联。

(教师板书:

换春联)

同学们,新的一年到了,家家户户贴上了红红的春联,挂上了红红的灯笼,人们走家串户,到处洋溢着一片喜庆。

同学们,把你们的感受用读表达出来吧!

 (5)学生齐读。

6.教师小结:

短短的28个字在同学们的细细品读下成了一幅幅热闹的画面。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2.和煦的阳光普照着大地,家家户户忙着张贴大红春联。

当我们沉浸在这祥和的气氛中,你想到的诗句是:

这句诗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写的《》。

3.读句子,写诗句。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四、揭示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感。

其实,王安石写这首诗不仅是描绘新年新气象,他还有更深的用意。

1.出示:

背景资料

王安石:

宋朝政治家、文学家。

20岁以前随父亲南北各地游历,了解老百姓的疾苦。

21岁中进士;当过十年地方官,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的事情。

49岁时被任命为宰相。

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不顾大官僚的反对,推行新法,废除不合理的制度,在这喜庆的节日里,他更坚信新法的实行会让老百姓每天都能像过节一样幸福!

《元日》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春节,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推行新政。

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思想。

2.读完资料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为我们描绘春节的喜庆场面吗?

你对那个词哪句诗有了新的理解?

(1)“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去的不仅是旧得一年还有不合理的制度,陈旧的法规.....

(2)“千门万户曈曈日”“曈曈日”不仅仅是初升的太阳。

还有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3)“总把新桃换旧符”(旧符就是陈旧的制度,不合理的法律;新桃蕴涵着新政策,新法规。

3.再读题目“元日”。

(齐读)仅仅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吗?

(美好生活的开始,新政策的开始。

4.现在,请你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读这首诗。

(既读出春节的热闹喜庆又读出王安石的雄心壮志。

5.学生自由背诵。

五、课堂延伸:

交流春联。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春联。

(1)指名读春联。

(2)交流春联。

2.师出示春联,全班齐读。

3.收集王安石写的古诗,为开展吟诵王安石古诗的活动作准备。

课堂小结

[教学板书]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教学反思]

《元日》

《元日》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七言绝句。

描写了春节期间,民间放爆竹、贴门神和饮屠苏酒以及避鬼驱邪等民俗文化,描绘了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写出了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和期盼。

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课件配乐循环播放过年的相关图片导入学习,学生的情绪被带动起来。

师生交流后,教师总结过渡,这样很自然地转入正题。

在学生自主学习文中生子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第二步:

抓住词句,质疑深探。

学习古诗,对字词的准确理解非常关键,重点字词的解释在教材的注释中都有答案,但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只能从字面上去机械地了解,只能领会词语的字面意思。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词语的解释,如教学中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

过春节了,人们放起了鞭炮,听着此起彼伏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们的心都情不自禁地被感染了。

诗中的哪个词指鞭炮?

学生自然地会想到是爆竹。

再引导学生看注释,古人认为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声可以驱赶鬼怪,所以在正月初一这一天燃烧竹子,既爆竹,后来演变为放鞭炮。

在准确理解词语的同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步:

情感朗读,引领探讨。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的诵读体会诗句的意境,例如在诵读中,抓住“爆竹声”读出喜庆的气氛,读出人们心中的的快乐;抓住“春风送暖”读出快乐、喜庆的氛围,读出人们的心中充满的喜悦之情;抓住“曈曈日”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

抓住“总把”“新桃”感悟人们的希望与喜悦之情。

通过诵读和交流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的生活世界融入文本世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第四步:

小组交流,自悟自得。

为了避免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在教学中我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交流中去,在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充分体察个人感受,以学生自身的个性、生活背景、阅读积累等生活情景为基础,从诗中有所感悟。

在小组交流中彰显学生的个性。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

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吗?

说一说你了解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自主交流)你能给大家介绍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吗?

(举手发言)

2.教师小结:

中华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得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得“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华传统节日,是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从这些传承至今得世俗民风节日里,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得“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自2008年起,国家法定节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

3.激趣导入: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自古至今许多文人以晴明为话题写下了许多诗词和文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唐代作家杜牧的《清明》。

(板书课题:

《清明》)学生齐读课题。

4.了解作者:

请学生介绍作者杜牧,教师适时点拨。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初读课文,探究初成。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

初读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文,读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3)借助注释和自己学习古诗的经验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句。

(学生互动,教师点拨。

三、品读欣赏,质疑再探。

1.学习古诗第一句(多媒体出示古诗第1、2行)。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多媒体突出显示重点词:

清明、纷纷、欲断魂。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

多媒体出示:

①清明: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②纷纷:

形容多。

③欲断魂:

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

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3)鼓励学生根据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多媒体小结:

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4)指导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2、学习古诗第二句(多媒体出示古诗3、4行)

(1)名读、齐读、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再集体交流。

(3)多媒体突出显示重点词:

借问、遥指、杏花村。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

多媒体出示:

①借问:

请问。

②遥指:

指向远方。

③杏花村:

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3)鼓励学生根据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多媒体小结:

想找人问问哪儿有酒家,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4)想象当时的情景,雨纷纷,欲断魂,遥指,杏花村。

感情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3.教师师大声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指名再读。

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想找人问问哪儿有酒家,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表达了作者怀念逝世亲人的的思想感情。

4.感受古诗的韵律:

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通过停顿和重读把古诗的韵律美表现出来。

启发学生分析停顿。

课件小结: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读——师生评读——教师再指读——师生齐读——学生自由读。

6.练习背诵古诗。

1.写出古诗中词语的意思。

(1)清明:

(2)纷纷:

(3)欲断魂:

(4)借问:

四、深入探究,积累实践。

1.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中的呢个词语用得最妙?

能说出你的理由吗?

(纷纷)

  教师小结:

“纷纷”一词,所体现的正是一种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我们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

春雨的特点(细)与境界(迷人)。

“纷纷”一词,还写出了行人凄迷纷乱的心情。

2.在第一句诗中你还对哪个词语感兴趣?

为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举手发言。

 教师小结:

“行人”“断魂”。

  细细品味这两个词语,体会了诗歌的“情”:

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逝去亲人之际,可作者却独自一人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作者的愁绪。

3.教师小结:

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这三个词语,我们体会了作者在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绝艺。

4.你从“遥”“杏花村”中有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指名发言)

教师小结:

“遥”的使用非常巧妙:

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韵味,引起了无穷的想象。

“杏花村”:

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教师小结:

作者到此截然收笔,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虽然结束但留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

5.课堂小结,完善板书。

2.读句子写诗句。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五、自由发挥,拓展延伸。

1.分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

2.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诗,如《山行》等。

课堂小结

[教学板书]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教学反思]

《清明》

在教学《清明》这首古诗时,我注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

在教学古诗时,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第一:

采用多种方式读,如:

自由读、同桌读、范读,小组读等,使学生熟读成诵。

从而使学生慢慢喜欢上古诗。

第二:

这首诗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有关。

由于学生对清明了解较少,在教学古诗前,我由介绍祖国的传统节日进入对清明的介绍,对清明进行了简单介绍。

第三:

在教学诗意时,我引导学生以理解重点词语为突破点,结合课件中与古诗有关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引导学生在解疑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介绍唐代诗人王维: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他擅长绘画,精通音乐和书法,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合称“王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他十七岁离家远在长安时写的。

  

2.鼓励学生朗诵平时积累的王维的诗。

3.多媒体出示王维的诗,学生朗诵。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诵读课文,探究初成。

1.多媒体出示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学生自由诵读,读准字音。

(初读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文,读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3)借助注释和自己学习古诗的经验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句。

(学生互动,教师点拨。

4.教师简介时代背景:

王维十四岁就离开家乡,到长安去谋取功名。

(多媒体出示王维和兄弟分别的画面)在分别时,他的兄弟们含着泪送了他一程又一程,是那么的依依不舍。

王维这么小的年纪,他还是一个孩子呀,就远离了亲人,不知要经历多少磨难,多少坎坷!

时间过得可真快呀,小小年纪的王维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已经整整四年了。

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大街上人流如潮,男女老少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有的在给自己的孩子买新衣裳,有的……人们是多么开心哪!

望着那热热闹闹的场面,想到自己的亲人,便挥笔写下这首千古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理解课题。

(1)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九月九日重阳节的资料,谁来用一至两句话介绍介绍?

(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

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

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

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

(2)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

(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

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3)你知道“忆”是什么意思吗?

(忆:

想念,思念。

(4)“兄弟”指什么?

(泛指家中的亲人。

(5)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

(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中的亲人。

6.鼓励学生带着对家乡的思念,再深情地读一遍课题。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学习古诗第一句(多媒体出示古诗:

独在异乡为客)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多媒体突出显示重点词:

独、异乡、异客。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

多媒体出示:

①独:

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②异乡:

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③为异客:

作他乡的客人。

(3)鼓励学生根据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多媒体小结: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4)指导朗读,读出诗人做客他乡的孤独、寂寞。

(5)谈话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